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航海图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是

航海图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是
回答:
《山海经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海图之一,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481年),是由当时的海洋探险家回答皇帝(“子曰:“海远而无山,山远而无海,天下竞以图之。
”)提出的问题创作而成,郑和航行时使用广泛。
这幅海图画面清晰,仔细描绘了当时世界海洋的样子,共分为42个图腾,每一图腾都有精细的航海线,代表当时一种对远洋航行路线的理解。
其中图七中的“五方图腾”是很有名的,它描绘的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中国航海人士的远洋航行路线,是中国古代海外航行最早的记录。
山海经图是中国海军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的海上发展积极影响了其他国家。
它把中国海洋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历史融入海洋地图,呈现给世界更多海洋文化的精美。
总之,山海经图是古代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也是中国海军航海技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海洋文明的精英,也为全球海洋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航海和地图绘制

中国古代航海和地图绘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航海和地图绘制一直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
古代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航海和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手段,并从中探索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价值。
一、古代航海和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航海始于商周时期的西北夷、东南夷和海上贸易,著名的“蛇贺船”就是商周时期航海的代表。
而从唐朝开始,随着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航海技术逐渐成熟,船只形制和装备也越来越先进。
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开展,地图绘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在古代中国,地图绘制的主要方式是借助于传统的地理叙事和山川图的形式,再配合区域图和舆图,来表达地域和行政划分。
这些地图的主要内容是地形、水系、城镇和山川,还附带着历史事件、传说和故事。
相较于欧洲的雷诺玛舍地图和美洲图,中国古代的地图更加注重贴近实际、形神兼备。
二、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手段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和航海活动得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支持和促进。
官方和民间都曾出现过很多地图制作和航海活动的传统,在中央政府的实施下,较为完整的导航制度和海事法规也得以建立。
同时,随着禅宗和道教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航海和地图绘制还与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地图绘制技术主要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和工程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天文学是重要的基础,因为古代中国使用的是日晷和星盘等高精度的观测工具,能够测算高度、方位和距离等很多重要的数据。
地理学则是口易路难,主要记录着沿途的地形、水系、语言和气候等资料,为后文的地图绘制提供了基础。
最后,工程学则是关键的实践手段,主要设计和制造航行工具、航标和灯塔等辅助工具。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价值中国古代航海和地图绘制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技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化和航海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大力的推进和拓展。
海洋地图 通向海洋的先导详解中国古代海洋地图展

海洋地图通向海洋的先导——详解中国古代海洋地图展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晚报》作者:袁甲中国古代海洋地图展正在市行政中心二楼进行展出,这是2011年“中国航海日”配套活动之一,展出74幅曾经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代海洋地图的图板。
舟山人对海有着不解之缘,但你了解古代的海洋地图吗?和现代的海图有关系吗?这次展出的看点、亮点又在哪里?本报记者采访了本次策展人,深圳晚报副总编梁二平先生,他是国内研究中国古代海洋地图的翘楚。
本次展出将在7月18日移师舟山博物馆。
展现大陆国家的古代海洋观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大陆文化占据主流的国家,海洋文化一直未被重视,因此描绘海的地图本来就属于“偏门”。
梁二平说:“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但却不是航海大国。
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图,历经战乱与朝代更替,能够传世的作品就更少,加之史学界、地理学界与出版界对这一领域鲜有关注,使得普通读者不仅看不到古代海洋地图的真迹,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因此,本次海图展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展览,是普通市民更加了解身边的海洋及海洋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渠道,也是热爱海洋的舟山人一次非常好的学习研究的机会。
“通过观赏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人们可以体味到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与对世界的认知,在中世纪时,中国的航海技术与海图绘制技术,并不比西方差。
但进入大航海时代,到了讲究经纬度的时代,中国的海洋实践与对海洋的描绘都大大落后了。
举办这个展览,希望这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海洋思想发展史,能给大家带来的一点启迪。
”梁二平说。
展出的古代海图来源据了解,本次展出的古代海图是深圳市盐田区海洋文献馆,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和民间收藏家的手里,搜集和整理出来的一批古代地图,并以海洋的名义把它们编辑整理出来,借此形象地反映中国人两千年来的海上探索。
而梁二平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海洋文献馆特约馆员,本次展出也是在梁二平先生的积极推动下,由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的。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学号:201910710205班级:经济116 姓名:张国庆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
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19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19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
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 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1/ 12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
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我国海洋测绘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测绘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洋测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回顾我国海洋测绘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海洋认知到现代海洋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这一领域的巨大进步。
一、古代海洋认知:探索与发现在古代,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受技术水平限制,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
然而,正是古代先民们的勇于探索,为现代海洋测绘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早在明朝时期,我国就已开始探索海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起步。
随后的清朝时期,虽然海禁政策限制了海上探索,但仍有部分沿海居民在捕鱼和贸易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二、近代海洋测绘:西方技术的引入进入近代,西方技术的引入推动我国海洋测绘的发展。
19世纪中叶,西方测绘技术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应用。
20世纪初,外国专家和我国海洋工作者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海洋调查和测绘工作,为我国的海洋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三、现代海洋测绘:技术进步与应用拓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测绘取得了长足进步。
随着卫星遥感、无人艇等新技术的出现,海洋测绘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遥感技术为海洋测绘提供了新的手段,实现了高精度、大面积的海洋地形测量。
无人艇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海洋测绘更加高效、安全。
此外,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我国海洋测绘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对海洋测绘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海洋测绘工作者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未来展望:全面深化海洋测绘面对未来,我国海洋测绘将全面深化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国海洋测绘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我国海洋测绘工作者将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提升海洋测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我国还将加强海洋测绘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海洋测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海洋测绘的国际化发展。
古代地图的发展趋势

