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谈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谈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摘要】本论文选取磁器口这一城市片段作为实例,对建筑与城市产生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又相互衬托组成部分与反映一、从城市产生来看:在定义上,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而建筑则是指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人类从早期的居无定所,随遇而栖到以群体形式进行捕猎,继而因为便于贮藏的原因定居下来,后来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
这便是早期具有目的,带有功能的人工构筑物。
篱笆围合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在村落内出现了用猎物进行交换的地方,这便是“市井”的来历。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地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猎物发生械斗。
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
可以看出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其实是依赖于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的。
城市是不能脱离建筑而界定的。
就城市功能而言,可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区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浏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
而建筑仅仅只是其中的组成成分之一。
通过建筑营造的空间,满足了这些社会生活(居住、生产、交流)需要。
因此城市功能的实现也是离不开建筑空间的。
二、从空间属性来看:建筑单体成群构成了街区,街区有序组织构成了城市。
故仅从范围大小来说,城市与建筑是整体与单体的关系。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实体围合的建筑在创造内部空间的同时也创造了外部空间,故城市空间实际上是由建筑外表面围合而成。
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建筑与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框架,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上。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宏观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考虑。
而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建筑物的形态、功能和结构进行设计和建造。
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理解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限制,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实施手段和具体体现。
其次,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建筑物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形象的影响上。
城市规划通过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用途等方面来塑造城市的整体形态和风貌。
而建筑设计则通过建筑物的外形、材料和色彩等方面来营造城市的具体形象和氛围。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使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更加美观和宜居,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此外,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和社会需求的协调上。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不同需求的平衡,如商业区、居住区和文化区等。
建筑设计则是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设计具体建筑物,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建筑物的功能性和舒适度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等。
而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通过采用节能材料、建造绿色建筑等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和城市规划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城市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整体的规划框架和方向,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

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建筑与城市文化: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一、引言城市作为人类的居住和交流场所,不仅仅是一片土地上的建筑物集合,更是一个有着独特城市文化的存在。
而在城市中,建筑物作为城市的符号与载体,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实际空间,更在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塑造和表达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
二、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1. 建筑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筑物作为城市的符号,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例如,古代希腊的神庙建筑、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教堂,都是建筑与当时城市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教和艺术的价值观,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筑塑造城市的风貌和形象建筑物的外观和风格,直接决定了城市的风貌和形象。
例如,伦敦的白金汉宫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这两座城市的标志,人们一提到这些建筑,就会立刻联想到伦敦和巴黎。
建筑物的高度、材料、色彩等方面的不同选择,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印象和形象。
三、建筑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1. 地域和气候因素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不同。
例如,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多采用砖瓦结构,封闭性较好,以保持室内温暖;而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则更注重通风和遮阳。
这些不同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不同地区的城市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
2. 历史和文化因素建筑物的风格和设计常常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以传统的檐角、屋顶和园林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思想。
这些建筑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也成为城市的独特魅力。
3. 社会和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也会对建筑物的选择和形象产生影响。
例如,富裕的城市倾向于建造高档的办公楼、购物中心和豪宅,以展示自身的财富和繁荣;而发展中的城市则更注重提供基础设施和民生福利建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这些建筑物的功能和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筑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约束。
建筑的规划和建设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特征。
在现代城市中,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显得紧密。
因此,了解建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建筑和城市规划是相互关联的。
城市规划是建筑发展的先导,建筑则是城市规划的载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城市绿化等方面的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风格、高度、规模等方面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起到规划的基础和支架作用。
城市规划将需要建设的建筑规划布局,而建筑的位置大小又反过来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实行。
同时,建筑也是城市规划的“外在表现”。
城市规划的风格和特征,在建筑上表现出来,通过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向外展示,构成一座城市的独有面貌。
建筑的风格、高度、占地面积、朝向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规划。
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建筑的建设,有计划的指导和规范建筑的建设,形成和谐的城市环境。
二、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影响1. 建筑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的制定需要建筑的支撑。
建筑的规划设计不仅仅包括建筑的风格、设计、美感、舒适感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建筑的结构、功用等。
如顺应当地规划布置,注重绿地环保等方面的设计,这些都涉及到了城市规划的展开。
同时,建筑的高度和规模也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建筑的建设需要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划,科学地规划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利用。
2. 城市规划对建筑建设的作用城市规划对建筑的建设有一定的限制。
城市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方向,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和特征,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的环保和绿化等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会对建筑的布局、高度以及朝向等方面提出要求。
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守城市规划的要求,以便适应城市的变化。
