冯骥才的散文作品
名家冯骥才著名散文作品

名家冯骥才著名散文作品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
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名家冯骥才著名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名家冯骥才著名散文作品:时光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
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蒙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
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
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冯骥才散文选

冯骥才散文选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冯唐的父亲,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细腻而蕴含哲理思考而闻名。
以下是冯骥才的散文选集:
1. 《盛夏的果实》:这是冯骥才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以夏日的果实为线索,讲述了人生的变迁和成长。
2. 《山川异域》:通过对异国山川的描写,表达了对陌生环境的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3. 《年华逝水》:以岁月为主题,反思人生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路遥的远方》:以著名作家路遥为主角,回顾了他的一生和他对文学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由、梦想和创作的热爱。
5. 《远方的家园》:以家园为主题,讲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思考,探讨了家的意义和归属感。
6. 《绿色的心情》:以绿色为象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
以上是冯骥才的部分散文选集,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冯骥才散文 经典散文欣赏50篇_冯骥才散文 经典

冯骥才的文章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中篇小说集《铺花的冯骥才的作品《爱犬的天堂》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画外话丛书冯骥才卷》《逆光的风景》《摸书》冯骥才散文《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雕花烟斗》《海外趣谈》《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挑山工》《俗世奇人》《献你一束花》《人类的敦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中篇小说《啊!》,《神鞭》,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冯骥才的散文认牙散文答案.《画外话丛书冯骥才卷》《逆光的风景》《摸书》冯骥才散文《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雕花烟斗》《海外趣谈》《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挑山工》《俗世奇人》《献你一束花》《人类的敦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冯骥才的作品《爱犬的天堂》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冯骥才的作品名称和散文类别

冯骥才的作品名称和散文类别冯骥才的作品名称和散文类别:1. 《北方的春天》——自然散文2. 《我的大学》——回忆散文3. 《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人生散文4. 《雨巷记忆》——童年散文5. 《夏日乡村》——乡村散文6. 《山水之间》——自然散文7. 《岁月如歌》——人生散文自然散文——《北方的春天》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是一切生命复苏的时刻。
冯骥才的《北方的春天》以散文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北方春天的景色和气息。
散文开篇,冯骥才描绘了北方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大地上的场景,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土地上,给大地带来一丝温暖。
他用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北方春天的希望与喜悦,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接着,冯骥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春天的植物。
他写道,春天是花儿盛开的季节,大地上的植物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细致地描述了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气,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海中。
同时,他也提到了春天的树木,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给大地增添了一抹绿意。
除了植物,冯骥才还描绘了北方春天的动物。
他写道,春天是鸟儿归来的季节,天空中充满了鸟鸣声。
他形容了鸟儿的飞翔和啼鸣,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与愉悦的感觉。
他还提到了春天的昆虫,蜜蜂、蝴蝶等昆虫在花丛中穿梭飞舞,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除了描绘北方春天的景色和生物,冯骥才还通过散文表达了对春天的情感和思考。
他写道,春天是大自然的礼物,是希望与梦想的季节。
他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他还提到,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让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北方的春天》是冯骥才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春天的景色和气息,通过散文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读完这篇散文,仿佛能感受到北方春天的温暖和希望,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冯骥才的散文诗

冯骥才是一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散文诗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他的一些散文诗作品:
《感觉》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
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
这时候,我会觉得,人世间种种的享乐与幸福都变得虚渺,只有音乐,才是实实在在的,能触及心魂,不管它是欢快的,还是忧郁的。
《往事如“烟”》
从那个烟荷包里,我还能闻到父亲身上那股烟味。
父亲遗物中,我最珍视的就是那个烟荷包。
《冬日絮语》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
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
以上是冯骥才的一些散文诗作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对他的其他作品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四年级冯骥才的课文

