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与彷徨

合集下载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彷徨中的呐喊

彷徨中的呐喊

彷徨中的呐喊刘东晓摘要:《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创作背景: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

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

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

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

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

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

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

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

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

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

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钱,这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残害。

另外,鲁迅还从她们自身的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寻找病根,发现她们受害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起奴性的思想,仿佛只有不断地做工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对她的认可,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在祭祀当中被“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拒绝伤害,也证明了她终究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洁的人。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 1918—— 1922 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 年 lO 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 1930 年 1 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 (《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 1925 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 年 8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

目录
上一页
• 人物: 鲁四老爷:“鲁镇文化之魂”,作为儒教的代表主宰 着鲁镇的 日常秩序,又具有道教式的生活情趣。 (周作人:讲理学的人大都坚信道教,他们与孔孟之 道 外尤其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 柳妈:信佛的“善女人”,宣扬善恶报应、生死轮回。 • 风俗: 鲁镇的风俗更多地带有道教——包括道家、阴阳家、神 仙家、巫等——的色彩,在这里,人们遵守着种种奇 怪的禁忌。祥林嫂之不为“鲁镇文化”接纳,是由于 她无意识地触犯了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 和风俗中关于寡妇(克死两个丈夫)的禁忌。
目录
③小序与正文的文本分裂 :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 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 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小序
目录
A 、它运用了两套文本,小序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 而正文的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 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 对照。 B、小序与正文的对立也是两重叙述与观点的对立。小序不 是把读者引向对日记的认同,而是对日记的明显断裂和猛 烈颠覆,在整体上是一个反讽的结构。 C、小序的存在构成了对正文启蒙内涵的解构: 当鲁迅为“前驱者” “呐喊”时,在深层意识上已经 否定了这些“前驱”和“猛士”,看到了他们终不免成为 与他们所抗争的旧社会和旧人物的“候补”而已。与其说 鲁迅从“前驱者”身上看到了希望,毋宁说他是在绝望中 反抗绝望。 ——参阅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 反讽的迷宫》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鲁迅第二讲小说《呐喊》《彷徨》

鲁迅第二讲小说《呐喊》《彷徨》

第三、世界意义。阿Q身上的弱点, 也是世界各个民族都具有的共同弱 点。首先是奴性心理,这在所有专 制社会、专制国家里都有的一种性 格特点。其次,退一步的妥协心理, 又次,如钱钟书所概括的“酸葡萄 心理”,再次,如唐· 吉诃德的盲目 的乐观主义等。
(三)艺术特点——怎样塑造了阿Q这 个人物形象? 1、注重从灵魂深处揭示人物的特点。 2、注重从细节处表现阿Q的特点。 3、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点。 4、用讽刺和政论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 点。 5、用喜剧的外表表现悲剧的内涵。
第一类:辛亥革命前后反清封建的先驱者, 有夏瑜、狂人、疯子等,主要特点是孤身奋 战; 第二类: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制度特别是封 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有孔乙己、 陈士成(《白光》),从精神到肉体被摧毁; 第三类:辛亥革命时的激进派,革命失败后 的颓废者,有吕纬甫(《在酒楼上》)、魏 连殳(《孤独者》),由于没有找到先进的 精神力量,终于被封建势力打败;
4、怎样表现“吃人”意象——艺术特色问题: 总体上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第一,双重人称叙事,便于表现正常和病态即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第二,日记体形式的运用,一是打破了中国传 统小说有头有尾的叙述模式,二是有利于表 现狂人独特心理,即不受时空的限制,信笔 所致,任意挥洒; 第三,写实与象征结合,总的说写人是写实的, 主题是象征的,但写实中有象征,象征中有 写实,便于表现狂乱合理性的统一。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
• 首先,更新小说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 作的理论基础。鲁迅将小说创作与反帝反封建 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启 蒙主题。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用小说 来启迪人生,参与历史的发展,鲁迅以自己的 理论倡导特别是创作“实绩”不仅更新了传统 小说的观念,而且创造性地为我国现代小说的 发展,确立了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 学主潮——“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潮。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和《彷徨》,作家鲁迅和茅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小说。

他们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两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尤其是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了新时代的到来,也独具鲜明的特点。

从《呐喊》讲起,主人公单身汉身边困扰着无比地压力,他面临着春蚕革命的残害,精神上的解放,就像把这些压力释放出来,以让人民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斗争的口号就是“呐喊”,他的表现就是勇敢的,用智慧的思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改革的浪潮中。

主人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好奇心、追求自由的放任主义,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彷徨》也描写了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家境贫苦但名声却很响亮的家庭,被迫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彷徨”就是他最完美的状态。

他自负而洒脱,用一种空灵而淡漠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也不畏惧任何困难,他深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总能用最诙谐的方式把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出来。

《呐喊》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象的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而丰富了文学发展的版图。

从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勇敢地说:新生活的精神已经到来!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孔乙己》
? 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 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 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 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 华小拴愚昧而可悲地死与夏瑜壮烈而 寂寞地死从不同层次对辛亥革命前后 社会阶级结构作立体性的透视,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 因。华、夏的隐喻。
? 鲁迅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 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 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 描写,揭示社会了病态和不幸,表达了 深广的忧愤。
? 三、表现的深切 ? 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
疗救的注意。
?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 7、《在酒楼上》
?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退潮,五四新 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当年的战士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许多 人在无所适从中导向颓唐,吕纬甫正是 这种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孤独者》 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被当时 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 找不到,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在绝望中折断脊骨,“躬行我先前 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 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了”。
?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系列 ? 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 ? 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
扎。
பைடு நூலகம்
? 多种形态: ? 1、觉醒者(反抗者):梦醒了无路可走,孤独寂
寞; ? 2、受害者:不幸,愚昧,麻木,被损害与被侮辱; ? 3、权势者;虚伪,冷酷,陈腐; ? 4、庸众(看客):冷漠,愚昧,无意中害人; ? 5、道德家:虚伪,可笑; ? 6、纯真者:人性美,天真纯洁。
4、《风波》 以1917年张勋扶植溥仪复辟为背景, 以质实老到的文笔描绘这起短命的政 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 的风波。
5、《祝福》 为《彷徨》首篇。 祥林嫂的精神悲剧; “我” 的悲剧。
6、《伤逝》 被称作是一首悼亡诗。以男主人公的 手记方式写成。由涓生在失败的现实 中痛苦地追忆有过的追求及其破灭的 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五四新青年的 生活和心灵历程。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 六、《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 1、以现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同中国古
代近代小说划下了界限; ? 2、标志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 ? 3、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传统。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 作者不曾为任何单一的艺术格局所粘住不能 自拔,而是变化万千,无一雷同。从艺术技 巧方面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
? 五、以我为主,兼纳他派:确立了现代 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
? 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共存的创作方法
? 1、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 ? 2、浪漫主义精神的始终贯穿 ? 3、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
9、《肥皂》 由四铭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
行动)穿过表层心理意识、直潜 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结构做无情 的挖掘。 “由外而内的透视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10、《离婚》 是鲁迅自己所喜欢的小说,是作者亲 自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的四篇小说之一(狂人日记、药、肥 皂)。小说写的是爱姑离婚事件,却 真实地写出一出社会悲剧和文化心理 悲剧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