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的分级诊疗策略

心房颤动的分级诊疗策略
de pointes),窦性停搏,AVB • 优先考虑药物复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时,建议使
用氟卡因或心律平(Ⅰ类推荐) •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推荐胺碘酮(Ⅰ类推荐) •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部分可使用单次较高剂量氟
卡因(200-300mg)或心律平口服(450-600mg )(Ⅱa类推荐)
有关直流电(DCC)复律的建议
与AF有关联的心血管疾病
• 衰老:40-50岁<0.5%,80岁以上者5-15% • 高血压:AF发生及AF相关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 • 症状性心力衰竭:30%的AF患者NYHAⅡ-Ⅳ级 •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依据时 • 心脏瓣膜病 • 心肌病:约10%的AF可能是少见的心肌病 • 先心病 • 冠心病、COPD、糖尿病、甲亢等
• 遗传易感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家族性AF等,编 码心房肽的基因变异
AF的临床分型
• 新诊断AF:首次发现,持续时间并不确定 • 阵发性AF:指大多数可在48小时内自行终止的AF,部分阵发
性发作可能持续至7天 • 持续性AF:指AF发作持续7天以上或需要药物、直流电进行
复律才能终止者 • 长期持续性或持久性AF:持续时间≥1年且决定 采取心律控
• 为增加DCC的成功率及预防AF复发,应考虑先给 予胺碘酮、氟卡因、心律平、依布利特或索他洛 尔治疗(Ⅱa类推荐,B级证据)
• 对症状明显而其他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重复DCC (Ⅱb类推荐,C级证据)
• DCC禁用于洋地黄中毒患者(Ⅲ类建议)
复律策略
AF的长期治疗原则
• 预防血栓栓塞:目前唯一能降低死亡率措施,药物如华法林、NOAC ,经皮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
率/心律和症状自我评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按照随访安排定期 随访等;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要点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要点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要点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版)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版)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版)附件2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03-16
CONTENTS
• 心房颤动概述 • 药物治疗策略 • 非药物治疗方法 •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01
心房颤动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 ,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03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电复律技术操作规范
电复律前准备
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必要的心电图和血液学检查。医生 需向患者解释电复律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电复律操作
患者需处于麻醉状态,以减少疼痛和不适感。医生将电极板放置于 患者胸部,通过瞬间释放高能量电流,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电复律后观察
医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恢 复期。
手术原理
外科迷宫手术是通过切割和缝合心房肌肉,制造一系列的“迷宫”,使
电信号在迷宫中沿特定路径传导,从而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
02
手术适应症
外科迷宫手术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房颤患者,尤其适用于合并其
他心脏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03
手术效果
外科迷宫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但手术创伤较大,恢
抗凝治疗
老年房颤患者栓塞风险较高,应根据患者的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合理选择抗 凝药物和剂量。
妊娠期房颤患者管理要点
妊娠期房颤患者的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心脏负担加重,易出现房颤等 心律失常。
治疗策略
对于妊娠期房颤患者,应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 疗。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有致畸作 用的药物。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

房颤合并心衰(急性室率控制)
应用胺碘酮与地高辛控制心率的疗效之间无差异[1]
➢ 此外还显现出在24小时具有能够更好控制心率的趋势,但这一 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胺碘酮和地高辛组的 24h研究期间室率(中 位数±SEM),2种治 疗的室率没有显著性差 异(P=0.33)
时间(小时)
心率
1.
Cochrane AD, Siddins M, Rosenfeldt FL, et al. A comparison of amiodarone and digoxin for treatment of
2006 ACC/AHA/ESC Guidline for AF 心室率控制
IIa类 地高辛加用BB或N-DHP-CCB控制静息和运动时 HR,药 物选择应个体化,避免心率过慢 (证据级别: B) 药物控制不满意,采取房室结或旁道消融 (证据级别:B) 静脉胺碘酮控制HR,用于其他方法无效或有禁忌症者 (证据级别: B) AF伴经旁路前传患者,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不必行直流 电复律 ,静注普酰胺或依布利特转成窦律 (证据级别: B)
心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
理论上,节律控制应优于心率控制,但AFFIRM, RACE和STAF等研究表明: ➢ 症状较轻的老年房颤患者,包括合并高血压和器 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率控制治 疗是合理的治疗手段 ➢ 年青患者,特别是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节律 控制可能是较好的初始治疗方案
AFFIRM (4060 pts) rate vs rhythm control
AFFIRM –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2002, 347: 1825-33
心室率的控制标准
心室率的控制标准随年龄而改变,一般认为安静 状态下心室率在60~80次/分,中等量运动后心室 率最好控制在90~115次/分之间

