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前导学材料】

填空题

1.____ 代出现按____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____和_____。

2.南北朝出现的“草市”的特征有____、____、____。

3. 唐代“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____;宋代“市井最盛”的城市是____;清代财富“甲于天下”的城市是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讨论法、分析图表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获得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学习建议】

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学习重点。建议同学:(1)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商业的繁荣、市在历代的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和小字增进对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的感知。(2)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认识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3)活动建议:组织课堂讨论,体会商人奔波劳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感悟商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1.古代中国的商运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汉代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6)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7)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8)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3.关于“商人”。

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商人的活跃,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大的都市,往往汇集了商船,水上运输,规模宏大。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出现了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许多官吏也参与争利,以致朝廷不得不严令限制。商人也时常面对人身财产安全风险。

4.商业都市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的都市也因为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6)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5.我国古代商业的重要表现和特征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的主要表现在:(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4)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知识结构

汉代:商运活跃

古代商业的繁荣唐代:商旅往来频繁,道路通畅,行商安全

宋元:海外贸易尤为发展迅速

明代: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比标价,收受金钱必须投入陶制容钱

器,否则受罚

汉代:集中贸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市”的发展历程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夜市繁盛

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

会集市

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商人的活跃商人为逐利往来奔波, 是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

战国:有的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

商业都会的崛起南北朝、唐代:商业都会繁荣

宋代:商业都会夜市、晓市都很繁华,还有定期庙会集市

清代:出现许多名镇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金陵向西贾客多

2.古代中国的“草市”是指

A.买卖草料的专业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C.城市集中贸易的地点 D.与少数民族交易的集市

3.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的形成说明了①商业的空前繁荣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③海外贸易的发达④商帮结成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D.①②④

4.明朝,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A.会馆是开会的地方

B.会馆的出现, 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C.会馆是不同地域商人存钱的地方

D.会馆是商人居住的客钱

5.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 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 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 D.城市经济的繁荣

6.商人在“市”里可以进行自由商业活动始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路贸易为主, 其原因是①南方相当稳定, 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 丝绸之路不畅③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④造船技术的提高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古代古代的商业都会城市较早地记载于

A.《史记》 B.《战国策》 C.《汉书·地理志》 D.《资治通鉴》

答案:ABBBDADB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高中历史)

课题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执笔人四川省罗江中学校陈兵江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互相作用了;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那么商人是怎么出现的?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它又有哪些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过程设计 一、古代中国的商运 1、兴起:先秦时期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解说: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进而深入了解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并结合历史文学作品认识其当时的发展或繁荣程度。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抑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流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的“资料卡片”——唐代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同学们读完后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文中的“估客”是指何种身份的人? 答:李白和元稹的《估客乐》都描写了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天南海北无所不至的情形。文中的“估客”指商人。 投影: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照。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约16亩),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矿区中学李雪燕 一、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分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经济不同特点,概括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商业与城市作为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难点:宋代前后“市”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用)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市”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呈现: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 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 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区别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 市。 让学生理解古今 城市的不同。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 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 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 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 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最 盛”……夜市直至三更才结 束,五更又开晓市…… 提问:分析上述材料,从 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 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 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变 化,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空间间限制被打 破。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 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王建 材料二:夜市卖菱藕,春船 载绮罗—晚唐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 什么发展变化? 提问:北宋较之于唐朝, “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反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启发 引导下思考回答问 使学生认识“市” 的种类变化。 使学生认识“市” 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特点。 1.掌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商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所 起的重要作用。 2.掌握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市”发展和演变,理解中国古代 “市”对时空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3.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先秦 (1)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 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3.唐代 商船规模宏大,水路四通八达;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4.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 (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市”的发展 1.秦汉 (1)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 (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 (1)突破限制 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 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易混易错] “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化作业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化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它突出反映了( ) 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 A.城市繁荣与商业发展紧密联系 B.汉代画像砖多取材于集市贸易 C.商业发展以城市的繁荣为基础 D.汉代集市贸易发展到较高水平 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和图片中的情景不符;B项表述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项颠倒了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D 2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当时,该“商人”可以进行的活动有( ) A.在当地会馆居住 B.到草市收购瓷器 C.与徽商进行交易 D.用交子购买货物 解析:唐代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B项符合题意;交 子是北宋时的纸币,会馆、徽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3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这一记载说明(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 解析:“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等信息,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故A项符合 题意;B、D两项与题干材料情况不符,C项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答案:A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的“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可知,清朝前期扬州出现很多商人用钱买官的现象,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选B项。 答案:B 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 ) 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 B.都城开封的街市店铺 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 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 解析:商帮的开始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与宋代的商业发展情况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现象均与宋代的商业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C 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当街”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 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D 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互相作用了;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过程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5.《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6.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

