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方法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方法摘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所需要的材料依所选择的模式而不同,鉴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经静脉内膜起搏,本文主要介绍此方面内容。
要进行经静脉心内膜临时起搏术,需要准备:心电图仪或监测仪、除颤器、急救药品、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2极或4极)、 16 G或18G血管穿刺针、5 F或6 F动脉鞘管(带导引钢丝)、手术刀、缝合针及缝合线。
一般应该尽可能在X线透视指导下进行操作。
如果因为客观条件或是患者病情所限而无法在X线透视下施行,就应该尽量选用带飘浮球囊的临时起搏电极。
【关键词】球囊漂浮导管 X线心脏临时起搏植入[操作方法]1.静脉穿刺一般选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途径进行穿刺,将鞘管插入静脉并将临时起搏电极导线送至右心室。
(1)股静脉穿刺: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腹股沟韧带下约2~5 cm、股动脉搏动的内侧0.5~1 cm处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将穿刺针刺入。
(2)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右锁骨下静脉均可。
患者应当取平卧位,穿刺点一般应该选在锁骨中线外锁骨下2 cm处,尽量靠外。
(3)右颈内静脉穿刺:嘱患者无枕头平卧下取左侧视位,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和颈外静脉交汇的三角顶端处,避开静脉,先以麻醉针头探明静脉位置,针头与皮肤成30°~45°角,注射器保持负压进行穿刺,如见到暗红回血即停止进针,否则继续进针到颈椎骨再保持负压缓慢回撤针头直至见到暗红回血。
如果在没有X线透视的情况下进行床旁盲插临时起搏术,应该首选锁骨下或右颈内静脉途径。
2.放置电极穿刺成功并插入鞘管之后。
应该用带有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鞘管。
然后通过鞘管将临时起搏电极或4极电生理检查用电极送至右室心尖部或其附近,如心尖部无法满足感知和起搏要求,也可以将其放置到右心室流出道。
放置过程中应当注意操作轻柔,以免诱发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
放置妥当之后即将电极远端与临时起搏的脉冲发生器负极相联接。
近端电极与正极相连。
3.电极位置的确定和起搏阈值的测定临时起搏电极位置的确定与永久性起搏无异。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皮起搏、经静脉起搏、经食管心脏起搏和经胸心脏起搏。
临时起搏方式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如情况紧急,需要进行临时起搏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或可能变得不稳定),常需要迅速对心血管系统的衰竭进行预防和干预治疗.通常对同一个病人需要几种不同的临时起搏方法,比如极严重的心动过缓患者在抢救室内,应首选经皮起搏,一旦稳定则改用经静脉起搏。
临时心脏起搏95%以上采用经静脉途径。
通常采用单腔按需起搏器,即VVI,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应用漂浮导管电极,不需X线指导。
(一)术前准备1、一般准备:心电图、除颤器、急救药品。
2、插管器械:无菌敷料包、穿刺针、导引钢丝、扩张管、静脉鞘管、起搏电极。
(二)静脉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及肱静脉.以动脉为标志很易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
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入路,该入路是进右室最直接的路径,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三)穿刺方法16G或18G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
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静脉鞘管,退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后,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
(四)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心腔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
导管到达右房时呈现巨大P波,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5~3.0mv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左前分支阻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LAD)—30°~-90°,V5—V6的QRS形态可表现为以S波为主的宽阔波(图3)。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要点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要点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要点1. 介绍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脏病患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的要点,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手术及其意义。
2. 临时起搏器的定义和作用临时起搏器是一种可以暂时代替心脏起搏功能的医疗设备。
它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脏肌肉,使心脏以规律的节律收缩,从而维持合适的心率和心律。
临时起搏器可以在急性心脏病患者中救命,并在一些电生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临时支持。
3. 植入术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之前,医生将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这包括全面的体格检查、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
医生还需要获取患者的详细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在手术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4. 术中步骤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
医生会在静脉内导管插管的位置上做一个小切口,通过导管将临时起搏器引入患者的心脏。
导管通常会插入内心结膜,然后经过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室或心室间隔。
在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后,医生会固定临时起搏器的电极并连接起搏器。
5. 术后观察和护理完成植入术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患者的心律稳定。
医生还会监测起搏器电极在患者心脏内的位置,以排除导电异常或电极脱落的风险。
