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堡铁矿床
新疆铁矿床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演化模式

矿床地质新疆铁矿床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演化模式董连慧1,冯京1,刘德权1,屈迅1,唐延龄1,庄道泽1,李凤鸣1,杨在峰2,涂其军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是我国重要的铁矿成矿远景区之一。
目前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具有分布广、类型全、富矿多、资源潜力大等特点。
区内发现铁矿床(点)840处,其中大型铁矿15处、中型铁矿30处、小型铁矿128处。
铁矿主要集中分布在伊犁、慕士塔挌-阿克赛钦、那拉提-巴伦台-卡瓦布拉克、南阿尔泰、阿尔金、磁海-公婆泉、觉罗塔格、塔里木板块北缘等成矿带。
铁矿床类型有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有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以及现代风化沉积型(残积型)等。
变质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在矿床类型中,火山岩型铁矿资源储量占铁矿总资源储量47.91%。
新疆铁成矿条件好,预测资源潜力大。
其周边国家分布有超巨型铁矿,如哈萨克斯坦土尔盖铁矿带,储量142亿吨,品位40.6%;吉尔吉斯斯坦杰特姆铁矿,储量54亿吨,品位33%;阿富汗哈吉加克铁矿,储量20.7亿吨,品位62%~68%。
从新疆与周边国家地区对比分析来看(陈毓川等,2008),新疆有形成这类矿床的相似地质条件。
近年来已在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取得铁矿找矿重大突破。
新一轮铁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新疆铁矿资源总量为134.32亿吨。
新疆铁矿的总资源储量不是很大,但品位相对较富,富铁矿资源储量占全疆总资源储量20%以上(陈毓川等,2008),远超全国1.6%的富铁矿比例(李厚民等,2010)。
新疆铁矿以岩浆和变质叠加成矿作用为主,沉积成矿作用次之,各类热液流体活动强烈,一些铁矿常有铜、锰、铅、锌、钒、钛、金等有用组分伴生或共生。
如前寒武纪以沉积变质型铁矿为主,成矿元素单—;早古生代则以沉积型菱铁矿为主,多有铜、金、银伴共生;晚古生代不仅矿床类型繁多,而且成矿元素组分十分复杂,铁矿床明显受后期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
河南舞阳地区赵案庄铁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中国最古老的岩浆型铁矿床

河南舞阳地区赵案庄铁矿床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中国最古老的岩浆型铁矿床河南舞阳地区赵案庄铁矿床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岩浆型铁矿床之一。
该床位于中国中部的华北地台,距离郑州市约150公里。
赵案庄铁矿床一直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因为它的成矿时代和地质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赵案庄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和地质意义。
赵案庄铁矿床的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床形成于约27亿年前的新太古代晚期。
这个时期地球上的氧气含量较低,大气和海洋中的氧含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硫酸盐和酸化代表的硫化物。
研究表明,赵案庄铁矿床在岩浆和热液作用下形成,是地球早期生命和大气氧气含量演化的记录。
地质意义方面,赵案庄铁矿床为矿床类型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床不是来源于沉积物,也不是来源于同位素的变化,而是来源于地幔来的富含铁、镁、硅等金属物质,这是最早的一种铁矿床成矿方式。
赵案庄铁矿床是岩浆热液铁矿床类型,可以与其他类型的铁矿床作对比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赵案庄铁矿床的矿石中还含有一些富钴和富镍矿物,因此该床也被视为富含钴和镍的矿床类型之一。
此外,赵案庄铁矿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矿石中含有铁、钴、镍等多种金属元素,其中铁含量高达54%,可用于冶金、制铁等领域。
因此,赵案庄铁矿床的开发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赵案庄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和地质意义为研究地球早期演化过程和矿床成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
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开始关注这个矿床,加强相关研究,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矿产的开发利用。
