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拟定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学习本文从相识到相知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培养精读习惯,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鲁迅1.出示鲁迅照片,让学生辨认并谈谈自己认识的鲁迅。

2.对照鲁迅照片,对鲁迅进行口头描写。

二、了解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女小说家。

命运坎坷,早期革命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逃婚后1934年在上海与鲁迅相遇,鲁迅在生活和创作上给予了其很大帮助,成为鲁迅先生培养的青年作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

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等。

三、整体感知1.帮助学生扫清预习时候的字词障碍。

2.速读课文,给每部分拟定小标题,理清行文思路。

可以从作者的语言中找关键词句拟定小标题,如第一部分为: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第三部分为:鲁迅喜欢吃北方菜。

我们一起逐一拟定。

(一)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1)(二)鲁迅走路很轻捷(2)(三)鲁迅喜吃北方菜(3-13)(四)鲁迅和“我”开玩笑(14-17)(五)天晴了,太阳出来了(18-23)(六)鲁迅读复青年来信(24-26)(七)鲁迅对待自己的原稿、校样(27-30)(八)许先生是忙的(31-34)(九)夜里去看电影不坐车(35-40)(十)翻书就是休息(41-42)(十一)鲁迅待客和工作(43-54)(十二)“吃鱼丸”尊重事实(55-60)(十三)鲁迅认真包书(61-63)(十四)鲁迅带病拼命工作(64-67)3.作者这样写是否符合一定顺序?明确:按照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叙写。

鲁迅作品整合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作品整合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作品整合专题阅读教学设计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以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将设计一个完整的专题阅读教学方案,包括导入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一、导入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可以采用如下的导入活动:1. 观看一段有关鲁迅作品的纪录片或相关影片剪辑,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享一些鲁迅的名言或者他的经典作品摘录,让学生思考其深意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鲁迅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2. 分析鲁迅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人物和情节。

3. 探讨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观培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鲁迅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整合和阅读他的作品,可以选择以下几个重要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讨论(具体作品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 《狂人日记》:通过分析这篇小说,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现代意识觉醒的呼唤。

2. 《阿Q正传》:通过讲解这部小说,学生可以探讨鲁迅对自卑意识和封建伦理的抨击,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再思考。

3. 《药》:通过分析这篇小说,学生可以思考现代医疗伦理和人性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4. 《故乡》:通过讲解这篇散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故乡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分析鲁迅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以促进思考和交流。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鲁迅作品进行个人阐述和批评。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名言或文段,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情感。

在鲁迅先生寿诞13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他的教学设计,特地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和语法规则,而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应该是熟知人性,承认真理的学问。

”他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命的力量。

其次,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师要将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他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鼓励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动力。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此外,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互动的方式,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学生。

他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如有的学生被带领走向文学世界,有的学生被启发走向社会志愿服务,有的学生被引导走向散文创作,这些学生都由此和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心灵共鸣,成为其人生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最后,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

鲁迅先生注重启发学生思想,心灵和生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掘其潜力和天赋,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孕育未来的担当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

3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年级是七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教学,先有图片导入,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去鉴赏人物,善于抓细节。

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重点难点1、理解伟人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回忆鲁迅先生由鲁迅先生的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再次了解鲁迅先生。

活动2【讲授】回忆鲁迅先生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

二、教学过程:(一)忆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识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58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58

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 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本课是自读课文,文字较多,片段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在指导学生自读时理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水平,自读时,能够借助文旁的批注,为阅读引路。

2.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体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的细腻等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了解人物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批注阅读,走进文本(一)鲁迅印象方法: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导语:思考: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交流反馈,得出答案:“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小结: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潇洒、幽默、风趣……(二)鲁迅性格1.深入研读讨论旁批导语:看着旁批,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旁批里的问题,老师交流点拨。

学生交流探讨结束时,PPT显示教材旁批:“‘喜欢吃硬东西’,有人认为这里暗示了鲁迅性格的刚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课堂讨论。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1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

2.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激发文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

三、教学过程1.授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兴趣和学术热情。

2.小组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

讨论时可以从情感、文学技法和思想理念等方面进行,让学生感受到鲁迅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3.个人写作环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鉴赏鲁迅作品的文章,寻找作品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自主发挥,展开对作品的阐述和审美评价。

4.朗读比赛环节鼓励学生朗读鲁迅作品中的经典部分,并进行评比,提升学生语音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分析逻辑、思维深度、团队协作等。