患者通常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以便医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6. 临时起搏器的风险和并发症尽管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过程,但仍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其中包括导管穿孔、心包填塞、传染病等。
医生在手术中需要极为小心,并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7. 个人观点和理解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在急性心脏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心律不齐问题,还可以维持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总结: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重要的心脏病治疗方法,在急性心脏病患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02
手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心脏 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以便评 估患者是否适合植入临时心脏起
搏器。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 心脏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等适应症。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凝血功 能、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手 术风险。
目的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心脏停 搏等心脏电传导系统问题,以保障患 者的生命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动 过缓、心脏停搏、心脏传导阻滞 等紧急情况,如心肌梗死、心脏 手术、药物中毒等。
禁忌症
对于存在出血倾向、感染、严重 心衰、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应慎用 或禁用。
手术过程简介
出血与血肿
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周围是否有出血、血肿等情况,及时处理。
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换药,预防感染。
导线移位或断裂
定期复查,如有导线移位或断裂等情况,及时调整或更换导线。
术后注意事项
1 2
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起搏器的植入效 果。
避免接触高磁场
避免接触强磁场和高电压环境,以免干扰起搏器 的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和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
况。
04
手术后护理
术后恢复
休息与活动
术后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 响起搏器的植入效果。
伤口护理
定期检查伤口,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 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护理常规

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护理常规1.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告知患者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如心搏过快或过慢,胸闷等,并进行必要的知情同意。
术前将病人移至手术室后,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包括心电图监护和血压监测。
2.安置术中护理:根据手术室护士和医生的指示,协助病人进行恰当的体位,保证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如消毒皮肤、设置手术器械等。
在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心率、血压等指标,随时向医生报告。
3.术后观察和处理:监测心电图监护仪上的波形,确保心脏起搏器起搏正常,没有异常。
同时,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有无心搏过快、过慢、过缓、过速等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4.保持安静和舒适:术后的病人需要维持平静和安静的环境,以减少心脏负荷。
避免病人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有利于休息的环境。
5.定期更换电池:临时心脏起搏器通常只能维持半小时到数天的时间,因此需要定期更换电池。
护理人员需要提前监测电池的电量,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换。
6.术后伤口护理:术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和处理,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伤口是否有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必要时,护理人员可以帮助病人进行伤口换药。
7.监测电极导线: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监测起搏器电极导线的稳定性,防止移位或脱出。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电极导线的长度和固定情况,并观察有无翻转、移位等问题。
8.定期检查和记录:根据医生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病人进行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并记录。
同时,监测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和电池寿命,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9.客观观察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抚和支持。
对于病人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头晕、胸闷等,需要进行及时的解释和心理疏导。
10.教育指导:给予病人和家属关于病情、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知识,并指导病人合理活动和饮食,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以上是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一些护理常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术后病情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范本模板】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一、适应症: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病窦综合征等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缓慢心律失常。
