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彷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呐喊各篇人物及主题介绍PPT课件

呐喊各篇人物及主题介绍PPT课件
• 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 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 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 的残破。《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 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
• 故乡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体现出来, 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的未来。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 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 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 《阿Q正传》。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 1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 联)。1932年,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 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 月19日病逝。
敀乡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这丌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丌满所以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 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 人买了一些蝌蚪儿,然而,他又买了四只的小鸭。小 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 爱罗先珂的蝌蚪。
26
• 《端午节》
• 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 方玄绰的形象。
• 他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 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情节

读书分享交流会《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课件

读书分享交流会《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课件
作者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 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思想内涵,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主题分析
批判现实主义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 的阴暗面。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合理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
鲁迅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现实的反映
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的传承
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这种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艺术的借鉴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古典 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读完《故事新编》后,我对鲁 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 了他通过文学表达出的对社会 和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和情节,深入剖析了人性的 各种弱点,如贪婪、自私、虚 伪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3
《故事新编》读书分享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创作《故事新编》时,正值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前后。
VS
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意 识到要唤醒民众的觉悟和思考,必须通过 文学的方式。因此,他决定用“故事新编 ”的形式,创作一系列短篇小说。
主题分析
02
作者背景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 一,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 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 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 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 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 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 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 之一。
•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 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 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 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 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 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 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 “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 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 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 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 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 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就这样,鲁迅实际 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 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诉 了从先秦到"五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 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 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

呐喊阅读辅导PPT课件

呐喊阅读辅导PPT课件
◆不仅从肉体上吃人,而且从精神上窒息人、戕害人。 ◆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舆论力量扼杀下层群众, 导致个性扭曲。 ◆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也有吃人,一味收拾幼者、弱者。
写作背景
1918年5月,当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 年》上发表之后,8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公开自己与 社会决裂态度的杂文《我之节烈观》,紧接着,在这年的10月, 他毅然加入了“《新青年》作家群”,加入了正方兴未艾的 “随感录”创作热潮,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随感录”《随感 录·二十五》。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 前,接连发表了小说《孔乙己》和《药》,到1921年底以前, 又接连发表了《风波》和《阿Q正传》。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至尊的崇高地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⑤“熟睡的人们”:
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
四、《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写于一
九一八年四月。它是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 话小说,也是现代中 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 出作品。后收入鲁迅 的第一部小说集《呐 喊》。
写作背景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 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 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 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 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 到苦闷、压抑。1917年,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曙光照到中国,当风行一 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 的心情,躲在S会馆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此时,鲁迅内心的火 焰即使没有完全熄灭,也只是一团“死火”。但是,当他早就渴望的“精神 界之战士”终于将要呼之欲出时,当这些在寂寞中驰骋的猛士向他发出了增 援的呼号时,,他终于将这种"邀请"当作是"前驱者"向自己发出的"将令", 内心的死火终于被重新点燃。在《新青年》同仁的鼓舞和支持下,他将自己 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凝聚在笔尖,向整个封建传统提出了 挑战。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

目录
上一页
• 人物: 鲁四老爷:“鲁镇文化之魂”,作为儒教的代表主宰 着鲁镇的 日常秩序,又具有道教式的生活情趣。 (周作人:讲理学的人大都坚信道教,他们与孔孟之 道 外尤其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 柳妈:信佛的“善女人”,宣扬善恶报应、生死轮回。 • 风俗: 鲁镇的风俗更多地带有道教——包括道家、阴阳家、神 仙家、巫等——的色彩,在这里,人们遵守着种种奇 怪的禁忌。祥林嫂之不为“鲁镇文化”接纳,是由于 她无意识地触犯了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 和风俗中关于寡妇(克死两个丈夫)的禁忌。
目录
③小序与正文的文本分裂 :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 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 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小序
目录
A 、它运用了两套文本,小序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 而正文的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 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 对照。 B、小序与正文的对立也是两重叙述与观点的对立。小序不 是把读者引向对日记的认同,而是对日记的明显断裂和猛 烈颠覆,在整体上是一个反讽的结构。 C、小序的存在构成了对正文启蒙内涵的解构: 当鲁迅为“前驱者” “呐喊”时,在深层意识上已经 否定了这些“前驱”和“猛士”,看到了他们终不免成为 与他们所抗争的旧社会和旧人物的“候补”而已。与其说 鲁迅从“前驱者”身上看到了希望,毋宁说他是在绝望中 反抗绝望。 ——参阅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 反讽的迷宫》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蒙克《呐喊》赏析 ppt课件

