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和世界国际罕见病日知识汇编

合集下载

国际罕见病日

国际罕见病日

国际罕见病日国际罕见病日是每年的2月28日。

这一天旨在引起人们对于罕见病的关注,并呼吁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罕见病,又称为少见病,是指患病人群数量较少的疾病,通常每个特定疾病的患者数量少于2,000人。

尽管每一种罕见病的患者数量较少,但由于罕见病种类众多,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700种不同的罕见病。

这意味着罕见病患者的总数相当惊人。

罕见病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罕见病往往具有高度复杂性,不仅病因多样,且症状表现复杂多变,导致很多罕见病被误诊或漏诊。

同时,因为疾病的稀有性,医生和临床研究人员对罕见病的了解相对较少,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此外,由于罕见病的患者数量较少,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导致这些药物的价格昂贵,难以获得。

随着罕见病关注的日益增加,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对罕见病的研究和治疗。

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罕见病研究机构和医学中心,提供罕见病的研究经费和各种支持措施。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罕见病的援助工作,为患者和家庭提供心理支持、经济援助以及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罕见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面临着就医困难、精神压力、经济负担和社会排斥等问题。

因此,除了加大对罕见病的研究和治疗力度,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患者和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社会对于罕见病的认知、加强对罕见病的宣传和教育,来减少罕见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此外,与罕见病患者和家庭进行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爱心捐赠活动、义卖义演、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帮助。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信息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罕见病的挑战。

最后,我想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对罕见病的研究和治疗力度,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相信,罕见病患者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资讯:罕见病的定义

资讯:罕见病的定义

资讯:罕见病的定义罕见病的定义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

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

不同时间和地区,罕见病的界定标准会有所变化。

例如,艾滋病一度被定为罕见病。

又如,地中海贫血病,在北欧地区也曾被定为罕见病。

现在,这两种疾病都已是常见病。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统计,目前已有65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

对于罕见病,目前我国尚无官方的权威定义,因为中国对罕见病的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而国外数据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这也是目前中国罕见病政策制定的困难和瓶颈。

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

目前,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美国、日本分别将全国患病人数少于20万和5万的病种定义为罕见病;美国制定了罕见疾病保障法,来保障罕见疾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罕见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但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疾病的定义不尽相同。

在美国,凡是境内罹病。

人数少于二十万人的疾病,都属于罕见疾病;在日本则界定疾病人数少于五万人者属于罕见疾病;而在台湾省,以万分之一以下年盛行率作为中国罕见疾病盛行率之标准。

美国罕见疾病组织所公布的罕见疾病高达一千种之多。

国内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成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

此文章来源于罕见病是什么概念?日前,在中国科协举办的“我国罕见疾病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王正国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成林指出,我国罕见病不应该照搬国外的概念,而应该明确我国自己的罕见病概念,在我国进行罕见病病种的流行病学调研,建立我国自己的罕见病界定标准。

罕见病的定义

罕见病的定义

/1-6-1.html罕见病的定义罕见疾病简称“罕见病”,又称“孤儿病”。

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而各国(地区)对罕见病认定的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75‰)的疾病;日本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0.4‰)的疾病;澳大利亚的定义是患病人数少于2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1‰)的疾病;欧盟的罕见病定义是患病率低于0.5‰的疾病。

各国对罕见病的不同定义,与其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激励政策及对罕见病诊疗费用的覆盖范围有关。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已能识别越来越多的罕见病。

然而,由于不同人种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及环境的不同,人群中疾病的发生率也可能不同。

所以,在一个人种中被认为是罕见病的疾病,在另外人种中可能不属于该类疾病的定义范围。

同时,随着人群患病率的变化,某种疾病是否属于罕见病的范围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艾滋病在流行初期,由于发病率极低应归属于罕见病,但随着人群患病率的增加,该病在多数国家已不属于罕见病定义的范围。

中国专家对罕见病的共识:成人患病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新生儿中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遗传病可定为罕见遗传病。

(出自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年3月第6卷第2期)二、罕见性遗传病多数罕见病是慢性严重性疾病,通常会危及生命。

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病一般是指“罕见性遗传病”。

国际上已发现5000多种罕见病,大约占人类疾病种类的10%。

约有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病情常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给患者家庭造成的痛苦巨大。

