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合集下载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案:通“按”。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

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

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

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

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

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通“傧”。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

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

才能。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

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例:适中手自钞录。

雠:通“仇”,仇敌,仇人。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

例: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通“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错:通“措”,放。

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

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

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度:通“渡”,渡过,越过。

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

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蕃:通“繁”,多。

什么是通假字呢

什么是通假字呢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1.同音异字通假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坐”通“座”“反”通“返”2.音异形异字通假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

王维《鹿柴》的“柴”是通假字。

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

本诗的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

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3.音异形似字通假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

4.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无”字是通假字,通“勿”,读wù,四声表示"别'"不要'的意思。

什么是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具体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使用通假字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什么是通假字。

广义的通假字,包括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通假字又叫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指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来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当时,在一般情况下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版”那个时候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在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为通假字往往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一致。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一、定义: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列表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三、初中常用通假字七年级上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童趣》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解释通假字是指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意义也有所差别的字。

通假字在汉字的使用中,起到了丰富词汇、表达更多意思的作用。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进行解释。

1. 俞(yú)/与(yǔ)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和”的意思,但在使用中有一些差别。

俞多用于人物之间的交往,例如:“和俞为友”;而与更常用于表示和谐、协调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

2. 予(yǔ)/与(yǔ)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给予”的意思。

予多用于书面语,例如:“予以奖励”;与多用于口语中,例如:“与其机会”。

3. 句(jù)/掬(jū)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拿捧”的意思,但在使用中有一些差别。

句口音较重,多用于指手掌,例如:“一句水”;而掬多用于轻轻拿起,例如:“掬水”。

4. 否(fǒu)/缶(fǒu)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否定的意思。

否用于表示否定的答复或表示“不是”,例如:“是与否”、“表示否定”;而缶则用于否定的表示或表示“不合适”,例如:“言之不尽其啬”。

5. 志(zhì)/彘(zhì)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猪”的意思。

志用于表示“猪的志向”,例如:“豺狼当志”,也用于人名中,例如:“志愿者”;彘则更常用于表示实际的“猪”,例如:“彘肩斗脚”。

6. 皇(huáng)/黃(huáng)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黄色”的意思。

皇用于表示皇帝的尊号,例如:“皇帝”;而黄则更常用于表示颜色,例如:“黄昏”。

7. 圯(yì)/易(yì)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容易”的意思。

圯多用于口语中,例如:“他是个很圯受的人”;而易则更常用于书面语,例如:“容易做到”。

8. 也(yě)/爷(yé)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称呼”的意思。

也用于表示尊称,例如:“降冕于也”;而爷则用于男性的尊称,例如:“老爷”。

总的来说,通假字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含义进行正确的选择,避免产生歧义。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氏。

(《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类型: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

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通假字与假借字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

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廷 旨非
总结
• 发现通假字后如何正确找出本字?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通假字复习 1.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 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
现 擒 又/返
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5.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 6.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文言小说《笑死阎王》
• 吾本布衣,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 一矢,中鼓吏,乱棒逐出;遂学医,入临床医学系, 苦读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 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 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 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 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 或相近。
•♣如何在文言文中发现 “通假字”呢?
一、在读音中辨析。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 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
1早 2斑 3汝 4伶仃
找找看!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 2、小知不及大知 • 3、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
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毋内诸侯。
供授娶纳
找找看!
•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3、因击沛公于坐 。 • 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 5、举酒属客 •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正常的法则。
环辨拒措
•1、常在床蓐
找找看!
•2、蒲苇纫如丝
•3、云销雨霁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褥韧 消途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披诀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1、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关系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四、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 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 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 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关系到对文 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 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 任务。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 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 下了基础。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具——俱) 2.被明月兮佩宝璐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被——披)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材——才)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
A、“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齐桓晋文之事》
C、“而民说之” D、“秦王不说。”
智悦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 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 具有普遍性 。
1. 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见——现)
二、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 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 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 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 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 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的才能。)
如何发现通假字?(总结)
• 一、在读音中辨析。 •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 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 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 打下了基础。
♣找出通假字后如何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呢?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挡惶影 渡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1、秦王还柱而走。 2、此小大之辩也 3、距关,毋内诸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错,置也。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方圆和规矩。 拓展成语: 偭规错矩:偭:违背;规、矩:标准、法则和习惯。指违背改变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 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 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成因 :
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 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 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 通假字越多。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见陵之 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 臣。《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非常惧怕大王的军威,不敢起兵抵抗大王,希望燕国全国 成为大王的臣子,
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横旁凌震沾 襟 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