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藏书与科技成就 第八讲中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中国文化概要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2030058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要学时学分:54/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二、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要》是为对外汉语专业开的一门必修课。

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及其自身特点,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既是一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课程,也是一门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课程。

它主要讲授古代文化发展的轮廓及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概要介绍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及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具体介绍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简要了解我国的地理状况、历史发展、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各类艺术,适当比较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先修课程要求:《中国文化概要》跨度长,积淀深厚,内容涉及到一些古代文献,学生必须首先在语言方面具备一定的素质,所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先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在具备了基本的古代和现代语言知识和阅读水平之后,才能弄懂各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

其次,课程中包含的古代艺术文化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常识,因此学生在文学方面先修一部分文学和文学概论课,才能深刻理解各种艺术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线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代表人物与主要成就,分析中国文化的产生背景与总体特征,展望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解决各种可能的文化冲突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作为一门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课程,学生应该学会从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方面去思考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独立地分析、评价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现象、代表人物和文化成就,使学生具备初步分析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考研知识点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

中国文化考研知识点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

中国文化考研知识点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丹丹老师Q: 一九一五三三六四一二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___________。

简册。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___________。

四书五经。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___________为本,以___________的注为准。

十三经。

___________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___________。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实录。

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___________。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___________。

三通。

会要。

___________首作会要。

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

类书。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

唐代第一部类书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宋代的两大类书。

明代最大的类书是___________。

清代的___________,是现存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

文字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_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__。

尔雅是一部___________辞书,共___________篇。

训诂。

___________著作里面的___________一文,实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___________,他的史学著作有___________。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是201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瑾瑾,下面就是中国文化概论,请看: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1、君子的定义《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06
中国现代文化变迁与展望
Chapter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产 生深远影响。
生活方式的变化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如服装、饮食、娱乐等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
文化产业的兴起
西方文化产业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 祭祀演变而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大扫除、贴春 联、吃团圆饭、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 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其他节日 如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相关的庆祝 活动。
医学
古代中国医学以中医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针 灸推拿等,至今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药学
古代中国药学以《本草纲目》为代表,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记述,为后世药物 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建筑与水利工程
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布局和美学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建 筑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文化多元化与冲突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成为热点话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当代中 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1 2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和更多的机遇。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敦煌壁画观世音像 供养人张有成供奉
四圣谛:苦因灭道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唐代手绘观世音像
苦 因


