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重点整理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输血查验绪论1、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进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平安性和有效性的科学。
2、输血进展史上里程碑的进展是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科学家Landsteiner发觉一些人的血清能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确认红细胞有A、B、C(以后更名为O)和AB不同的血型。
(1901年正式宣布)3、输血医学的要紧领域及进展趋势:详情请看P2-P3临床输血标准化治理、平安输血、合理输血和成份输血、无偿献血、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循证输血医学、血液预警系统、输血的信息化治理此刻世界各国普遍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液中的抗原或抗体。
第一章、红细胞血型系统1、血型:狭义的是指不同人血液中红细胞表面存在的抗原不同,即红细胞上的抗原类型。
广义的是指血液各类成份的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的要紧特点之一。
2、抗原的一样特性:免疫原性和反映原性(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映的物质)3、血型抗原是红细胞上的化学构型。
依照生化性质,人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分为糖分子和多肽两类。
糖分子:ABO、 Lewis、H、P、I和i抗原多肽: Rh、MNS4、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命名有哪几些类型(P9)5、国际输血协会(ISBT)6、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分类:依照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等,红细胞抗原被归类为血型系统、血型集合、高频、低频抗原组。
7、与红细胞抗体有关的免疫球蛋白要紧有IgG、IgM,还有少量的IgA。
8、天然抗体与免疫抗体的区别:9、天然抗体:Landsteiner发觉,A型个体血浆中存在抗-B,B型个体血浆中存在抗-A,这些抗体的产生并无通过输血,怀胎、或注射抗原的刺激,似乎是天然产生的,因此称为天然抗体。
事实上“天然抗体”也是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产物,只是没有可发觉的抗原刺激。
临床输血学检验

2020/11/3
3
一、发病原因
由于母亲的ABO血型或RhD血型与胎儿(或新生 儿)的血型不合所致。RhD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 ABO血型不合严重。
(一)、ABO血型不合
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 胎儿或新生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 次数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也可见 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新生儿为B型或AB型,或母亲 为B型,胎儿或新生儿为A型或AB型,但少见。胎儿 或新生儿为O型者,可排除HDN。
2020/11/3
21
(3)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试验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是用已知抗原的红 细胞去检查受检者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
直接试验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是检测受检者
红细胞是否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一般产前行间接法测定,生后行直接法测定
2020/11/3
22
。 ❖(4)游离试验:游离试验是在新生儿血清中
10
三、临床表现
❖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与缓急取决于抗原 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 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
❖ 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贫血、黄疸、胎儿水肿、胆红 素脑病、肝脾肿大。
2020/11/3
14
贫血
❖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 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 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 明显贫血(Hb<80g/L),称晚期 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 受换血的早产儿中。
2020/11/3
4
(二)RhD血型不合
RhD血型不合引起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 通常是母亲为RhD抗原阴性,胎儿为RhD抗原 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 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若RhD抗原阴性 的母亲在第一胎前RhD阳性血液制剂的输注, 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临床输血学考试重点

临床输血学与检验09 级医学检验(3)班绪论1、概念: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物,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
目的:安全,有效,经济2、输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①血液凝固→抗凝剂(枸橼酸钠)②污染→无菌技术③血型→ABO 血型④保存→建立血库(添加保存液,低温保存)⑤器材改进3、输血的基本内容:管理体系,血源,血液免疫学(血型) ,血液制备(预备,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不良反应与传染疾病。
4、输血的发展趋势:①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②采供血集中化③无偿献血:义务献血和建立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④合理输血(成分输血)⑤新技术的应用:血液代用品;胰岛素; EPO⑥输血的信息化管理输血安全输血的主要风险: 1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肝炎、 HIV 等2、免疫性不良反应:血型不符输血安全的措施: 1 、输血管理:固定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的筛查。
2 、血液的制备:为成分输血做准备,保证输血的质量管理。
3 、血液的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确保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4 、输血管理: a 血液免疫学检查 b 强制性的筛查: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 c 合理用血:严格把握输血特征,输血新技术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白细胞过滤),血液替代用品 d 输血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形成制度化。
安全献血1、献血者种类:无偿献血者:风险最小,包括固定无偿献血者和志愿无偿献血者有偿:风险最大替代:也叫家庭献血者,血液有明确的去向。
特殊:非常稀有的血型。
2、固定无偿献血者:至少献血三次并且保持每年至少献血一次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前来献血的人)3、建立一支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族的修养,全方位动员,教育,招募献血者。