四年级冯骥才的课文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精彩的课文,其中包括冯骥才的作品。
这些课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为学生们展示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1. 《珍珠鸟》这篇课文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感人散文。
它讲述的是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与小鸟的相处,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建立的美好关系。
文章中细腻的描写和温馨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2.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是冯骥才的一篇优美散文,通过描绘花的生长过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勇气。
作者通过对花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刷子李》《刷子李》是一篇讲述传统工艺传承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平凡油漆工刷墙的技艺,展现了工匠精神和对技艺的追求。
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技艺描绘,使得学生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是冯骥才的一篇经典之作,描述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文章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独特的游览体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中。
同时,也引导学生们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文化的传承。
5. 《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故事中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时的坚强不屈和英勇无畏。
这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6.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一篇幽默风趣的儿童故事,讲述了一只想成为大老虎的窝囊的老虎的故事。
故事中通过幽默的语言和情节的展开,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7. 《猎人海力布》《猎人海力布》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海力布为救乡亲们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故事中海力布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冯骥才的散文作品,希望您喜欢!冯骥才的散文作品一: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
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
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我有这三个画面。
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
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
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
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
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
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
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
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
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给人以无限期望。
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
冯骥才散文作品《啊!》散文类别

马骥才散文作品《啊!》散文类别
那天早上,我刚出门,就瞅见对门的李大爷在楼下跟几个老头老太太唠嗑。
“哎呀,这日子过得可真快哟!”李大爷一边说一边拍着大腿,“想当年咱年轻的时候,那力气可大得很,扛个百八十斤的东西,跟玩儿似的!”
“可不是嘛!”王奶奶接过话茬,“我还记得你当年在厂里干活,那叫一个勤快,年年都是先进!”
“哈哈,好汉不提当年勇啦!”李大爷笑着摆了摆手,“现在老喽,上个楼梯都气喘吁吁的。
”
这时,张大爷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你们听说了没?隔壁小区的那个老李头,前两天摔了一跤,骨折了!”
“啊?”众人齐声惊呼,“咋回事啊?”
张大爷叹了口气:“说是下楼的时候没踩稳,这岁数大了,骨头脆得很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着岁月不饶人。
我站在一旁听着,心里也忍不住想:人这一辈子,说快也快,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仿佛还在眼前,可一转眼就都成了回忆。
晚上回到家,我把白天听到的这些事儿跟爸妈讲。
爸放下手里的报纸,说:“这很正常,人都会老的,所以得珍惜当下。
”
妈一边摘着菜一边点头:“是啊,咱得把身体照顾好,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
”我坐在沙发上,陷入了沉思。
啊!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悄悄地溜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过了青春岁月。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让生活充满色彩。
如今回想起来,那天早上的那些对话,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奏响了关于时光的旋律,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冯骥才的散文作品一: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
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
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她外在的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决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我有这三个画面。
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这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
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
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
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
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艳红的玫瑰。
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生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
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
