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学谱系
国内政治学谱系(详细)

当代中国政治学谱系小引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大学已经成立政治学系,并产生了张慰慈(北京大学)、钱端升(中央大学)、张奚若(清华大学)、萧公权(南开、燕京大学)、周鲠生(东南、武汉大学)、萨孟武(中山大学)等著名政治学家。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政治学系被取消,同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政治学的一些课程被调整到法律系。
之后虽有部分恢复(如北大、复旦、人大),但课程以马列理论为主。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由此,当代中国政治学重建并发展起来。
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体会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了政治学系建设,对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政治学重建后第一代创始人80年代响应邓小平的“补课”号召,在各地创建政治学专业,并培养的很多当代政治学精英的人其中王惠岩、徐大同、夏书章、赵宝煦、王邦佐五位先生有中国“政治学五老”之称(格式为姓名、出生年、院校、高校正教授学生)王邦佐1934(复旦大学);(复旦浦兴祖、华东政法袁峰、浙江财经学院郭剑鸣)曹沛霖1933(复旦大学)‘(北师大施雪华,复旦桑玉成、郭定平、陈明明、臧志军、刘建军,上交大胡伟)王惠岩1928(吉林大学);(清华韩冬雪,吉大周光辉、张贤明、王彩波、王庆华、王郅强、麻宝斌、张锐昕,中科院杨海蛟、郑州大学郑志龙)赵宝煦1922(北京大学);(北大王浦劬、俞可平、朱峰、张小明、何增科、姚礼明、国际关系学院黄大慧)夏书章1919(中山大学);(中大王乐夫、广州大学王枫云、西安交大朱正威)车铭洲1936(南开大学)徐大同1928(天津师大);(南开杨龙,天津师大马德普、常士訚、佟德志、仲崇盛,中国政法张桂琳、丛日云、武大黄颂)丘晓1919(苏州大学);刘德厚1934(武汉大学);(武大张星久、叶娟丽、虞崇胜,湖北大学柳剑平、中南财经政法赵丽江)本土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谱系(多半为老一辈创业者的二、三代传人,其他为师从著名法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格式为(姓名,出生年,师从,毕业年,博士论文题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政治行政学科,是我国现代大学中创建最早的政治与行政学科。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谱系中的左与右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谱系中的左与右作者:顾肃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0期西方政治中关于左派与右派的说法,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第三等级的代表掌握了政权。
在1791年召开的立宪会议上,拥护革命的议员占据了议会左边的席位,反对的议员占据了右边的席位。
由此而形成了左派与右派之划分,也形成了左与右的政治话语传统。
通常来说,主张革命、进步或激进的被称为左派,主张倒退、保守的为右派。
直至今天,人们大致以此来划分政治派别。
不过,当代社会政治思潮谱系中,左与右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政治倾向会随着时代状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只是其基本诉求仍然相对固定,主要围绕有关自由、平等及其相互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
围绕自由派观点的左右划分自近代以来,西欧的主要政治思想是自由主义,在现代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的谱系中,自由派的基本观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衡量其他思想的一个立足点。
早在近代时期,洛克即反复强调自由派的主要理论设定,即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三者密不可分,而保护个人财产是保障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
罗尔斯的论述中,自由主义有若干基本原则。
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四,中立性:国家应当在各种生活方式与善的观念间保持中立;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但自由主义不是整齐划一的思想派别,其内部大致分为右翼与左翼,保守与激进,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势力相当大的中间派。
保守派一般强调自由而把(结果)平等置于从属的地位,他们更看重公民从事生产、创造、拥有财产和言论及信仰的自由权,而不要求政治参与和经济结果的平等。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摘要】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日益成熟的演变过程。
在方法论上,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框架。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政治现实。
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数据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注重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跨国视角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案例研究方法则能够通过深入案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过程中的细节。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基本方法、框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论、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现代政治学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发展,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备受学者关注。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当时一大批政治学家意识到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实证研究入手探讨政治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化和多元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政治学理论家和学者。
