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当光线通过薄透镜时,遵循薄透镜成像公式:$\frac{1}{u} +\frac{1}{v} =\frac{1}{f}$,其中$u$ 为物距,$v$ 为像距,$f$ 为焦距。
2、自准直法当物屏上的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若在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反射镜,此平行光将沿原路返回,再次通过透镜后仍成像于物屏上的物点处。
此时,物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
3、物距像距法当物距和像距分别为$u$ 和$v$ 时,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焦距$f$ 。
4、共轭法移动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两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互换,利用公式$\frac{u + v}{4}$可计算出焦距。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物屏、像屏、平面反射镜、光源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屏,使物屏上的十字叉丝清晰可见。
(2)在凸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平面反射镜。
(3)沿光具座移动物屏,直到在物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记录此时物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5)重复测量三次,计算焦距的平均值。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
(2)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物屏,另一侧放置像屏。
(3)移动物屏和像屏,直到在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记录物屏和像屏的位置,分别得到物距$u$ 和像距$v$ 。
(5)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并重复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
3、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物屏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间附近。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元件,它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如成像、放大等。
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是我们研究透镜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的位置。
根据薄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得到焦距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透镜的物距和像距来计算焦距。
二、实验器材1. 薄透镜2. 光源3. 物体4. 屏幕5. 尺子6. 实验台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实验台水平。
2.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的一侧,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射向透镜。
3.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体,并移动物体的位置,直到在屏幕上观察到清晰的像。
4.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即为物距。
5.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屏幕的距离,即为像距。
6.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记录每次的物距和像距。
四、实验数据处理1. 将实验中测得的物距和像距数据整理成表格。
2. 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焦距。
3. 对焦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得到了多次测量的焦距数据。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标准偏差为XX。
可以看出,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说明实验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光线的折射现象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其次,透镜的制作和形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者的操作技巧和观察能力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保持实验台的水平稳定,避免实验台晃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其次,使用光源和屏幕时,要确保光线的直线传播,避免光线的散射和干扰。
此外,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小个别误差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并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7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7页实验目的:1、掌握薄透镜的基础知识,了解薄透镜的几何光学特性;2、学会利用具体实验设备实现薄透镜的焦距的测量;3、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明确测量结果的合理范围。
实验原理:凸透镜是出射光线会聚的镜头,凹透镜是出射光线会散的镜头。
一个薄透镜可以看成由无限多的圆环形元薄透镜叠合所组成,因此可分析一层圆环形元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与像的关系。
做实验时把透镜放在物屏和像屏之间,调整物距和像距,测量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求出薄透镜的焦距。
我们以三种方法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
方法一:凸透镜。
取一个凸透镜,用架子尺放置于离明显的小刻度处,在凸透镜前后各放置一张屏,并从激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凸透镜中心穿过。
调节屏板和凸透镜距离,使得光线聚于屏幕上方的一个点,此时称屏板和凸透镜间的距离为物距 $p$,移动屏幕,调节其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得激光束聚于像屏上,此时称屏幕与凸透镜间的距离为像距 $q$。
此时凸透镜产生的像距量 $q_1$ 及式:$$q_1=\frac{f_1}{f_1-p}=\frac{p-f_1}{f_1}$$其中 $f_1$ 为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三:两组共面透镜。
当两组透镜共面时,取中间的透镜作为待测的薄透镜,且两组透镜间距相等,即$d_1=d_2$。
测得物距 $p$ 和像距 $q$ 后,薄透镜的焦距 $f$ 可以用下式求得:$$\frac 1 f=\frac 1 {f_1} +\frac 1 {f_2} $$实验步骤:1. 安装实验器材:将激光装置放在实验台上,亮度适中,使激光束不直接照射眼睛;2. 调节凸透镜位置并测量其焦距:调整三脚架高度,固定凸透镜。
微调测距器,将物移至离镜头 10 ~ 50 cm 的地方,调节屏板到使得激光束聚焦在屏幕上的距离,记录下物距 $p_1$。
升高物体放置架,将屏幕略微下移,调整其位置到使得激光束像直线走向,记录下像距 $q_1$。
重复以上操作 5 ~ 10 次,取平均值作为凸透镜的焦距 $f_1$。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物距和像距,计算出其焦距,验证薄透镜公式。
实验器材:
薄透镜、光学台、目镜、卡尺、灯泡、电极丝、透镜架、毛玻璃纸等。
实验步骤:
1.将透镜架放在光学台上,调整透镜架的高度,使透镜的中心与光轴重合。
2.调整灯泡和电极丝的距离,使射出来的光线尽可能平行,并将光线通过透镜。
在透镜另一端放置一张毛玻璃纸。
3.将目镜放到透镜的一侧,在透镜的近焦点处调节目镜,找到清晰的像点,记录下物距和像距的值。
4.再将目镜放到透镜的另一侧,在透镜的远焦点处重复步骤3。
5.通过测量得到的物距和像距,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结果:
物距p(cm)像距q(cm)
30.1 20.3
50.0 33.1
80.3 53.0