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滋滋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
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给人以无限期望。
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正在一齐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捎来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
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
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
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次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
"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
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
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
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迎着细密地、凉凉地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
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
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二:写作的自由在谈论这个关乎文学的生命的题目之前,按照小说家的习惯,我先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绝非虚构,而是我自己。
在写作之前,我从事绘画。
那时我读过大量的书,但从未想过进入文学。
我对自己的一生的安排是用色彩呈现心灵。
但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愿望的只能是命运。
1966年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降临中国。
我的一切--从现实到理想全部被摧毁。
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发生恶性的骤变。
我不能再画画,因为那时任何个性的艺术活动,都会成为飞来横祸的根由。
我的故事,包括我要谈论的题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年深冬的一天,一个大风大雪之夜,有人敲我的门。
原来是位老友。
他在市郊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文革"开始后,他在牛棚里被关了半年,昨天才放出来;他的脑袋像干瘪下来的果子,完全变了模样。
在这半年里整他的人全是他的学生。
天天逼他交待"反动思想",拷打用刑自不必说,最残酷的一招是监视他的梦话。
由于那些整他最厉害的几个学生偏偏都是平日与他最贴近的,所以知道他有说梦话的习惯。
他们每天夜里轮流值班守在他的床旁,等他睡着后将梦话记录下来,白天再追问这些不知所云的梦话的"反动动机"。
搞得他不敢睡觉,最后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身体彻底地垮掉。
那天他把我家里的烟全都抽光,神情痛苦之极。
忽然他瞪红的眼穿透浓浓的烟雾直视着我说:"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如果总这样下去不变,等咱们都死了,还不是靠着后来的作家瞎编?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当然这么干太危险,万一被发现就要掉脑袋,可是这对于将来的人总有意义......"就这样,我拿起笔开始了我的写作。
我要做的首先是把现实、把周围的人的故事如实地记下来。
当然我必须绝对保密,我的妻子也略知一二而已。
我把这些会使我家破人亡的文字写在一些很小的碎纸块上,然后藏起来。
比如砖底、墙缝、烟囱孔、衣柜的夹板等等自认为隐蔽的地方。
或者一张张用糨糊粘起来,外边贴上毛主席的语录或"文革"宣传画挂在墙上。
但藏东西的人反而会觉得自己这些地方最不可靠。
于是,在这些年里,我一边写一边把藏起来的纸块找出来再藏。
有一天,我参加一个公判大会。
被枪毙的人中间有一个就是因为秘密地写了一部攻击"文化大革命"的小说。
那一次,我真的怕了,回家后将那些埋藏在各处的纸块尽可能地找出来,撕成碎末,在厕所里冲掉。
只将极少最重要的用油纸包好,塞进自行车的车管里。
此后我开始又担心我的车丢掉。
这样过了十年!1976年中国北方的唐山大地震波及我的城市。
我的房子塌了。
在清理废墟时,我竟发现不少那次没有处理干净的纸块,正当我害怕别人也会发现这种可怕的纸块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你们一定认为我会说,我从此写作自由了。
我要说的恰恰不是这个。
我要从这里谈谈我对写作的自由的看法。
我的经历有点奇特。
因为我是在写作自由等于零的时候开始写作的;我不但没有读者,反而像犯罪那样怕被人看到。
我写了至少一百万字,非但没有一个字发表过,反而要把我写的人物换上外国人的名字,上边还故意署上外国作家的名字,如亨利希-;曼,纪德,安德烈叶夫等等,以便一旦被人发现就解释为外国文学的手抄本--当然这想法既幼稚又悲哀;可是回忆那种写作,我却真正的享受着写作的自由。
我不被任何势力所强制,不服从任何人的意志,也没有丝毫商业目的。
尽管我身在绝对的思想专制的时代,我的环境充满令人心惊胆战的恐怖感,但一旦拿起笔来,我的精神立即神奇般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我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我还感到了一种庄严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写作的心态无比虔诚和圣洁,以致常常忘了外部环境的残酷。
我由此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
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
自由对于写作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
然而自由不是空泛又美丽的奢谈。
只有面对着束缚与禁锢,自由才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才显示出它高贵的价值与神圣的必要。
所以自由的光芒总是散发在它被争取的过程中。
再进一步说,写作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的环境的自由,二是内心的自由;作为写作本质的自由首先应该在写作者的心里。
那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放弃这种意义的写作,写作就是制造文字的垃圾。
然而,自由的对手不一定像强敌一样总站在对面。
比如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学来说,外来的强迫性的文化专制已不复存在。
但市场的霸权同样可以泯灭精神的自由。
专制是写作面前的一堵墙,市场却在我们四周布满诱惑的歧途。
因为,市场要把你的每个字物化,还要随意在你心灵中寻找卖点,一句话,它无时无刻地在招徕你,改变你,改造你,使你逐渐变成可供消费的商业形象。
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字必须进入市场。
写作的自由受到极大的威胁与困扰,而且在消费社会里这威胁又是不可改变的,永远存在的。
我们是不是已经感到,只有放弃这种写作的自由才是最容易的?人类正在走向一种困境:它所创造的一切方式,都带着难以拒绝的负面。
于是,自由与否的关键,更加不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而取决于我们自己。
从广义上说,外部环境从来不会是充分自由的,充分的自由只能保持在我们的写作中。
因此,我想说--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享受到自由的写作,那一定也是在捍卫着写作的自由。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三:灵魂的巢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
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