数据分析就是根据数据的特征和规律,运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
首先,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数据的内涵和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物本质。
数据分析的数据来源广泛,例如市场调研数据,企业运营数据,能源消费数据等等。
弓长岭铁矿床物质来源及沉积古地理环境研究

弓长岭铁矿床物质来源及沉积古地理环境研究弓长岭铁矿床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座重要的铁矿资源,拥有丰富的矿体储量和高品质的铁矿石品质。
矿床物质来源及沉积古地理环境的研究是了解该矿床成因和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
据研究表明,弓长岭铁矿床主要由火山岩型矿体和石英脉型矿体组成。
火山岩型矿体由含铁质层岩体经高温作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则是由矿浆流体中的热液作用形成。
矿体中主要矿物为赤铁矿和磁铁矿,其中赤铁矿占主要成分。
在弓长岭铁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物质来源主要是来自于深部地幔圈的上升物质和地球地壳中的熔融岩浆。
这些物质在千万年的时间内不断地上升,经过地壳的变质变形作用,逐渐沉积形成了该矿床。
矿床的沉积过程中,地球的构造运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矿床形成的主要时期,地球处于一次强烈的构造变动期,地表地壳断裂、褶皱和隆起等构造活动加速了矿床的形成和演化。
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对了解弓长岭铁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也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该矿床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火山构造盆地和素有“大裂谷”之称的红河-怒江断裂带,属于一个大陆裂谷区域。
在古地理环境中,该区域热液喷发和岩浆侵入等火山活动频繁,不断向地表输送铁元素,促进了矿床的形成和演化。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球动力学的活跃程度和构造运动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弓长岭铁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沉积古地理环境是其成因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其物质来源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程,为其探索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这也为我们理解地球动力学的作用和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研究地球科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弓长岭铁矿床的相关数据:1. 矿床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储量估计达到7亿吨。
2. 矿床中赤铁矿含量平均为62.70%,品位较高。
3. 矿床的产出量在近年来有所波动,最高年产量达到600万吨,最低年产量只有50万吨。
4. 近年来,该矿床采用地下开采和矿山露天开采两种方式,地下开采占产出的比例逐渐增加。
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

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是一类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形成环境与该地区的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动密切相关。
首先,该地区晚古生代铁矿床出露于南北展布的断裂带上,主要形成于距今4.2亿年至2.4亿年间,分布范围广泛,常常与较少铜、钼等金属矿床同时出现。
该地区的铁矿床类型丰富,包括蚀变型、接触型、云母型、变质型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蚀变型和接触型为主。
其次,在该地区铁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岩浆活动是重要原因之一。
晚古生代时期,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并在构造变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大量的深成岩体与侵入体,使铁矿床在地质构造上得到充分集中与聚集。
同时,岩浆的地热作用、热液作用以及水热作用等等也充分促进了铁矿床的形成。
最后,该地区铁矿床形成的过程也与地区环境密切相关。
在该地区,早期的海洋岩石经过多次岩浆活动后发生褶皱变形,而隆升事件和岩浆活动的作用,不仅改变了地层顺序,也使得构造变动日益剧烈。
这一复杂的构造背景与多次岩浆活动,加上地热流体的作用,使铁矿床在矿化过程中吸收了地层中的各种物质,如Si、B、P等元素,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品位、复杂组成的特点。
