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看草原,大家都说好。
大家都说,在羊肠小道上看草原,好像站在大海边上,任眼前的草浪涌过来。
天的边塞草是淡淡的黄色,地的边塞草是密密麻麻的绿色,真是奇诡呀!妈妈带我去游草原,爸爸说,这一定要带刚刚种下的柳树、桦树苗。
路边的人家,门前都种上了桦树和柳树。
那叫一丛一丛的绿,是大风拂过来的。
大风整日的拂过大山大岗。
嘿!你快来看,风把妈妈的长发吹成大卷,也把大山大岗的沙子吹成一阵一阵的飞了起来。
砰砰!像枪声一样。
人们在一片砂泽地上被紧紧地包围着。
我轻轻地走进一片绿中,要到草地上心之大地观看,作一首意境诗。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从妈妈的携中拿出一把瓦伞,撑在我爸爸的放下来飘起又放下来的一片高高的大桦树下。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拉着妈妈的手,跑到妈妈的房子里躲雨。
可我等呀等,雨越下越大,一滴一滴地掉在妈妈们的头上玩儿着。
妈妈说:“喂、宝贝,你不要害怕,整天陪着我玩儿,有什么事都不要怕。
记住:你是勇敢的。
”我真像一颗小草原上的小百灵鸟。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草原》,掌握本文的大意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情景启发法(2)释义导入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2. 学习掌握课文重点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分组讨论,探究课文情感。
5. 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6. 评价优秀作品。
7. 总结,课后作业。
4. 课堂延伸本课主要教授“状物诗”的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以其特点为核心,抒发自己的感情。
可以选择校园中的一角,通过对这个地方的描写,抒发情感。
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案及作文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的好处2.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作者独特的体验。
4.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情感。
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内容】一、复习导入词语听写蕴含————静谧————漫游————奥秘————演奏————德高望重————二、回顾课文回顾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板书:古桥上、树林里、山中的一切)三、交流探究品评赏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
预设一:古桥上<1>从哪看出“我”与他感情深厚的?<2>理解“德高望重”这个词语,为什么作者这样评价古桥呢?<3>感悟:“古桥”奉献的品质,使作者对其赞美与敬佩。
(板书:奉献)<4>请学生读出作者的敬佩之情预设二:树林里<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感悟: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板书:想象)预设三:山中的一切<1>“你好,清凉的山泉……变得更加湛蓝。
”<2>能否把“你好”去掉?感悟:用人称“你”,便于情感交流,感觉更加亲切。
(板书:亲切)<3>请一位同学读出亲切的情感预设四:“告别朋友”体会写法<1>小结:首尾呼应,可使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引起读者共鸣。
(板书:首尾呼应)<2>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好心情。
四、积累语言背诵段落作者满怀好心情,向我们展示了他与朋友的深厚感情,有没有让你有所触动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五、小练笔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对“朋友”亲切的呼唤、热情的赞美,是否打动了你?请在其中选取你喜欢的“朋友”,抒发你对它的情感!六、学法总结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预习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预习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预习教案篇一导入新课(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篇二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一课》。
谁来说说这难忘的一课发生在什么地方?(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2、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
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
谁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课前把资料制作成网页,图文结合,学生一一介绍:台湾的阿里山;台湾的日月潭;台湾的自然资源;台湾的历史。
)台湾真是一个宝岛啊!但也真由于它的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万尽沧桑,经常被肆意践踏。
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中日甲午战争后,1859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
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导语】作家⽼舍先⽣以他亲⾝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章记叙了他第⼀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美和⼈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民对汉族⼈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民团结友爱的⼤家庭。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课《草原》教案 教学⽬标: 1.认识“丘”、“渲”等7个⽣字,会写“毯”、“陈”等9个⽣字。
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的景⾊,读出⾃⼰的感受。
背诵第1⾃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热爱草原、热爱草原⼈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所描写的⽣活情景,并理解课⽂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美以及蒙汉两族⼈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带⼊草原⾼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相关词语:⼀碧千⾥、翠⾊欲流 3.导⼊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这就是对茫茫⼤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舍⼀起,⾛进内蒙古⼤草原,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的热情好客。
(板书:1.草原) ⼆、初读课⽂,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学习情况。
(1)检查⽣字读⾳。
⼩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悟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如“碧绿”、“辽阔”等。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哪些情感?4.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草原》作者:老舍原文略。
2.生字词表碧绿、辽阔、美丽、赞美、向往、丰收、牧歌、骏马、牛羊、毡房等。
3.教学课件制作关于草原的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辅助教学。
4.家长签字表家长签字确认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5篇)

六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六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5篇)六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爱护公物的习惯。
2、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消防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等。
3、进行卫生健康教育,预防地震,防爆、防盗、防溺水安全等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1、背景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在学校安全渡过每一天,健康快乐成长,万一出现安全事故,都会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万一的概率如果作为老师加强安全管理,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减少安全事故,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轻松、愉快。
2、交通安全常识,多学有益。
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不坐超重、超载车辆以及无证、无牌的摩托车和三轮车。
希望每个同学时时刻刻记着要遵守交通规则。
希望每个同学时时刻刻记着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走。
3、消防教育,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破坏消防设施。
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织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库等)附近玩火、放鞭炮。
不随意乱摸,乱碰电源插头。
不带火种上山或进校园。
不吸烟,不玩火。
4、防溺水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私自下河游泳、洗澡。
不到河边、井边、池塘边玩耍、嬉戏。
5、饮食安全教育不喝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教育学生不乱吃小零食和地摊上的食物。
不购买“三无”食品,不暴饮暴食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吃发霉或过期、腐烂食品,多饮用白开水,少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
6、卫生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澡。
7、防暴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