二、术前准备1.药品:皮肤消毒液,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
2.临时起搏器(包括起搏器备用电池),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穿刺针,动脉鞘,J型导丝,一次性消毒包,无菌手套,帽子,口罩,无菌纱布。
3.抢救仪器:心脏监护仪,心脏电复律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4。
急救药品:多巴胺、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中需与医师配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6.建立静脉通路。
7。
通知介入室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手术准备。
三、手术操作步骤1。
患者平卧于介入室导管床上,连接好心电监护仪作心电监护.2.手术者术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手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3.静脉选择:可采用左或右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4.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5。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右股静脉或左、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在X线透视下沿穿刺针送J型导丝(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将J导丝送至锁骨下静脉,再进入上腔静脉内,以确保导丝在刺锁骨下静脉,避免误穿锁骨下动脉),撤出穿刺针,在穿刺处做一2mm切口,沿J型导丝植入6F动脉鞘,沿动脉鞘送入一次性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7.电极到位后,嘱病人用力咳嗽,通过咳嗽使病人增加胸内压,使起搏器电极与心室紧密连接,并确保起搏器电极不易移位。
8.调整起搏参数(VVⅠ型):电压3V~5V或电流10mA~15mA,感知灵敏度0。
5mV~1.0mV,频率超过自身心率10次/分左右即可起搏(一般频率调至60次/分).9。
通过心电图或示波器观察起搏效果,若有脉冲信号,其后有固定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和T波,说明起搏有效。
10。
撤出动脉鞘,固定临时起搏电极于皮下,保护好起搏器正负极连接处,避免脱落,一次性无菌敷贴覆盖穿刺处.四、注意事项1。
临时起搏器安置术

经验总结与改进方向探讨
经验总结
临时起搏器安置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恢复和 维持患者的心率,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手术过 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合适的电极和起搏 器类型,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改进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临时起搏器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价值,如 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等。同时,可以加强术 后患者的康复管理和随访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 质量。
穿刺静脉
在超声引导下,使用穿刺 针穿刺选定的静脉,确保 一次性成功。
送入电极导管
将电极导管通过穿刺针送 入静脉,并在X线透视下将 导管送入右心室心尖部或 右室流出道。
测试起搏器阈值和感知功能
测试起搏器阈值
通过起搏器分析仪测试起搏阈值,确保起搏器能够以最低的能量输出有效刺激心 脏。
测试感知功能
测试起搏器感知心腔内电信号的能力,确保起搏器能够准确感知心脏自身电活动 。
公众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实施
宣传材料制作
媒体合作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海报、视频等 ,介绍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相关知识。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 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临时起搏器安置术 的认知度。
专题讲座与义诊
社交媒体推广
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义诊活动,为公 众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与公众进行互 动交流,解答疑问。
手术原理及流程简介
手术原理
通过植入电极导线至心脏的心内膜或心肌内,连接外部脉冲发生器,以一定频 率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效收缩,维持正常心率和心输出量。
手术流程
患者准备(包括消毒、铺巾等)→穿刺静脉或动脉并插入导管→将电极导线经 导管送入心脏→测试电极位置并调整起搏器参数→固定电极导线和起搏器→缝 合穿刺点并加压包扎。
手术讲解模板: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适应证: 2.可逆性的或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室 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 厥发作。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适应证: 3.保护性起搏,用于潜在性窦性心动过缓 或房室阻滞须做大手术或分娩者。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适应证: 4.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协同药物治 疗。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2.电极移位、脱落。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3.出血、感染。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4.导线缠绕。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术后护理: 术后都要以清淡为主,不能食用油腻的食 物。
谢谢!
术后处理: 1.单腔临时起搏器的管理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术后处理: (1)开启起搏器,观察电池电量是否充 足。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术后处理: (2)调整心率,数值是当前患者自主心 率的基础上增加10~20/min。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术后处理:
(3)输出功率确定:敏感度调整非同步, 逐渐增加输出功率,观察心电监护显示的 心率是否与临时起搏器的心率一致;每一 次起搏是否有与起搏心率一致的心脏机械 活动(即相应的有创动脉血压波形);无 创动脉监测者,可通过血氧饱和度波形进 行相应判断。如果只有起搏信号,没有相 应心脏收缩,可继续增加输出
术中使用临时 心脏起搏器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 搏器
