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于”的基本用法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词语,主要用来构建句子结构或表达语境。
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于”。
本文将重点讨论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 介词之一: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于”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我们约定好在图书馆见面,但他未能如约而至,“于”是指出了约定好的见面地点。
- 她独自坐在凉亭里读书,“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2. 转折副词:但是、然而在古代文言文中,“于”也有表示转折关系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 你很努力工作,可惜结果并不理想。
“于是”,这使得你感到很沮丧。
-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于今日”仍然没有解决方案。
3. 动态助词:表达行为体验另外,在特定情况下,“于”还可以作为动态助词使用,表达行为体验。
例如:- 在那个魔幻的故事中,她遇见了许多困难,“于”是战胜了他们。
- 他投入了很多心血,“于”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虚词“于”的意义1. 表示目的或归属在一些句子中,“于”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归属关系。
例如:- 他们每天早晨都去公园晨练,“于此”舒展筋骨。
- 这些书籍皆出自名家之手,“于是”读者可以放心购买。
2. 表示抽象概念虚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抽象概念,起到强调或修饰作用。
例如:- 掌声响起,“于此刻”,我们感受到了观众对我们演出的认可和支持。
- 每当我看到星空,“于繁星点缀中”,我便感到宇宙的无限浩瀚。
3. 口语中用作停顿填充语在现代口语中,《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于(yú)可常见用作停顿填充字。
”这种使用方式并无严格解释,是一种口语习惯。
例如:- 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决定,呃... “于是”我需要更多时间考虑。
综上所述,“于”的用法包括介词、转折副词、动态助词等。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可表示目的、归属和抽象概念。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如下: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
2.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3.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组成“甚、足、太、益、凡”等词。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
4.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索敝邑所受于庶民之苦难。
”
5. 表被动。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6. 表修饰,不译。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7. 连接形容词和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很”,《隆中对》:“将军在故国一方有可横行天下之人马。
”
例句中“于”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以上就是“于”在
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和例句。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归纳,实际
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于的虚词用法

于的虚词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他于早上出门”。
这就好像我们走路要踩在路上一样自然,时间就是那条路,我们的动作就在那个时间点上发生。
2. “于”能用来指出地点呢,像“她出生于那个小山村”。
哎呀,这不就像是给事情找一个家一样嘛,让我们知道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
3. “于”还能表示范围哦,“这件事于我们而言很重要”。
这就如同在我们的小圈子里划了一个特别的区域,表明这件事在这个区域里很特别呀。
4. 你们看啊,“于”可以表示对象呀,好比“他把书送给了于她”。
这不就像箭找到靶子一样嘛,指出了动作针对的是谁。
5. “于”也能够表示原因呢,例如“他由于生病没来上学”。
哇,这原因就像是推动事情发展的那股力量一样,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 还有呀,“于”在某些情况下表示比较呢,“他的成绩优于其他人”。
这不就跟比赛一样嘛,谁好谁坏一下就看出来了。
7. “于”能表示关于呀,“关于这个问题于我有些想法”。
这就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入口,让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某个方面。
8. 最后呀,“于”还可以连接两个事物呢,比如“他热衷于绘画于书法”。
就好像把两个宝贝串在一起一样,展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于”这个虚词真的太有意思了,用处可多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门呢!。
初中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一、表示时间,用于句首或句中
1. 于是大家开始拍手喝彩。
2. 于昨晚八点,他到达了机场。
3. 于是,比赛开始了。
二、表示目的,常用于“为什么”之后
1. 于是我们来到此地,是为了探访祖国的山河。
2. 于是我开始认真学习,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
三、表示处所,常用于地点名词后面
1. 此处于山顶,视野十分开阔。
2. 我们约定于七点在学校门口集合。
四、表示在某个时刻、某个范围、某状态等
1.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 于他的年龄而言,这个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五、表示介绍对象的来源
1. 该款式于今年的时装展上首次展示。
2. 该车型于去年推出,备受好评。
六、表示动作始末
1. 于她说出这句话时,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
2. 于教练的指导下,他的球技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七、表示费用的支付方式
1. 于这家店购物,可用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方式付款。
2. 于货到后,再行支付也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仅供参考!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
良曰:”长于臣。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