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线探讨
北极航线中的安全管理探索

北极航线中的安全管理探索北极圈是世界上最不可预测的地区之一,由于大量的冰层、急流、强风等自然因素,使得在这个高纬度海域航行,安全风险显著提高。
因此,随着近年来北极航线的逐渐开放和商业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管理考虑因素。
本文将对北极航线中的安全管理进行探索和分析。
北极航线的发展历程北极是全球最后一个开发的地区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资源需求的增长,北极海域逐渐成为国际航运和商业活动的焦点。
根据估计,到2050年左右,全球航运量中有1/3将经过北极航线。
北极航线的开放给全球贸易和航运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
北极航线的安全管理现状北极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变气候给北极航线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目前北极海域的船舶安全标准还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应急机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安全风险和安全漏洞。
在上述情况下,航运安全管理成为保障北极航线和世界航运业顺利进行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安全管理措施的完善和提高船舶环境保护和安全监控已成为国际航运的共同问题,也是商业在北极航线中发展的必要前提。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推进北极航线的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应急机制。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航道规划、签订协议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2.加大对北极航线的安全监控和预测力度。
北极航线的环境特点和事故率显著,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环境和气象的监控和研究。
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预警。
3.加强安全培训,提高船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船员具有直接的安全管理责任和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促进北极航线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4.制定各类安全措施和应急梯队,保障应急机制的有效实施。
北极航线的海域和港口等区域并不完善,因此制定各类安全措施对航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北极航线的海运安全管理是保障北极航线顺利有效开展的最重要的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事故风险,推动北极商业的健康发展。
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一、前言北极航道开发是全球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参与北极航道的机会,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与科学利益。
而对于中国来说,北极航道的开发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以及在北极航道开发中应采取的策略。
二、北极航道的基本情况北极航道是一条贯穿北极地区的航道,连接着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是贯穿两大洋上空间最短、最直接的航道。
目前,北极航道主要分为北极东北航道和北极西北航道两部分。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了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北极航道开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三、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的战略意义1. 打破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北极航道的开发将有助于中国打破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减少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传统航道的依赖。
同时,北极航道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南极航道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在全球航道运输中的话语权增加。
2.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北极航道的开发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北极航道是连接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重要通道,其开发将有利于中国建立起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提高一带一路的效益。
3. 推动产业升级北极航道的开发有望解决我国外贸运输中的瓶颈问题,并推动我国产业升级。
如在北极航道上运输物资和能源,将促进我国航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航运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能力。
4. 开拓新的资源领域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非常丰富的能源资源,这些资源的开采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北极航道的开发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开拓北极地区的资源领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建议及策略1. 加强国际合作在北极航道的开发中,各国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中国应积极与各国合作,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以共同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
同时,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将有助于扩大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2. 建立北极航道专业机构为顺应北极航道开发的趋势,建立专业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航运业应用

