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资料整理汇总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生物学
1、细胞结构
细胞的结构主要有细胞膜、质膜、细胞质及细胞器四大结构组成。
(1)细胞膜:是细胞的外表皮,由脂质及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的结构组成部分,外表构成细胞的外廓。
(2)质膜:是外膜和内膜的结合体,其功能是把细胞质及细胞器室内外分隔开来,上覆有特殊膜蛋白,负责运输、吸收、抗拒等内部结构和功能。
(3)细胞质:是细胞的水分子及其他微量物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葡萄糖、磷脂、磷酸、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
(4)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器官体,由质膜和内膜组成,有线粒体、质体、质颗粒、核仁、微体、质粒、囊泡、小体、溶解体等不同类型的结构体。
2、细胞特征
(1)活性:细胞有生长、分裂、衰老等活性,从而维持细胞内各种物质和功能的平衡。
(2)多样性:细胞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有不同的功能。
(3)分化:细胞可以发生分化,由简单的细胞分化成复杂的细胞,充分发挥其功能。
(4)细胞间共存:细胞之间是相互共存的,调节着彼此间的功能。
3、细胞生物学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是研究细胞的生物学技术,其中包括细胞动力学、细胞培养系统、细胞形态及形态分析、细胞遗传学、细胞工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等。
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形成、结构和功能,为细胞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完整版)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生物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三章质膜的跨膜运输第四章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五章细胞通讯第六章核糖体和核酶第七章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第八章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第九章内质网,蛋白质分选,膜运输第十章细胞骨架,细胞运动第十一章细胞核和染色体第十二章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第十三章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第十四章细胞衰老和死亡第一章绪论1.原生质体:被质膜包裹在细胞内的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原生质体:除去细胞壁的细胞2.结构域: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3.装配模型:模板组装,酶效应组装,自组装4.五级装配:第一级,小分子有机物的形成第二级,小分子有机物组装成生物大分子第三级,由生物大分子进一步组装成细胞的高级结构第四级,由生物大分子组装成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细胞器第五级,由各种细胞器组装成完整细胞6.支原体: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细胞第二章细胞生物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显微镜技术:光镜标本制备技术、2.光镜标本制备技术步骤:样品固定、包埋与切片、染色3.电子显微镜种类: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金属投影,冷冻断裂和冷冻石刻电镜,复染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4.细胞化学技术: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放射自显影5.细胞分选技术:流式细胞术6.分离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第三章质膜的跨膜运输1.细胞功能:外界与通透性障碍,组织和功能定位,运输作用,细胞间通讯,信号检测2.膜化学组成:膜脂,膜糖,膜蛋白3.膜脂的三个种类:磷脂,糖脂,胆固醇4.脂质体用途:用作生物膜的研究模型,作为生物大分子与药物的运载体5.膜糖功能: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接触抑制,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保护作用。
6.膜蛋白类型: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7.膜蛋白功能:运输蛋白,酶,连接蛋白,受体(信号接受和传递)8.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冰冻断裂复型,冰冻蚀刻9.膜流动性研究方法:质膜融合,淋巴细胞的成斑成帽效应,荧光漂白恢复技术10.膜流动性的重要性:酶活性,信号转导,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周期11.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脂肪酸链,胆固醇,卵磷脂/鞘磷脂比值12.影响膜蛋白流动的因素:整合蛋白,膜骨架,细胞外基因,相邻细胞,细胞外配体、抗体、药物大分子13.膜骨架的主要蛋白: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带4.1蛋白,锚定蛋白14.转运蛋白质包括:载体蛋白,通道蛋白15.协同运输的方向:同向协同,反向协同第四章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细胞表面结构:细胞外被、膜骨架、胞质溶胶2.细胞外被功能:连接,细胞保护,屏障3.糖萼:由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质膜保护层,又称为多糖包被。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所有生命现象的基础。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的科学。
以下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要点:1.细胞结构和组成:-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的环境平衡。
-细胞质:细胞内的胞浆和细胞器的总称。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活活动。
2.细胞生命活动:-新陈代谢:是细胞从外界摄取物质,并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能量和物质的过程。
-分裂:细胞繁殖的过程,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制备蛋白质:DNA转录成mRNA,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能量。
3.细胞器的功能:-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参与细胞的内消化,清除废物。
-变态锥体:储存、合成和分泌物质,如激素、消化酶等。
-核糖体:位于细胞质中,与mRNA结合合成蛋白质。
-线粒体:产生细胞的能量,参与细胞呼吸。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
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分裂期。
细胞周期的重要阶段,体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
-界限检查点:G1、G2和M期检查点,确保细胞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
-无丝分裂:单细胞生物和一些细胞在分裂时没有明显的细胞器组织的重组。
5.细胞信号传导:-内源性信号:细胞间的直接信号传导,如细胞黏附、细胞杀伤等。
-外源性信号:细胞接受外界环境刺激后传递的信号,如激素和神经递质。
-信号转导:信号在细胞内部的传递过程,通过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
6.细胞分化和发育:-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通过不同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命运决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细胞命运决策:包括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
7.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细胞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遗传物质:DNA是核糖核酸,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基因: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决定了细胞内的特定功能。
以上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要点概述。