4、献血者的检查:病史,体检(年龄、体重、血压、脉搏、呼吸等) ,实验室检查(血型、血红蛋白、 ALT、传染病) 。
5、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无偿献血整体素质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情况少,新感染病毒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为“低危”献血者。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门学科。
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
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
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的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的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的除清处理。
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剂。
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的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
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
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学检验 重点整理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与抗体Ig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
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类抗体为二价,IgM类抗体是五~十价的。
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ABO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ABO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 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位2个氨基酸确定A或B型特异性;O型和A型cDNA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型cDNA在261位有1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输血检验考试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血型:狭义:RBC表面抗原结构差异广义:是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是人体各种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的抗原或抗体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血型体系。
血型集合:血型抗原在生化特征、血清学、遗传学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亚型: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血型物质:以水溶状态于体液和分泌物中出现的A、B、H Ag。
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凡体液中含有ABH血型物质者称为分泌型个体,不含血型物质者为非分泌型个体。
孟买血型:因首次在孟买发现而得名。
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Oh,由于无H基因,而h基因又为无效基因,因此其红细胞和唾液中无H、A和B抗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高效价的抗H抗体。
Du型:弱D,是D抗原的一组变异体,表现为红细胞上抗原量少,抗原表位表达弱,与D 抗原相比它只能结合7%-25%的抗D,临床上易将Du定为Rh阴性,但如果把Du血输给Rh阴性受血者,仍可能引起产生抗D抗体,故不能把Du血输给Rh阴性受血者,而Du型人需要输血则应输Rh阴性血。
天然抗体:隐形抗原类似物刺激(微生物、花粉、粉尘等),多为IgM,与Ag反应最佳温度室温,主要存在于ABO、MNS、D等系统。
不规则抗体:除ABO系统外,其他血型系统的抗体产生不符合Landsteiner规则,即抗体产生没有规律性。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正定型:已知抗体鉴定RBC Ag反定型:已知血型RBC鉴定血清未知抗体交叉配血: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使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
主侧: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检测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者血清反应,检测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受者红细胞的抗体。
成分输血: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最主要的特点,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两者的结合要求在空间构型、化学成分上相匹配(抗原决定簇AD 与抗体Ig 分子的超变区相互适应)2、可逆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其生物学活性不变,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的因素有抗体亲和力、环境因素(包括pH、温度、孵育时间、反应介质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等)3、比例性:抗原抗体反应表现出可见的结果,需要适当的浓度与比例。
抗原一般是多价的,IgG 类抗体为二价,IgM 类抗体是五~十价的。
若二者比例适当,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能够相互交叉聚集形成网格状复合体,反应快而结果明显,称为等价带。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抗体与红细胞表面AD 特异性结合,可激活补体)、凝集阶段(致敏的红细胞相互连接)。
ABO 血型的遗传及抗原分子结构ABO 血型抗原基因直接编码特异性糖基转移酶(不编码ABH 抗原),进而由这些酶合成寡糖性质ABO 抗原。
ABO血型基因位于人类9号(9q34.2)染色体,基因编码区有7个外显子,A和B型cDNA 有7个核苷酸不同,导致糖基转移酶多肽链上4个氨基酸不同,其中第266位和268 位2 个氨基酸确定A或B 型特异性;O 型和A 型cDNA 核苷酸序列基本一致,区别是O 型cDNA 在261位有1 个核苷酸(G)缺失,引起读框移位提前形成1 个终止密码,肽链合成在117 位氨基酸终止,产生1 条短肽链(没有功能)。
①A基因编码产生N-乙酰基半乳糖胺转移酶,A抗原是N-乙酰基半乳糖;②B基因编码产生D-半乳糖糖基转移酶,B抗原是D-半乳糖;③H基因编码产生L-岩藻糖糖基转移酶,O 型为H抗原,即L-岩藻糖,④H抗原(血型基因位于19q13.3)是A和B抗原的前体。
按照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遗传规律,子代可产生AA、AO、BB、BO、AB 及OO 等6 种基因型,但用抗A 和抗B 血清,则只能检测出A、B、AB 和O 型4种表现型。
ABO 定型实验:1 、正定型:用抗-A 及抗-B 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 抗原和(或)B 抗原,称为~。
2、反定型:用标准A 细胞及B 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 ;有B抗原者为B 型,血清中有抗-A;A、B 抗原均有者为AB 型,血清中无抗体;A、B 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抗体特点】A/B 型者的ABO 抗体以IgM 类为主。
机体内各种分泌液和体液中的ABO 抗体多为IgA 类抗体。