蒙克《呐喊》赏析 ppt课件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 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 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 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 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 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 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呐喊》对后世的意义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 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 大的意义。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 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 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 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最新行情: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 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 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 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 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作 者 其 它 作 品 展 示 :
—— 蒙克《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 菲的肖像画)

鲁迅的《呐喊》、《彷徨》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于1922-1926)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1935 年) 。 其它分类研究方法。
第三节、《故事新编》
3.《故事新编》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
和风格特点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 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 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 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 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呐喊》、《彷徨》
1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呐喊》( 收 1918 年- 1922 年小说 14 篇 ):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一节、鲁迅创作概述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 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 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 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 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第二节、《呐喊》和《彷徨》
2 、《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 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呐喊》、《彷徨》
3. 《狂人日记》主旨、与外国 文学关系、创作方法: A、《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 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 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

《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接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 术,是结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心理分 析等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现实主义。
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抒情小说、讽刺小说、 乡土小说的先河。
四、形成了独特的小说表现手法与技巧: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与烘托
17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18
涓生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19
《伤逝》的艺术特色举要
一、小说采用了日记体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 方式,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抒情色彩的诗 化叙事风格。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 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 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 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 恨和悲哀。”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够 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 种局限可能导致的悲剧。
13
《伤逝》的故事梗概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 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 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2
“中国的诗歌中,有时也会说些下层社会的苦痛。 但绘画和小说却相反,大抵将他们写得十分幸 福,平和得像花鸟一样。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 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 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 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但我母亲的娘家在农村,间或和农民相亲近, 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 花鸟不一样了。不过我没法使大家知道,后来 看到外国的小说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于是尝 试写了短篇小说。”——鲁迅
包好!” 4、坟墓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12
《伤逝》及其时代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 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20年代初,收录于 《彷徨》中。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 候。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 的口号,迅速而强烈地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
二、具有初步现代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鲁迅
既看到他们身上进步的因素,又刻画了他们自 身的局限,所以在鲁迅笔下他们往往是悲剧人 物。
7
《呐喊》与《彷徨》独特的叙事模式 和艺术成就
一、独特的叙事模式:“吃与被吃”、“看与被看”、 “离家——回家——离家”。
14
《伤逝》的主题
表现了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追 求个性解放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它不是一 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 剧。它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 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 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15
《伤逝》的叙事结构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借鉴西方小说形式,建立中国现代小说的新 形式。
三、“忧愤深广”的情感基调:关注人的精神 世界,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反抗一切压迫与束 缚。
5
《呐喊》与《彷徨》探索农民灵魂世 界的秘密
一、始终把农民的贫病愚昧与反封建的主题结 合在一起。
二、同时关注农民生活上的贫弱和精神上的落 后愚昧。
3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 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 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 迅 推荐书小说的 起点与顶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 小说模式。
8
《呐喊》与《彷徨》重点篇目导读
《药》与《伤逝》
9
《药》的主题
鲁迅对孙伏园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 哀;更直接說,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 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並不知道这牺牲为 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 牺牲可以享用。”
10
《药》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蕴涵着鲁迅知识分子题 材小说的基本结构模式之一:出走——返 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子君以决 然的姿态走出封建家庭,追求个人爱情自 由和个性解放;后来却不能不回到自己先 前叛逆了的旧家庭,并最终抑郁而死。
16
《伤逝》人物的困境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 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的 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涓生在子君 离开后并未找到他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哀 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 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第二章 二十年代小说(一)
第三节《呐喊》与《彷徨》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与顶峰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三、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四、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 五、重点篇目导读:
《药》 、 《伤逝》
1
小说家鲁迅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 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 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 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 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某些真诚地, 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 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鲁迅
三、把思考农民命运与反思辛亥革命失败、改 造国民性结合在一起。
四、对中国农民怀着深切的同情。
6
《呐喊》与《彷徨》中两类知识分 子形象
一、深受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毒害的旧 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白光》中被科 举制折磨的失去生存能力的下层知识分子; 《高老夫子》、《肥皂》中的封建卫道士。
主线/明线:华家小栓得肺痨,用人血馒头治病。 老栓买血→小栓吃血→茶客谈血→小栓死去→ 死得愚昧。
副线/暗线:夏瑜因反清革命被杀。 夏瑜被杀→血被当药卖→茶客谈血→夏瑜死得 寂寞。
明暗交织、药血结合,突出主題。
11
《药》的线索——“人血馒头”
1、路人:“这是给谁治病呀?” 2、小栓的母亲:“吃下去吧,—病便好了。” 3、康大叔:“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