通过计算得到透镜的焦距f的值为14.8cm,14.7cm和14.9cm,取平均值得到透镜的焦距f=14.8cm。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焦距值与理论值十分接近,验证了薄透镜
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中还发现,当物距和像距相等时,透镜的焦
距就是它们的值。
实验反思:
实验中需要在光线测量和数据处理上花费较多耐心和时间,尤
其是射出的光线不够平行时,需要反复调节才能测量到准确值。
此外,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在计算透镜的焦距时,需要对多次
测量的值取平均值,避免因为个别数据的偏差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仪器,凸透镜、光具架、物镜、白纸、尺子、平行光源。
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汇聚或者看似汇聚的位置。
对于凸透镜来说,焦距为正,对于凹透镜来说,焦距为负。
焦距的计算公式为1/f = 1/v + 1/u,其中f为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架上,调整光具架使得凸透镜与平行光源垂直放置。
2. 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得凸透镜的像清晰可见。
3. 测量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像距v。
4. 移动白纸,使得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变化,再次测量像距v。
5. 测量物距u。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一:像距v1 = 20cm,像距v2 = 18cm,取平均值v = (20+18)/2 = 19cm。
物距u = 25cm。
代入公式1/f = 1/v + 1/u,得到焦距f = 47.5cm。
实验二:像距v1 = 15cm,像距v2 = 14cm,取平均值v = (15+14)/2 = 14.5cm。
物距u = 20cm。
代入公式1/f = 1/v + 1/u,得到焦距f = 40cm。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两次实验测量得到的焦距分别为47.5cm和40cm,两次实验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实验数据比较准确。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距离的精度以及光线的折射等因素。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加深了对薄透镜焦距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来确定透镜的性质,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加深了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更加熟练地运用光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透镜焦距的定义- 使用薄透镜测定焦距的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 步骤二:安装实验装置- 步骤三:测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掌握薄透镜的焦距测定方法,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原理透镜焦距的定义透镜焦距是指透镜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焦点上的距离,通常用f表示。
使用薄透镜测定焦距的原理当物体远离透镜很远时,其像会成像在焦点附近,测量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和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可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器材1. 薄透镜2. 光源3. 牛顿环实验装置4. 尺子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实验器材摆放在实验台上,确保稳定。
2. 确认各器材连接正确,光源亮度适中。
步骤二:安装实验装置1. 将薄透镜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2. 调节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
步骤三:测量1. 将物体放置在光源前方一定距离处。
2. 在像方放置屏幕,并移动屏幕位置找到清晰像。
3. 测量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和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透镜公式进行计算,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简单的薄透镜焦距测量,掌握了薄透镜的焦距测定方法,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结果的验证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光学元件之一,其焦距的准确测量对于光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探究薄透镜的光学特性,并验证薄透镜公式的适用性。
实验原理薄透镜是指其厚度相对于其曲率半径来说非常小的透镜。
根据薄透镜的公式,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为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包括一块薄透镜、一支光源、一块屏幕、一把卷尺以及一支直尺。
实验步骤1. 将光源置于实验台上,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其与透镜的光轴垂直。
2. 将薄透镜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并调整透镜的位置,使其光轴与光源的光轴重合。
3. 在透镜的一侧放置一个物体,并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其与透镜的光轴重合。
4. 在另一侧的屏幕上观察到物体的像,并记录下像的位置。
5. 移动物体,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不同距离下的像的位置。
6. 将透镜翻转,即将原先放置物体的一侧改为放置屏幕的一侧,重复步骤3-5。
7.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不同距离下的焦距,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距离下的焦距。
根据薄透镜的公式,我们可以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中,计算出理论焦距。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透镜的制造和测量装置的限制,实际测量的焦距可能会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由于人眼对于像的观测存在主观性,也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并验证了薄透镜的公式的适用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证明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是光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薄透镜的光学特性和测量方法,还锻炼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和拓展这些知识,深入探究光学的奥秘。
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目的1. 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并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2. 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 实验仪器和用具光具座,会聚透镜, 物屏,白屏, 光源实验原理详细见P39-41.实验内容一成像透镜法测透镜焦距1 测量数据表 1 物距、像距测量数据单位:cm测量次序测量量物距S 像距S 焦距ff1-30.00 31.20 15.292 -33.50 27.40 15.07 14.943 -52.00 20.90 14.914 -54.00 19.62 14.395 -27.00 33.90 15.032 像方焦距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 f i′- f ′)2f ′的 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U A (f ′) = = 0.15cm(n = 5)n(n-1)B类不确定度: U B(f′) = =0.03cm0.05cmf ′的总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f′)= U2A(f′)+U2B(f′) = 0.15cm 故测得的透镜的像方焦距为: f ′= (14.94 ±0.15)cm .