细胞生物学涉及广泛,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更多关于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的细节。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信号转导§8.1细胞信号转导概述一、细胞信号转导概述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通过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受体接受外界信号,经过一系列特定的机制,将细胞外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信号,从而调控细胞代谢或影响基因表达,最终改变细胞生命活动的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这一系列反应称为信号转导通路。
2.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形式(1)化学信号介导的信号转导①内分泌:由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经血液循环运往体内不同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②自分泌:由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作用于分泌细胞本身。
③旁分泌:由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作用于相邻的靶细胞。
④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2)接触依赖性信号转导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彼此接触,通过位于质膜中的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传递信息,不释放信号分子。
对胚胎发育中组织相邻细胞的分化起到关键性作用。
(3)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使得细胞质相互沟通,从而通过小分子的相互交换实现信号转导。
包括:动物细胞间的间隙连接,植物细胞中的胞间连丝。
3.信号分子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一般过程(1)细胞外信号分子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
(2)信号分子通过适当的分子开关实现信号跨膜转导,诱导产生第二信使或活化信号蛋白。
(3)信号传递致细胞内部引发级联反应,使信号放大,影响细胞代谢或基因表达。
(4)通过受体脱敏,启动细胞反馈机制,使细胞反应减弱或终止。
4.信号分子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意义(1)通过激活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2)通过改变细胞骨架的组织形式,从而影响细胞的形态与运动。
(3)改变细胞质膜中离子通道的通透性。
(4)引发DNA合成反应的起始。
(5)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
二、配体与受体1.配体(1)配体的概念配体又称信号分子,是细胞通讯中信息的载体,能够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引发细胞信号转导反应。
(2)配体的分类①脂溶性分子包括:甾类激素、视黄酸、VD、甲状腺激素、NO(脂溶性气体)等。
细胞生物学资料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判断、选择)1.细胞生物学主要经历了一下发展阶段:1)1665-1838年,细胞发现,显微生物学。
2)1838-1858年,细胞学说的建立3)1875-1900年,细胞学的经典时期4)1900-1953年,实验细胞学时期5)1950s-1970s,细胞生物学学科确立6)1980s至今,进入分子细胞生物学时代。
19世纪及以前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20世纪前半个世纪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现代生物学时期2.细胞生物学的人物及其发现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胡克发现细胞1974年荷兰列文虎克观察到鱼红细胞的细胞核结构细胞学说的建立: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M.J. Schleiden ) 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M.J. Schwann) 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聚合物。
Sichold等通过对原生动物的研究,发现了原生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
Albert Kolliker通过对胚胎学的研究,证明了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由细胞不断繁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
1855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 Rudolf Virchow )补充了细胞学说的第三条原理: 所有的细胞都是来自于已有细胞的分裂,即细胞来自于细胞。
并创建了细胞病理学说,即机体的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
细胞学经典时期:1840年普金耶( Pukinje )在动物、1846年冯. 莫耳(von. Mohl)在植物中分别看到了“肉样质”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原生质(protoplasm)。
1861年舒尔策(Max Schultze)认为动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作用,提出了原生质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它们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将原生质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全

目录索引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第二章细胞概述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第四章细胞膜第五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第六章内膜系统第七章线粒体第八章核糖体第九章细胞骨架第十章细胞核第十一章细胞的分裂第十二章细胞周期第十三章细胞分化第十四章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第十五章个体发育中的细胞附录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生物学概述一、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二、细胞的发现胡克最早发现细胞并对其进行命名三、细胞学说创始人:施莱登施旺内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⑥.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四、分子生物学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开展分子水平探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研究。
随着分子水平对细胞生命活动机制的探讨愈受重视,并积累一定实验成果,“分子生物学”应运而生。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0世纪60年代形成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整体水平探讨细胞生命活动的学科,即细胞生物学。
也有人将细胞生物学称为细胞分子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
第二章细胞概述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知识一、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细胞表面都有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构成的生物膜。
•所有细胞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作为遗传信息储存、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所有细胞都有核糖体。
•所有细胞都是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增殖的。
二、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数目(自学)四、细胞的一般结构•亚微结构(电镜):膜相结构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由单位膜参加形成的所有结构。
