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子轨道理论习题课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6版-张天蓝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6版-张天蓝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6版张天蓝主编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原子结构1、υ=∆E/h=(2.034⨯10-18 J) / (6.626⨯10-34 J⋅s)=3.070⨯1015 /s; λ=hc/∆E= (6.626⨯10-34 J⋅s ⨯2.998⨯108 m/s ) / (2.034⨯10-18 J)= 9.766⨯10-8 m2、∆υ≥ h/2πm∆x = (6.626⨯10-34 kg⋅m2/s) / (2⨯3.14⨯9.11⨯10-31 kg⨯1⨯10-10m)=1.16⨯106 m/s。

其中1 J=1(kg⋅m2)/s2, h=6.626⨯10-34 (kg⋅m2)/s3、(1) λ=h/p=h/mυ=(6.626⨯10-34 kg⋅m2/s) / (0.010 kg⨯1.0⨯103 m/s)=6.626⨯10-35 m,此波长太小,可忽略;(2)∆υ≈h/4πm∆υ =(6.626⨯10-34 kg⋅m2/s) / (4⨯3.14⨯0.010 kg⨯1.0⨯10-3 m/s)= 5.27⨯10-30 m,如此小的位置不确定完全可以忽略,即能准确测定。

4、He+只有1个电子,与H原子一样,轨道的能量只由主量子数决定,因此3s与3p轨道能量相等。

而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存在电子的屏蔽效应,轨道的能量由n和l决定,故Ar+中的3s与3p轨道能量不相等。

5、代表n=3、l=2、m=0,即3d z2轨道。

6、(1)不合理,因为l只能小于n;(2)不合理,因为l=0时m只能等于0;(3)不合理,因为l只能取小于n的值;(4)合理7、(1)≥3;(2)4≥l≥1;(3)m=08、14Si:1s22s22p63s23p2,或[Ne] 3s23p2;23V:1s22s22p63s23p63d34s2,或[Ar]3d34s2;40Z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25s2,或[Kr]4d25s2;Mo: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55s1,或[Kr]4d55s1;79Au:4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1,或[Xe]4f145d106s1;9、3s2:第三周期、IIA族、s区,最高氧化值为II;4s24p1:第四周期、IIIA 族、p区,最高氧化值为III;3d54s2:第四周期、VIIB族、d区,最高氧化值为VII;4d105s2:第五周期、IIB族、ds区,最高氧化值为II;10、(1)33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Ar]3d10s24p3,失去3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属第四周期,V A族;(2)47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05s1或[Kr]4d105s1,失去1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或[Kr]4d10,属第五周期,I B族;(3)53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5或[Kr]4d105s25p5,得到1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6或[Kr]4d105s25p6,属第五周期,VII A族。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4.1 复习笔记一、表象理论1.菲克第一定律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描述了一种稳态扩散,即质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根据扩散通量的定义,可得:由菲克第一定律可得:由此解得:2.菲克第二定律大多数扩散是非稳态扩散过程,某一点的浓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类过程可以由第二定律来描述,其表达式:如果假定扩散系数D与浓度无关,则上式可简化为:菲克第二定律三维表达式为:(1)化学扩散:扩散是由于浓度梯度所引起的,这样的扩散称为化学扩散;(2)自扩散:不依赖浓度梯度,而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称为自扩散,由Di表示。

3.扩散方程的解(1)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图4.1 扩散偶的成分一距离曲线若焊接面右侧棒的原始质量浓度ρ为零,则:而界面上的浓度等于ρ2/2。

(2)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体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即假定渗碳一开始,渗碳源一端表面就达到渗碳气氛的碳质量浓度ρ,可得:如果渗碳零件为纯铁(ρ0=0),可得:(3)衰减薄膜源初始扩散物质的浓度分布为:菲克第二定律对衰减薄膜源的解可用高斯解的方式给出:式中,k是待定常数。

