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考点全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2第二章声现象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4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物理是研究自然的本质、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任务,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物理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知识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物体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一定路径运动的过程。
运动分类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大小,通常用每秒钟移动的长度或路程除以移动的时间来表示,加速度是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来表示。
3. 加速度的求解加速度的求解可用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率,也可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路程变化率。
4.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物体的力学平衡问题的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规定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平衡条件的知识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必须满足合力为零、力的力臂相等等条件。
6. 运动变化的图像表示可用运动的路程-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图像来表示。
7.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和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二、力学知识点1. 力和压强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通常用牛表示,其作用的方向、大小和点位置决定了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压强是单位面积的力,常见的有大气压力和液压力。
2. 力计的分类和使用力计可分为弹簧秤、测压计、液体压力计、动态测力计等,用于测定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3.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平衡力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不平衡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的力。
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力。
滑动摩擦系数是物体在两个表面接触的条件下沿着一个表面相对运动所需的力和垂直于物体与表面的压强之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 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从微观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的温度越低,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 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

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一、力学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等。
-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亦然。
-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求合力。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3.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力。
- 浮力: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4. 功、能量和功率- 功: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能量:物体因运动、位置或其他原因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乘积相等的杠杆平衡原理。
- 滑轮和滑轮组: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省力。
- 斜面和楔子:利用斜面和楔子可以省力。
二、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 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会聚光线,凸面镜发散光线。
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 透镜成像:透镜可以成实像或虚像。
3. 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 光谱: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的波长和频率。
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间热传递的量度。
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 对流: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量传递。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3. 热膨胀和热收缩-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最全面(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 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8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 米/ 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 米/ 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人教版初中上册物理公式和知识点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物理九年级上知识点人教版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一、力学1. 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静止-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公式、物体的质量、推力与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合成2. 力和力的效果-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 互不叠加原理:力的合成、合力的性质、力的分解- 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力的图解法3. 力与加速度- 动力学: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动量、冲量- 质点系:质点系的加速度、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合力与分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质点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4. 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的位移的影响、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力对物体的状态的影响- 力对速度的影响:速度的改变、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的关系二、光学1. 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的成像、反射成象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折射率、折射定律- 透镜与光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透镜与成像3. 光的颜色- 白光的组成:光的三原色、白光的颜色- 光的颜色与色散:光的颜色、色散、彩虹的形成4. 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 光的反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曲面镜的应用- 光的折射应用:棱镜的应用、光的传输与光纤通信三、能量1. 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的定义:能量的分类、能量的单位- 功与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机械能的定义、能量的转化2. 动能与势能- 动能与势能:动能的计算、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守恒3. 能源与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种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能源的利用与研究:节能减排、新能源的研究以上是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的汇总(人教版),包括力学、光学和能量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
4.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
第二节: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节: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第三节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矫正:佩戴凸透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投影仪+放大镜);
2.望远镜成像原理(照相机+放大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质量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2.测量质量的仪器:秤、天平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3.平衡法(漂浮或悬浮):F浮=G物
第三节: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1.比较F浮和G物:F浮>G物,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漂浮F浮=G物,物体悬浮F浮<G物,物体下沉
2.比较ρ液和ρ物:
ρ液>ρ物,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漂浮
ρ液=ρ物,物体悬浮
ρ液<ρ物,物体下沉
3.浮力利用:轮船,潜水艇
第十章:浮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3.光速:真空中光速c=3x108m/s=3105km/s
4.小孔成像特点: 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3.天平的使用;
第二节:密度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2.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3.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kg/m3表示,有时也用克每立方厘米表示,符号为g/cm3。
第三节:测量物体的密度
1.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4.常见晶体;冰、干冰、海波、金属 常见的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沸腾: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2.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气压计。
4.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第四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应用:飞机上升,汽车行驶,撑雨伞不费力
第十章:浮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第九章:压强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
被压的物体。
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 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公式P=F/S单位:帕斯卡(Pa)。
5.光年:表示光走过一年的长度单位
第二节:光的反射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反射角
3.镜面反射、漫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2.2.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第四节: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第五节:光的色散
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虚像。
4.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5.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即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象。如照相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即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即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象。如投影仪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2.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常用平均速度v=s/t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第二章:声现象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称之为声源
2.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
(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的变化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清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读数规范
2.长度单位:米(m),千米(km),毫米(mm),厘米(cm)
3.时间单位:时(h),分(min),秒(s)
4.减小测量误差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
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三节: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4.当物距等于焦距,即u=f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焦距,即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象。如放大镜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近视眼形成及矫正:形成: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矫正:佩戴凹透镜。
3.远视眼形成及矫正:形成: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感。
4.紫外线的应用:杀菌、防伪、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透镜
1.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2.光心:光通过主光轴上一特殊点,使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该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会聚透镜。
4.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焦点:凸透镜能使跟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于像距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小于像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