这些学者通过对当代政治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政治学研究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对传统政治理论的吸收和继承,也有对西方政治学思想的交流和借鉴。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因“模仿”产生的误读

中国 当代艺 术因 “ 仿”产 生的误读 模
● 王 鑫
意大 利作家昂伯托 ・ 埃科认 为 :一切 阅读都是 误读 ” “ 。 如果没有误读就没有各种 各样 的读 后感 ,也就没有文字批 评工作者的职位。艺术也是 同理 , 没有误读 , 也就没有艺术 理论工作者的职位。
的产物。对“ 图式的挪用” 在西方后现代艺术中是一种主要 的创 作方法 , 断它是 “ 造性的误 读 ” 判 创 还是 “ 策略化 的误
以上是 中国当代艺术 中所存在 I 普遍 “ 动误读 ” 臼 被 现 象 。其实 , 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者其作品被 进行 被动误读的 ,
远不止这些 , 还有更多的误读现 象存在 。
中国 当代艺术在 很大程 度上 是 西方现 代艺术 和后 现 代艺 术的东 方版本 , 虽然不乏 超越 现代与 后现代 艺 术的探 索 ,
但首要 前提是模 仿 。
中世纪基督教要 求艺术成为神 学原理 的简单 图解 , 把
艺术形象变成一种符号和象征 。此时的艺术摹仿 说正适应 了这一要求 . 为中世纪宗教艺术提供了理论根基 。 文艺复兴 者反对 中世纪的艺术摹仿论 ,恢复古罗马艺术摹仿 自然的 传统 。“ 不像过去 人文 主义者 比喻文 艺为隐藏真理的 ‘ 障面
着一种 文化上 的“ 错位”这种 “ 。 错位” 带来的结果是“ 误读” 。
中国当代艺 术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面对的是中西当代艺
结 语
究竟是“ 主动误读” 生成了 中国 当代艺术 . 还是 中国当
代艺术生成 了“ 被动误读 ”似乎 已经显得不重 要。 , 一部艺术
术的双 重谱 系。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差 距. 这种 差距不仅表现在 文化上 , 更表现在政治 和经济上 。 由于多方面发展 的不平衡 , 东西方的 “ 错位” 是一种必然 , 而 “ 误读 ” 是另一种必然 。 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 , 中
洛克与卢梭

霍布斯、洛克、卢梭洛克政治思想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他主张要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
1689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
第一篇是对罗伯特·费尔默爵士的《先祖论即论国王之自然权》的反驳。
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费尔默的君权神授的主张。
在第二篇中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
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
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
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
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
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
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行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
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
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
伏尔泰是第一个将洛克等人的思想传到法国去的人,法国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不无关系。
洛克与卢梭国家理论之比较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
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
北大政治学本科专业书单

北大政治学本科专业书单
北大政治学本科专业书单如下:
1.《政治学导论》- 西蒙·特纳
2.《政治学的逻辑》- 西蒙·斯
3.《政治学概论》- 马修斯·普尔曼·杜诺尔
4.《现代政治学》- 安东尼·吉登斯
5.《政治学基本概念》- 汉斯·约阿克姆·饶斯
6.《西方政治学理论》- 邵锡炎
7.《政治学理论》- 哈佛大学政治学系编
8.《政治学原理》- 约瑟夫·阿·施姆普特
9.《政治经济学:要素、关系和方法》- 瑞道·E·穆尔斯坦
10.《中国政治学:批判性导论》- 张维为
以上书籍涵盖了北大政治学本科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论。
政治学原理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3.在一般理解行为主义革命意义的基础上认 识政治研究科学化的局限性。
如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政治学是伴随人 类社会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发展而进化的。迄今为止, 人类政治思想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我们可以粗 略地将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政 治研究传统的形成;二是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三 是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 现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 讲,我们将追溯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加深对 政治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的理解。
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 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 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 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 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 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 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 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 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 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 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 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 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前179--前104)改造孔孟 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 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 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 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参阅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二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 想。