3. 建筑的建设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建筑的建设对城市规划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建筑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和智能化,将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都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建筑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功能性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社会角度来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影响建筑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往往以建筑为核心。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和架构奠定了欧洲城市的发展脉络,而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园林设计则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建筑风格。
因此,建筑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背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建筑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建筑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首先,建筑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建筑设计、建材生产到施工和装修,都会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设计师、建材商、工程公司等,这些行业间的协作与互动为城市经济带来了增长。
其次,建筑项目的投资和开发也会为城市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动,激活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建筑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承载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内涵。
建筑的设计和功能性对城市社会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
例如,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为城市带来了便利的购物环境,推动了商业文化的繁荣;高品质的居住建筑和社区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交空间,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
因此,建筑的设计与功能性的合理性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建筑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设施,还推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应注重建筑的设计与功能性,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只有通过研究和理解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演变

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演变一、传统建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1.适应性:在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作为承载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等重要活动的空间载体,始终遵循着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建筑风格、形式、功能等方面均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协调性:传统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者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力求实现建筑与城市整体的和谐统一。
3.可持续性:受限于当时科技水平,传统建筑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
然而,在很多传统建筑中,仍然可以看到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例如,采用节能材料、绿色植被等手段,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
二、现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变革1.创新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建筑在设计、施工、功能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智能化建筑等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成为城市发展的地标。
2.集聚效应:现代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建筑集群的集聚效应。
各类产业园区、商务区、文旅景区等特定功能区应运而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人文关怀:在现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对于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性化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等理念得到广泛应用,彰显现代建筑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三、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趋势1.绿色环保: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
新型建筑材料、清洁能源、智能节能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构建低碳、环保的城市环境。
2.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与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未来建筑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主调节、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 人性化: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人们的生活品质。
人性化设计将在建筑形式、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
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以多元化的建筑为支撑,呈现出繁华和多样性。
建筑与城市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互为依存、互相影响。
建筑不仅为城市提供功能性的覆盖,更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精神的体现。
首先,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
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小街小巷,都由建筑物组成。
建筑通过相互连接和排列,形成了城市的布局和风貌。
比如,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建筑物的高度、功能密切相关。
建筑的高度和风格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建筑的布局和规模则会决定城市的交通流线和空间利用效率。
其次,城市空间的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发展。
城市规划考虑的是城市的整体形态和功能布局,而建筑则是根据规划的需要而建造的。
例如,一个商业中心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商业的集中性和交通的便利性,因此在规划阶段就需要有相应的建筑物来支撑。
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城市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展。
再次,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城市的人文特征。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形态的存在,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城市的建筑物,如教堂、市政厅、博物馆等,不仅是城市标志性的存在,也是居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象征。
同时,建筑物还可以作为展示城市美学价值和魅力的窗口,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另外,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增长迅速,建筑物需要不断扩展和更新。
因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通过建筑的节能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可以使得城市空间更加环保、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不仅满足了城市功能需求,更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
城市规划的需求也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并且建筑的可持续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如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和风貌,更承担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推动建筑与城市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
首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个设计合理,功能合理的建筑群体可以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空间。
比如,城市中的住宅区应该合理划分区域,设计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和广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良好的建筑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和钢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消耗巨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使用可再生材料,并且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双赢。
