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为确保患者安全,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一、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一)关键流程指: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
(二)患者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患者必须佩带腕带、同时建立患者病历相关信息等。
二、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一)重点患者指:妇产、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
(二)身份识别方法:患者腕带信息及病历资料、开放式提问,(三)交接流程:在进行转科交接时,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交接双方除了要同时查看患者腕带及病历相关信息,还必须主动邀请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尤其是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无名患者严格执行《无名患者身份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流程》。
(五)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三、转科(转院)交接登记(一)危重病人转科时,责任护士遵医嘱通知患者转科,协助整理物品,做好宣教。
(二)按照医嘱准备相关药品、急救物品、仪器以备转运途中应用。
(三)做好相关记录,整理完善病历,护士进行微机结算、转病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做好准备。
(四)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认真填写交接(单)本上相关内容,由医务人员护送。
(五)协助转入科室安置患者,取合适卧位,与新病区护士双人按照交接(单)本上内容认真进行共同检查核对交接,核对无误双签名后,转出科护士方可离开。
(六)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采取就地、就近原则,积极抢救。
并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重点交接双签字。
(七)手术室接送危重病人均按照术前术后交接单中项目,与科室实行双人双核。
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1.在麻醉科、手术室、ICU、产科等重点科室实行条码管理。
2.对于昏迷患者,采用条码管理和腕带识别的方式确认身份。
3.条码管理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后方可胜任相关工作。
4.条码管理由专门的办公室统一管理。
5.条码管理要分类建档,确保每个患者都有独立的条码号,不得重复使用。
6.本措施自即日起实施,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在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转接患者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和入院病例;与接收科室护士仔细交接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之间转接油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和入院病例;与接收科室护士仔细交接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性、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手术前准备;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之间转接患者: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之间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6.产房与病房之间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
2. 对意识清楚患者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对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 全院患者实施腕带识别。
4. 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护士必须为患者佩戴腕带。
手术当日,病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应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及流程
1. 病床上的患者:(1)床号床头卡上与拟执行医嘱的患者信息相符。
(2)意识清楚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与医嘱信息相符;特殊患者(意识障碍、七岁以下儿童、语言或听觉障碍等)通过“腕带”识别。
2. 离开病房检查、手术的患者:(1)医生所开检查或手术单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配送人员沟通识别。
(2)“腕带”识别。
3. 门急诊患者:(1)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陪送人员沟通识别。
(2)通过门急诊病历上相关信息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 识别id:患者可以提供id,医务人员通过读取id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是常用的身份识别方法之一。
2. 人工识别: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特征等方式判断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相对便捷,但准确性较低,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3. 识别社保卡:患者可以提供社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社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较为常见,可以辅助患者身份的确认。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可以提供医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医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医院与医保部门联网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
5. 亲属确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id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亲属进行电话联系、询问相关问题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虽然不够可靠,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临时的身份确认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确保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
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

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
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通常基于以下几种方式:
1. id或证件验证:医务人员可以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id或其他证件,以核实他们的身份信息。
2. 患者登记:医院或诊所通常会要求患者填写一份登记表,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联系电话等,以确认患者身份。
3. 医疗卡:有些医院或诊所会为每个患者创建一张医疗卡,患者可以使用该卡来确认他们的身份。
4. 生物识别技术:一些医疗机构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或面部识别,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5. 患者照片识别:部分医疗机构要求患者提供照片,以便医务人员在患者的就诊记录中进行识别。
总体而言,医务人员通常会采用以上或多种方法来识别患者身份,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1.确认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确定患者的身份是手术前必须进行的关键步骤,只有准确确认患者身份,医疗相关人员才能针对其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2.防止术前术后身份混淆。
手术前后,由于患者入睡、苏醒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术前和术后身份的混淆。
通过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混淆带来的手术失误。
3.提升手术安全性。
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如果患者身份发生错误,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手术操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通过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4.术前核实。
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团队应召开术前核实会议,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并将核实结果记录在手术记录单上。
5.手术开始和结束时的再次核对。
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的准确性。
6.患者术后恢复室入室程序。
患者手术后进入恢复室时,护士应向患者核实其个人信息、手术项目和手术医生的指导意见,并和手术前的核实情况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的一致性。
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标准化。
3.加强培训和教育,使手术室内的医疗工作人员了解身份识别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身份识别方法和操作流程。
总而言之,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对于手术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标准的操作程序和相关制度,可以确保手术室内患者身份的准确性,防止术前术后身份混淆,并提高手术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手术室的安全和质量。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凡门诊、急诊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注射、采血及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查看患者携带附有照片的证件或病历,如身份证、医保卡等),
2、询问患者全名时,必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3、对小儿、昏迷病人,认知障碍病人,在操作前必须由家属及陪护亲友代为回答确认,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制度
1)、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
佩带应松紧适宜。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陶丰
副组长:韩宪云程学玲
成员:宋纪花田芳赵玲冯莉韩萍臧姚远
三、具体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
四、主要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
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