政治学文献综述

政治学文献综述
政治学文献综述是对政治学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合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通常包括对特定研究领域内大量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从中总结出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现状。
政治学文献综述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问题确定:明确研究的问题或主题,以便在后续的文献搜索和综述中重点关注。
2. 文献搜索:通过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搜索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这可能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书籍、报刊等。
3. 文献筛选: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去除与研究无关或质量不高的文献。
4. 文献阅读与整理:对选定的文献进行阅读,提取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如研究方法、样本、主要结论等,并整理成概要或综述表格。
5. 文献分析与总结:对整理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
这可以通过归纳法、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6. 写作和报告:根据综述分析的结果,撰写综述报告或论文,
包括引言、研究问题、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等。
政治学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它可以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大学已经成立政治学系,并产生了张慰慈(北京大学)、钱端升(中央大学)、张奚若(清华大学)、萧公权(南开、燕京大学)、周鲠生(东南、武汉大学)、萨孟武(中山大学)等著名政治学家。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政治学系被取消,同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政治学的一些课程被调整到法律系。
之后虽有部分恢复(如北大、复旦、人大),但课程以马列理论为主。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由此,当代中国政治学重建并发展起来。
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体会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了政治学系建设,对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政治学重建后第一代创始人80年代响应邓小平的“补课”号召,在各地创建政治学专业,并培养的很多当代政治学精英的人其中王惠岩、徐大同、夏书章、赵宝煦、王邦佐五位先生有中国“政治学五老”之称(格式为姓名、出生年、院校、高校正教授学生)王邦佐1934(复旦大学);(复旦浦兴祖、华东政法袁峰、浙江财经学院郭剑鸣)曹沛霖1933(复旦大学)…(北师大施雪华,复旦林尚立、桑玉成、郭定平、陈明明、臧志军、刘建军,上交大胡伟)王惠岩1928(吉林大学);(清华韩冬雪,吉大周光辉、张贤明、王彩波、王庆华、王郅强、麻宝斌、张锐昕,中科院杨海蛟、郑州大学郑志龙)赵宝煦1922(北京大学);(北大王浦劬、俞可平、朱峰、张小明、何增科、姚礼明、国际关系学院黄大慧)夏书章1919(中山大学);(中大王乐夫、广州大学王枫云、西安交大朱正威)车铭洲1936(南开大学)徐大同1928(天津师大);(南开杨龙,天津师大马德普、常士訚、佟德志、仲崇盛,中国政法张桂琳、丛日云、武大黄颂)丘晓1919(苏州大学);刘德厚1934(武汉大学);(武大张星久、叶娟丽、虞崇胜,湖北大学柳剑平、中南财经政法赵丽江)本土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谱系(多半为老一辈创业者的二、三代传人,其他为师从著名法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格式为(姓名,出生年,师从,毕业年,博士论文题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政治行政学科,是我国现代大学中创建最早的政治与行政学科。
189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即设立仕学馆,1902年改为政治学门,1913年改称法科政治学门,1919年废科改门为系,正式定名为政治学系。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迫使北京大学南迁,政治学系又相继加盟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政治学系。
1946年,北京大学复校,政治学系开始隶属于北京大学法学院。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停办。
从1960年至1963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又恢复存在了三年,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设的一个教研室。
1978年北大恢复政治学教学,但没有师资,就从本校历史系、法律系、中文系、哲学系等毕业班抽调功课好的学生来培训一年,然后招生。
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3月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中断了多年之后终于得以恢复重建,并增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谢庆奎1943王缉思1948关海庭1954(师从北京大学萧超然);1999年《中俄(苏)体制转型与国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王浦劬1956(师从北京大学赵宝煦);1988年《台湾民主运动的发展》王逸舟1957(师从社科院苏绍智),1984年《南斯拉夫实验》俞可平1959(师从北京大学赵宝煦)1988年《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燕继荣1962赵成根1964(师从北京大学李景鹏),1999年《民主与公共政策制定》王正毅1965(师从南开大学鲍觉民)1993年《东南亚政治经济地理研究》清华大学1926年4月,清华正式改制为大学,设立专修课程政治系。