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航运业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冰川融化的加剧,北极航道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航行通道。
北极航道的开发对于中国航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航运业应用的前景和影响。
一、北极航道的开发和优势北极航道是指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冰洋航行通道。
传统上,该区域由于严寒天候和冰冻海域的存在,一直被视为航行的难点。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北极航道的开发成为可能。
北极航道的开发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北极航道的长度相对于传统的海上航行通道更为短暂,从而可以大大缩短运输时间。
其次,北极航道在一年中的航行季节较长,相比其他航线更有潜力用于商业航行。
此外,北极航道的水深相对较大,可以容纳更大型的船只,从而增加了航运能力。
最后,北极航道的开发还有利于航运业的多样化发展,减少对传统海上航线的依赖。
二、北极航道开发对中国航运业的意义1. 提升航运能力北极航道的开发对中国航运业来说,将提升其航运能力。
传统的航运通道经常会受到天气和海况的限制,导致船只航行速度受限。
而北极航道的开发能够缩短航线长度,提高运输效率。
这将带来更多商业机会,促进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2. 拓展国际贸易北极航道的开发将为中国的国际贸易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目前,大部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通过传统的航运通道进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通过北极航道的开发,中国可以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提高贸易便利性和安全性。
3. 加强资源开发北极的丰富资源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等。
开发北极航道将大大方便中国获取这些资源,加强资源开发能力。
这有助于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提高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4. 推动科技创新北极航道的开发涉及到船舶设计、导航技术、气象监测等多个领域,这将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机会。
中国可以在船舶制造、气象预报、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提高航运技术和设备的水平,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及冰区航行安全措施研究

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及冰区航行安全措施研究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及冰区航行安全措施研究前言:北极地区是全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北极海冰的消融导致了航行活动在北极地区的增加。
然而,北极的极端环境条件和冰区航行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研究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并探讨冰区航行的安全措施。
一、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1. 冰盖和冰架:北极地区主要由浮冰和冰盖覆盖。
冰盖是冷水海域的特征之一,但其厚度变化很大,因此对船只的航行提出了挑战。
2. 寒冷气候:北极地区以寒冷的气候著称,严寒的温度对船只结构和设备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 暗极夜和极昼:北极地区存在极长的暗极夜和极长的极昼,导航和船只操作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
4. 海气相互作用:北极地区的海洋和气候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海冰的分布和融化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二、冰区航行的安全措施1. 航线规划:冰区航行需要精确的航线规划,以避开海冰浓度高的区域。
借助卫星和气象数据,航行计划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海冰的分布和变化。
2. 冰图和冰情报告:船只需要及时获取最新的冰图和冰情报告,以了解当前海冰的分布和特点。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船只避开海冰区域,确保航行的安全。
3. 环境监测:船只应配备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以实时监测水温、气温、风速和海冰情况等环境因素。
这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船只随时调整航行策略。
4. 船只设计和设备选用:北极航行要求船只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寒能力,以应对极端的环境条件。
同时,船只应携带特殊装备,如冰刀、冰钩和冰击穿器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冰情。
5. 人员培训和应急准备:船只乘员需要接受特殊的培训,以熟悉北极航行的特殊环境和操作要求。
同时,船只应备有充足的食品、药品、燃料和救生设备等应急用品,以保障船只和人员的安全。
结语:如今,越来越多的航行活动涉及到北极地区,因此对北极航行的环境因素和航行安全的研究至关重要。
北极航道开航的生态保护

北极航道开航的生态保护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的消融速度加快,使得北极航道逐渐成为贸易和旅游的新航线。
然而,北极开航也带来了部分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因此,在北极航道开辟过程中,如何保护北极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北极生态环境现状、北极航道开辟的影响、生态保护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北极生态环境现状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和陆地冰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寒冷和最贫瘠的地区之一,拥有珍贵而脆弱的生态系统。
据统计,北极地区有超过4,000种的海洋生物物种。
另外,北极地区是大量鸟类、狐狸、麋鹿和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这些动物和植物对于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持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不断消融,这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海冰消融导致北极地区的水下植被减少,生态平衡也发生了改变。