二透镜两次成像法测焦距1 测量数据表 2 物屏距离L、透镜移动距离 d 的测量数据单位:cm测量次序测量量L d ff1110.00 74.00 15.052100.00 62.94 15.1015.04 398.00 60.91 15.04492.51 54.67 15.05597.00 60.00 14.972B类不确定度: U B(f′)= Δ仪=0.05cm=0.03cm (测量均匀分布取C= 3);f ′的总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f′)= U2A(f′)+U2B(f′) = 0.04cm故,测得透镜的像方焦距为: f′= (15.04 ±0.04)cm .实验结论误差主要来源于: 一,光线并非严格的满足傍轴条件; 二, 存在差,成最清晰像的位置很难测准;三, 透镜、光屏支架的底座和平行轨道之间的接合不够光滑, 接合处较松动,位置读数误差较大.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由测量的不确定度可以确定测量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f ′的 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U A( f ) 0.02cm(n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2 B O [
357.0 456.1
]
S '1,2 B' O [
505.9 393.0
]
对于不确定度:
所以
f1,2
fபைடு நூலகம்
'1,2
S1,2 S1,2
S '1,2 S '1,2
[
209.3 211.1
]
f f1 f2 210.2mm
有
2
A A 类不确定度:
2
( f f )2
i1
入待测凹透镜L2,就能使虚物A'B'产生一实像A''B''。分别测出L2到A'B'和A''B''之间距离s2、s2' ,根据式f'
ss'
=‒ f = s ‒ s'
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f2' 。
三、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0.9mm
2 1
B 类不确定度: B 0.02mm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u A2 B2 0.9mm
所以焦距 f 最终可表示为 f f u 210.2 0.9mm 对于凸透镜 2(1,2 代表第 1、2 次实验):
S1,2
BO[
164.3 141.4
]
对于不确定度:
S '1,2 B' O [
物距为s2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 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f'
=
D2 ‒ d2 4D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 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f'。这种方法无需考 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1%。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 基础实验大楼
座位号:
01
实验时间: 第 7 周星期 3 下午 4 点开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 3. 观察薄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f=s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 法测量误差在1%~5%之间。
2.成像法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11 1 s' ‒ s = f'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f'
=‒
f
=
ss' s ‒ s'
式中f'为像方焦距,f为物方焦距,s'为像距,s为物距。
f f 。
b. 用自准法测 f 2 次求平均值,结果以 f f 表示。
c. 用位移法测 f 2 次。在同一 D 值下测 d 2 次,以公式(6)分别算出 f ,并将结果表示成
f f 。
3. 测凹透镜的焦距
a. 以物距像距法测 2 次,每次改变物距,测像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 f ,结果以 f f 表 示。
共轴调节是光学测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减少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所谓“共轴”,是 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透镜等)的主光轴重合。由于在光具光具座上进行,所以须使光轴平行 于光具座导轨的刻度线。具体调节分两步进行:
a. 粗调。将安置于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察,并调节它们的中心使它们处 在同一高度,且连线(光轴)平行于导轨。
b. 细调。将各光学元件按实验要求移开,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调整,移动透镜及屏时,将 大小不同的像生成在不同的位置。若这些大小不等的像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则说明系 统已共轴;若在移动透镜的过程中,像的中心位置不重合,则应调节透镜的高低或左右位 置。
2. 测凸透镜的焦距
a. 用物距像距法测 f 4 次,每次测量应改变物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 f ,将结果表示成
2、物像法:
透镜 1 透镜 2
f f1 f2 213.45mm
所以
2
物 B/mm 1307.2 1307.2 1307.2 1307.2
透镜 O/mm 950.2 851.1 1142.9 1165.8
像 B/mm 444.3 458.1 1062.1 1078.9
所以对于凸透镜 1(1,2 代表第 1、2 次实验):
二、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 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 L 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 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 M,移动透 镜(或物屏),当物屏 AB 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 AB 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 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A'B'。 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80.8 86.9
]
所以
f1,2
f
'1,2
S1,2 S1,2
S '1,2 S '1,2
[
54.2 53.8
]
f f1 f2 54.0mm
有
2
A A 类不确定度:
2
( f f )2
i1
0.2mm
2 1
B 类不确定度: B 0.02mm
共轭法: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u A2 B2 0.2mm 所以焦距 f 最终可表示为 f f u 54.0 0.2mm
操作要领: 粗测凹透镜焦距,方法自拟。 取 D 大于4f'。 调节箭矢中点与透镜共轴,并且应使透镜光轴尽量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往复移动透镜并仔细观察, 成像清晰时读数。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成像法(辅助透镜法)
如图所示,先使物 AB 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后形成一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
注意:在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测得的数据误差往往较大,原因主要有 4 个方面:共轴没有调节
好;选凸透镜成的小像作为物;选择物距 u 值没有尽可能的大;没有认真判断像的清晰位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凸透镜 1、自准法
物/mm
1094.5
1093.6
透镜/mm 1307.2 1307.8
焦距/mm 212.7 214.2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 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s和像距s',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f'。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 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D > 4f并保持 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s1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