假定扩散物质的单位面积质量为M,则薄膜扩散源随扩散时间衰减后的分布:当扩散时间越长,扩散物质初始分布范围越窄,高斯解就越精确。

而保证高斯解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为:如果在金属b 棒一端沉积扩散物质a(单位面积质量为M),经扩散退火后,其质量浓度为上述扩散偶的2倍,即因为扩散物质由原来向左右两侧扩散改变为仅向一侧扩散。

最终解为:由于在均匀化扩散退火时只考虑浓度在x=2λ时的变化,此时sin (x πλ)=1,所以因为所以由上式可知,要完全消除偏析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要求t →+∞4.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若组元i (i=1,2)的质量浓度为ρi ,扩散速度为v ,则其扩散通量:对于两个组元,它们的扩散总通量分别为:在扩散过程中,假设密度保持不变,则须满足:5.扩散系数D 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1)设无限长的扩散偶,其初始条件为: 当t=0时,玻耳兹曼引入参量η,使偏微分方程变为常微分方程得;(2)初始条件变为:当t=0时,将η和(4.37)式代入上式:得二、扩散的热力学分析1.上坡扩散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称为上坡扩散或者逆向扩散。

结构化学习题详解

结构化学习题详解

结构化学习题习题类型包括:选择答案、填空、概念辨析、查错改正、填表、计算、利用结构化学原理分析问题;内容涵盖整个课程,即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化学键、晶体结构与点阵、X射线衍射、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结构、结构分析原理、结构数据采掘与QSAR等;难度包括容易、中等、较难、难4级;能力层次分为了解、理解、综合应用。

传统形式的习题,通常要求学生在课本所学知识范围内即可完成,而且答案是唯一的,即可以给出所谓“标准答案”。

根据21世纪化学演变的要求,我们希望再给学生一些新型的题目,体现开放性、自主性、答案的多样性,即:习题不仅与课本内容有关,而且还需要查阅少量文献才能完成;完成习题更多地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习题并不一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可能具有多样性,每一种答案都可能是“参考答案”。

学生接触这类习题,有助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认识到实际问题是复杂的,解决问题可能有多钟途径。