1928年清华又改制为国立大学1936年,清华政治学系在国内创办研究生教育1952年的全国院校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调出参与组建北京政法学院2000年,政治学系恢复建制2009年,原政治系人员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系全面重组张小劲(师从中国人民大学高放)1989年《社会党国际:变化中的组织、思想和政策》景跃进(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治),2004年《村庄权威结构的嬗变》韩冬雪1955(师从吉林大学王惠岩),1994年《论民主的自由内涵及其政治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政治学系的设置,现有的政治学系由原国际政治系的政治学教研室、西方政治思想教研室和中共党史系的政治学教研室整合而成198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1998年成为首批三个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朱立言时殷弘1951(师从南京大学王绳祖),1988年《杜鲁门政府对新中国的政策从敌视到战争的历史回顾》董克用1953(师从中国人民大学赵履宽)2001年《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陈岳1956(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治)2000年《冷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反思与定位》庞中英1962(师从北京大学陆庭恩),1997年《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金灿荣1962(师从北京大学袁明)1999年《美国国会与贸易政策》任剑涛1962(师从中山大学李锦全)1996年《政治伦理的理论构建》张成福1963(师从中国人民大学许崇德)1999年《行政法治主义研究》毛寿龙1967(师从北京大学李景鹏);1994年《需求、成本、制度》杨光斌(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治)2002年《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北京师范大学唐任伍1954(师从社科院巫宝三)1994年《唐代经济思想研究》施雪华1963(师从复旦大学曹沛霖)1994年《政府发生与权能理论研究》南开大学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之初开始发展政治学科,最初称为政治学门,1923年在原有政治学门的基础上设立政治学系。
1949年天津解放后南开政治学系即被撤销,1984年恢复重建朱光磊1959(师从南开大学朱光华);1998年《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杨龙(师从吉林大学徐大同)1999年《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观》常健(师从南开大学陈晏清)1999年《市场经济与权利规范》沈亚平(师从南开大学陈晏清)2002年《社会秩序及其转型研究》孙晓春(师从吉林大学高清海)2003年《正义理念与社会公正》复旦大学1923年复旦建立的政治学系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该系是我国于1964年在高校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1980年首先增设了政治学专业。
1984年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增设行政管理专业浦兴祖1945(师从复旦大学王邦佐)林尚立1963(师从复旦大学曹沛霖);1999年《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桑玉成1955(师从复旦大学曹沛霖);2001年《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郭定平(师从复旦大学曹沛霖);1999年《韩国政治转型研究》陈明明(师从复旦大学曹沛霖);1994年《政治发展中的军人政权》唐亚林中山大学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将原法政学堂政治学系纳入其中20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政治学与行政学家夏书章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得到恢复和重建1998年在国内首批获得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乐夫(师从中山大学夏书章)陈瑞莲1950郭小聪1955(师从中山大学王乐夫)2003年《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倪星(师从武汉大学傅明贤),2003年《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南京大学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建为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下设政法经济系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东南大学改组中央大学,为因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政治与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得到进一步充实1932年组织成立中国政治学会1952年,南京大学政治学系调出停办,部分教师转到其他系科1986年正式复建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张永桃1943张康之1957(师从人大陈先达);1995年《总体性与乌托邦》严强1948吉林大学1981年吉林大学为筹建政治学系,设立政治学教研室。
1982年设立政治学硕士点,开始招收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3年政治学系成立,是全国最早恢复设立的3个政治学专业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政治学理论博士授权点。
1987年政治学系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设立国际政治本科专业2003年获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同年年底设立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周光辉1955(师从吉林大学王惠岩);1995年《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张贤明1970(师从吉林大学王惠岩);1998年《论政治责任》王彩波1950(师从吉林大学王惠岩);1996年《经济起飞与政治发展——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研究》天津师范大学1959年建立政治教育系。
1971年更名为政治历史系,1979年历史学独立建系,复名为政治教育系。
1980年设立非师范专业的法律专业,1986年更名为政治法律学系。
2000年学校撤系建院,更名为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