包括:一网两膜四体•意义:区域化作用•非膜相结构•单位膜:电镜下观察,膜相结构的膜由两侧致密深色带(各2nm)和中间一层疏松浅色带(3.5nm)构成,把这三层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单位,称为单位膜。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对细胞生物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它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还包含少量的糖类。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包含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细胞器种类繁多,其中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有氧呼吸为细胞提供能量;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与蛋白质合成、脂质代谢等有关;高尔基体主要参与细胞分泌物的加工和运输;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结构。
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时会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物质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的扩散。
协助扩散则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
此外,还有胞吞和胞吐作用,用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
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呼吸是细胞能量供应的重要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如酵母菌;另一种产生乳酸,如乳酸菌。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免费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免费1.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通过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他在1665年发表了《显微观察法》一书,揭示了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
随后,安杰罗·方丹和马修·舒莱登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动物的细胞,发现了现在所称的“细胞”。
1831年,罗伯特·布朗发现了核,1824年,弗里德里希·舍莱登则发现了一种叫做“细胞质”的物质。
这些重大的发现和探索,奠定了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为后来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内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组成的。
细胞质是细胞内含有其他细胞内质结构的物质,细胞核则是指细胞内含有DNA和RNA的结构,它负责控制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结构,它起着分离细胞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参与到许多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此外,细胞内还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细胞器,比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协作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细胞器和细胞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基础。
3. 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方法细胞生物学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方法,比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蛋白质分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等,这些方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细胞内的微小结构和细胞器,同时也可以对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中,光学显微镜是观察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放大细胞内的微小结构,从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便利条件。
电子显微镜则可以放大细胞的微小结构至更小的程度,它可以观察到微小细胞器和生物体内的微观结构,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和信息。
4. 细胞生物学的意义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小的功能单位,它承担着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职责。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细胞是如何实现生长、分裂、分化,并具有各种形态和功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ll Biology: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应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将细胞的整体活动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方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观点观察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期最终阐明生命的基本规律。
脂筏(lipid raft)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microdomain)。
大小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叶。
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糖,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
膜骨架membrane associated skeleton 细胞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的热运动可以使分子从膜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到另一侧,其结果是分子沿着浓度梯度降低的方向转运。
因无需细胞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故名。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小分子物质沿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方向的跨膜运动,是由膜转运蛋白“协助”完成的。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侧到高浓度侧转运,需要供给能量。
ATP 直接供能、间接供能、光能。
协同运输(cotransport):由离子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利用跨膜的离子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使特定离子的顺梯度运动与被转运分子或离子的逆梯度运输相偶联。
直接动力是膜两侧的离子浓度梯度。
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形成囊泡将外界大分子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胞吐作用:与胞吞作用的顺序相反,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它某些膜泡中的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出细胞的过程。
外膜(outer membrane):单位膜结构,厚约6nm。
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直径2-3nm 的亲水通道,10KD 以下的分子包括小型蛋白质可自由通过。
内膜(inner membrane):厚约6-8nm。
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到嵴的轴心部。
宽约6-8nm。
其中含有许多可溶性酶类,底物和辅助因子。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基质(matrix):内膜之内侧,类似胶状物,含有很多Pr.和脂类。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都在其中。
另外还有线粒体DNA、核糖体、tRNA、rRNA、DNA 聚合酶、AA 活化酶等。
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外被(outerenvelop):双层膜,每层厚6~8nm,膜间隙为10~20nm。