但是,这种题目在基础课中不宜多,只要有代表性即可。

以下各章的名称与《结构化学》多媒体版相同,但习题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1.1 选择题(1) 若用电子束与中子束分别作衍射实验,得到大小相同的环纹,则说明二者(A) 动量相同(B) 动能相同(C) 质量相同(2) 为了写出一个经典力学量对应的量子力学算符,若坐标算符取作坐标本身,动量算符应是(以一维运动为例)(A) mv (B) (C)(3) 若∫|ψ|2dτ=K,利用下列哪个常数乘ψ可以使之归一化:(A) K(B) K2 (C) 1/(4) 丁二烯等共轭分子中π电子的离域化可降低体系的能量,这与简单的一维势阱模型是一致的,因为一维势阱中粒子的能量(A) 反比于势阱长度平方(B) 正比于势阱长度(C) 正比于量子数(5) 对于厄米算符, 下面哪种说法是对的(A) 厄米算符中必然不包含虚数(B) 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必定是实数(C) 厄米算符的本征函数中必然不包含虚数(6) 对于算符Ĝ的非本征态Ψ(A) 不可能测量其本征值g.(B) 不可能测量其平均值<g>.(C) 本征值与平均值均可测量,且二者相等(7) 将几个非简并的本征函数进行线形组合,结果(A) 再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B) 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且本征值不变(C) 仍是原算符的本征函数,但本征值改变1.2 辨析下列概念,注意它们是否有相互联系, 尤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1) 算符的线性与厄米性(2) 本征态与非本征态(3) 本征函数与本征值(4) 本征值与平均值(5) 几率密度与几率(6) 波函数的正交性与归一性(7) 简并态与非简并态1.3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谱线总是存在一定的线宽,而且不可能通过仪器技术的改进来使之无限地变窄. 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4 几率波的波长与动量成反比. 如何理解这一点?1.5 细菌的大小为微米量级, 而病毒的大小为纳米量级. 试通过计算粗略估计: 为了观察到病毒, 电子显微镜至少需要多高的加速电压.1.6 将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任取几个, 验证它们都是相互正交的.1.7 厄米算符的非简并本征函数相互正交. 简并本征函数虽不一定正交, 但可用数学处理使之正交.例如,若ψ1与ψ2不正交,可以造出与ψ1正交的新函数ψ’2ψ’2=ψ2+cψ1试推导c的表达式(这种方法称为Schmidt正交化方法).1.8 对于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基态, 计算坐标平均值和动量平均值, 并解释它们的物理意义.1.9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波函数的节点数目随量子数增加而增加. 试解释: 为什么节点越多, 能量越高. 再想一想: 阱中只有一个粒子, 它是如何不穿越节点而出现在每个节点两侧的?1.10 下列哪些函数是d2/dx2的本征函数: (1) e x (2) e2x(3) 5sin x(4) sin x+cos x(5)x3. 求出本征函数的本征值.1.11 对于三维无限深正方形势阱中粒子, 若三个量子数平方和等于9, 简并度是多少?1.12 利用结构化学原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纳米粒子属于介观粒子,有些性质与宏观和微观粒子都有所不同. 不过,借用无限深势阱中粒子模型,对纳米材料中的“量子尺寸效应”还是可以作一些定性解释.例如: 为什么半导体中的窄能隙(<3eV)在纳米颗粒中会变宽, 甚至连纳米Ag也会成为绝缘体?第二章原子结构2.1 选择题(1) 对s、p、d、f 原子轨道进行反演操作,可以看出它们的对称性分别是(A) u, g, u, g (B) g, u, g, u (C) g, g, g, g(2) H原子的电离能为13.6 eV, He+的电离能为(A) 13.6 eV (B) 54.4 eV (C) 27.2 eV(3) 原子的轨道角动量绝对值为(A) l(l+1)2(B) (C) l(4) p2组态的原子光谱项为(A) 1D、3P、1S(B) 3D、1P、3S(C) 3D、3P、1D(5) Hund规则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A) 求出激发组态下的能量最低谱项(B) 求出基组态下的基谱项(C) 在基组态下为谱项的能量排序(6) 配位化合物中d→d跃迁一般都很弱,因为这种跃迁属于:(A) g←/→g(B) g←→u(C) u←/→u(7) Cl原子基态的光谱项为2P,其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为(A) 2P3/2(B) 2P1/2(C) 2P02.2 辨析下列概念,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和区别:(1) 复波函数与实波函数(2) 轨道与电子云(3) 轨道的位相与电荷的正负(4) 径向密度函数与径向分布函数(5)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界面图(6)空间波函数、自旋波函数与自旋-轨道(7)自旋-轨道与Slater行列式(8)组态与状态2.3 请找出下列叙述中可能包含着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原子轨道(AO)是原子中的单电子波函数,它描述了电子运动的确切轨迹. 原子轨道的正、负号分别代表正、负电荷. 原子轨道的绝对值平方就是化学中广为使用的“电子云”概念,即几率密度. 若将原子轨道乘以任意常数C,电子在每一点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大到原来的C2倍.2.4(1) 计算节面对应的θ;(2) 计算极大值对应的θ;(3) 在yz平面上画出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的剖面, 绕z轴旋转一周即成波函数角度分布图. 对照下列所示的轨道界面图, 从物理意义和图形特征来说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2.5 氢原子基态的波函数为试计算1/r的平均值,进而计算势能平均值<V>, 验证下列关系:<V> = 2E= -2<T>此即量子力学维里定理,适用于库仑作用下达到平衡的粒子体系(氢原子基态只有一个1s电子,其能量等于体系的能量) 的定态, 对单电子原子和多电子原子具有相同的形式.2.6 R. Mulliken用原子中电子的电离能与电子亲合能的平均值来定义元素电负性. 试从原子中电子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角度想一想,这种定义有什么道理?2.7 原子中电子的电离能与电子亲合能之差值的一半, 可以作为元素化学硬度的一种量度(硬度较大的原子,其极化率较低). 根据这种定义,化学硬度较大的原子,其HOMO与LUMO之间的能隙应当较大还是较小?2.8 将2p+1与2p-1线性组合得到的2p x与2p y, 是否还有确定的能量和轨道角动量z分量?为什么?2.9 原子的轨道角动量为什么永远不会与外磁场方向z重合, 而是形成一定大小的夹角? 计算f轨道与z轴的所有可能的夹角. 为什么每种夹角对应于一个锥面, 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方向?2.10 快速求出P原子的基谱项.2.11 Ni2+的电子组态为d8, 试用M L表方法写出它的所有谱项, 并确定基谱项. 原子光谱表明, 除基谱项外, 其余谱项的能级顺序是1D<3P<1G<1S, 你是否能用Hund规则预料到这个结果?2.12 d n组态产生的谱项, 其宇称与电子数n无关, 而p n组态产生的谱项, 其宇称与电子数n有关. 为什么?2.13 试写出闭壳层原子Be的Slater行列式.2.14 Pauli原理适用于玻色子和费米子, 为什么说Pauli不相容原理只适用于费米子?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3.1 选择题(1) 用线性变分法求出的分子基态能量比起基态真实能量,只可能(A) 更高或相等(B) 更低(C) 相等(2) N2、O2、F2的键长递增是因为(A) 核外电子数依次减少(B) 键级依次增大(C) 净成键电子数依次减少(3) 下列哪一条属于所谓的“成键三原则”之一:(A) 原子半径相似(B) 对称性匹配(C) 电负性相似(4)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原子轨道只能以同号重叠组成分子轨道(B) 原子轨道以异号重叠组成非键分子轨道(C) 原子轨道可以按同号重叠或异号重叠,分别组成成键或反键轨道(5) 氧的O2+ , O2 , O2- , O22-对应于下列哪种键级顺序(A) 2.5,2.0, 1.5, 1.0(B) 1.0, 1.5,2.0, 2.5(C) 2.5,1.5, 1.0 2.0(6) 下列哪些分子或分子离子具有顺磁性(A) O2、NO (B) N2、F2(C) O22+、NO+(7) B2和C2中的共价键分别是(A)π1+π1,π+π(B)π+π,π1+π1 (C)σ+π,σ3.2 MO与VB理论在解释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两种理论各有特色. 试指出它们各自的要点(若将两种理论各自作一些改进, 其结果会彼此接近).3.3 考察共价键的形成时, 为什么先考虑原子轨道形成分子轨道, 再填充电子形成分子轨道上的电子云,而不直接用原子轨道上的电子云叠加来形成分子轨道上的电子云?3.4 “成键轨道的对称性总是g, 反键轨道的对称性总是u”.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3.5 一般地说, π键要比σ键弱一些.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吗? 请举实例来说明.3.6 N2作为配位体形成配合物时, 通常以2σg电子对去进行端基配位(即N ≡ N→), 而不以1πu电子对去进行侧基配位。