科室:心胸外科 部位:心脏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术中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置术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经皮起搏、经静脉起搏、经食管心脏起搏和经胸心脏起搏。
临时起搏方式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如情况紧急,需要进行临时起搏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多不稳定(或可能变得不稳定),常需要迅速对心血管系统的衰竭进行预防和干预治疗。
通常对同一个病人需要几种不同的临时起搏方法,比如极严重的心动过缓患者在抢救室内,应首选经皮起搏,一旦稳定则改用经静脉起搏。
临时心脏起搏95%以上采用经静脉途径。
通常采用单腔按需起搏器,即VVI,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应用漂浮导管电极,不需X线指导。
(一)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心电图、除颤器、急救药品。
2、插管器械:无菌敷料包、穿刺针、导引钢丝、扩张管、静脉鞘管、起搏电极。
(二)静脉途径
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及肱静脉。
以动脉为标志很易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
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入路,该入路是进右室最直接的路径,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
(三)穿刺方法
16G或18G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
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静脉鞘管,退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后,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
(四)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
心腔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
导管到达右房时呈现巨大P波,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5~3.0mv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
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左前分支阻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LAD) -30°~-90°,V5—V6的QRS
形态可表现为以S波为主的宽阔波(图3)。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起搏的QRS波群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aVF导联的主波向上,心电轴正常或右偏(图4)。
图3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
图4右室流出道起搏12导联心电图
右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
右室流出道起搏作为心尖部起搏的一种替代选择及补充是可行的及安全的,从理论上讲,其血液动力学优于心尖部起搏。
一般要求起搏阈值应小于1mA(0.5v),在深呼吸和咳嗽时导管顶端位置应固定不变。
电极导管安置到位后,应将导管和鞘管缝合固定在穿刺部位的皮肤处。
酒精消毒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包扎。
(五)起搏电参数调节
1、起搏频率
起搏器连续发放脉冲的频率。
一般为40~120次/分,通常取60次/分~80次/
分为基本频率。
2、起搏阈值
引起心脏有效收缩的最低电脉冲强度。
心室起搏要求电流3~5mA,电压3~6V。
3、感知灵敏度
起搏器感知P波或R波的能力。
心室感知灵敏度值一般为1~3mV。
六、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者的技术水平、起搏器导管保留时间的长短及术后起搏系统护理状况等密切相关。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20%。
(一)导管移位
为临时起搏最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率2%~8%。
心电图表现为不起搏或间歇性起搏。
需要重新调整电极。
(二)心肌穿孔
由于导管质地较硬,若病人心脏大,心肌薄,置入过程中可能导致右室游离壁穿孔,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大约为0.1%。
心肌穿孔的发生与静脉入路无关,而与导线插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三)导管断裂
因导管质地硬,柔韧性差,反复使用,如放置时间长和体位活动,可能发生导管不完全性断裂。
(四)膈肌刺激
因导管电极插入位置过深,电极靠近膈神经所致。
患者可觉腹部跳动感或引起顽固性呃逆(打嗝),可将导管退出少许,症状消失即可。
(五)心律失常
心腔内放置任何导管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是室性异位心律,应静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治疗。
(六)穿刺并发症
此类并发症直接与术者的经验有关。
常见于:动脉撕裂、皮下血肿、气胸、血胸、气栓等。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气胸、血气胸发生率较高(1%~5%)。
而选择颈内静脉入路,气胸的发生率为1%,误穿刺动脉略为常见一些,约3%。
股静
脉穿刺则多伴发静脉血栓(25%~35%)及感染(5%~10%)。
(七)感染
穿刺局部处理不妥或电极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般程度轻,应用抗生素或拔除导管后感染即可控制。
临时起搏导管一般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周。
七、注意事项
对于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在围术期中应注意:
1、搬动病人要小心,防止电极脱开或刺破右心室。
2、琥珀胆碱、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可提高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减弱起搏效果;另一方面,缺氧和低钾血症可降低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可诱发心室颤动。
3、手术中应尽量不用电灼,以免干扰起搏器。
4、如必须使用电灼,应注意:
⑴使用非同步心脏起搏VOO或VVI;
⑵接地板尽量远离发生器;
⑶缩短每次使用电刀时间;
⑷尽可能降低电刀的电流强度;
⑸发生器不能位于作用电极和电刀接地板之间;
⑹心脏和胸腔手术使用电刀危险性较大,而远离心脏部位使用电刀危性较小;
⑺备好异丙肾上腺素,以防起搏器失效。
总之,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简单而适用的方法,具有省时、迅速、简单易行的特点,为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患者施行手术提供了安全、保护性的措施,麻醉医师应该熟悉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在围术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