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重点整理

临床输血学检验重点整理
临床输血学检验重点整理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

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

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 与抗体Ig 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

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

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 类抗体为二价,IgM 类抗体是五~十价的。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

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

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 特异性结合,可

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ABO 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

ABO 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 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 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 有7个核

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 位2 个氨基酸确定A

或B 型特异性;

O 型和A 型cDNA 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 型cDNA 在261位有1 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 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 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 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①A基因编码产生N-乙酰基半乳糖胺转移酶,A抗原是N-乙酰基半乳糖;②B基因编码产

生D-半乳糖糖基转移酶,B抗原是D-半乳糖;③H基因编码产生L-岩藻糖糖基转移酶,O 型为H抗原,即L-岩藻糖,④H抗原(血型基因位于19q13.3)是A和B抗原的前体。按照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规律,子代可产生AA、AO、BB、BO、AB 及OO 等6 种基因型,但用抗A 和抗B 血清,则只能检测出A、B、AB 和O 型4种表现型。

ABO 定型实验:

1 、正定型:用抗-A 及抗-B 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 抗原和(或)

B 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 细胞及B 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 ;有B抗原者

为B 型,血清中有抗-A;A、B 抗原均有者为AB 型,血清中无抗体;A、B 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抗体特点】

A/B 型者的ABO 抗体以IgM 类为主。机体内各种分泌液和体液中的ABO 抗体多为IgA 类抗体。O 型者的抗-A,B 以IgG 类抗体为主,可以通过胎盘。

抗-A,B不是抗-A与抗-B的混合物,试验提示它识别的是A抗原和B抗原上共同的表位。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

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观察是否

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

37C孵育。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

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 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 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 titration ):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唾液定型:ABH 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物功能

1、膜转运蛋白,

2、受体及粘附分子,

3、补体调节糖蛋白,

4、酶活性,

5、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

6、构成细胞外糖链基质,

7、血型抗原多态性方面的意义。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分类

1、“天然抗体” (无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形成的抗体,多为IgM ),

2、免疫抗体(由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

3、规则抗体:ABO系统内的抗体,即抗-A,抗-B ,

4、不规则抗体:也称意外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包含7 和8),它不符合兰茨泰纳规律,筛查方法:盐水介质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微

柱凝胶卡式检测法

5、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多为IgM ),

6、不完全抗体(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之),

7、同种抗体(针对患者所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

8、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抗体),

9、外源凝集素(动植物体内凝集人红细胞的凝集素)。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 血型均有亚型,最主要A 亚型的是A1、A2 亚型,占全部A 型血的99.9%,由于A 抗原中

存在A1、A2 亚型,故AB 血型中也有A1B 、A2B 两个亚型。我国A、AB 血型者中以A1 、A1B 亚型为主,A2、A2B 亚型在A 与AB 型中仅占1%。

A 亚型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红细胞抗原数量减少,红细胞与试剂血清表现为若凝集或不凝集,与抗-H 反应较强,某些人血清中有抗-A1.

A1 与A2 共遗传时,表型为A1,A2 则被隐蔽;A2 人血清中约1~8%存在抗A1 抗体,A2B 人中22~35 存在抗A1 抗体。

1获得性B :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 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若在血型鉴定中不重视反定型,又未能严格交叉配血,会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般见于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入血后其脱乙酰基酶使A抗原表位N-乙酰半乳糖胺脱乙酰

基,成为半乳糖胺,类似于B 抗原表位D- 半乳糖,与抗-B 试剂出现弱凝集。

2、顺式AB :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A 抗原,又能合成B 抗原。

1孟买血型:是一种没有H抗原的0型(缺乏1型和2型H、A、B抗原),因为首先在

孟买发现而得名。

此类人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Oh,由于没有H基因,而h基因又为无效基因,因此其红细胞和唾液中无

H、A和B抗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高效价的抗H抗体。

2、抗-H 抗体:孟买型及类孟买型个体的血浆中的抗-H 同种抗体,以IgM 为主,反应温度域宽

(4~37C),可导致急性溶血反应,所以除与AB型红细胞发生反应外,还可与0型红细胞凝集,此型人如需输血,只输Oh 同型血。

1、Rh 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在输血医学中,根据红细胞上 D 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

2、RH 基因:Rh 血型系统的抗原表达被认为是受控于人类1号染色体上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RHD 基因和RHCE 基因。

这两个位于1p36.13—p34.3 的RHD 和RHCE 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子与10 个内含子。基因产物分别是RhD 多肽和RHCE 多肽。

1、弱D :传统上将其定义为D抗原量减少,需要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检测。其产生的原因是

RHD 基因单个核苷酸突变, 所产生的氨基酸改变位于D 抗原的细胞膜或跨膜区, 影响D 抗原插入细胞膜,使得红细胞上的D 抗原位点减少。(弱D 的献血者应看做Rh 阳性,其受血者则应看做Rh 阴性)

2、部分D :该表型个体红细胞D抗原检测为阳性,但输入D阳性血液后会产生抗D抗体。其产生多数是由于RHD 基因部分被RHCE 基因取代,产生杂合基因,由杂合基因产生的杂

合蛋白不仅丢失了部分D表位,还会产生新的抗原(部分D分子的氨基酸改变发生在细胞膜外)。3、复合抗原:包括CE、Ce、cE、ce。ISBT规范命名CE为RH22、Ce为RH7/RH41两种、cE为