(完整版)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与配位键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与配位键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3)杂化轨道理论班级学号姓名等第1.最早提出轨道杂化理论的是()A.美国的路易斯B.英国的海特勒C.美国的鲍林D.法国的洪特2.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A.PBr3B.CH4C.BF3D.H2O3.关于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其几何构型都是正四面体B.CH4分子中的sp3杂化轨道是由4个H原子的1s 轨道和C原子的2p轨道混合起来而形成的C.sp3杂化轨道是由同一个原子中能量相近的s 轨道和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组能量相近的新轨道D.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中心原子A均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4.用Pauling的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四面体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原子的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一样B.C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之间夹角一样C.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占据4个sp3杂化轨道D.C原子有1个sp3杂化轨道由孤对电子占据5.下列对sp3、sp2、sp杂化轨道的夹角的比较,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sp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B.sp2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C.sp3杂化轨道的夹角最大D.sp3、sp2、sp杂化轨道的夹角相等6.乙烯分子中含有4个C—H和1个C=C双键,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成键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每个C原子的2s轨道与2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B.每个C原子的1个2s轨道与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C.每个C原子的2s轨道与3个2p轨道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D.每个C原子的3个价电子占据3个杂化轨道,1个价电子占据1个2p轨道7.下列含碳化合物中,碳原子发生了sp3杂化的是()A.CH4B.CH2=CH2C.CH≡8.已知次氯酸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原子发生sp杂化B.O原子与H、Cl都形成σ键C.该分子为直线型分子D.该分子的电子式是H︰O︰Cl9.下列关于杂化轨道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中能量相近的某些轨道,在成键时,能重新组合成能量相等的新轨道B.轨道数目杂化前后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C.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最小排斥原理D.杂化轨道可分等性杂化轨道和不等性杂化轨道10.对SO2与CO2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直线形结构B.中心原子都采取sp杂化轨道C.S原子和C原子上都没有孤对电子D.SO2为V形结构, CO2为直线形结构11.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A.CO2与SO2B.CH4与NH3C.BeCl2与BF3 D.C2H2与C2H412.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原子内部的过程叫做轨道杂化,组合后形成的新的、的一组原子轨道,叫杂化轨道。