同时,这也造成了北极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困难,部分物种甚至要面临灭绝的威胁。
三、北极航道开辟的影响随着北极冰川的退缩,北极航道变得越来越通畅,这为沿海国家的贸易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北极航道的开辟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首先,北极航道的通行会大量消耗燃料,这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这些排放物的释放将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对北极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其次,航道开辟也会带来海洋污染问题。
在北极航线上,有许多船只会向海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和物理污染物质,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北极生态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生态保护措施:1. 低碳减排为了减少北极航道的碳排放,可采取低碳减排措施。
例如,使用船舶尾气净化装置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航行路线来降低耗油量以及使用新型的、环保的燃料等。
2. 治理污染对于北极航道的海洋污染问题,可采取主动应对措施。
北极航线开拓和经济利用的研究

北极航线开拓和经济利用的研究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北极航线逐渐变得开放和可行。
北极地区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潜力,例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开拓北极航线的意义、条件和目前研究状况等角度进行阐述。
二、开拓北极航线的意义1.拓展贸易开辟北极航线可以缩短欧洲、亚洲之间的贸易路线,为贸易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可节省时间和成本。
例如,从中国通过北极航线到达欧洲的时间仅为原来传统水路航线的一半,货运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2.资源开发北极地区有丰富的石油、气田和矿藏资源。
开发北极资源可以为地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全球缓解能源压力提供了新的选择。
3.保护海洋环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开辟北极航线可以避免一些传统的贸易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冰雪融化也带来了新的环境挑战,开发低碳环保经济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
三、条件分析1.技术条件北极冰层和严寒天气对船只和装备要求极高,需要配备高科技船舶和先进的导航设备等技术保障。
2.政策和法律条件北极地区的治理比较特殊,需要考虑到包括商业、环境、土地等各种问题,对于北极航线开拓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也需要先行规范和完善。
3.业务条件开辟北极航线需要充足的市场需求和资源开发能力的支持,为航线的经济运营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四、目前研究情况目前,开拓北极航线和经济利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同国家、区域和机构之间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北欧-中欧班列北欧-中欧班列是由芬兰、瑞典、丹麦、波兰、德国和中国共同发起的项目,旨在通过北极航线缩短东西方间的贸易距离。
这条航线是全球跨北极的铁路干线,从芬兰赫尔辛基北港到中国拉萨尔港,自去年11月开始试运行,每个月从芬兰北港出发一次。
2.北极经济委员会北极经济委员会是由八个北极国家共同发起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和协调北极的经济开发,目前有33个观察员国和组织。
该委员会已启动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包括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等。
北极航道可行性分析

北极航道可行性分析北极航道是指连接东北亚、北美和欧洲的一条海上航线,通过北冰洋中的北极地区航行。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冰层的融化速度加快,北极航道逐渐成为航运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北极航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北极航道的可行性受到北冰洋冰层融化速度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层面积减少,使得北极航道的航运窗口期更长。
根据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年均减少13.1%。
这意味着可以在更多的时间段内进行船只航行,增加了北极航道的可行性。
其次,北极航道的可行性还受到航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北极地区的天气条件十分恶劣,冰山和极地气候都给船只航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航道状况的实时监测、冰情预警系统的建立以及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北极航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望得到提高。
此外,航道的港口和服务设施建设也是提升北极航道可行性的关键因素。
第三,北极航道的可行性还涉及到商业运营的考量。
北极航道作为一条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快速交通线路,将大大减少航程和运输成本。
根据预测,通过北极航道航行的航程可以比传统海上航线缩短40%至50%,运输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这对于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北极航道的可行性还受到地缘政治和国际合作的影响。
北极地区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边界问题,各国在航道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合作。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航行规则和管理体制,确保航道的顺利运行和安全。
