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合集下载

孔明智退司马懿主要内容

孔明智退司马懿主要内容

孔明智退司马懿主要内容司马懿,字仲达,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曹魏的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智勇双全的谋士”。

而孔明,字孔明,号亮,蜀汉丞相,也是三国时期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被誉为“卧龙”,是蜀汉的重要顾问和军事统帅。

在三国历史上,司马懿和孔明可以说是两位最具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智谋较量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主要体现在他们在战争中的军事决策和对敌方情报的分析上。

在赤壁之战中,孔明借东风之势,火烧连环船,大败曹军。

而司马懿则在定军山之战中,利用火攻之计,成功击退了蜀汉军队。

可以说,他们在军事上的智谋和决策都是非常高明的,都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除了在军事上的较量,司马懿和孔明在政治上的智谋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权谋,成功稳定了曹魏政权,并对外扩张,使曹魏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而孔明则在蜀汉政权中担任丞相,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成功巩固了蜀汉政权,并且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以说,他们在政治上的智谋和谋略都是非常高超的。

在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是非常具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

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决策和谋略都是非常高明的,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智谋和谋略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他们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英雄人物。

可以说,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是三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后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传奇故事。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232年-272年),字文则,字子长,河内温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司马昭次子,曹魏大将司马师的弟弟。

早年曾跟随父亲和兄长参加过平定毌丘俭叛乱、平定王凌之乱等军事行动。

司马懿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位一体的综合才华使得他在曹魏之后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德才兼备、辅佐三世”的忠臣良将。

司马懿智勇双全,以过人的才能和政治眼光著称于世。

他是一位重视教育、文化的人,尤其是注重士人的思想教育。

在司马懿的提倡下,曹魏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文化刊物和文艺作品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集中印证了曹魏在文学、史学、思想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创新。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司马懿处理内部事务能力非常出色,曹魏内部各派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而司马懿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减少内部纷争,最终使得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在军事方面,司马懿更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领导曹魏军队参加了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争胜利,为曹魏的国家安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懿是个勤奋而严谨的人,他時常深夜读书、钻研史书和兵书,常常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边疆和内陆,了解军情和民情,为自己的军队制定科学的作战计划,增强自己的作战能力。

除此之外,他也注重士兵作战意志的训练,积极与下属军官交流,树立一个传统的优秀风范。

司马懿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他谦虚淡泊政治权利,不为权力所迷惑,为国家长远的利益而着想。

他曾在一次辞谢自己的显赫职位时说:“我心中早已没了跟别人争官爵的念头,只是想做点有益于民生和国家的事情。

”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贡献给了民族和国家,为历史留下了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

总之,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卓越人才之一。

他在政治、军事、文化三个方面都展现了出色的才华,极大地促进了曹魏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他的整个生命充满了无私奉献和高度责任感,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人们深思和铭记的伟大人物。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他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司马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懿以其才华横溢、谋略高超和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

他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从司马懿的生平事迹、政治成就、形象塑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司马懿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世家望族。

他的祖父司马懿曾担任琅邪国相,父亲司马昭则是曹魏的权臣,司马懿有着深厚的政治底蕴和家族背景。

在家族的熏陶下,司马懿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学有所成。

年轻时,司马懿曾在曹魏朝廷中任职,展现了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在曹魏朝廷的政治斗争中,司马懿深受排挤和冷落,这也埋下了他对曹魏朝廷的不满和反叛的种子。

司马懿最终选择离开曹魏朝廷,他在司马家族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司马家族的助力下,他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源,成为了一方势力的代表人物。

司马懿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政治手腕,成功地将自己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在动荡的战乱年代,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成功地化解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稳定了局势。

最终,司马懿在西晋王朝的奠基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手腕,成为了西晋王朝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西晋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司马懿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行动,帮助西晋王朝巩固了政权,保卫了国家的疆土安全。

在司马懿的领导下,西晋王朝官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国家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司马懿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政治手段和行为常常引起了争议和质疑。

在西晋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司马懿不惜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夺取政权,甚至对政敌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和打压。

他的这些行为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被后人推崇为“晋朝开国功臣”和“虞帝”,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介绍司马懿的生平事迹,探讨他对于西晋王朝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司马懿于公元208年出生在中国西汉末年乱世之中,出生在一个世家世族之中,家境殷实,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少年时期,司马懿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执着的个性。