古代地图的发展趋势
古代地图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信息收集与归纳能力的增强:随着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地理探索的不断深入,地图的制作逐渐从基于主观经验的描绘转变为基于客观数据的绘制。
地理学家、探险家和航海家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记录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的地理数据,使得地图的准确性和详尽程度得到了提高。
2. 艺术化与符号化表达手法的丰富:伴随着绘图技术的发展,古代地图逐渐从简单的平面图演变为富含艺术性的绘画作品。
绘制者开始使用更多的色彩和细节描绘,同时也借助符号和图例等手段来表达各种地理信息,使得地图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3. 地图绘制技术的改进:古代地图的制作手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地图绘制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不断创新,如毛笔、制图仪器、测量工具等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地图更加准确、精美和规范化。
4. 地图功能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加,地图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和丰富。
除了基本的地理表达功能外,古代的地图也开始用于军事、航海、贸易、探险和地方治理等方面。
这些功能的不断增加,促使地图的样式、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创新。
综上所述,古代地图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地理信息收集与归纳能力的增强、艺术化与符号化表达手法的丰富、地图绘制技术的改进以及地图功能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趋势推动了地图的制作水平和地理信息传播的效果的不断提高。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
这时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1. 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2. 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3. 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
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
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
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
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1. 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
2. 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
3. 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
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
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在此初创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发展期此间正是造船业大发展和航海工具的成熟时期。
在此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航海活动。
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根据《汉书》,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类书籍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这些应是中国航海人员记载下来的他们在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此中应涉及到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的判定对于确认航线的重要性。
而与此同时,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
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载,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先后四次巡游江海,以示强威服海内,其中公元前219年的巡游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远航活动。
秦朝时,以徐福为代表的秦人大规模东渡日本也得以成功。
汉代时期,汉武帝也曾七次巡海航行并以军事实力扫清阻力从而畅通了沿海的海上航路。
另外,汉朝时期还开辟了一条印度洋远洋航行的航路,即后来在19世纪有德国学者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造船业的发达,能够利用季风航行,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天文和地理导航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些都使中国航海的发展不落人后。
三、徘徊起伏期三国时,魏国对日交往,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台湾),他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两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大起义,反映了东南沿海人民巨大的航海能量。
法显和尚天竺求学后能够只身航海回国,并留下一部关于远洋航行的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和亚洲的古代航海活动有中国大意义的纪实性文献——《法显传》;南北朝时对外贸易络绎不绝广州直达阿拉伯海与波斯湾的远洋航线开通,东西亚海上联系增强。
但是此时的中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这从总体上影响了秦汉以来古代航海活动的发展势头,由于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与航海重心开始南移,江南与东南沿海各政权也尽量利用濒江临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加强了海内外各种性质的对外航海联系。
因此这个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古代航海的徘徊起伏期。
四、繁荣期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隋朝时,大陆台湾通航恢复并加强,隋朝还对高丽进行了三次航海活动并五次派使节赴日考察,此间,常骏、王君政也出使赤土国;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交流做出很大贡献,“海上丝绸之路”全面繁荣,中国能够直航直航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并首次到达红海与东非水域。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大型海港(如广州、泉州)并设置了专门管理航海贸易的市舶司和市舶使;五代十国时期,东南沿海继续发展。
这都为宋元时期航海的全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到来和结束的规律,并称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为“信风”。
在利用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不断归纳总结直至掌握完整信风的规律。
义净正是利用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并回归中国的。
在唐代,由于对海洋气象也有了进一步认识,人们已经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开元年间天文学家僧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
“广州通海夷道”中对航海方向、距离、时间的记录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而且其记录了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
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股定理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这大大提高了海岸测量术的水平。
在《海涛志》中,窦叔蒙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
封演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此时,中国航海发展已很繁荣,隋末唐初后,我国的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而闻名于世。
五、全盛期宋朝时,对日的民间航海十分活跃,这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宋朝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
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有了重大的突破,船队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
南宋时期,指南针发展成罗盘形构,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更为广泛,海上航行已普遍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
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代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可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不仅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更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宋朝关于海图的记述也已十分明确。
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南宋叛臣刘豫献于金主完颜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
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海道图的产生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
宋朝航海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能够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
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他们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而且已经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的作业工作以防止船舶渗漏致沉。
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为安全,航向更为稳定准确,航行时间也大为缩短,进而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
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
元代较大的远洋船舶能承载千余人,有十余道风帆。
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术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
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元代远洋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而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此时,民间航海也有了很大发展,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于公元1330年-1390年两次从泉州出发,航海远游,行踪遍及南海、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
为此,他于公元1349年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其中记述国名、地名达96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