综合来看,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其形成环境,证明了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多次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的密切相关性。
因此,该地区的铁矿床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相关数据指的是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铁矿床的矿产资源储量、品位等方面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相关数据:1. 储量:新疆西天山地区的铁矿床储量占全疆的总量的70%以上。
2. 品位:该地区铁矿床的品位相对较高,一般在30%-40%左右。
3. 矿化类型:蚀变型和接触型铁矿床占据了该地区铁矿床类型的主要地位。
4. 分布:晚古生代铁矿床在该地区广泛分布,常常与其他金属矿床同时出现。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首先,新疆西天山地区的铁矿床储量丰富,其储量占全疆总量的70%以上,这说明该地区的铁矿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庞家堡铁矿床 最新版

庞家堡铁矿床班级:0 2 1 1 1 1班姓名:学号:2011100413围岩:PJB—1 角闪石、斜长石片麻岩:灰黑色,片麻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斜长石,白色,粒度约为0.5~1mm,含量约为25%;角闪石为黑色,粒径约为0.5~1mm,含量约为75%;石英为灰色,具油脂光泽,粒径约为0.2~0.5mm.含量约为5%。
PJB-2 石英岩:肉红色(为含铁砂质沉积形成),砂质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含量在90%以上,石英:半自形,中细粒结构,具油脂光泽,粒径为0.2~0.5mm。
PJB-3黑色页岩(具波状):灰黑色,片状构造,其中可见波状结构。
泥质含量约为70%,炭质含量约为30%。
反映了动荡的水体沉积环境。
PJB-4 硅质灰岩:灰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
方解石含量约为90%,硅质含量为10%。
中等硬度。
PJB-5交错层理石英砂岩:红褐色,泥质结构,具层理构造,可见交错层理和层状层理,反映了原岩在形成时受到了单向流水沉积作用和稳流沉积作用,为含铁泥质沉积物沉积形成,岩石中泥质含量大于80%,并因含铁呈现出红褐色。
PJB-6 板岩(具泥裂结构):红褐色,板状构造,变余泥质结构,内部发育泥裂结构,主要成分为泥质和粉砂质,并含有少量的含铁矿物。
标本侧面可见V字型的泥裂填隙物,可根据V字型判断地层层序。
矿石:PJB-7 含铁质砂岩:浅红褐色,具层理结构,含铁层为明显的红褐色,与砂层相互间隔沉积。
砂粒粒径约为1.5mm左右,结构致密,含铁量高,沉积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碎屑颗粒。
层状层理反映了相对平稳的化学沉淀环境。
PJB-8 鲕状赤铁矿:红褐色,鲕状构造。
鲕粒粒径约为1-2mm,鲕粒致密,鲕粒间为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为赤铁矿,结构致密,含铁量高。
在沉积环境动荡的浅海盆地中,成矿的胶体物(赤铁矿)质围绕砂粒、矿物颗粒或生物碎片呈同心环状沉淀,从而形成浑圆状的鲕粒,当鲕粒达到一定大小时便沉淀下来,鲕粒密集地固结在一起而成。
贾家堡铁矿露采规模

贾家堡铁矿露采规模贾家堡铁矿露采规模一、引言贾家堡铁矿是中国大陆现有铁矿石资源中最大的露天矿之一。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贾家堡乡,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重要的铁矿资源开发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贾家堡铁矿的露采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国内外矿业领域的瞩目焦点。
二、贾家堡铁矿的地理位置贾家堡铁矿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贾家堡乡,地理坐标为北纬35°33'至35°48'、东经112°41'至112°56'之间。
矿区面积大约为17.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65米至1284米之间,地形起伏较大。
三、贾家堡铁矿的块矿储量和品位铁矿是贾家堡铁矿的主要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铁矿块矿储量超过10亿吨,其中品位较为丰富的铁矿石约为5亿吨。
矿石的主要成分为赤铁矿、磁铁矿等,含铁量高达55%以上。
四、贾家堡铁矿的露采方式贾家堡铁矿采用露天矿开采方式,主要包括预处理、爆破、运输等环节。
首先,通过爆炸破碎矿石,使其便于后续的运输和处理。
然后,运输车辆将矿石运送到矿石破碎机进行二次破碎,将矿石的粒度调整为适宜的大小。
最后,通过运输车辆将矿石运送到铁矿选矿场,通过振动筛、球磨机等设备进行矿石的选别和细磨,获得符合规格的铁矿精矿。
五、贾家堡铁矿的生产能力贾家堡铁矿的生产能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截至2021年,年铁矿石开采量超过5000万吨,年精矿产量超过2000万吨。
