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因此,该说法太过绝对。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答: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8.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6. 城与廓的概念(2003)
答: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7.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2002、2001)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34fc3dc7e2bd960590c677ff.png)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
中国城建史考研考题整理(全)

一、名词、术语王城规划、三朝五门、汉长安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平江图》、子城——罗城制度、里坊制、御街、瓮城、一道三涂二、论述题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制度:城邑建设体制/礼制的营建制度/三级城邑规划制度/王城规划制度/具体营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礼制的建设规划秩序/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经田网格系统的规划方法2、营国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承袭3、《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体现管仲,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少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关于选址——“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关于居住区分布——普通人和农民靠近门,方便出城农耕,相同近似功能分布在一处。
《管子》在历史上最早以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务实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
他的城市营建思想较之《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来说有显著差异和较大的进步,突破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封建礼法等级至上的桎梏,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
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择中论”与“因势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5、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a. 城市位置: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南据安阳18公里。
它北临漳河,南望广漠无垠的大平原,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b. 规模形状:邺城北有山,南有河,故为东西横向的长方形;c. 城市布局:用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略大于南半部。
北半部相当于内城,内有宫室、官署、戚里和苑囿,南半部相当于郭城,包括里坊、衙署、市场、手工作坊等,原因是与北方广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商互市,同时要保证宫城的安全;2城有七门,七门都有大道通入城内;北半部分分为三区,中去是宫殿区,东区是贵族居住的地区“戚里”,西区为内苑;南半部被南墙三成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自南半部中阳门大道北抵宫门,正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建筑,形成全城的南北轴线。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80年,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大量有先进技术的人民向南方迁徙,使南北朝以来开始的经济文化南移形势更加发展,南方地区城市更加繁荣。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也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元朝,各民族融合有了发展,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在长期中断之后再度恢复发展,上都和大都的建设都学习了汉族的传统和经验。
2.宋代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新现象):(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方面)①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出现定期集市,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限制,出现城内沿江沿河商业区和“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③火药的发明使城市攻守技术有所变化;④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⑤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对城市面貌有一定影响;⑥受大运河的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一些重要城市逐渐衰落;⑦许多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3.北宋东京(开封、汴梁)的改建与变化:北宋东京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Ⅰ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①结果: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疏浚河道;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②影响:杰出的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Ⅱ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里城、皇城),三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2003年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
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一、历年考题整理: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
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答:修建过程: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005)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
因此,该说法太过绝对。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答: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
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5.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2003)答: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6. 城与廓的概念(2003)答: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7.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2002、2001)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8.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北京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4.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9.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1999)答:1.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
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
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
2.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城市建设规模小。
3.道路规模不同。
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
4.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
5.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转向街巷制,商住结合,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10.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的意思和含义(2008)答:诸侯城的经纬涂宽度只相当王城的环涂宽度,而卿大夫采邑“都”的经纬宽度仅相当王城野涂的宽度。
说明按照封建等级,城的大小以与其道路宽度有相应的规定反映了周朝就开始出现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划分制度。
二、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图)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08考题)b.《管子》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c.《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与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其中,论述了道路,农田分配与山陵丘谷之间的比例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
3. 淹城特点(图):1) 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2) 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3) 三道城墙各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同一方向上4) 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4. 秦朝时期城市建设特点:5. 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与建设特点(2006)修建过程: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 邺城规划特点以与意义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1)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郭的形制与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 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 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7. 隋唐长安布局特点与影响特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