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山桥简介教学提纲
最新兰州中山桥简介

兰州中山桥简介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
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
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
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
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
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
明洪武九年(1376年)。
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
称为“镇远桥”。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
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
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
人称“将军柱”。
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
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
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
“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
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
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
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
中山桥的介绍与简介

中山桥的介绍与简介
中山桥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是-座横跨黄河的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
这座桥连接兰州市区和龙海市,是当时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桥梁,也是中国首座以孙中命名的桥梁。
中山桥的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
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I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这座桥长234米,宽7.5米,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也是仅次于上海外白渡桥的全国第二座城市钢桥。
中山桥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修缮。
在建成之前,这里有一-座浮桥称镇远浮桥",每年春季搭起,冬季结冰前拆除。
中山桥建成后,镇远浮桥旋即退出历史舞台。
中山桥经历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后,于2004年再次进行了维修和灯光亮化,并在桥的两头修建了南、北两个广场。
现在,中山桥已不再是通车的主要通道,而是成为了一个旅
游景点和城市地标。
总之,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桥梁之一,也是兰州历史文化的代表之-。
它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兰州历史的变迁和文化传承。
兰州中山桥的介绍

兰州中山桥的介绍
中山桥(HunanBridge)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黄河
铁桥之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钢铁桥梁。
中
山桥是兰州历史悠久的一座古桥,建于明朝宣德四年(公元
1429年)。
中山桥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北起东岗东路,南至兰州大学西
校区与城关区相连,是横跨黄河的一座桥梁。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重修。
桥身总
长约1786米,宽11米,全长513米。
全桥用大块青石垒砌而成。
桥面铺以木板,两侧有石阶;桥身两侧设有石栏,栏内有石凳;
中间由汉白玉砌成一巨大的拱形门洞。
中山桥是由英国人李奥尔在1877年设计施工的,1889年4
月26日正式通车。
它是由英国人李奥尔设计和施工的。
1904年
3月10日在黄河上建成一座铁路桥。
1905年5月10日正式通车。
由于黄河河水暴涨而淹没了铁路桥墩,后来将桥墩移到铁路两侧
以使之不受洪水威胁。
—— 1 —1 —。
中山桥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兰州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 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 的古桥,也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 称。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 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 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 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 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 用马车运到兰州。 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 分别有楹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的简介

兰州中山桥的简介
兰州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黄河之上,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之一,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兰州中山桥始建于1907年,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法国人苏古特建造,当时称“甘肃大桥”。
1925年1月14日,中山铁桥竣工。
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黄河上游经常水患泛滥,黄河桥梁的修建已不能满足需求。
1928年2月1日至3日,国民政府在兰州召开黄河第一次桥梁会议,决定在原铁路桥的基础上,再建一座石拱桥。
1930年1月17日至21日,政府又在黄河铁桥上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山大桥”。
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长812米、宽6米、高11米;桥面全部由条石铺成,无桥墩;全长约1132米;宽3米。
桥两端建有亭子各一座。
—— 1 —1 —。
关于兰州中山桥的简介资料

关于兰州中山桥的简介资料
兰州中山桥,始建于1935年,位于兰州市永登县南江岸长江大桥桥头,是兰州市历史上最古老的铁路桥梁。
兰州中山桥为双层桥梁,上层为铁路桥梁,下层为公路桥梁,最大桥长达804.50米,宽达19.5米。
桥面采用穹顶结构,重心位于中山桥的中段,共有11座拱式桥墩,每个拱式桥墩的底座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高达17.5米,拱顶高度约为6.0米,拱度约为15.5米。
兰州中山桥建成后,兰州铁路向长江边境开发和沿流开展运输等经贸活动,对促进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兰州外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兰州中山桥作为历史文化名胜,其建筑风格保留了当时的社会特点,桥面以铁路桥梁形式出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甘肃兰州中山桥简介

甘肃兰州中山桥简介
甘肃兰州中山桥,又称黄河中山桥,是一座横跨黄河的重要桥梁,是连接兰州市区和
榆中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兰州市内唯一的大型约会地点和旅游胜地之一。
中山桥是中国最早的公路和铁路双用桥,于1909年6月开始开工兴建,由英国戴维斯公司承建,历时5 年。
桥长261.56米,桥宽15.30米,全桥共有24个桥孔,其中中间两孔为铁路桥孔,其余22个桥孔为公路桥孔。
河床离地面高度44米,中间两孔为67.5米高。
中山桥采用钢筋混凝土双拱形结构,是典型的工业革命时期桥梁典范,具有历史意义和文
化价值。
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中山桥多次经过修建,除了基本的保养维修外,实行了一系
列维护和改造。
在修复中,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拱形主体架和结构体系基本保持原有状态,
但强化了桥墩、桥面和桥墩轴向向心力的设计,使桥面独立承载力增强,更加稳定安全。
同时,在桥面两端增设扶手墙、安全门等安全设施,为行人保驾护航。
中山桥不仅是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被冠以“黄河美景”的美誉。
每个晚上,桥上众多的灯光将中山桥点亮,呈现出独特而美丽的夜景,成为游人一道美丽风景线。
中山桥还是兰州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
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好去处,也是文艺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地点。
总之,甘肃兰州中山桥不仅是连接两地的桥梁,更是连接历史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是
兰州市一座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经济价值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它承载着过去的历史
和现在的生活,向人们展示着黄河文明的博大精深。
兰州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

兰州中山桥,天下黄河第一桥展开全文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最初叫“黄河铁桥”,它位于甘肃省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滨河路中段北侧。
中山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但由于穿城而过的黄河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黄河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南北和东西交通必须依靠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黄河赋予了兰州生机和灵气,留给兰州无数历史文化积淀,但也成为阻隔兰州交通的天堑。
自兰州黄河以南归入中原王朝版图后,历代王朝为经营西域,保障西陲安全,对黄河兰州段桥渡的建设都极为重视。
但由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数千年来黄河兰州段上没有架设过一座永久性桥梁,桥成为黄河两岸兰州人民的千年期盼。
直至明洪武年间才在这里设置一座浮桥,名叫镇远桥。
浮桥的建成,才真正起到了“控扼要冲,道通西域”的作用。
据说,那时的黄河浮桥,是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
为固定在河面上的船只,在南北两岸竖有四根系缆的铁柱。
如今,在中山桥的岸边还遗存有设浮桥所用的铁柱,人们称它为“将军柱”,重约数吨,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过去每到冬季黄河结冰时就拆除浮桥,而春季又开始重新搭建,浮桥就像年复一年的时令一样,黄河浮桥一直沿用至清末。
清末,随着兰州人口的增加,浮桥已不能满足兰州城的需要。
1906年,清政府批准甘肃的奏请,动用国库银两修建黄河铁桥。
在黄河上建造一座坚固的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用马车运到兰州,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中山桥简介
兰州中山桥简介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
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
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
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
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
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
明洪武九年(1376年)。
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
称为“镇远桥”。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
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
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
人称“将军柱”。
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
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
45根。
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
“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
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
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
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
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
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
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像一部史诗,铭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