矿石的产量和品位在国内铁矿石开采领域均居于领先地位。
六、贾家堡铁矿的环境保护措施贾家堡铁矿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首先,加强了矿区内的污水和废气处理设施,确保了排放的污水和废气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矿区内配备了专业的环保监测设备,对废水、废气、噪音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矿区还进行了大面积植被覆盖,提高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关于铁矿床的开题报告

关于铁矿床的开题报告铁矿床开题报告一、引言铁矿床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铁矿床的定义、形成机制、分布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铁矿床的定义铁矿床是指地壳中含有铁矿石的地质体,其中铁矿石是指含有较高铁含量的矿石,如赤铁矿、磁铁矿等。
铁矿床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铁矿床的形成机制铁矿床的形成机制有多种,主要包括沉积作用、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在海洋或湖泊等水体中,由于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铁矿床。
热液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深部热液活动而形成的铁矿床。
岩浆作用是指由于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而形成的铁矿床。
四、铁矿床的分布情况铁矿床的分布情况主要与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貌特征等因素有关。
在中国,铁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
东北地区的铁矿床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其中以本溪铁矿、大庆油田等著名。
华北地区的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份,其中以太行山脉的铁矿床最为丰富。
西南地区的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其中以川西北地区的铁矿床最为著名。
五、铁矿床的开发利用铁矿床的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铁矿床开发主要采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露天开采是指通过开挖矿井、爆破、装载等方法将铁矿石露天采掘出来。
地下开采是指通过开挖矿井、打洞、支护等方法将铁矿石从地下开采出来。
铁矿床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铁矿资源,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六、结论铁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铁矿床的形成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沉积作用、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
在中国,铁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
铁矿床的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采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通过对铁矿床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的资源需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铁矿石储量详细介绍

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分布,中国铁矿石储量哪里多根据铁矿网研究中国铁矿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贫矿多,贫矿出储量占总储量的80%;二是多元素共生的复合矿石较多。
此外矿体复杂;有些贫铁矿床上部为赤铁矿,下部为磁铁矿。
(1)东北地区铁矿东北的确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话附近。
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
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
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
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
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