外膜通透性大,细胞质中大多数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物质透过的选择性比外膜强,其上有特殊载体称为转运体,可运载物质过膜。
类囊体(Thylakoid):在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所形成的封闭扁平小囊。
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
细胞质膜系统(cytoplasmic membrane system):是指细胞内那些在生物发生上与质膜相关的细胞器,显然不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因为这几种细胞器的膜是逐步长大的,而不直接利用质膜。
膜结合细胞器(membrane-bound organelles)或膜结合区室(membrane-bound compartments):指细胞质中所有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泌泡、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
由于它们都是封闭的膜结构,内部都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又称为膜结合区室。
溶酶体(lysosome):是单层膜包围的,含有各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
信号肽(signal peptide):是引导新合成肽链转移到内质网上的一段多肽,位于新合成肽链的N端,一般16~26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 端和N 端。
由于信号肽又是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腔的一段序列,又称开始转移序列(start transfer sequence)。
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蛋白质通过跨膜通道进入目的地。
如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序列的引导下,进入ER;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都是通过膜上的蛋白质转运体(转位因子),以解折叠的线性分子进入。
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小泡,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器。
转运小泡从一个区室的内部间隙(或称“腔”)装载蛋白质,从膜上长出并离开。
这些小泡然后通过膜融合把所装的蛋白质卸到第二个区室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膜脂和膜蛋白也从第一区室转到第二区室。
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蛋白质运输,高尔基体分泌形成溶酶体,细胞摄入某些营养物质或激素。
门控运输(gated transport):如核孔可以选择性的主动运输大分子物质和RNP复合体,并且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
有人认为通过植物细胞胞间连丝的蛋白也属于这类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导,使靶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
内分泌(endocrine):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
旁分泌(paracrine):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包括:①各类细胞因子;②气体信号分子(如NO)自分泌(autocrine):与上述三类不同的是,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常见于癌变细胞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多细胞生物的不同细胞间及细胞与外部环境间发生信息交流的生物分子。
包括各类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等。
受体(receptor):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启动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一般将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
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小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其浓度变化应答于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行使功能。
5 个最重要的第二信使是:cAMP、cGMP、IP3、DG、Ca2+。
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使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能在正、负反馈两个方面得到精确控制的分子机制。
G 蛋白耦联受体: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要通过与G 蛋白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
微丝(microfilament,MF)是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约7nm的纤维。
微丝和它的结合蛋白以及肌球蛋白(myosin)三者构成化学机械系统,利用化学能产生机械运动。
在兔肌肉中占cell 总Pr.19%,血小板(人)10%;阿米巴14%。
微管(microtubule,MT)平均外径24nm,内径15nm 的管状纤维。
由α和β管蛋白和少量微管结合蛋白(MAPs)的聚合作用而形成。
α和β管蛋白联成二聚体(dimers),螺旋盘绕装配成微管的壁。
单管:由13 根原纤维组成,是细胞质中常见的形式,其结构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而降解二联管:由A,B 两根单管组成,A 管由13 根原纤维,B 管有10 根原纤维,与A 管共用3 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纤毛、鞭毛内。
三联管:由A,B,C 三根单管组成,A 管有13 根原纤维,B、C 各有10 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中心粒及鞭毛和纤毛的基体中。
桥微管的外面常有一层物质包围着,在管壁的一定间隔伸出“臂”状突起,称为桥。
桥的直径约2.5nm,长5-40nm,其功能是①稳定微管;②构成微管间的连接,使微管成一定的排列;③把微管跨接到其它结构上(如质膜、内质网、核膜或与它靠近的小泡);④产生力、纤毛、鞭毛的运动等。
中心体(centrosome)是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结构是 1 对中心粒。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IF)IF 是构成细胞质骨架的三种主要纤维之一。
在电镜下呈8-11nm 的中空管状。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两层平行的单位膜,每层厚约7.5nm。
两层膜之间有宽20~40nm 的透明腔,称核周间隙或核周池。
外膜靠细胞质侧常附有大量的核糖体颗粒;内膜平滑,在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
核孔(nuclear pore):在内外核膜的融合之处形成环状开口,称核孔(nuclear pore)。
在核孔上镶嵌着复杂的核孔复合体。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镶嵌在内外核膜彼此融合形成的核孔上,直径120-150nm,呈八重对称的超分子复合体。
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1:1:0.6:0.1)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染色质凝缩成棒状的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折叠压缩程度底,伸展状态,染色浅;单一序列或中度重复序列。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缩状态,用碱性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又称核层,是位于核内膜之下的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层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果。
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 聚合酶和rDNA,这些rDNA 是裸露的分子。
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纤维构成,是新合成的RNP(指结合蛋白质的rRNA),转录主要发生在FC与DFC的交界处。
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由直径15-20nm 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
核仁相随染色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核仁周围,称为核仁周染色质,属异染色质,一部分位于核仁内,为常染色质,即核仁组织区,是rDNA 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