除了其发病率极低以外,罕见性遗传病的发生、发展、遗传规律、诊断方法等与一般的遗传病均无大的差异。

但是,由于它的罕见性,一般综合医院的医生通常不容易认识、诊断出遗传性罕见病。

罕见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罕见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罕见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罕见病,顾名思义,指的是发病率较低且对人群影响较小的疾病。

虽然单个罕见病的患病率较低,但由于罕见病种类繁多,总体来看,罕见病患者的数量仍然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罕见病的特殊性,很多人对罕见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本文将从罕见病的定义、特点、诊断、治疗以及患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促进罕见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首先,罕见病的定义是什么?罕见病,又称“少见病”、“稀有病”,是指发病率低于一定标准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率低于每10万人口中50人的疾病。

在欧洲,罕见病的定义是患病率低于每2000人口中1人的疾病。

而在美国,罕见病的定义是患病率低于每200,000人口中1人的疾病。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罕见病的定义标准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罕见病的低发病率特点。

其次,罕见病有哪些特点?罕见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患者数量少。

由于罕见病的发病率低,因此患者数量相对较少。

其次,病因复杂。

很多罕见病是由基因突变或遗传因素引起的,病因复杂多样。

再次,临床表现多样。

不同的罕见病在临床表现上差异较大,有些病症甚至可能被误诊。

最后,诊断困难。

由于医生对罕见病的了解程度有限,加之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导致罕见病的诊断常常困难重重。

接着,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是怎样的?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在诊断方面,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

其次,在治疗方面,由于罕见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往往也比较特殊。

有些罕见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通过对症治疗或手术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病,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此外,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首先,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成本较高。

国际罕见病日的时间

国际罕见病日的时间

国际罕见病日的时间国际罕见病日是每年的2月28日,这一天旨在引起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大众对罕见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个特殊的日子提醒我们,即使罕见病发病率低,但却影响着全球范围内无数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国际罕见病日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罕见病。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低于每10万人中5人的疾病。

虽然单个罕见病可能影响的人数较少,但全球范围内罕见病的种类和患者人数仍然惊人。

据估计,目前已发现超过7000种罕见病,并且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这些病症。

国际罕见病日起源于2008年,当时一群罕见病患者家属和医生发起了一项运动,旨在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

他们希望为这些患者争取更多的支持、资源和研究,并加强解决罕见病问题的国际合作。

这一运动逐渐得到了国际组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国际罕见病日也因此正式确立。

国际罕见病日有三个主要目标。

首先,它旨在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和理解。

罕见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因此是一个较为复杂和少为人知的领域。

通过增加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我们可以减少病痛带来的隔阂和歧视,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其次,国际罕见病日旨在加强罕见病研究和创新治疗的努力。

由于罕见病患者数量有限,传统的药物研究和治疗方法通常受限。

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医生和研究机构参与罕见病领域的研究,开展创新的治疗方法。

最后,国际罕见病日旨在加强罕见病患者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跨领域的医疗团队和资源。

提供患者和家庭之间的支持和交流渠道,可以帮助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分享经验和建立友谊。

国际罕见病日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它不仅为罕见病患者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还为罕见病研究和创新治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平台。

通过增加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共识和理解,为这些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在国际罕见病日这一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进来。

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不孤独协和八·罕见病

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不孤独协和八·罕见病

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不孤独协和八·罕见病罕见病是指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

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共收录超过7000种罕见病,其中大部分为遗传缺陷所致[1]。

图源网络,侵删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于2008年2月29日发起,以这个四年一次的日子体现罕见病之“罕见”,促进全社会对罕见病和罕见病群体的关注。

此后多个国家将2月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在罕见病日期间举办各种形式活动。

国际罕见病日虽然罕见病的发病率低,但中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患者在2000万以上,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罕见病患者面临着许多问题,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正确接受诊治。

大部分病人确诊时间长,2/3患者曾被误诊,平均确诊时间为5年[2]。

罕见病治疗和用药也成问题,仅有不到10%的罕见病有已批准的治疗药物或方案,部分药品非常昂贵,也加重了患者家属和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

不仅在疾病诊治时困难重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很多困难。

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正常的生活、被尊重和平等的需要,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罕见病人可能需要借助周围人的帮助才能得到。

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app/rare/index.html)幸运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罕见病,越来越多的医生投身于罕见病事业。

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设的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ational Rare Disease Registry System of China, NRDRS)对罕见病信息进行登记[3],形成了罕见病的研究协作网络,目前已经注册疾病171种,病例6万余例[4]。

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制定了《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5],罕见病的诊治逐渐明朗。

世界罕见病日:这些罕见病类型-你知多少?