O 型者的抗-A,B 以IgG 类抗体为主,可以通过胎盘。
抗-A,B不是抗-A与抗-B的混合物,试验提示它识别的是A抗原和B抗原上共同的表位。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C孵育。
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 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 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 titration ):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
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唾液定型:ABH 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
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物功能1、膜转运蛋白,2、受体及粘附分子,3、补体调节糖蛋白,4、酶活性,5、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6、构成细胞外糖链基质,7、血型抗原多态性方面的意义。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分类1、“天然抗体” (无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形成的抗体,多为IgM ),2、免疫抗体(由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3、规则抗体:ABO系统内的抗体,即抗-A,抗-B ,4、不规则抗体:也称意外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包含7 和8),它不符合兰茨泰纳规律,筛查方法:盐水介质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试验、酶法、微柱凝胶卡式检测法5、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多为IgM ),6、不完全抗体(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之),7、同种抗体(针对患者所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8、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抗体),9、外源凝集素(动植物体内凝集人红细胞的凝集素)。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A、B 血型均有亚型,最主要A 亚型的是A1、A2 亚型,占全部A 型血的99.9%,由于A 抗原中存在A1、A2 亚型,故AB 血型中也有A1B 、A2B 两个亚型。
我国A、AB 血型者中以A1 、A1B 亚型为主,A2、A2B 亚型在A 与AB 型中仅占1%。
A 亚型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红细胞抗原数量减少,红细胞与试剂血清表现为若凝集或不凝集,与抗-H 反应较强,某些人血清中有抗-A1.A1 与A2 共遗传时,表型为A1,A2 则被隐蔽;A2 人血清中约1~8%存在抗A1 抗体,A2B 人中22~35 存在抗A1 抗体。
1获得性B :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 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
若在血型鉴定中不重视反定型,又未能严格交叉配血,会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
一般见于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入血后其脱乙酰基酶使A抗原表位N-乙酰半乳糖胺脱乙酰基,成为半乳糖胺,类似于B 抗原表位D- 半乳糖,与抗-B 试剂出现弱凝集。
2、顺式AB :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A 抗原,又能合成B 抗原。
1孟买血型:是一种没有H抗原的0型(缺乏1型和2型H、A、B抗原),因为首先在孟买发现而得名。
此类人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Oh,由于没有H基因,而h基因又为无效基因,因此其红细胞和唾液中无H、A和B抗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高效价的抗H抗体。
2、抗-H 抗体:孟买型及类孟买型个体的血浆中的抗-H 同种抗体,以IgM 为主,反应温度域宽(4~37C),可导致急性溶血反应,所以除与AB型红细胞发生反应外,还可与0型红细胞凝集,此型人如需输血,只输Oh 同型血。
1、Rh 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
在输血医学中,根据红细胞上 D 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
2、RH 基因:Rh 血型系统的抗原表达被认为是受控于人类1号染色体上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RHD 基因和RHCE 基因。
这两个位于1p36.13—p34.3 的RHD 和RHCE 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子与10 个内含子。
基因产物分别是RhD 多肽和RHCE 多肽。
1、弱D :传统上将其定义为D抗原量减少,需要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检测。
其产生的原因是RHD 基因单个核苷酸突变, 所产生的氨基酸改变位于D 抗原的细胞膜或跨膜区, 影响D 抗原插入细胞膜,使得红细胞上的D 抗原位点减少。
(弱D 的献血者应看做Rh 阳性,其受血者则应看做Rh 阴性)2、部分D :该表型个体红细胞D抗原检测为阳性,但输入D阳性血液后会产生抗D抗体。
其产生多数是由于RHD 基因部分被RHCE 基因取代,产生杂合基因,由杂合基因产生的杂合蛋白不仅丢失了部分D表位,还会产生新的抗原(部分D分子的氨基酸改变发生在细胞膜外)。
3、复合抗原:包括CE、Ce、cE、ce。
ISBT规范命名CE为RH22、Ce为RH7/RH41两种、cE为RH27、ce为RH6。
目前已经清楚复合抗原是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上表达。
谱红细胞: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已知血型表现型的8~12 个O 型红细胞。
对这些细胞的要求非常严格,试剂谱红细胞必须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E等),还要能检出某些罕见抗体。
1、冷凝集:有些冷凝集素可在32 C时凝集红细胞,更有些极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引起的红细胞凝集在37C中孵育仍不散开。
2、假凝集:某些高分子物质、血清蛋白异常、低离子强度及酸性环境等均可造成红细胞假凝集。
多凝集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膜发生异常后,红细胞与所有其他人的血清,甚至自身的血清都出现凝集。
引起多凝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包括微生物和非微生物),另一种是遗传性。
抗人球蛋白试验【原理】大部分IgG 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为不完全抗体。
其只能与一方抗原决定簇结合,不能同时与双方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结合,所以在盐水介质中,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不能使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片段结合,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
【分类与应用】1、直接coombs 试验: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细胞凝集。
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主要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诊断、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的诊断、药物诱发性溶血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