化学原理A分子晶体结构习题课

化学原理A分子晶体结构习题课

特殊——奇电子 缺电子 富电子(如何判断?)
连接方式?
N2O :NON or NNO CO2 :OCO or COO S2O的共振结构式?
Food grade N2O whippets
S8O
Practice Exercise The cyanate OCN-,forms many stable salts, while the salts of the fulminate ion CNO-,are often explosive. Suggest a possible reason.
7. 用 VSEPR理论判断下列物种的中心原子采取何种杂化类型, 指出可能的几何构型。 (1)IF3 (2)ClO3- (3)AsCl3(CF3)2 (4)SnCl2 (5)TeCl4 (6)GaF63-
8. (1)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SCl3+和ICl4-的几何构型,给出 每种情况下中心原子的氧化态和杂化类型。 (2) 给出 Cl—S—Cl 键角的合理的数值范围。 (3) 试比较 S—Cl 和 I—Cl 键中,哪一个键长?为什么? (4) SCl3+和 PCl3是等电子体,结构也相同,比较 S—Cl 和 P—Cl 的键长大小,说明理由
分子轨道理论 LCAO —— MO
成键 非键 反键
键级=(成键电子-反键电子)/2
轨道图 轨道表达式
H2 (H2+ H2- He2+)
同核 B2 C2 N2 O2 (O2+ O2- O22+)F2 异核 NO (NO+ NO- NO2+)HF
O2 Liquid Oxygen 蓝色 顺磁性
应用* 计算双原子共价分子键级(键长)
(1) 180℃下、 PCl5蒸气中,存在什么分子?为什么?写出分子式, 画出立体结构。 (2) 250℃下、 PCl5蒸气中,存在什么分子?为什么?写出分子式, 画出立体结构。 (3) PCl5熔体为什么能导电?用最简洁的方式作出解释。 (4) PBr5气态分子结构与PCl5相似,它的熔体也能导电,但经测定, 其中只存在一 种 P-Br 键长。PBr5熔体为什么导电?用最简洁的方 式作出解释。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道的形成;(3)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
6
六、键参数
(1)键级;(2) 键能;(3)键长;(4)键角;
6
第一节
一、经典价键理论
共价键
分子中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靠共用 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两个原子间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单键,共用
两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双键,共用三对电子形成的共价
np-np 原子轨道的组合
36
36
第一节
五、分子轨道理论
共价键
(二)几种简单分子轨道的形成 (2)π轨道 np-np 原子轨道的组合
37
37
第一节
五、分子轨道理论
共价键
(三)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 (1)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
δ
2px
O2 分 子 的 轨 道 能 级 图 aa
2Px
2Py
度越强,分子越稳定。
43
第一节
六、键参数
(一)键级
共价键
1s
能 量
1s
1s
44
“He2”
1s
He
He2 键级=0
44
第一节
六、键参数
(二)键能
共价键
解离能:在298 K和100 kPa下,将1 mol气态双原子分子断 裂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键的解离能。 D (H — Cl) = 431 kJ· mol-1 D (Cl — Cl) = 244 kJ·mol-1 键能: 在298 K 和100 kPa下将1 mol气态分子拆开成气态 原子时,每个键所需能量的平均值。 45 D1 + D2 + D3 427 + 375 + 356 E(N - H) = = 例如 NH3 3 3 = 386 (kJ mol -1 )