世界罕见病日:这些罕见病类型-你知多少?

世界罕见病日:这些罕见病类型-你知多少?世界罕见病日:这些罕见病类型,你知多少?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遗传缺陷所导致的。

2月的最后一天是世界罕见病日,今年的世界罕见病日是2月28日。

在中国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戈谢氏病、法布雷病、庞贝病、黏多醣症、苯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等。

在众多罕见病中,只有不到1%的疾病有有效治疗方案,如戈谢病、庞贝病。

下面洛阳网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世界罕见病。

瓷娃娃——成骨不全症他们像娃娃一样娇小可爱,但是一个拥抱、蹬一次被子、甚至在看动画片时哈哈大笑都有可能使他们骨折。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病,发病概率在一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

该疾病目前分为八型,普遍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

主要特征为: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眼睛巩膜呈蓝色等,由于患者极易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矫形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月亮孩子——白化病月光一样白色的头发和皮肤,让他们极易被阳光晒伤,月夜是他们的乐园。

白化病(Albinism)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5000,据此推测我国人群中约有白化病患者近9万人,白化病导致患者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呈白化现象,易晒伤、大多有眼球震颤、怕光、低视力等现象,且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化病患者怕见阳光、极易晒伤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阳光强烈的白天很少户外活动,在有月亮的夜晚他们才会感到自由自在,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月亮孩子”。

世界各种疾病日一览表

世界各种疾病日一览表

世界各种疾病日一览表1月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月 国际罕见病日(2月最后一天)3月 全国爱耳日(3月3日)世界青光眼日(3月6日)中国国医节(3月17日)全国爱肝日(3月18日)国际睡眠日(3月21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世界肾脏病日(每年3月份第二个星期四)4月 世界自闭症日(4月2日)世界卫生日(4月7日)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 世界血友病日(4月17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4月25日)5月 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世界哮喘日(5月份第一个星期二) 世界红十字日(5月8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全国血管健康日(5月18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5月20日)全国助残日(5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肠道健康日(5月29日)世界无烟草日(5月31日)6月 世界爱眼日(6月6日)世界献血者日(6月14日) 世界骨质疏松日(6月24日) 世界禁毒日(6月26日)7月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7月8日)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8月 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第一个星期)9月 世界爱牙日(9月20日)国际聋人节(9月份第四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9月28日)10月 国际老年人日(10月1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 世界镇痛日(10月11日)世界关节炎日(10月12日) 世界保健日(10月13日)国际肓人节(10月15日)世界传统医药日(10月22日)世界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世界卒中日(10月29日)世界银屑病日(10月29日)11月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炎日(11月份第三个星期三)12月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世界残疾人日(12月3日) 世界强化免疫日(12月5日)1月1.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麻风病是一种全球性古老的慢性传染病,1954年,世界各国卫生部门共同确立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罕见病和世界国际罕见病日知识汇编一、罕见病的定义概念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但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疾病的定义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

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

不同时间和地区,罕见病的界定标准会有所变化。

例如,艾滋病一度被定为罕见病。

又如,地中海贫血病,在北欧地区也曾被定为罕见病。

现在,这两种疾病都已是常见病。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统计,目前已有65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

对于罕见病,目前我国尚无官方的权威定义,因为中国对罕见病的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而国外数据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这也是目前中国罕见病政策制定的困难和瓶颈。

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

目前,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美国、日本分别将全国患病人数少于20万和5万的病种定义为罕见病;美国制定了罕见疾病保障法,来保障罕见疾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罕见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但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疾病的定义不尽相同。

在美国,凡是境内罹病。

人数少于二十万人的疾病,都属于罕见疾病;在日本则界定疾病人数少于五万人者属于罕见疾病;而在台湾省,以万分之一以下年盛行率作为中国罕见疾病盛行率之标准。

美国罕见疾病组织所公布的罕见疾病高达一千种之多。

国内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Fabry病、高雪氏病、黏多醣症、苯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成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