必修 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最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品种有 ①小麦②水稻③玉米④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C.②④ D .②③ 2.我国古代历史上,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始于 A .夏朝 B .商朝C.西周 D .东周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 .东汉 B .曹魏C.唐朝 D .北宋 4.右图所图示犁耕法主要流行于 A .春秋 B .战国 C.西汉 D .隋唐 5.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产品主要满足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6.以下各项水利工程,修建于汉朝以前的是 A .龙首渠 B .都江堰C.漕渠 D .白渠 7.下列各项中,有助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因素有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②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③大量兴建水利工程④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A .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8.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9?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 A ?新石器时代晚期 B ?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10?至今仍被奉为珍品的青花瓷器主要出产于 A ?唐朝南方瓷窑 B ?北宋五大名窑 C.明朝宣德年间 D ?清朝乾隆年间 11 ?下列我国古代丝棉麻三种织物消费量比例的根本改变是在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12?下列手工业在我国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业②丝织业③冶铁业④棉纺织业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13 ?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同时,当时社会经济的其他的重要现象还有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城市贸易打破坊和市的界限 C?传统的重农抑商”逐渐废止 D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14.下列时代,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的是 ①商朝②西周③春秋④战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前导学材料】 填空题 1.____ 代出现按____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____和_____。 2.南北朝出现的“草市”的特征有____、____、____。 3. 唐代“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____;宋代“市井最盛”的城市是____;清代财富“甲于天下”的城市是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讨论法、分析图表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获得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学习建议】 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学习重点。建议同学:(1)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商业的繁荣、市在历代的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和小字增进对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的感知。(2)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认识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3)活动建议:组织课堂讨论,体会商人奔波劳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感悟商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1.古代中国的商运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汉代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6)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7)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A)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故应选A项。 2.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A)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①②③B.①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故有“朝秦暮楚”的成语。这一成语若用于商业上可以从侧面反映①②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 3.《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朱墨间错,以为私记,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这表明此时的交子是(C) A.自由流通的货币B.最早正规的纸币

C.兑换货币的凭证D.国家发行的债券 解析:根据材料“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可知,在蜀地交子具备充当兑换货币的职能,故C项正确;交子不是官方货币,不能自由流通排除A项;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但不是政府制定,故正规的说法错误,而且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B、D两项。 4.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C) ①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 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 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市署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④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左上角的东西市,可知①②正确。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④正确。图中文字并没有专职机构市署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且市署出现于唐朝,故③错误。因此C项正确。 5.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B) ①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②政府对草市未实行行政管理 ③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开篇导读 中国的剪纸艺术世界闻名,民间剪纸内容多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生活喜闻乐见的内容。右图的剪纸作品,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谷、稻、麦、豆子、高梁等五谷为边框,剪纸图案中间是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围绕着三个庆祝丰收的农民,表达了农民热切企盼丰收的愿望。这幅剪纸作品,图案与名称相得益彰,五谷与六畜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那么,你知道五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的家畜饲养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 读图探新

知识图示 专题归纳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3.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 潮流。

5.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7.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还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现象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3.“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影响了中外经济、科学、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 易错点辨析 1.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主要是用来制作礼器、兵器。 2.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错误。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错误。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错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