RH27、ce为RH6。目前已经清楚复合抗原是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上表达。

谱红细胞: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已知血型表现型的8~12 个O 型红细胞。对这些细胞的要求非常严格,试剂谱红细胞必须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E等),还要能检出某些罕见抗体。

1、冷凝集:有些冷凝集素可在32 C时凝集红细胞,更有些极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引起的红细胞凝集在37C中孵育仍不散开。

2、假凝集:某些高分子物质、血清蛋白异常、低离子强度及酸性环境等均可造成红细胞假凝集。

多凝集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膜发生异常后,红细胞与所有其他人的血清,甚至自身的血清都出现凝集。引起多凝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包括微生物和非微生物),另一种是

遗传性。

抗人球蛋白试验

【原理】

大部分IgG 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眼可

见的凝集反应,为不完全抗体。其只能与一方抗原决定簇结合,不能同时与双方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结合,所以在盐水介质中,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不能使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片段

结合,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

【分类与应用】

1、直接coombs 试验: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

细胞凝集。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诊断、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的诊断、药物诱发性溶血病的诊断。

2、间接coombs 试验:将受检血清和具有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主要应用于: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学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的检出和鉴定、检查用其他方法不能查明的红细胞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试验等。

吸收放散试验抗原抗体可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凝集或致敏,这种结合是可逆性的,若改变实验条件,抗体可以从红细胞上解离下来,再检测解离下来的抗体,即~。

一、吸收试验

【原理】被检血清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或被检抗原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离心后分离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将吸收前与吸收后的血清用生理盐水做倍比稀释再与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共同孵育,检查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若吸收后的血清效价低于吸收前,证明抗体已被红细胞吸附,血清中含有与红细胞抗原对应的抗体,或被检红细胞与加入的已知抗原的红细胞血型相同。

冷抗体在4C反应最强,通常用冷吸收技术(自身抗体用自身红细胞吸收,同种抗体用对应

红细胞吸收);温抗体的吸收通常采用酶处理后的红细胞在37 C孵育。

IgM抗体通常在4C条件下吸收,比22/37 C时容易吸收且完全;IgG类抗体通常在37C吸收的效果最好(但仍难以完全吸收)。

【临床意义】

1、ABO 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某些原因引起红细胞血型抗体减弱时的定型。

2、结合放散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探明是单一/混合/复合抗体,是何种免疫球蛋白,是否为冷凝集素。

3、可在多种抗体中通过本试验去除某种不需要的抗体,保留某种需要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获取单一特异性抗体的目的。

4、消除自身抗体的干扰,如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解决配血困难的问题。

二、放散试验是把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的抗体解离下来,用于其他目的。通过本试验获得的含有/不含有抗

体的溶液称为放散液。本试验的目的是得到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目的:得到自身抗体,用于自身吸收)/ 没有抗体吸附的红细胞(得到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红细胞)。基于目的不同,试验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热/乙醚/磷酸氯喹/冻融/柠檬酸/二甲苯放散技术和氯仿/聚乙烯放散技术等。

【临床意义】

1、ABO 亚型的鉴定。

2、从含有多种抗体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抗体。

3、全/多凝集细胞的血型鉴定。

4、被不完全抗-D 遮断的新生儿血型鉴定。

白细胞抗原系统(去年这部分内容小题较多,依赖看书,注意细节)

MHC 编码的MHC 分子的免疫学功能:参与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参与T 细胞的限制性识别、参与T 细胞的分化/发育、参与调解NK 细胞的活性、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1、单体型: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 各位点的基因组合称为HLA~ 。两个同源单体型构成HLA 基因型。

2、多态性:是指在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是HLA 复合物最显著的遗传特点。

3、共显性:每对等位基因所编码的抗原都表达在细胞膜上,没有隐性基因,也没有等位基因排斥现象。

4、连锁不平衡:是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体型上的频率与预期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淋巴细胞毒试验:个体的淋巴细胞膜表面可表达其特有的HLA 抗原。试验过程中,将分离的淋巴细胞加入到一定数量的微孔反应板中,然后在不同的反应孔中加入不同特性的HLA

分型血清(不同抗血清针对不同特定的HLA 抗原)。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淋巴细胞上的HLA 抗原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被破坏,加入适当的染料,染料进入细胞而使其着色,显微镜下可见细

胞呈灰黑色,无折光性,细胞肿胀,体积变大,死亡细胞数与抗原抗体反应强度成正比;若没有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入而细胞不着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基本保持原有大小,因不着色而明亮,折光性强。

注意:开展本试验,每次须设置阴/阳性对照,阳性对照死细胞应大于80%,阴性对照死亡

细胞应小于2% 影响因素:抗血清特性、淋巴细胞特性、反应温度和时间、补体特性和判定等方面。

血小板血型抗原,包括以下两种1、血小板相关抗原:血小板表面存在的与其他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

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的遗传多态性,且不存在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

1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多次接受输注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出现输注后血小板上升

低于预期值,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有时甚至下降,甚至比输血前还要低,陷入“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2、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多发生在女性,有输血和妊娠史。起病旺旺在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后约5~10 天,大部分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的特点是突然发生、显著性减少及自限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可用于血小板抗体(HLA、HPA)检测和交叉配合试验,也可用于血小板抗原鉴定以及血小板自身/药物依赖性抗体检测。

1、血小板抗体检测:取多个O 型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已预先包被兔抗人血小板单抗),在相应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或对照血清(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血清),血小板抗体与微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