3)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
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
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
4)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
(2)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的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
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
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
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3)中南地区铁矿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基地。
大冶矿区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
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庞家堡铁矿矿床
1.区域地质简介
“宣龙式”铁矿分布范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安—赤城一线以南,花稍营—下花园—杏林堡一线以北地区,东西长130km ,南北宽154km ,面积约3900km 2。
2.矿区地质概括
就宣龙式赤铁矿因其多分布于河北宣化、龙关地 区而得名,此类铁矿的中心地带集中在庞家堡,因此又称为庞家堡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亿多吨,保有资源储量1.8亿多吨,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是海相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受矿床成因影响,宣龙式赤铁矿具有鲕状、肾状和豆状的特点,共伴生矿物复杂。
(见图1)
2.1地层
太古界桑干群:分布在矿区北部,岩性以强混合岩化片麻岩、变粒岩为主。
上元古界:为本区出露最广的地层,不整合于桑干群之上,自下而上分为: (1)常州沟组:厚170m 。
可分为二段:
一段:砂页岩。
二段:石英岩段。
(2)串岭沟组:厚62m 、含铁矿层,可分为两段:
一段:含矿岩段,由矿下砂页岩、含矿层、矿上砂页岩组成,厚27—30m 。
二段:页岩段为灰绿、浅灰色含钾页岩。
(3)团子山组:厚180m ,可分为两段。
一段:底部为含铁石英细砂岩及含粉砂泥质白云岩。
下部灰—青灰色中厚层—薄层
图1 庞家堡铁矿地质图
1.长城系白云岩 2.长城系石英砂岩 3.长城系砂页岩4.长城系石英岩
5.太古界片麻岩 6.花岗岩 7.含矿层 8.实测及推测断层
隐晶白云岩与紫红色薄板状含铁泥质白云岩互层。
上部青灰色中厚层隐晶—微晶白云岩、含叠层石白云岩,含砾屑白云岩和似竹叶状砾屑白云岩。
二段:燧石条带白云岩段。
上述三组地层统称为长城系,之上覆有震旦亚界南口系之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
(4)大红峪组:
下部:硅质灰岩、厚180—200m 。
上部:钙质英砂岩,厚200m 。
(5)高于庄组:
下部:燧石白云岩,厚250m 。
上部:灰白色白云岩,厚400m 。
南口系之上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等。
2.2构造
“宣龙式”铁矿带分布区大地构造位置居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宣龙复向斜的宣化向斜构造内。
向斜轴线在怀安庙岩村—宣化定方水、段家堡—赤城样田一线,呈近东西或北东东向,至东部呈北东向,为一宽缓的向斜。
底部为太古宇变质岩系,两翼为长城系,轴部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及中生界地层。
区内的深、大断裂发育,尚义—赤城深断裂既是燕山台褶带与内蒙地轴的分界线,在北部也控制了赋存“宣龙式”铁矿的宣龙海湾盆地的形成和展布;下花园大断裂和蔚县—延庆大断裂控制了向斜南翼含铁矿带的南部边界;西部右所堡—松枝口和洗马林—武家沟北西向大断裂控制了宣龙含铁矿带的西界,东部的大海坨—大河南北北东向构造岩浆带控制了宣龙含铁矿带的东部边界。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宣龙式铁矿是我国沉积型铁矿主要类型之一,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串岭沟组底部,属典型的海相沉积型矿产,铁矿沉积在燕辽坳陷陆表海宣龙湾内(见图2) 。
铁矿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的宣化-龙关-赤城一带,大致呈北东东向展布。
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燕山坳陷带西部的宣龙坳陷内,其北部边界与内蒙古地轴南缘相邻,西南侧与五台台隆相接。
该区地层主要有上太古界的桑干群、中元古界的长城系、蓟县系和新元古界的青白口系、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中元古代长城系由下而上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是一套由碎屑岩-泥质( 粉砂质) 岩-碳酸盐岩组成的较完整的海浸沉积旋回。