缘起论
所谓缘起,指“诸法因缘生”,或“诸法因 缘而起”,“缘起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无造 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由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 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
唐卡:佛本生故事
无造物主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是族名,牟 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依靠佛经记载的故事 推测,释迦牟尼是古迦毗罗卫 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 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等诸多苦痛,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遂创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槃。
没有主宰。
无常
定的状态。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法则。 则指由因缘而产生的一切 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
因果相续
四法印
依照缘起论的观点,只有通过了人生 的四法才能圆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 恒,人生因果相续,刹那生灭。 我和宇宙万物一样, 所有事物都不是永恒的。 三毒和慢疑恶见组成 的“漏”是人生的六大烦恼,使人们有了“八 苦”而不得解脱。 懂得无常无我,知晓 有漏皆苦,唯有笃信佛法,皈依佛门,刻 苦修行,方能超越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 满、永恒寂静、最有成就和最安静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 山东聊城“海源阁”:清代,《海源阁宋元本书目》
天一阁
7/5/2020
五、版本与善本
• 版本
版本的最初含义是雕版印刷本,与写本、抄本 相对而言。
• 善本:好的版本
张之洞“善本三义”:足本/精本/旧本 善本“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
代表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贰 科技成就
一、天文
四、官藏与私藏
• 私藏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私人藏书,到东汉造纸 术发明推广,私藏开始发展。到唐中期印刷 术产生,极大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收藏。宋 代,官僚士大夫藏书已成为一种风尚,如司 马光。
四、官藏与私藏
➢ 明清印刷业更加发达,私藏更加兴盛,出现众多 藏书家和藏书楼,尤以江浙为甚。
宁波“天一阁”:7万卷,嘉靖,现存最古老藏书阁。 常熟“汲古阁”:明末清初毛晋,八万四千余卷 常熟“绛云阁”:明末清初钱谦益,已毁。 常熟“铁琴铜剑楼”:清代瞿镛 湖州“皕宋楼”:清末陆心源,向公众开放,现存
人藏书。 ➢ 汉代确立皇家藏书制度,并设立“秘书监”一职代官藏更丰富,收藏于秘书省,唐玄宗时设立 “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校正图书。
➢ 宋元明清,官藏仍然发达。私藏日益壮大。 ➢ 清乾隆皇帝设“北四阁”(内廷四阁)和“南三
阁”(宫外三阁)藏书。内廷四阁——文津阁(承 德避暑山庄)、文渊阁(故宫)、文源阁(圆明 园)、文溯阁(沈阳故宫)。宫外三阁——文汇阁 (扬州)、文宗阁(镇江)、文澜阁(杭州)
解。清代分为两派,“历史派”(以章学诚为代 表)和“地理派”(以戴震为代表)。
三、类书与辞书
• 类书
➢ 类书: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供人查 阅的工具书。
➢ 最早的类书:魏文帝《皇览》。
隋朝虞世南《北堂书钞》19部852类。 ➢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部、子目 ;先事后文。
三、类书与辞书
二、经书与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组织史料。南宋袁枢《通 鉴纪事本末》
二、经书与史书
➢按内容分类
1、实录:记录帝王言行 从汉代“起居注”和“日录”发展而来。 《大唐创业起居注》、《明实录》、 《清实录》
二、经书与史书
2、制度史:记录历代典章制度
唐代杜佑《通典》分八典:食货(土地财政制度)、选 举(科举选士、官吏考核制度)、职官(官制)、礼 (礼仪制度)、乐(乐制)、兵刑(军事刑法制度)、 州郡(地理沿革)、边防(境外邦国)。 从远古到
5、方志
• 方志:对一个地方的记录,包括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和经济地理,具备地理和历史双重特征。又 名“图经“或”考“。从隋唐开始有了中央政府 编写地方志的传统。
• 种类:全国性“一统志”/一省“通志”/郡州府 县志
• 内容: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 • 方志学:在修志实践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理论见
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诗经》《周易》《尚书》
十二经—九经,《孝经》《论语》《尔雅》 ➢ 明代:十三经——十二经,《孟子》 四书:南宋朱熹《论语》、《大学》、《中庸》、
《孟子》
二、经书与史书
• 史书
➢按体裁分类 1、编年体 《春秋》:鲁国242年历史 《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记录从周威烈
• 七曜
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金星:古称“明星”、“太白”。黎明在东方“启
明”,黄昏在西方“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岁”。 水星:古称“辰星”。 火星:古称“荧惑” 土星:“镇星”
典籍藏书与科技成就
壹 典籍藏书
一、简一述、简 述
• 图书分类
➢七分法
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辑略(总目),六艺略(诗、书、礼、乐、易、春
秋),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 略 (医、卜)
一、简一述、简 述
➢ 四分法
1、晋代:甲乙丙丁 西晋荀勗xu:甲部记六艺、乙部记诸子、丙部记史记和旧事, 丁部记诗赋。 东晋李允把乙丙内容互换。
唐代肃宗代宗 。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分二十四考,包括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唐代天宝末年到南宋嘉定 末年。
唐代苏冕《会要》,唐代一朝。
二、经书与史书
3、杂史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北魏杨衒之《洛阳
伽蓝记》、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4、传记 汉代刘向《列女传》、南朝慧皎《高僧传》
二、经书与史书
2、《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
经-儒家经典和研究、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史-史书和研究评论史书的著作 子-除儒家以外 集-文学作品
一、简一述、简述
• 中国典籍的特点
包罗万象
经典第一
二、经书与史书
• 经书
➢ 汉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唐代:九经—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字典 ➢汉代《尔雅》:训诂 ➢宋代《广韵》、《集韵》:韵书 ➢清代《康熙字典》 ➢清代《佩文韵府》:查阅诗文典故的一部辞
书。收入单字一万二千多,引录诗文典故达 到55万条。
四、官藏与私藏
• 官藏
➢ 周代就有国家藏书室,老子曾任此职。 ➢ 秦朝“焚书坑儒”造成大量图书毁灭,但仍有私
➢ 宋代《太平御览》:55部4558个子目,摘引古籍 1690余种。 宋代《册府元龟》:部、门;上古至五代的君臣 事迹。
➢ 明代《永乐大典》:共计22957卷,11905册,约 三亿七千万字,百科全书性质。
➢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6汇编、32典、6109部, 共一亿六千万字。
三、类书与辞书
• 辞书
王(公元前403年)到宋王朝建立之前(公 元959年)。
二、经书与史书
2、纪传体
《史记》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