他深谙兵法,善于军事策略,对于政治和国家事务也有着很高的见解。

年轻的司马懿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抱负和统帅能力,成为了当时的一名风云人物。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魏国正面临着政治的动荡和内乱。

此时,司马懿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重要人物,他以自己过人的才智和谋略,协助曹操之子曹丕夺取魏王位,并成为了魏国的重要高官。

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更是积极参与了曹叡的登基仪式,对魏国政权的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司马懿并没有就此安于现状,他一直渴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王朝创始人。

他深知魏国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动荡,因此他决心要推翻曹魏政权,创建自己的王朝。

在曹叡时期,司马懿施行一系列政权改革措施,削弱了朝廷的权力,增强了自己的权威,并通过合理的政治手段,稳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最终,在公元266年,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曹魏政权,创建了西晋王朝,成为了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司马懿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为西晋王朝的繁荣和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在多次战争和战役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军事智慧。

他灵活运用兵法,善于军事部署,曾多次在战场上大获全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他曾率军出征,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司马懿

司马懿

司马懿
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司马懿是有心继承大业的,他也想跟着一个有能力,有实力实力强的人,帮助她一同完成梦想,而司马懿他一开始不想跟曹操的原因是他觉得曹操是个昏君,他无法判断出直到最后才知道曹操这个人非常好。

司马懿一生中的高潮就在最后,就是在曹叡当上皇帝之后他便有了机会,首先是曹叡把他的职位降到了如同平民让他回家,再到最后实在没有大将带兵出征,他才叫回司马懿,司马懿姜孔明七次打回祁山最后杀了曹爽。

在这个时候他知道魏国的皇帝已经是个昏君了,所以他没必要再坚守一颗忠心,他把孔明七次打入祁山,他已经得到了人民的心,他的势力越强大兵马越多最后他称霸了三国如果司马懿在辅佐曹操的时候抓住机会他可能就是魏国第一个司马皇帝。

但是他为了忠义让他没有机会当上一国之君,不过司马家族要是没有他就没有东晋西晋,就是因为他才能司马家族走上了家族的最高巅峰就这样司马懿给他家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给中国历史的长流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和竹林七贤的思想不一样。

竹林七贤一心想要隐居当道士但有想当官但也想改变国家,他们自己的理想已经自我矛盾,而司马懿呢?他和嵇康一样出生就是一个神童,非常聪明。

但司马懿去你心想着当官当大臣。

辅佐皇帝甚至想当上皇帝没有想过隐居只想着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祖祖辈辈心血不能辜负了祖先,这就是司马懿人生中的最高巅峰。

司马懿成为的开国皇帝,他珍惜的机会他可以忍辱负重也看好自己的方向,看好了自己选的君主,也看好了曹操,他知道自己跟着曹操才有当上一国之君的机会。

就是这样一个司马懿让现代的人刮目相看。

重温经典,魏之忠臣司马懿波澜壮阔的生平事迹

重温经典,魏之忠臣司马懿波澜壮阔的生平事迹

标题一:重温经典,魏之忠臣司马懿波澜壮阔的生平事迹标题二:回顾佳话,三国乱世中司马仲达的壮志雄心导语: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各方势力都觊觎汉室江山割而据一方。

在这个国家动荡不安、军事纷争不断的时期,一批批能人志士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我华夏五千年的画卷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不得不提一人,“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他就是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251年)。

通过他的生平事迹,来了解一下这位乱世能臣的雄心壮志。

一、入仕坎坷司马懿。

(1)出生士族。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出生于名门士族,其家族中司马卬降于汉高祖刘邦并战死沙场,其高祖父司马钧、曾祖父司马量、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都是汉朝重臣。

司马仲达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一个历代效忠于汉朝的家族。

(图1 电视剧《三国》中的司马懿)(2)抱病不出。

公元201年,曹操在仓亭又击败袁绍,得到了官渡之战胜利的曹操地位实力都处于上升期。

这时已经22岁的司马仲达,在士族之中已经有了较高的声誉名望,担任司空的曹操听闻了他的声望后派人征辟司马懿。

他望着这日渐衰微的汉室江山,居然被这个阉宦之后的曹司空控制,而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和报国远志却不能像祖辈那样忠良于世,心有不忿。