最新版-房颤分级诊疗

最新版-房颤分级诊疗

最新版-房颤分级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以及《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和《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文件要求,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立房颤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文件明确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目的通过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进行管理,探索城乡联合规范化管理在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依从性,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减少血栓风险,控制出血风险的价值。

方法入组22个社区心房颤动需要抗凝的患者共142例,对22个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心房颤动的cHA。

DS-V ASc评分,华法林的用法,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的监测,并发症的处理。

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本院进行评估后,发予心房颤动患者信息卡片,并与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对接,嘱患者回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华法林剂量调节;另一组为对照组,直接嘱其到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华法林剂量调整。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依从性,INR初次达标时间、TTR、出血的并发症,血栓并发症等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观察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R高于对照组;达标时间迟于对照组;两组间出血及血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医院与社区联合进行心房颤动抗凝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患者抗凝的依从性、TTR,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标签:心房颤动;抗凝;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治疗窗内时间;医院与社区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 1.4%~3.4%,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4%~0.8%。

使用华法林患者中,治疗窗内时间(TTR)也是长短各异。

我科开展了医院与社区联合进行心房颤动的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希望通过三级医疗机构对社区医生的指导提高社区医生的诊疗与疾病管理水平,对社区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指导INR监测、患者用药及并发症的处理,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提高抗凝TTR,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失去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是房颤患者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年龄校正后年发病率为男性0.78‰、女性0.6‰,40岁以上者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

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2008年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13个省和直辖市的29079例30~85岁人群中,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

另一项针对不同地区自然人群19368例成年人(≥35岁)的横截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增长至1.83%和1.92%。

房颤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

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截止2010年,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为男性1.6/10万、女性1.7/10万。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除引起心力衰竭、加重心衰症状外,房颤还可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痴呆等。

二、房颤的筛查和诊断(一)房颤的危险因素多个危险因素与房颤发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

其中包括不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身高、基因以及一些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等;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肥胖、耐力运动、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吸烟、饮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二)二级医院服务流程(图2)。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三级医院→定期/不定期派内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图2.二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三)三级医院服务流程(图3)。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定期/不定期派专科医师到二级/基层医疗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

图3.三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附件2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三)分级诊疗路径(图1)。

图1.房颤分级诊疗路径(四)双向转诊标准。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疑似房颤的患者。

(2)既往病情稳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转至二级以上医院救治:①基础疾病加重,经治疗不能缓解;②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栓栓塞、抗凝出血情况、心力衰竭等。

(3)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房颤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转诊: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房颤中医辨证治疗服务时;②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2.二级医院上转至三级医院的标准。

(1)急性房颤,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者。

(2)基础疾病重症者。

(3)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4)符合介入诊疗和手术适应证者,包括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外科治疗等。

(5)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3.三级医院下转至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1)病情稳定。

(2)治疗方案已明确,需常规治疗和长期随访。

(3)诊断明确的,可进行临终姑息治疗的终末期患者。

4.二级医院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并发症控制良好,需常规治疗、康复和长期随访者。

三、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一)房颤的初步识别。

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

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

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

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

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

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6.出血风险评分。

推荐使用HAS-BLED积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2分为出血低风险,≥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表4)。

对于评分≥3分者应注意防治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表4.房颤出血风险HAS-BLED积分7.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全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做出中医证候诊断以辨证施治。

(三)基础疾病评估。

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疾病等)和非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障碍等),需要尽早识别,合理管理。

四、房颤的治疗(一)治疗目标。

控制心脏节律、控制心室率、预防卒中等栓塞事件,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

(二)一般治疗。

1.管理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合理管理基础疾病,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2.预防卒中。

包括规范药物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

(1)药物治疗。

服用华法林时,应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其目标值为2.0-3.0。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

用药前应评估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2)经皮左心耳封堵/夹闭/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