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的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的教案《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六班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的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六班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的教案1教材简析:《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纳联想和想象,给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
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六班级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单元重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知识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世界,培育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妙情感。
(情感目标)4.学习运用比方、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美妙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学生】六班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化理解。
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表达的感情。
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仿照,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在体验与交流中认识科技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设计
巫溪县教研室彭辉鳌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主题之一。
教材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科学技术——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的思路编排设计。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道德意识形成内部成因,对该主题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活动一:感受科技力量
(播放课件:1、古时候人们用柴火照明;2、人们用松脂等植物油照明,3、人们用煤油或汽油照明,4、家家户户用上电灯,5、城市里华灯高照的夜景)
随着课件的播放,教师深情地讲述道:“很久以前,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不得不点燃竹签、麦草以及其他一些易燃物来驱逐黑暗;后来人们在实践中知道了一些植物在强烈的阳光下渗出的油,如松脂可以燃烧,于是人们将采集到的植物油储存起来,以便黑夜用来照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煤油、汽油等燃油的大量生产,人们普遍用煤油、汽油来照明;
随着电和点灯的发明,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装上了电灯,让黑夜变得像白天一样亮堂;如今的街市华灯高照,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
师: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老师的讲述,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小结:的确,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不仅带来了方便,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那么,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从古代到当今的生活领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和方便,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并为寻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活动二:寻觅科技成果
1、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
四人一组进行合作,举出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要求:(1)说出你知道科技成果的名称、它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2)小组长做好记录;(3)推选组员在全班交流。
)
2、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3、教师小结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展示科技成果。
(课件出示一些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如现代医疗技术,减轻了手
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杂交玉米(水稻)的问世,人们便摆脱了饥饿;大棚蔬菜的产生,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等)[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科技成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充分讨论与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人类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
活动三:辨析科技的利与弊
1、启发: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你们知道吗,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2、出示课件:(人们利用水果保鲜剂浸泡水果;保鲜剂渗入水果内层;人们吃水果将存余水果内部的保鲜剂吸入体内。
)
讨论:从上面的事例你知道些什么?
(预设:水果保鲜剂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水果的水分,不让水果腐烂,但过多使用保鲜剂,保鲜剂将渗入水果内层,人食用以后,将会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有害于身体。
)
3、分析科技成果的利与弊。
小组合作学习,举出生活中的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并完成下表:
小结:任何一种科技成果,即有利于人类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区分它们的利与弊,克服它的不利因素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 设计意图:当学生沉浸在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喜悦、亢奋之时,教师及时举出实例,分析科技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
4、阅读教材5页,围绕“该不该克隆”展开辩论。
克隆就是复制。
它是运用克隆技术,从生物体中提取一个单细胞进行培育,可以长出同母体外形一模一样的子体。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你们认为利用克隆技术进行克隆好,还是不好?(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
小结:从刚才双方的辩论中我们知道:克隆技术在医学方面可以帮助患者修复那些不能再生的被损坏的器官或组织;在农业方面能够培育良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在动物方面还能为拯救濒临物种提供机会,但是不能用来克隆人,有损于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尊严。
所以必须,严加管理,让克隆技术趋利避害,更好地造福人类。
[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对克隆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中双方陈述观点,阐述理由,进而加深了理解,对“科技是把双刃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科技伦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 活动四:迷信和邪教危害人类
1、教师讲述教材中例子,(课件展示人们烧香磕头的画面)
思考:(1)你认为这样做能战胜病吗?(2)它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 (3)你对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2、交流:在你们的身边有上述例子中的人吗?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举出生活中相信迷信的人及其做法和带来的恶果。
)
3、讨论:针对类似上述迷信的做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小结: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没有文化知识,不理解科学,出现了一些相信迷信的活动。
因此,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一系列的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的活动,让周围的人理解科学,破除迷信。
4、(出示课件:法轮功邪教自焚的场面)教师配合画面讲解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种种丑恶行为。
思考与交流:(1)看到上面的画面,你有何感受?(2)如果你是刘思颖的同学,看到病床上的刘思颖,你会对她说什么?(3)你会对你身边的人说什么?
小结:邪教组织利用人们迷信的心理特点,蛊惑、煽动人们从事某种邪教活动,达到他们的谋财、害命、动乱人心的罪恶目的,因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决抵制邪教组织,从
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运用科学技术的有利因素,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达到健康、文明、愉快、幸福地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典”时期一些伪科学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伪科学和迷信的无知;在交流自己身边的迷信现象,明白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缺乏科学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学科学、宣传科学的意识;观看“法轮功”自焚事件的画面,真切感受到邪教的罪恶行径,并在思考与交流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
活动五:科学在行动
1、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讨论,你知道有哪些科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又有哪些不好的影响?你对迷信和邪教有了哪些认识?
2、课外询问长辈或上网查,搜集有关科普知识的资料。
3、以小组或自选学习伙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一次“科学在行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