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商业发展史

中国商业发展史中国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商朝时期,商业活动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为主,商人主要以货物交换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活动逐渐发展壮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进一步繁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如齐、楚、鲁等国家的都城。
商人开始使用货币进行交易,这使得商业交流更加便利和高效。
到了秦汉时期,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包括货币统一和修筑大运河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商业发展逐渐走向繁荣。
唐宋时期,商业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体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
同时,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再次繁荣起来。
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继续增长,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上海、广州等城市。
近代以来,中国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这对商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之一,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当前,中国商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许多创新型企业涌现出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总体而言,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商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在未来,中国商业将继续繁荣发展,并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至古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以手工业为主。
人们通过手工制作和交换产品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商业中心是商周时期的商朝都城,商业活动十分繁荣。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中央政权统一了中国。
统一的经济政策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兴起了许多手工业商业和商业中心。
特别是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商业交流,带动了中国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1年)
在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手工业商业的中心逐渐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的江南地区,如杭州、苏州、金陵等地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丝绸、瓷器、纺织品等手工业商品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4. 近现代时期(1912年-现在)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剧变和变革。
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商业发展使得传统的手工业商业面临着挑战和改变。
中国手工业商业逐渐向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地位逐渐下降。
总的来说,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不断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古代商业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商业之一。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国商人通过陆海贸易网络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商业繁荣的同时,商人们也在贸易中发展了许多商业守则和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开始养殖和农耕,并将农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最早的贸易形式可以被视为商业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开采矿产资源,制作器皿和工艺品,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在中国商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地商人组成了贸易家族,通过家族内部的贸易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
这些贸易家族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经营,通过沿海和内陆的道路进行商品的运输和交换。
他们通过贸易媒介,如货币和贸易印章来进行交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业需求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国家规模的贸易。
在古代,中国商人开始通过海上贸易来拓展市场。
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贸易路线之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贸易路线。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被运往更遥远的地方,同时,西方商品如香料、宝石和药物也被引入中国。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们也意识到对商业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性。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守则和制度,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比如,商人们发展了许多商会来维护商人的权益,如杭州有“官府商会”。
商人们也创立了一些职业组织来监督商业活动和解决商业争议,比如“交子司”。
商人们还开展了商家教育活动,以培养商业的才干和道德。
他们相信,“以商养邦”,商业的繁荣将带动国家的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还包括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商业技术的进步。
商人们通过长时间的贸易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商人们崇尚勤俭节约,讲究信誉和信任。
他们注重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而不是纯粹的竞争。
商业信用在中国商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人们通过互相守信来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婚姻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 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 提示 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 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
提示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 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明清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提示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 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 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 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3)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123456
解析 答案
2.(2018·天门高二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 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经济方面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方面商业发展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可追溯至商朝时期,商朝是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商朝时期,商贸活动集中在商洛地区,商人常常以宫廷为主要客户,商品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
商朝也是我国货币制度的雏形,商代通行以贝壳等财物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取而代之,周朝商业发展更加繁荣。
周朝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商业得到极大发展。
城市的商业街道、市场不断兴起,形成了商业中心。
周朝的货币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贝壳交换逐渐被青铜货币所代替。
与此同时,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经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商业活动集中在国内的城市中,富商巨贾出现,国内贸易繁盛。
商人开始通过海上贸易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对外贸易。
同时,铁器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商业交流的速度,拉近了各地区之间的距离。
秦汉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汉朝时期,商业繁荣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城市,乡村商业开始崛起,人们常常在村镇上进行交易。
货币制度进一步完善,大量的铜钱开始流通,方便了交换和贸易的进行。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贸易更加繁荣。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使得城市人口增加,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市场需求。
其次,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政权的统一和法律的制定保证了贸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再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例如,铁器的使用和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便利了贸易的进行。
总之,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得益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政治统一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技术的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源远流长,从商业活动最早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商业体系。
这一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和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商业的起源、商业网络的建立以及商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进行探讨。
商业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部落社会。
那时,人们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商业网络的建立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网络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商人常常通过商队、商会和行业组织等形式,建立起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商队是古代商人为了安全和方便进行商品交换而组成的队伍,通过商队的运营,商人之间可以分享信息和资源。
商会则是指商人自愿结成的组织,目的是共同经营和维护利益。
行业组织则是以某一特定行业为基础的组织,通过行业组织,古代商人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制度的发展。
商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公正的经营环境。
在古代中国,商业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和货币制度两个方面。
市场制度是商业交易的基础,古代市场常常分布在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商人们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和价格协商。
货币制度则提供了流通媒介,方便商品的交换。
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贝、铜钱、纸币等。
商业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业发展也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
商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秸秆纺织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早期商代还出现了个别的手工业作坊和市场交易。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扩大。
由于汉朝实行属地萧条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此同时,汉朝通过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行。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提高,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被引入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加深,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末尾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产量继续上升。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特产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是其重要补充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迷人历程。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时间:2012、2、2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物的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称商业,专门从事交换的人称商人。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业。
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商业是一个行业。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两种形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商业只是商品流通的行业。
商品经济产生于前;商业产生于后,物物交换的行业不能算是商业。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都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低”“两高”“三次飞跃”。
或者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1、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秦汉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物物交换,严格而言,不能算是商业。
(1)商朝:产生“商人”“商业”商朝人善于做买卖。
商亡后,商族人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为了维持生计,做买卖的更多了,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
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周人便称买卖人为“商人”,称商族人从事的职业为“商业”。
“商品”“商务”“商旅”等皆从“商人”一词沿用下来。
与“商人”“商业”名称的由来相似的还有:“胡说”的由来:“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
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
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
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
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例4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A
试题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宝钞使用数量逐步减少并最终消失,说明其信誉越来越低,并最终被白银所取代,故A项的说法正确;从表格看,白银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白银不是从开始就是主要货币,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大幅度衰退,B项错误;从表格看,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生活资料主要是布和稻谷,C项错误。
例5
(2010·江苏21)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
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
彼。
——I宋l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布局: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二、“市”的发展(高考重点考察内容)
1)南北朝
民间集市----草市
2)唐朝
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出现
3)宋朝
市突破了原先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监督
【看图对比】
唐朝的市宋朝的市
【豆腐块】【星罗棋布】
例1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代都城的设市有严格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城市严格控制以保障专制统治的安全,而宋代以后地方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日益增强,市坊的空间界限也逐渐被打破。
故C项符合史实。
例2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通宵”“不觉抵暮”,可以判定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没有时间限定,故选A。
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排除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C,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记忆为主】
王莽时期: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唐代:长安(首都)、洛阳(陪都。
陪都,是指旧时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扬州(重镇)、杭州、湖州
宋代庙会出现的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兴起
②市民文学的兴起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以江南(浙江、江苏)为盛
例3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中国古代重视农业。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出现新的农作物,并且其利润高于农业,这充分说明此时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出现变化。
注意:明代1368--1644
例4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特别所须,借产
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
犀角。
象牙,”借中国所需“;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
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玲《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8分)
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注意:出超---出口超过进口
入超---进口超过出口
例5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
”黄道婆(元代)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
(10分)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