结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

结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

结构化学试题库及答案1. 请简述原子轨道的概念,并说明s、p、d轨道的形状。

答案:原子轨道是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

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哑铃形,d轨道则有四个瓣状结构。

2. 什么是化学键?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答案: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得原子能够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3. 描述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原理。

答案:分子轨道理论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化学键理论,认为分子中的电子不再属于单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范围内分布,形成分子轨道。

4. 什么是杂化轨道?请举例说明sp3杂化。

答案:杂化轨道是指原子轨道在形成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重新组合成新的等价轨道。

sp3杂化是指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混合形成四个等价的sp3杂化轨道,常见于四面体构型的分子中。

5. 请解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答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一种用来预测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它基于中心原子周围的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对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从而推断出分子的空间几何结构。

6. 什么是超共轭效应?请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超共轭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非成键的σ电子与π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效应可以增强分子的稳定性。

例如,在乙烷分子中,甲基上的σ电子可以与乙烯的π电子发生超共轭,从而稳定乙烯。

7. 描述共振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共振结构是指分子中电子分布的两种或多种等效的描述方式,这些描述方式虽然不同,但都能合理地解释分子的性质。

共振结构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分子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的方法。

8. 什么是芳香性?请列举三个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

答案:芳香性是指某些环状有机化合物具有的特殊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来源于环上的π电子的离域化。

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包括苯、吡啶和呋喃。

9. 请解释什么是分子的极性,并举例说明。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习题解答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习题解答
∑ (3)自由价: Fi = Fmax − Pij j
五、离域 π
键的表示:
π
n m
,其中
m
表示形成离域 π
键的
p
轨道数,n
表示填充
在离域π 键的电子数(要求会写)。
2
乐山师范学院 化学学院
六、前线轨道理论: 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统称为前线轨道。 两个分子要发生化学反应,首先要相互接近,在两个分子相互接近时,一个
四方锥
C4v
IF5
d2sp3 或 sp3d2 dz2 , dx2 −y2 , s, px, py, pz 正八面体
Oh
SF6
三、离域分子轨道理论:
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多原子分子时,最一般的方法是用非杂化的原子轨道进
行线性组合,构成分子轨道,它们是离域化的,即这些分子轨道的电子并不定域
于多原子分子的两个原子之间,而是在几个原子间离域运动。
7+3=10 5
三角双锥
3
2
O H
H H 三角锥型
F
Br F
F T型
NF3
5+3=8
4
四面体
3
1
N F
F F 三角锥型
ICl4− 7+4+1=12 6
八面体
4
2
IF4+
7+4-1=10 5
三角双锥
4
1
SbF4− 5+4+1=10 5
三角双锥
4
1
Cl
Cl
I Cl
Cl
正方形
F F
I F
F
跷跷板型
F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分析H3C-CH2-Cl、CH2=CH-Cl、CH≡C-Cl分子中C-Cl键 的键长次序,并说明原因。
a为H3C-CH2-Cl ;b为CH2=CH-Cl ;c为CH≡C-Cl 键长次序: H3C-CH2-Cl >CH2=CH-Cl>CH≡C-Cl,or:a>b>c a分子中没有大π键 b和c分子中都有大π键, b和c分子中的氯都参与大π键的形成,故都不易离去 其中c可形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大π键,最不易离去。
8、用分子轨道理论写出
、 N
+ 2
O
+ 2
、F2+的电子组态、键级,并预
测能否稳定存在;它们的键长与其中性分子相对大小如何?
解:
N+2 (1σg )2(1σu )2(2σg )2(2σu )2(1πu )4(3σg )2
键级=2.5,能稳定存在。
rN+2
r N2
O+2 (1σg )2(1σu )2(2σg )2(2σu )2(3σg )2(1πu )4(1πg )1