然而,尽管北极航道的可行性有所提高,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北极航道的建设和航运活动会对北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水污染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措施减少对北极环境的影响。
其次,北极航道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这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存在限制。
综上所述,北极航道的可行性在不断提高,但仍需要在技术、安全和商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概括北极东北航线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概括北极东北航线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概括北极东北航线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北极东北航线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航线之一。
在这条航线上,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航线概述北极东北航线是连接中国海港和欧洲港口的海上航线,途经俄罗斯东北岸沿线,延伸至挪威。
该航线为北冰洋内最短、最便捷的航线之一,大大缩短了中欧海运时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船舶密度特征在北极东北航线上,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极东北航线上的主要港口密度较高,如江苏连云港、天津港、中国海湾港等。
这些港口是连接中国沿海和欧洲的重要节点,船舶密度相对较高。
2.航线上的航道水深不足,而且常年处于冰冻状态。
这对船舶的航行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限制了航线的通行能力,因此船舶密度相对较低。
3.北极东北航线上距离地处偏远,气候寒冷,船舶的运营成本较高。
因此,船舶密度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北极东北航线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的地域和因素下存在差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航线的通行能力将得到提升,船舶密度也将有所增加。
4.从东南部进入北极东北航线的船舶密度相对较高,而从西北部进入的船舶密度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东南部的港口通往中国等亚洲国家,船舶密度相对较高,而西北部的港口通往北欧国家,船舶密度相对较低。
5.在北极东北航线上,受制于船舶规模和航道条件等限制,大型船舶通行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主要以小型船舶为主,船舶密度较为分散。
结论总体而言,北极东北航线船舶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港口位置、航道水深、气候环境、运营成本还是船舶规模,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北极开发和环境改善的不断推进,航线的通行能力和船舶密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口总量的 70%以上, 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约 60%在为我国运送货物。 美国兰德公司在《中国寻求能 源安全》这一研究报告中结论性指出:中国石油安全与 否仍依赖于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又实在是太“拥 挤”了,也的确是太不安全了。 所以,北极航线的开通对 贸易和战略地位来说,对中国的影响意义非凡。 4 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极航线的开通可以极大地减轻马六甲海峡的通 航压力。 每年约有 7 万艘次的国际贸易船舶来往于其 间, 全球贸易中 1/4 货物的运输和近一半的石油运输 都要经过这里,而到了 2020 年这个船舶数字要升高一 倍左右,对于航道狭窄、水深较浅、海盗猖獗的马六甲 海峡来说压力巨大,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势必影响整个 航运市场。 对于我国来说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尤为 重要, 我国进口石油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数量约占石油
北冰洋系欧、亚、北美三大洲的顶点,北冰洋航线 太 平 洋 间 的 海 上
是欧洲、北美洲与东亚地区海上运输的捷径,方便的通 捷 径 , 也 是 联 系
航和资源开发将成为国际海运航线的一个主要部分。 欧、亚两地海上的
随着气候逐年变暖,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冰层融化、冰 最短航线。 西起摩
区缩小,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成为可能。 目前,挪威、冰岛 尔曼斯克,经北冰
北极航线探讨
大连海事大学 白春江 李志华 杨佐昌
内容提要:介绍北极地区的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现状及顺利通航的可行性。 北冰洋航线的开通可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亚 地区之间最快捷的海上通道,对航运及北极丰富资源的开发都大有裨益;文章针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 议,笔者认为对于北极航线的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北冰洋 北极航线 东北航线 西北航线
西北航线:是由美洲北极地区的一系列海峡组成, 东起巴芬岛,西至波弗特海,全长约 800 n mile,主要海 峡水深 305 m,航道四通八达,岛屿星罗棋布,一年中有 9 个月海面被巨大的冰层覆盖, 其中有一半水道全年 被浮冰阻塞。 美洲北极地区气候恶劣,航道复杂,通常 情况下,如果没有先进的导航设备和陆基支援,很难找 到一条正确的通道。 即使在夏季西北航道上仍会遇到 漂浮在海面的浮冰和冰山。 北极冰盖不断从西面经过 麦克卢尔海峡向西北航道输送坚硬的冰块, 对商船的 威胁很大;冬季,西北航道海面出现全面封冻,普通商 船无法通航。
Research of Arctic sea routes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Northwest Passage and Northern Sea Route in Arctic Ocean, The open of the Arctic sea routes is benefit for the countries and shipping companies, also for transportation of massive natural resources in Arctic Ocean. 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ncountered for studying Arctic sea routes. Writers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Arctic sea routes now. Key words: Arctic Ocean Arctic sea routes Northern Sea Route Northwest Passage