二、罕见病的分类(一)胺基酸/有机酸代谢异常中的分类1.苯酮尿症(PKU)2.高胱胺酸血症3.遗传性高酪胺酸血症4.高甲硫胺酸血症5.枫糖尿症(MSUD)6.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7.胱胺酸症8.苯酮尿症(BH-4缺乏症)9.高离氨基酸血症10.组胺酸血症11.甲基丙二酸血症(MMA)12.异戊酸血症(IVA)13.丙酸血症(PA)14.戊二酸血症(第一、二型)15.3-氢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白胺酸代谢异常)16.三甲基巴豆酰辅酶A梭化酵素缺乏症17.多发性羧化酶缺乏症(生物素酵素缺乏症)18.高脯胺酸血症19.芳香族L-胺基酸类脱羧基酶缺乏症(二)尿素循环代谢异常的分类1.瓜胺酸血症2.鸟胺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3.乙酰榖胺酸合成酶缺乏症4.精胺丁二酸酵素缺乏症(三)其它代谢异常的分类1.肝醣储积症2.黏多醣症3.高雪氏症4.法布瑞氏症(Fabry氏症)5.Niemann-Pick氏症, 鞘髓磷脂储积症(尼曼匹克症)6.短链脂肪酸去氢酶缺乏症7.肾上腺脑白质失养症8.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9.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10.遗传性果糖不耐症, 果酸尿症11.岩藻糖代谢异常(储积症)12.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3.MLD症候群14.粒线体缺陷15.紫质症(卟啉病)16.威尔森氏症(肝豆状核变性病)17.先天性高乳酸血症18.持续性幼儿型胰岛素过度分泌低血糖症19.半乳糖血症20.黏脂质症(四)心肺功能失调的分类1.原发性肺血铁质沉积症2.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3.Alstrom氏症候群4.特发性婴儿动脉硬化5.囊状纤维化6.Holt-Oram氏症候群7.Andersen 氏症候群(五)消化系统失调的分类1.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滞留症2.先天性胆酸合成障碍3.先天性Cajal氏间质细胞增生合并肠道神经元发育异常(六)泌尿系统失调的分类1. 肾因型尿崩症2. 性联遗传型低磷酸盐佝偻症3. Lowe氏症候群4. 家族性低血钾症5. 多囊肾病6. Bartter氏症候群(七)脑部或神经病变的分类1.毛毛样脑血管疾病2.胼胝体发育不全症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萎缩症/企鹅家族)4.亨汀顿氏舞蹈症5.结节性硬化症6.多发性硬化症7.Zellweger氏症候群8.瑞特氏症候群9.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10.Menkes氏症候群11.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渐冻人)12. Charcot Marie Tooth 氏症 (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萎缩症)13.GM1/GM2神经节苷脂储积症14.Lesch-Nyhan氏症候群15. 共济失调微血管扩张症候群16.涎酸酵素缺乏症17. 先天性痛不敏感症合并无汗症18.下视丘功能障碍症候群19. Miller Dieker症候群20.神经元蜡样脂褐质储积症(八)皮肤病变的分类1. 遗传性性表皮分解性水疱症 (泡泡龙)2. 层状鱼鳞癣(自体隐性遗传型)3. 外胚层增生不良症4. 胶膜儿5. 斑色鱼鳞癣6. 水泡型先天性鱼鳞癣样红皮症7. 色素失调症8. 眼睛皮肤白化症9. 婴儿型全身性玻璃样变性10. Meleda 岛病11. Darier氏病(毛囊角化症)12.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九)肌肉病变的分类1. 遗传性细胞浆内体肌病变(石膏宝宝)2. 裘馨氏肌肉萎缩症/贝克氏肌肉萎缩症3. 肌中央轴空病4. Nemaline线状肌肉病变5. Schwartz Jampel氏症候群6. 肌肉强直症7. 肌小管病变8. 面肩胛肱肌失养症(十)骨头病变的分类1.2. 软骨发育不全症(小小人儿)3. 骨质石化症 (大理石宝宝)4.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5. 原发性变形性骨炎6. 锁骨颅骨发育异常7. McCune Albright氏症候群(纤维性骨失养症)8. 骨骼发育异常9. 裂手裂足症10. 假性软骨发育不全11. Conradi-Hunermann氏症候群(十一)结缔组织病变的分类1. 马凡氏症 (蜘蛛人症)2. 瓦登伯格氏症候群(蓝眼珠)3. 先天结缔组织异常第四型4. 毕耳氏症候群(十二)造血功能异常的分类1. 再生不良性贫血症2. 重型海洋性贫血3. 血小板无力症4. 同基因合子蛋白质C缺乏症5.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十三)免疫疾病的分类1. 布鲁顿氏低免疫球蛋白血症2. 原发性慢性肉芽肿病3. 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候群4. Wiskott-Aldrich氏症候群5. 严重复合型免疫缺乏症6. 补体成份8缺乏症7. IPEX症候群(十四)内分泌疾病的分类1. 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2. 假性副甲状腺低能症3. 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4.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5. 肢端肥大症 (大肢症)6. Laron氏侏儒症候群7. Kenny-Caffey氏症候群8. W A G R症候群9. 肾上腺皮促素抗性10. 1α-羟化酶缺乏症候群11. Kallmann氏症候群(十五)不正常细胞增生(瘤)的分类1. 神经纤维瘤症候群2. 视网膜母细胞瘤3. 神经母细胞瘤4. Beckwith Wiedemann氏症候群5. 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6.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十六)外观异常的分类1. 爱伯特氏症2. Crouzon氏症候群3. 罗素-西弗氏症4. Cornelia de Lange氏症候群5. X 脆折症6. CHARGE联合畸形7. Aarskog-Scott氏症候8. Smith-Lemli-Opitz症候群9. Bardet-Biedl氏症候群10. 颚裂-先天性脱位症候群11. 皮尔罗宾氏症12. Treacher Collins 氏症候群13. 多发性翼状膜症候群14. 克斯提洛氏弹性蛋白缺陷症(小黑人症)15.Fraser 氏症16.先天性家族性睑口狭小症17. 歌舞伎症候群18. 耳-腭-指(趾)症候群三、常见的罕见病有哪些?白化病,是由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黑色素或黑色素体生物合成缺陷,从而表现为皮肤、眼睛、毛发等色素缺乏的一种遗传病症。