8 8
苯胺

8 7
尿素

6 4
丁二烯

4 4
苯乙烯

8 8
臭氧

4 3
三氟化硼

6 4
二氧化氮

3 3
6、说明N3-的几何构型及成键情况;用HMO法求离域π键的离 域能,并画出电子的能级分布图。
直线,N原子以sp杂化,形成2个σ键,三个N原子的垂直分子
骨架的p轨道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

4 3
x 2 x0
一、判断题
1、通过变分法计算得到的微观体系的能量总是大于真实基态能量。
2、对于“分子轨道”的定义,正确的叙述是分子中单电子完全波函
数(包括空间运动和自旋运动)。
3、在 LCAO-MO 中,所谓对称性匹配就是指两个原子轨道同号重叠。
4、两个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在能量较低
的分子轨道中,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贡献较大;在能量较高的分子 轨道中,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贡献较大。 5、凡是成键轨道都具有中心对称性。 6、用紫外光照射某双原子分子, 使该分子电离出一个电子。如果 电子电离后该分子的核间距变短了, 则表明该电子是从成键 MO 上 电离出的。
8、F2的电子组态为_K_K_1___g21___u2_2__g2_1__u4_1_,g4 其键级为__1__。 9、CN-的电子组态为____1__2_2___2_3__2_4___21__4_5___2__________。
10、S、p、d等原子轨道中只能形成σ形分子轨道的是__S_轨__道_。只能形成δ形分子轨 道的是___d_轨__道。 11、SO2分子中离域π键为____34 _,它属于__多_电子离域π键。 12、光气的离域π键为_____64___。 1134、、H原2子的轨道Hˆ有 效2m2 地2 形4e成20R分 4子e20r1轨 4道e20r2的条,件此_对_种_称_形_性_式_匹_采_配_取;了_能____量__B__相-_O___近___;近_似最__。大__重__叠___。

2、对于“分子轨道”的定义,正确的叙述是分子中单电子完全
态函数(包括空间运动和自旋运动)。

3、 在 LCAO-MO 中,所谓对称性匹配就是指两个原子轨道同
号重叠。

4、两个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在能量
较低的分子轨道中,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贡献较大;在能量较
高的分子轨道中,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贡献较大。
第四章、分子轨道理论习题课
一、氢分子离子的Sch-eq 1、H2+的Sch-eq 2、变分原理 3、、β、S积分的意义 4、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及非键轨道 5、共价键的本质
二、分子轨道理论要点 1、单电子态函数Ψ称为分子轨道 2、分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 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LCAO 4、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三条件
_氯__乙__烯_分子中存在____34_;缺电子离域键,如_烯_丙__基__正__离_子__分子中存在____32 _。
三、综合题 1、某富烯的久期行列式为。 试画出其分子骨架并给碳原子编号。
x10 010 1x 1 0 0 0 01x 1 0 0 0 01x 1 0 1 0 01x 1 00 0 0 1 x
15、在z方向上能与dyz轨道成键的角量子数l≤2 的原子轨道是 __p_y__和__d_y_z _ 。 16、C2+的分子轨道为__1___g2_1__u2_2___g2_2___u2_1__u3_________,键级_1_._5_; 1178、 、离AB域为键双可原分子为分正子常,离若域A与d键yz ,B形py如成__苯_型__分分子子轨中道存,在那__么__分66_;子多的电键子轴离为域__Z_键_轴,。如
x10 010 1x 1 0 0 0
试画出其分子骨架并给碳原子编号。 0 1 x 1 0 0
0 01x 1 0
2、写出O22+ 、O2+、O2、O2-和O22-的键级1 、磁0性0 及键1长x次序1。
00 0 0 1 x
3、基态C2为反磁性分子。试写出其电子组态并说明原因。
4、CF和CF+的键能分别为548kJ/mol和753kJ/mol。试用MOT解释。
三、分子轨道类型符号能级顺序
1、σ、π、δ分子轨道 2、能级顺序及键级 3、同核、异核双原子分子的电子组态;键能键长磁性判断
四、HMO法 1、HMO近似 (σ-π分离近似、LCAO-MO近似、、β、S积分近似) 2、久期行列式、能级计算、图形理论 3、电子排布、Eπ、ED计算 4、离域大π键的存在条件、类型及应用
H
H
H
CH3
(2n 1)h2 hc
E
8ml 2

