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一、化学实验安全1.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1)易燃、易爆试剂应密封保存并远离电源和火源。

(2)剧毒药品应单独专柜保存。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药品取用(2)物质加热(3)收集气体的方法: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实验用剩的试剂一般不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止污染试剂,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2)实验后的废液用废液缸收集,集中处理。

二、过滤和蒸发三、粗盐的提纯1.不溶性杂质的除去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

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若所得液体如仍浑浊则需再过滤一次。

2.可溶性杂质的除去3.加试剂的先后顺序为使杂质离子完全除去,要加入过量的试剂。

后续试剂要能够将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由此可知Na2CO3 溶液要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通常加入试剂的几种顺序为:①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②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③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盐酸。

四、盐中2SO-的检验方法4【答案】一、1.易燃品腐蚀品2.湿布NaHCO3Na2CO3水二、固体液体可溶性固体三、1.溶解过滤蒸发(1)加速(3)搅拌、防止液体溅出2.BaCl2BaSO4↓ +2NaCl NaOH Mg(OH)2↓+2NaCl Na2CO3CaCO3↓+2NaCl四、稀盐酸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一、化学实验安全1.判断化学实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高一化学必修一新人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高一化学必修一新人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化学(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1.C 2.C 3.CD 4.略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1.D 2.B 3.B 4.B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8.n(Ca):n(Mg):n(Cu):n(Fe)=224:140:35:2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1.C 2.B 3.A 4.BC 5.C6.(1) 不正确。

(标况下)(2)不正确。

(溶液体积不为1L)(3)不正确。

(水标况下不是气体)(4)正确。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7.(1)5% (2)0.28mol/L8.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1.②⑧①④⑤⑥⑦⑩⑨2.树状分类法略5.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泥浆水溶液<1 nm 稳定,均一饱和NaCl溶液胶体1~100 nm 较稳定,均一豆浆6.BD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3.C 4.C 5.C 6.B 7.D8.(1) NaOH=Na++OH-(2) CuCl2=Cu2++2Cl-(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9.(1) SO42-+Ba2+=BaSO4(2) 2Al+3Hg2+=3Hg+2Al3+(3) CO32-+2H+=H2O+CO2(4) 不反应。

《同步课堂》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同步课堂》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此题包括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1.以下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原子核外的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在增多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解析:电子云是对电子运动的形象化描述,它仅表示电子在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并非原子核被电子云雾所包裹,故A错误;原子轨道是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轮廓,它说明电子在这一区域内出现的时机大,在此区域外出现的时机小,故B错误;无论能层序数n怎样变化,每个p能级都是3个原子轨道且相互垂直,故C错误;由于按2p、3p……的顺序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逐渐增大。

答案:D2.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状态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

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B.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未成对电子〞C.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D.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不含“未成对电子〞解析: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至少有一个电子会单独占据一个原子轨道而不成对,A对,D错;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含未成对电子,如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B、C错。

答案:A3.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n s2n p7,它违背了()A.泡利原理B.能量最低原理C.洪特规那么D.洪特规那么特例解析:p能级有三个轨道,据泡利原理,每个轨道最多排2个电子,故p能级最多排6个电子,不可能排7个。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试卷(有答案)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一课时:巩固练习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2.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A.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到通风处抢救C.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D.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3.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D.熄灭酒精灯火焰时,用灯帽盖灭4.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天平称取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5.下列仪器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A.烧杯B.烧瓶C.蒸发皿D.量筒6.实验时,不慎把浓硫酸洒在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B.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C.用布擦去硫酸后,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用布擦去硫酸后,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7.实验时万一碰倒了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这时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A.用泡沫灭火器B.用书本扑打C.用水冲D.用湿抹布扑灭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剩的药品不要乱丢,要放回原试剂瓶里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C.试管和烧杯都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D.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9.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B.未使用完的白磷要随时收集起来,并与空气隔绝C.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D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10.已知2Na+O 2点燃Na 2O 2 ,2Na 2O 2+2H 2O=4NaOH+O 2↑,2Na 2O 2+2CO2=2NaCO 3+O 2↑,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A .干冰灭火剂B .黄沙C .干粉(含NaHCO 3)灭火剂D .泡沫灭火剂1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怎样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备课参考参考答案:练一练1.AB 2.B巩固练习:1.C 2.D 3.B 4.D 5.C 6.D 7.D 8.D 9.C10.B11.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若无爆鸣声,说明氢气纯净;若氢气不纯,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故点燃前必须验纯。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示范教案(第2课时)3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示范教案(第2课时)3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作者,徐明奎,如皋中学,本文系江苏省优秀教学设计大赛作品一、内容分析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方面面,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装置的组装、物质的检验等。

其中的部分内容初中已经介绍,本节先安排粗盐的提纯可起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作用,同时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蒸馏、萃取、分液都是实验室较为常见的操作,其中蒸馏在初中已有介绍,通过练习这些操作使得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混合物的分离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使实验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2.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3.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4.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5.初步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设计思想学生在活动、实验、探究中完成本课题的学习。