此外,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景观绿化与生态保护,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再者,建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筑提供支撑,而建筑的需求则受到城市发展的制约。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需求,并据此进行合理的用地分配。
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也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良影响。
同时,建筑也可以促进城市发展,比如建设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投资和人才。
最后,建筑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鼓励建筑师和设计师采用绿色建筑理念进行设计,提供相关的补贴和激励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可靠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手段,引导建筑行业的合理发展,并促进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__结合磁器口的单栋建筑与城市片段的关系
小结:建筑是组成社会空间以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城市是社会空间及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是一个建筑的载体;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细胞。
建筑依附城市而建,城市源于建筑而成,没有建筑的规划就没有城市的布局。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最具象的表象就是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建筑。
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何为“城市”?从我国文字的定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所以说,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何为“建筑”?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
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为的环境,提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
生活起居、交谈休息、用餐、购物、上课、科研、开会、就诊、看书阅览、观看演出、体育活动以及车间劳动等等,都在建筑空间中进行。
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造建筑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个时候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的经济生活,当时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穴居,树居等。
有了人类的相对固定的居住点,必然会产生居住的构筑物也就是房子。
房子是人类最早创建的建筑。
人类建造房子,就如同鸟筑巢,鼠挖洞一样,似乎完全是与生具有的本能。
建筑的生成形成片段,片段的连接进而成为城市。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的力量是相对弱小的,要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动物,集体生活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地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固定的居民点。
人类的集聚就是建筑的集聚,这就为城市的产生提供的先决条件。
通过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我们认识到,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
居民点遗址中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
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超向大房子。
不同的建筑形式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有意无意的形成了有秩序的小建筑群。
建筑通过人得意识逐渐的组合而形成有序的群体空间。
实际上城市在某中意义上来说就是建筑的集聚。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私有制。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
传说中夏代就已“筑成以为君,造郭以守民”。
有剩余产品即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的交换是不固定的,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也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商业手工业。
建筑也随着功能上的需要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就有来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分,并发展了贮藏空间。
不同形式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群体,城市真正的产生了。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元素,建筑先于城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之间的关心下面就磁器口来具体分析:
一.建筑与城市交通
1、首先基地面临交通路口。
要求建筑具有一定标志性,并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和休息空
间。
一个建筑群体一定留有很多的间隙,建筑不光只是在一块场地上建成的一个个火柴盒,不等同于摆积木式的建构,不同于填空,不只是作形式,不只是在空地上规划出几块出来往里面塞功能,我们想要让建筑生长在这片地上,就要尊重其交通人流,尊重人的感官触觉,使单个建筑组成的整片建筑给与场地呼吸和生气。
2、基地面对着道路,立面处理比较,建筑适宜有一定的层次感,单个建筑高低不同,屋檐高低错落,一个片段中给人连续中的间断节奏感。
3、平整地形建筑布局可适当灵活扭曲,复杂地形建筑布局宜完整简洁。
十字路口或缺角地形中建筑可以进行适当的朝向扭转,使整个建筑群体向一个方向变化,通过改变单个建筑与单个建筑之间细微的间距以及高低的关系,使整个建筑片段有一个路线引导作用。
二、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1 、建筑同周围建筑围合成庭院。
2 、建筑遮挡旧有建筑。
最开始的建筑都是低层建筑,然后逐渐高层,然后渐渐的间距不合适,景观视线受影响,视野范围内有遮有透。
多个建筑的高起,会挡住其他底层建筑的可见性,而少有的高起却给人一种奇特的变化感,然后在稍高处可以看到半遮半露的群体建筑,单个建筑的变化带来独特的心理感受。
3 、单个建筑同周围建筑在高度上或形式处理上的统一或对比。
有些地段地势平坦,我们就会通过将一片建筑的高度向一个方向递增或是递减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感,使单个建筑与群体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一种整体感。
三、建筑与外部环境分析
1、坡地地貌依据其起坡角度的大小,可采取全埋,半埋,架空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建筑与等高线一般有平行和垂直两种关系;根据落差的大小可选择跌落半层。
中间可以修楼梯供行走,两边沿着坡道修建筑,通过调节高度使屋檐的延长线交于一点,形成独有的景观视觉效果。
2、临水地貌应注意两点原则:建筑平面舒展,立面轻盈;建筑可适当延伸至水面并与水面产生关系。
磁器口都是些古建筑,常有游客观赏游玩,在道路深处便是江水交界处,人总是具有亲水性,我们常常想与水亲近。
这里的建筑片段就显的亲近自然了,高层建筑在后方的内部的坡地上,然后接近水面的地方建筑就逐渐变低了,再接近的地方就是简单可到达的小休憩公共灰空间,有一种由人为建筑到自然景观的过渡,和谐自然。
四、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如果说功能和地形条件可以赋予群体组合以个性,而使之千变万化、各有特色,那么统一便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
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建筑群,也不论处于何种地形环境之中,衡量群体组合最终的标准和尺度,就是要看它是不是达到了统一。
公共建筑群体达到合谐统一的基本途径有:
a.对称.对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1、两侧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于公共轴线的两侧。
2、辐射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在相交于一点的两条或多条轴线的两侧。
b.轴线
轴线也许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原始的方法。
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
轴线的特点:
a.轴线是可以想象的,并不能真正看见,但他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
b.轴线的本质是线性状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线运动和观赏。
c.沿轴线布置形式和空间,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但一定是均衡的。
c.向心
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如果把建筑物环绕着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助于建筑物的形体围合成一个空间,那么这几幢建筑也会由此而显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d.与地形相结合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互相制约着的因素,都必然具有某种条理性和秩序感,而真正做到与地形的结合——也就是把若干幢建筑置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则同样也会摆脱偶然性而
e.采用共同的形体
在群体组合中,各单体建筑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而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
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由这些建筑物所组成的建筑群的统一性就显示的愈充分。
呈现出某种条理性或秩序感,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着有统一的因素了
城市依托建筑而成,建筑有赖城市而造。
没有建筑规划就没有城市的布局,城市要建设、要发展、要创新,建筑就可大显身手了。
看一个城市,主要是高楼大厦和构筑物,其次才是道路、交通、绿化和排水设施等,而这些又受建筑的拉动和制约。
由此看来,建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模样。
但是,建筑必须根据所处地形地貌和环境保护来开发,它受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而不能“擅自行动”。
没有众多高楼的耸立就没有城市的模样,在一定条件下建筑决定其他基础设施,但,也有时是基础设施走在前面。
不管怎样,城市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建筑。
从居民住宅到商业大厦,从办公大楼到宾馆饭店,从亭台楼阁到绿化广场,从古建筑到公用设施,无一没有建筑的支撑和配合。
因此,建筑是城市之魂、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的脊梁更是城市的标志和丰碑。
参考文献: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