北极航线探讨— ——白春江 李志华 杨佐昌
·7·
初正式开辟,全线通航期 2 ~ 3 个月。 从喀拉海峡到白 令海峡段通航较困难,需破冰船领航等陆基支援。 沿线 主要港口有迪克森、杜金卡、伊加尔卡、季克西、佩韦 克、普罗维杰尼亚等。
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巴伦支海西部, 是俄罗斯北方 的一个不冻港。 巴伦支海东部每年有 110 天的无冰期, 其余时间, 商船要依靠破冰船来保证航线的长年相对 畅西 伯利亚北部的杜金卡港之间全年巡航, 为货船开辟海 路通道。
当前,远东、西欧和北美是世界贸易活跃地区。 世 界航运相当大部分的航线都是为了满足这三个区域之 间的贸易需求, 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呈东西 走向的一个带状区域。 目前的航运地理格局,无论是东
·8·
亚的香港和上海,西欧的伦敦和汉堡,北美的丘吉尔港 和纽约,由于大陆的阻隔,其间的贸易运输迂回、绕航 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运输成本过高, 产品贸易周期 变长,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 浪费。 随着北冰洋海冰消融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 展,“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 平洋轴心航线”。 欧洲、 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海上航 程将会大大缩短。 若从上海经苏伊士运河到伦敦的习 惯航线全程约 10 500 n mile, 采 用东北航线 航程约为 8 000 n mile,航程缩短约 2 500 n mile。 从伦敦到东京的 习惯航线须 经巴拿马运 河 ,航 程 约 1.3 万 n mile,若 能 采用北冰洋航线将缩短为 8 850 n mile。 因此,北极航线 的开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在这种情况之下,谁掌 控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
随着北冰洋的航运条件日益改善, 预计数十年后 北冰洋航线将有望全线开通,这对航行于亚、欧、北美 三大洲的航运公司来说将大有益处。 目前亚洲—欧洲 的远洋航线大约为 1.13 万 n mile, 如果西北航道实现 全面开放,则亚洲—欧洲海运 航程至少可 以缩短到 6 100 n mile,其经济利益和商机将十分可观。 比如航速 21 kn 的集装箱船从日本的横滨出发到荷 兰的鹿特丹 港,如果绕道南非好望角需要 29 天时 间;如果经过 新 加坡、马六甲海峡,通过苏伊士运河需要 22 天;但假如 通过北冰洋航线仅需要 15 天,比目前的习惯航线经苏 伊士运河减少了 30%的时间, 对于长距离运输货物而 言,船舶节省了路程和时间,同时节省了运河费用、燃 油费、船舶损耗等,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船公 司来说可以节约更多的运营成本。
目前,北冰洋已开辟有从摩尔曼斯克经巴伦支海、 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白令海 峡至俄国远东港口的季节性航线; 以及从摩尔曼斯克 直达挪威的达斯瓦尔巴群岛、 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和英 国的伦敦等航线。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北冰洋地区 经济的开发,北冰洋航线也将会快速的发展。 2 北极航线开通的可能性
尽管北冰洋航线是北欧、 北美与远东地区航运的 捷径, 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通航期短, 海洋环境恶 劣,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浮冰和暴风雪天气不利于 船舶的航行。 除巴伦支海南部全年不冻外,俄罗斯、美 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几个月的时间能够通 航。 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由于北极地区恶劣的气候 和海况,船舶航速受限,很多船舶没有破冰能力,遇到 海冰需要破冰船协助航行。 而且目前没有一个合理的 评估体系来证明北极航行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只是停留在路程和时间的节省上。 如何使船舶安全、低 耗,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主 要课题,同时有关航道通航权、海事管辖权等外交争议 正在突显出来。
宽 32.26 m,型深 18 m,夏 季 吃 水 12.50 m,夏 季 载 重 量 57 605 MT,夏季排水量 68 141 MT,主机功率 8 510 kW, 压载航速为 14.0 kn,满载航速13.0 kn。
该轮于 6 月 16 日从天津新港出发,吃水:F/4.60 m, A/7.00 m, 选择中线南下于 6 月 30 日抵达澳东北部港 口 Gladstone 港 ,历 时 14.0 天 ,总 航 程 4 600 n mile,平 均航速 13.7 kn。 从天津出发后 16、17、18 日,分别在渤 海、黄海遇大雾,能见度不良。 18 日到 19 日,航经黄海 南部东海北部,顶台湾暖流约 1 kn 左右,东 南风 4 ~ 5 级。 6 月 22 日在西太平洋 12°50′N/134°16′E 遭遇正在 形成的热带低压,顶东南风 7 ~ 8 级,因空载受风面积 大,失速大,平均航速约 10 kn。 该热带低压继续向西移 动加深最后生成今年第 (0904)号热带风暴 “浪卡”于 6 月 27 日在台湾福建附近登陆。 从 6 月 23 日到 27 日 航经赤道水域附近和新几内亚岛礁及所罗门群岛水 域,基本上顶流航行,东南风 3 级左右,海况良好,利于
发挥主机功率以抵消部分顶流造成航速的损失。 6 月 28 日 进 入 珊 瑚 海 ,顶 流 并 不 明 显 ,东 南 风 为 主 , 风 力 4 ~ 5 级,航速达到 14 kn。
比对《世界大洋航路》、《航路指南》、《航路图》、《航 海员手册》等相关资料,本轮所经历的海流和风浪情况 基本与上述资料一致。 如果在回航时选择中线回中国 北方港口, 那么基本上一路顺风顺流。 但本次南下澳 洲,在中途遭遇热带低压,风浪不小,如果热带低压已 加深为热带风暴甚至是台风拦在路上, 对于船舶来说 还只能视其动向远远绕离,无疑也增加航程和变数。 4 结束语
东北航线(又 称“北海航线 ”):它是连接大 西洋和 (海参崴),全长约 5 620 n mile。 该航线上世纪 30 年代
************************************************
3 实际航行体会 笔者任职于某 Handy Size 的散货船, 总长 200 m,
在设计远洋航线时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版航海资 料,还应确实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在设计航线之前和航 行途中应加强接收相关海区气象海况信息, 做好规避 灾害性天气和恶劣海况的计划, 必要时及时修正航线 计划。 在岛礁区航行应使用大比例尺海图,加强雷达定 位和正确使用安全避险线,不能盲目穿越未明水域。
*作者:陈建文. 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嘉安山”轮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