其中矿层赋存的串岭沟组,厚 11 ~ 91m ,主要由含砂质条带的粉砂质页岩、含铁砂岩
和铁矿层组成,含矿层中一般有 1 ~ 4层赤铁矿,其顶部常有一薄层菱铁矿,各矿层厚度 0. 3 ~ 3m 不等。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岩浆活动较少,
以燕山期酸性花岗岩体侵
图2 华北长城期古地理图( 据王鸿祯等,1985)
入为主。
铁矿层产于串岭沟组下部砂页岩中,由此推测,铁矿赋存的宣龙坳陷当时处于半封闭式古海湾盆地环境( 杜汝霖等,1999) 。
宣龙式铁矿的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其次为菱铁矿和褐铁矿,含少量黄铁矿。
某些地区因受花岗岩类侵入影响,部分赤铁矿改造为磁铁矿。
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绿泥石和磷灰石等。
矿石以鲕状和肾状构造为主,可见块状。
3.2矿石特征
实习课上可见七块金顶铅锌矿的岩石标本,矿石标本分别为:石英岩,硅质灰岩,板岩,鲕状赤铁矿石,肾状赤铁矿石。
实验室矿石手标本描述:
(1)、石英岩(PJB—2)
整体呈灰白色,表面均匀分布有红
色小颗粒(赤铁矿),他形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颗粒支撑,主要矿物为长石
45%,石英35%,赤铁矿20%。
长石,白色,长石矿物的总称,具
有玻璃光泽,硬度于6—7,性脆,有较
高的抗压强度,对酸有较强的化学稳定
性。
石英,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
脂光泽。
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具压电性。
赤铁矿,呈红褐色,条痕均为樱红
色,金属至半金属光泽,硬度6—7,呈
金属光泽。
(2)、硅质灰岩(PJB—4)
整体呈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
造,由于泥质含量的不同导致颜色的不
同,泥质多的呈灰黑色、泥质少的成白
色,主要成分为石英30%,方解石60%
与一些泥质矿物和有机物10%
方解石,呈白色,三组完全解理,断
口,玻璃光泽,完全透明至半透明,条
痕白色,硬度2—3,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石英,无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
光泽。
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具
压电性。
(3)、板岩(PJB—6)
整体呈灰褐色,细粒变晶结构,板
状构造,表面有泥裂,裂隙由后期含铁
矿质的流体充填,原岩可能是石英砂
岩,主要成分为长石60%,石英40%
长石,白色,长石矿物的总称,具
有玻璃光泽,硬度于6—7,性脆,有较
高的抗压强度,对酸有较强的化学稳定
性。
石英,无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
脂光泽。
硬度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
具压电性。
(4)、鲕状赤铁矿(PJB—8)
整体呈褐红色,隐晶质结构,鲕粒
状构造,基质支撑,颗粒粒径在1mm
—2mm左右胶结作用形成,胶结物主
要为褐黄色长英质胶结赤铁矿形成,胶
结物含量少。
主要成分为赤铁矿95%以
上,和长英质胶结物5%
赤铁矿,呈红褐色,条痕均为樱红
色,金属至半金属光泽,硬度6—7,呈
金属光泽。
铁的目估品位为(0.95×
70)%=66.5%。
长英质胶结物在碎屑岩中含量为
5%,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
(5)、肾状赤铁矿(PJB—9)
整体呈褐红色,隐晶质结构,肾粒
状构造,基质支撑,颗粒粒径在1—2cm
左右胶结作用形成,胶结物主要为褐黄
色长英质胶结赤铁矿形成,胶结物含量
很多。
主要成分为赤铁矿80%以上,和
长英质胶结物20%
赤铁矿,呈红褐色,条痕均为樱红
色,金属至半金属光泽,硬度6—7,呈
金属光泽。
铁的目估品位为(0.8×
70)%=56%。
长英质胶结物在碎屑岩中含量为
20%,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
3.3成矿期、成矿阶段
根据矿物的生长环境分析,矿区先发生断裂构造,然后再经胶体化学沉积作用成矿。
将成矿过程分为一个成矿期 2 个成矿阶段:①水体动荡下,鲕粒赤铁矿的形成②随真溶液蒸发,胶体聚集,形成肾状赤铁矿
4.成矿浅析
4.1成矿条件及控矿要素
唐家堡铁矿床根据矿石和围岩的结构构造,可判断形成矿体的环境,推测成矿的条件。
成矿物质来源于胶体溶液;搬运介质为溶液中的胶体;能量为流水的动力;通道为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裂隙,成矿空间为区域沉降带。
4.2矿床成因类型
该矿床为胶体化学成因矿床,铁矿具有如下特征:
(1)铁矿是在湿热型气候带条件下形成的。
(2)铁矿的形成与有障壁的海湾盆地关系密切,主要生成在次一级的海湾中部浅水盆地的平坦滨岸,属潮下高能环境。
成矿末期在成矿带的东部,铁矿才生成于浅水盆地的中心部位,属停滞的闭水环境。
(3)成矿作用的特点比较复杂,在区域西部及东部早期成矿阶段,海水较浅,水深一般在20m左右,海底在正常浪基面上下,Eh值大约在+0.1〜0之间,PH值约在5〜6之间,为氧化环境,介质属中酸性,形成赤铁矿。
成矿中—末期,东部海水变深,海底沉积物中游离氧不足,所以有菱铁矿形成。
(4)肾状铁矿是一种叠层石铁质岩,表明生物化学作用所起的重要作用,反映含铁叠层石在潮汐作用和波浪冲刷地带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