整堂课以海水资源的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为大背景,首先创设粗盐提纯的情境,让学生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巩固已学知识,并在小组的学习交流中掌握离子检验的方法,试剂的选择、用量和加入顺序等。

由海水获取淡水引出蒸馏操作,设计安排学生进行海水的蒸馏实验和观看石油的蒸馏动画演示,让学生对于蒸馏的原理和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

由海水和石油的分离引出分液操作,学生自主探究几种常见的液体相互混合情况为萃取做好知识储备,同时学习练习分液的操作。

由清除被污染了的海水中的碘引出萃取操作,学生自主探究萃取的原理和萃取剂的选择并归纳得出结论。

这些操作,学生均能亲自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更在实践中获得对于新知识更深的感悟。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分类思考的思维方法,从而将看似凌乱的各个实验操作在混合物组成状态、性质差异这条主线上理清楚,从而使得知识的掌握变得更轻松,知识的应用更灵活。

四、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教学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电脑投影大海的风景影像,展示海水晒盐的图片。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_第一节_第二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_第一节_第二节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选择题1.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操作中,必须加热的是()A. 过滤B.分液C.结晶D.蒸馏A.煮沸并加入石灰纯碱B. 加明矾搅拌C. 实行多次过滤D.蒸馏3.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准确方法依次是()A .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C .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4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一种成分,所采取分离方法准确的是()A.因为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B.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所以,可用加热蒸馏方法使含水酒精变成无水酒精。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少,所以,用冷却法从热的含有少量氯化钾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D.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方法制取氧气。

我们能够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从反应产物中得到二氧化锰。

5.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不准确的是()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C.酒精灯着火时可用水扑灭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浓硫酸6.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准确的操作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人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蒸发时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1/3D.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7.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准确的操作顺序是()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②③①④⑤D.③⑤②①④二、填空题8.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 p101.C 2.C 3.CD 4.略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p171.D 2.B 3.B 4.B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p191.C 2.B 3.A 4.BC 5.C6.(1) 不正确。

(标况下或没有明确O2的状态)(2)不正确。

(溶液体积不为1L )或氢氧化钠加入水中后,形成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 (3)不正确。

(水标况下不是气体)或水在常温下是液体(4)正确。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9.1.42 g , 操作步骤 (1)计算所需硫酸钠的质量,m (硫酸钠)=0.2mol/L×0.05L×142g/mol=0.56g(2) 称量(3)溶解并冷却至室温(4)转移至50ml 容量瓶,并洗涤小烧杯2次~3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铁 粉 过 滤Fe 、CuFeSO 4溶液稀硫酸过 滤FeSO 4溶液蒸发 结晶第二章第一节p291.②⑧①④⑤⑥⑦⑩⑨2.树状分类法略6.BD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

(2)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分散系及其分类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A.蔗糖溶液B.少量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OH)胶体C.3D.硫酸溶液2、下列分散系属于悬浊液的是( )A.牛奶B.蔗糖溶液C.泥浆水D.氢氧化铁胶体3、将少量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加入10mL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分散系的是( )FeCl溶液A.蔗糖B.植物油C.硫酸钡D.NaOH溶液和34、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有丁达尔效应B.向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C.Fe(OH)3胶体属于介稳体系D.Fe3+、H+、Cl-在Fe(OH)3胶体中可以大量共存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B.冰水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C.分散系有的是纯净物有的是混合物D.分散系都是混合物,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的组合有9种方式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在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B.胶体是带电的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不一定是混合物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一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10、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答案:(1)①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处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冷却水进出口反了 (2)蒸馏烧瓶 冷凝管 (3)沸石(或碎瓷片)
8.(14分)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

实验室里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海藻――→灼烧海藻灰――→浸泡悬浊液――→①含I -的溶液――→②X ――→③
Y ―→晶态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上述流程②③设计成如图所示:
已知氯水中含有Cl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 2+2KI===2KCl +I 2。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提取过程①③中实验操作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四氯化碳是______色、比水______的液体。

F 中下层液体的颜色为______色,上层液体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___。

(3)从F 中得到固态碘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在灼烧过程中,将使用到的(除泥三角外)实验仪器有______。

A .试管
B .瓷坩埚
C .坩埚钳
D .蒸发皿
E .酒精灯
解析:(1)从实验流程看①操作为过滤,③操作为萃取。

(2)CCl 4萃取碘水中的碘后,上层液体为KCl 溶液,注意不含Cl 2和I 2。

(3)分液后得到碘的CCl 4溶液,然后用蒸馏的方法得到I 2。

(4)给固体物质加热灼烧时用坩埚、坩埚钳和酒精灯。

答案:(1)过滤 萃取 (2)无 密度大 紫红(或紫) KCl (3)分液、蒸馏 (4)B 、C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