2.个人写作表现:选材、文笔、思路等。

3.朗读比赛表现:语音表达、情感渲染等。

五、教学建议鲁迅是中华现代文学的巨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的文学大师,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理念和主要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更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个人写作、朗读比赛等环节,深入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爱上鲁迅,启迪学生文学之路通过鲁迅文学教育的实施,学生可以从中汲取鲁迅思想的营养成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文艺素养,完善情感体验,并且在引导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文价值。

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将学生的梦想和现实紧密联系,让他们汲取文学力量,成为一支既有道德,又有灵魂的青年。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设计教案9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设计教案9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回想鲁迅先生》指导思想和理论依照新语文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阅读教课第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提高对阅读教课的理解,着重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推行由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

第三尊敬学习规律,掌握阅读教课原则,坚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亲密联系生活实质,巧设问题,踊跃引起学生思虑,踊跃推进自主、合作、研究教课模式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修业生在阅读中要“对课文内容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可以提出自己见解和疑问,并可以使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商讨疑难问题。

”为此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联合自己的感悟,使用合作、研究的方式推行学习。

教材剖析《回想鲁迅先生》是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选文经过多种文体展现优秀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的精神质量,以及他们各有的动人语言、独到个性、绚烂成就。

此中比较剖析平时杂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采,性格特点及口胃文中动人之处,画龙点睛是本单元教课的重要任务。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概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波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念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涌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顾的的鲁迅。

《回想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次序,这是一篇特别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以前关于全篇的布局仿佛不以为意,全无预设。

动笔以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兴倾注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惹人注视之处恰好是经过女性作者的仔细体察,敏锐捕获到了鲁迅先生中好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味,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品。

萧红在《回想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纳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杂事刻划哀悼的对象,收到了铭心刻骨、动人至深的艺术成效。

学情剖析(包含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多数年的学习,在语文讲堂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泛读的组合,精美、粗放的组合等来阅读文章的意识;它将有助于课内的阅读教课,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育,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知足学生的阅读欲念!加之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在教课中我主要指引学生采纳“问题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等多种学习方法,剖析理解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47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47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但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因为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所以作品不但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反馈


五、指导方法、建构体系
(七)文章脉络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我看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
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常州正衡初中王晓娴
活动目标:
1.学会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主题资料。

2.学会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3.通过活动探究,更加了解鲁迅,并对鲁迅其人及作品有更深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学校有上网条件,开放图书馆,提供有关鲁迅研究的资料。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首先,给学生提供搜索引擎,如:/、
/、网易
(/),新浪
(/)等大型网站中也有许多搜索引擎。

其次,在选定的搜索引擎右边的空缺出打入要找的主题,如:“鲁迅”,“鲁迅作品”等字样。

最后,点击一下后面的
“搜索”或直接按回车,你要找的资料的相关网站就出现了,只要点击一个个网站就可以找到你要的资料了。

3.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以及软盘若干以供研究成果展示。

4.教会学生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方法,使学生学会借助幻灯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制作方法略)5.准备若干奖品以鼓励获奖学生。

活动步骤:
1.指导选题。

选题不宜过大,可以立足学过的课文适当延伸,指导学生从小处入手,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做参考。

如:锋利的匕首——我看鲁迅的杂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鲁迅笔下的小人物/老先生长妈妈藤野先生——《朝花夕拾》人物之比较/从《故乡》看农村人生活状态2.确定选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组,组员4-6人不等,如果选择同题的人数较多,可以组成几个组。

确定组长,记录员。

由组长主持召开研究小组会议,讨论决定各组员的分工,把选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各小组成员分担。

记录员记下组员姓名和每次活动内容。

3.各组学生分头行动,查资料,写小评论。

其间仍由组长主持,召开1-2次的讨论会,讨论研究时碰到的问题,并把每次讨论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做好合理引导。

4.组内交流各人所写的小论文以及搜集的图片、资料,经过讨论修改,综合成完整的研究论文,把研究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拷在软盘上。

5.各组展示研究成果。

利用多媒体,各组选择代表(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一边展示幻灯片,一边演讲。

展示的顺序抽签决定,同题小组最好挨在一起。

活动评价:
1.评价内容:由活动记录和研究成果展示组成。

活动记录,要求详细的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每次活动要有活动重点,对于研究要有帮助。

研究成果,要求幻灯片能表现所要展示的成果,讲述者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内容丰富且有价值。

2.评价形式:不打分,评出多种奖项。

先由学生口头评价,力求客观,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在比较中指出不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争论。

再由每位学生投票评出各种奖项。

如:优秀成果奖,创意奖,深刻奖,文学奖,视觉奖若干名。

3.老师全面评价,对每个积极活动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从活动态度、方式、过程、成果等多方面总结。

4.给获奖小组颁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