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合集下载

唐诗五言律诗精选(全是经典!篇篇名篇!附简评)

唐诗五言律诗精选(全是经典!篇篇名篇!附简评)

唐诗五言律诗精选(全是经典!篇篇名篇!附简评)唐五律精选一、野望(王绩)——如荆钗布裙的村姑,有着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杳杳寒山道(寒山)——运用迭字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和复沓的音乐美。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三、在狱咏蝉(骆宾王)——咏物名作,物我一体。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四、别薛华(王勃)——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六、从军行(杨炯)——笔力极其雄劲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七、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道景言情别具匠心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八、夜宿七盘岭(沈佺期)——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九、感遇(陈子昂)——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充实而清新。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豪放激扬,慷慨悲壮,如闻战鼓,气壮山河。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十一、感遇(张九龄)——朴素遒劲,寄慨遥深,和平温雅,不激不昂。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次北固⼭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写冬末春初,旅⾏江中,即景⽣情,⽽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船,情景恢弘阔⼤。

三联写拂晓⾏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积极向上的艺术魅⼒。

尾联见雁思亲,与⾸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残夜,江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东升,春意萌动,放⾈于绿⽔之上,联想起“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五。

下⾯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次北固⼭下》唐⼈殷璠选⼊《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从来观⽓象,惟向此中偏。

” 王湾是洛阳⼈,⽣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句为“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其“东⾏”,当是经镇江到江南⼀带去。

诗⼈⼀路⾏来,当⾈次北固⼭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中的情思,吟成了这⼀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丽,⼜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点题中“北固⼭”。

作者乘⾈,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前进,驶向“青⼭”,驶向“青⼭”之外遥远的“客路”。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三百⾸五⾔律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唐诗三百⾸五⾔律诗赏析:终南⼭ 唐代:王维 太⼄近天都,连⼭接海隅。

⽩云回望合,青霭⼊看⽆。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处宿,隔⽔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古有“诗如画”之说。

品其诗如赏中国画。

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江⼭,恢弘壮阔。

诗中⼀句⼀词,点点滴滴,尽是诗⼈豪情万丈。

《终南⼭》就是这样⼀⾸王维⼭⽔诗的亮点之作。

“太⼄近天都,连⼭到海隅。

”⾸联是说,巍巍的终南⼭⾼⼊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峦,延伸到遥远的⼤海之滨。

⾸联写终南⼭的远景,借⽤夸张的⼿法勾画了终南⼭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是终南⼭的别称。

中南虽⾼,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终南⼭西起⽢肃天⽔,东⾄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连接不断,直到海隅,⼜何尝符合事实?然⽽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连⼭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愈见真实。

“⽩云回望合,青霭⼊看⽆。

”次联是说,我在深⼭前⾏,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云⼜在⾝后合成了茫茫的⼀⽚。

我朝濛濛的青霭⾛去,⼀到⾯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终南⼭⽽“回望”,望的是刚⾛过的路。

诗⼈⾝在终南⼭中,朝前看,⽩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步,就可以浮游于⽩云的海洋;然⽽继续前进,⽩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云⼜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经历的⼈并不陌⽣。

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五言古诗赏析大全

【导语】五⾔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种新诗体。

它没有⼀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韵也相当⾃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古诗。

下⾯是分享的经典五⾔古诗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五⾔古诗赏析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赏析 这⾸诗写友⼈归隐,看似语句平淡⽆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是使动⽤法,“使......饮”的意思。

⼀、⼆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第⼀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概在进⼊终南⼭的⼭⼝。

第⼆句设问,问友⼈到哪⾥去,由此引出下⾯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质朴⽆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开始就渗透在字⾥⾏间。

“君⾔不得意,归卧南⼭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中郁积不平。

⾄于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诗题旨的⼀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云⽆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云正⽆边飘荡。

诗⼈在得知友⼈“不得意”的⼼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云⽆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中的⽩云才没有穷尽之时,⾜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的安慰,⼜有⾃⼰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似乎带有⼀种⽆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并蕴含着⾃⼰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50首绝美的五言律诗

50首绝美的五言律诗

50首绝美的五言律诗01《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处理,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0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曾满怀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0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04《秋日湖上》唐·薛莹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

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声匿迹。

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

05《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所有忧愁,皆从心来。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往事不可追,与其感伤,不如珍惜。

眼下的时光,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年华。

唯有心境洒脱,真正让心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执着迷恋,才能领悟别人无法感受的风景。

•故乡,是灵魂的根,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

0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经典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导语】五⾔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是绝句的⼀种。

五⾔四句⽽⼜合乎律诗规范的⼩诗,叫做五⾔绝句,简称五绝。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的五⾔绝句诗词赏析:蝉 唐代诗⼈: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句句⼜暗⽰着诗⼈⾼洁清远的品⾏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句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性,实际上处处含⽐兴象征。

“垂緌”暗⽰显宦⾝份,因古⼈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

显宦的⾝份和地位在⼀般⽼百姓⼼⽬中,和“清客”是有⽭盾甚⾄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客)”的统⼀,正是为三、四句的“清”⽆须借“贵”做反铺垫,⽤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树,⽤⼀“疏”字,更见其枝⼲的清⾼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般⼈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强调这是出于“居⾼”⽽⾃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个真理:修⾝⽽品格⾼尚的⼈,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者的帮助),⾃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种⼈格的美,强调⼈格的⼒量。

两句中的“⾃”字和“⾮”字,⼀正⼀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度⾃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韵。

实际上,咏蝉这⾸诗包含着诗⼈虞世南的夫⼦⾃道。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唐诗五言律诗赏析

唐诗五言律诗赏析

唐诗五言律诗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赏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注解1、永怀:长思。

2、倚立句: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3、北斗:指客所在之地。

4、南陵:今安徽东南。

5、占梦:卜问梦境。

赏析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

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篇一】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次北固山下朝代:唐朝|作者: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篇二】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朝代:唐朝|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同时写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之情。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该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篇三】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春望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鉴赏《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篇四】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送友人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

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

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

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

“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