白化病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呈白化现象,易晒伤、大多有眼球震颤、怕光、低视力等现象,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肢端肥大症,是脑下垂体因增生或肿瘤而引起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皮肤及骨骼异常增生性疾病。

未成年人发病引起巨人症,成年人发病表现为皮肤弥漫性肥大增厚,面部皮肤纹理增粗,皱纹加深,鼻唇沟增宽,舌、嘴唇变厚。

同时垂体肿瘤压迫导致器官病变且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寿命缩短。

发病率6~18人/百万。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每年1~2人/百万,女性发病率较高。

60%的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胸痛等,病情严重的出现心包积液,导致右心衰竭,只能卧床不起。

患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目前是不可治愈的重度慢性疾病。

苯酮尿症,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育出现障碍。

新生儿患病的机率约是5万分之一,一年约有6~7个患有此种病症的新生儿出生。

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引起。

基因缺陷导致了线粒体呼吸链上的功能蛋白或结构蛋白发生改变,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使能量合成受阻,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常见的有癫痫、偏头痛、痴呆、偏盲、四肢酸痛且活动后乏力明显、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神经性耳聋以及身材矮小、糖尿病、心肌病、白内障等四、罕见病案例1、“瓷娃娃”—也叫脆骨病,医学名称为“成骨不全症”成骨不全症。

打个喷嚏、提个被子,甚至一个拥抱,都可能让他们骨折。

发病概率在一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疼痛疾病。

该疾病目前分为八型,普遍表现为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该群体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

主要特征为: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睛巩膜呈蓝色等,由于患者极易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矫形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蜘蛛人症”。

别的孩子上半身和下半身基本一样长,可他的下半身很明显比上半身长一截——马凡综合征。

小文(化名)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发现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上半身和下半身基本一样长,可是他的下半身很明显比上半身长一截,胸部还有点向内凹陷,又高又瘦,四肢细长。

后来,小文被确诊患有马凡综合征,俗称“蜘蛛人症”,是一种先天性解体组织异常疾病,除身材特征外,患者往往深度近视,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脏的升主动脉剥离破裂,从而猝死。

3、“渐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