故此司马懿装病不仕,这样既能保全性命又不违背自身的志向和气节。

(3)被迫从仕。

直到七年之后(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击败了袁氏一族,此时青州、幽州、并州、冀州都落入曹氏之手,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方霸主,虽然得到了官渡之战和远征乌桓的胜利,但是历经大战自己也损兵折将(特别是痛失郭嘉),这时求贤若渴的曹操盯上了司马仲达,使用强制手段来征召入仕。

战胜袁绍让世人不得不承认曹操确实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军事天才,在谋略和才华的光芒下出身的贵贱已经不重要。

这时的司马懿已经29岁深深被曹操的个人能力所折服,他想着自己总不能告病在家一辈子吧,而且此时已经欺瞒不住,不能因为自己的清高连累司马家族。

所以他选择了入仕,唯有如此自己这满腹经纶才有用武之地,司马家族之才流芳于这天地之间。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司马懿,字子长,陕西樊城人,是一位具有统治才能和智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于208年进入魏国官场,逐渐成为魏国朝廷的核心人物,被任命为武军将军、
豫州刺史、尚书令等重要职位,并主持了魏国大政方针。

他实行了严格的治军、读书等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国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力。

司马懿还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他曾领导魏国的军队在一系列战争
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其中,他创造了在半年内攻下长安的奇迹,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
事战争之一。

他还在汉中战役中击败了著名的诸葛亮,稳固了魏国在战略上的地位。

司马懿在统治魏国期间,指导制定了许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法律条例和政策,例如禁止奢侈浪费、控制商人活动、打击土豪势力等等。

这些政策和法律为中国历史的发
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到了西晋时期,司马懿助其子司马炎篡位,成为晋朝的创建者。

晋朝建立后,司马懿
更是发扬光大其先进的文化和治理经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司马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法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他的思想和才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为中国的未来作出贡献。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232年- 251年),字文则,河内郡温县人,是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古代权力斗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出身贫寒,但是他却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一路升至魏国的最高权力者,成为了魏国最后的魏帝曹髦的实际掌权者,为江山社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司马懿自幼聪明机智。

他小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家境贫寒,每当有空时,他就会捡些废纸、废帕子什么的作为书写材料,在父亲的绵羊圈旁边的石头上写字,勤奋求学,精通经史子集。

他自幼就表现出了足够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司马懿(232年- 251年),出自世家,父亲司马兆是当时魏国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文官,曾任丞相司马懿后来的发迹也少不了父亲在制高点上的影响。

他年轻时,在著名的书法家张旭的指导下,修炼了出色的书法技巧。

曾经,他在一场文化比赛中,以出色的书法、演讲和诗歌表现,打败了当时的名士陈群,成为了当时的第一人物。

自此,司马懿名声渐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名人和文化精英的赏识。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始于魏晋三国时期的混乱,那时天下大乱,许多地方都陷入到战争中。

此时,司马懿加入了曹魏魏国政府的官场,被授予散骑侍中、司徒。

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曹魏魏国的重要臣子。

同时,他还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曾经在铜马蹄间的战争中抵御了猛烈的进攻,军事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在魏国的政治生涯中,司马懿涉足了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曾经,他被任命为曹魏宗室权臣团中的第一把手,代替了本来就在做宗室权臣团的曹魏大臣荀攸。

此时,曹魏正面临三方面的威胁,东吴孙权向北进攻,北魏曹爽反叛,还有鲜卑入侵。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采取了野心勃勃的手段,精心谋划,成功地击败了东吴汉军,并重新夺回了邺城,保卫了曹魏的领土和统治。

此时,曹魏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定,因此他召回了曹爽,使国家的责任得到更好地分配,政治局势得以稳定,秩序得到更好的重建。

到了曹髦即位时,司马懿已经升至太傅之位,成为了实权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
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
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
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
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司马懿和邓艾
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
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
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
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
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
侯。
3
[键入文字]
黄初六年(225年)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
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
耳。”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
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
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
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
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说:“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
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
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辅政平乱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
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
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
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
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
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忍,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贾嗣、魏平
兴修水利
2
[键入文字]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
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
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两淮屯田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但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
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马懿上表倡
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
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
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
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
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
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
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
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进行屯垦,都说明
上邽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
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
4
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
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
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
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
—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设置
的,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
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上邽军屯
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
出兵攻魏。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司马懿击退了
孙权,又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司马懿主要功绩
抗蜀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
[键入文字]
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
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
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
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