8mcl 2 8 9.11 1031 3 108 (1.3 109 )2


(2n 1)h
(2 5 1) 6.626 1034
506.6nm
8测、能用否分稳子定轨存道在理;论它写们出的N键+2、长O+2与、其F2+F的中2+ 电性子分组子态相、对键大级小,如并何预?
9、用HMO法处理环戊二烯负离子,写出其久期行列式和形 成的离域大π 键的符号,并计算键能Eπ和离域能ED。
一、判断题
1、通过变分法计算得到的微观体系的能量总是大于真实基态能量。
解:
x10 01 1x 1 0 0 01x 10 001 x 1 100 1 x
符号

6 5
EI = α + 2β EII = EIII = α + 0.618β EIV = EV = α - 1.618β


5、凡是成键轨道都具有中心对称性。

6、用紫外光照射某双原子分子, 使该分子电离出一个电子。
如果电子电离后该分子的核间距变短了, 则表明该电子是从
成键 MO 上电离出的。

二、填空题
1、HMO法的核心是____σ_-_π_分__离________。 2、HMO法是在______M__O_________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提出的。 3、以X 轴为键轴,A原子的Py与B原子的_p_y_、__d_x_y AO可形成MO。 4、N2与CO分子轨道能级次序和电子排布类似是因为等__电__子__效应。 56、、某变分分子法的处电理子分组子态的为Hˆ ,1关 g2于1 u试2 2探g2 2函 u2数1Φu2,的该能组量态E最体可系能能是量_BE__20间的的基关态系。为_E___E_。0 7、有四个AO进行线性组合形成的MO数目为_4___。

ΕD 小
10、若在下一离子中运动的π电子可用一维势阱近似描述其运动特
征,若该势阱长度为1.3nm,根据能级公式,估算π电子跃迁时所
吸收的光的波长。
解:
H
H
H
H
H3C
.. C
C
C
C
CH3
N
C
C
C
N
CH3
5、构成大π键的条件是什么?下列分子生成什么大π键?
醌、苯胺、尿素、丁二烯、苯乙烯、臭氧、三氟化硼、二氧化氮。
6、说明N3-的几何构型及成键情况;用HMO法求离域π键的离域能, 并画出电子的能级分布图。
7、分析H3C-CH2-Cl、CH2=CH-Cl、CH≡C-Cl分子中C-Cl键的键长 次序,并说明原因。
10、S、p、d等原子轨道中只能形成σ形分子轨道的是______。只能形成δ形分子轨
道的是______。
11、SO2分子中离域π键为_____,它属于___电子离域π键。
1123、 、光H 2气的的离Hˆ域 π2m键2 为2 4_e_20_R _ _4_e20_r1_。4e20r2
1178、 、A离B域为键双可原分子为分正子常,离若域A与dyz键,B形py 如成___型__分__子__轨_分道子,中那存么在分_子__的__键;轴多为电_子__离_轴域。 键,如______分子中存在_____;缺电子离域键,如________分子中存在_____。
三、综合题
1、某富烯的久期行列式为。
,此种形式采取了________近似。
14、原子轨道有效地形成分子轨道的条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5、在x方向上能与dxy轨道成键的角量子数l≤2 的原子轨道是 _____和_____ 。
16、C2+的分子轨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键级____;
KK(1σg)2(1σu)2(1πu)4 由于S-p混杂,使能级次序发生变化E2σg > E1π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