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一二从网上寻得这本“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书,它是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他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生于印度,一生演讲无数,著述甚多,所有的语言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读他的书,感觉与众不同,首先是目录,为题的都是我们常见的词或短语作,如“善”、“责任”、“恐惧”、“习惯”、“勤奋”、“纪律”、“生活的艺术”、“欲望和混乱”、“学习的中心”、“教育自己”、“奖励与惩罚”等。
语气柔和静谧,很深入。
对我来说虽不能化解心中的所有愁结,但却能化解眼下许多无法释怀的问题。
给我印象较深是他的“悠闲”篇,他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
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联系到现实的教学,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的不主动,或是各种行为上的对抗正是这种自卑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因为“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
”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自卑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者,要么来断地屈服和顺从。
”他还说,“学校是一个悠闲的地方,教师与学生都在那里学习。
这就是学校的核心-----学习”,这里所说的悠闲,不是手续费拿一本书,坐在树下或自己的卧室里随意阅读。
它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
它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
”我想,我们的教育在现时下作为教师对这种“悠闲”也是可望不可求,但作为教师,我要尽可能地为我的学生提供或营造这种“悠闲”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心智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积极的、振奋的、充满活力的。
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教育,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是那么有吸引力。
读他的书,要静心、提神,他所谓的“教育”就是人的心灵自由绽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突破自我,不断成长!但他所谓的教育的一些手段、理念却与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相佐的,还没读完,继续!。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给学校的信,1980年2月1日 - 看清事实人们活在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思想和信念中残忍是一种传染病,你必须严格防范它。
一些学生似乎受到了这种特别的传染,会以某种方式逐渐支配别人。
或许他们感到这非常有男子气概,因为他们的长辈经常在语言、态度、姿势和傲慢中表现出残忍。
残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学生的责任——请记住我们通过“责任”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是避免任何形式的残忍。
许多年以前,有一次我被邀请到加州的一所学校演讲。
在我进入学校的时候,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带着一只被夹断腿的大鸟走过。
我停下来,注视着他,什么都没有说。
他的脸上显示出恐惧。
当我结束演讲出来,这个男孩,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眼含泪水说:“先生,那不会再发生了。
”他担心我会告诉校长,而引起一场关于这件事的争吵。
但是无论对男孩还是校长,关于这件残忍的事情,我什么都没有说。
对自己做的这件可怕的事情的觉知,使他认识到这个行为的严重性。
觉知我们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热情,残忍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位置。
在西方国家,你会看到鸟儿被精心饲养,然后在狩猎季节为了取乐而被射杀并吃掉。
狩猎、杀害小动物的残忍行为已经成了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就像战争、刑罚、恐怖和绑架一样。
在我们亲密的私人关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残忍、愤怒和相互伤害。
对生存来说,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
在我们的学校里,必须完全避免任何形式的强迫、恐吓、愤怒,因为所有这些都让心灵和头脑变得僵硬,而友爱和残忍是不能共存的。
任何形式的残忍不仅让你的心灵僵硬,而且会扭曲你的思考,你的行为。
你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
头脑和心灵一样,是个精密的仪器,既敏感又有能力,当残忍和压迫碰触到它时,就会导致自我的僵化。
友爱、爱没有自我那样的中心。
那么,读过这些话,并且对它们有了相当的理解,你会做什么呢?你学习了前面说的东西,你正在领会这些话的内容。
那么你的行动是什么呢?你的回应不仅是学习和领会,还要行动。
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

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2010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2019《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笔记精选范文五篇(一)1、善行本质上就是没有自我。
它通过礼貌、为别人着想、谦让而不失原则体现出来。
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件随便的、可以含糊的事情,也不是世故头脑的玩具。
它来自你生命的深处,也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P42、我们应该时常记得,为了达到善的美好,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种不机械的行动,但是你必须去发现。
别人无法告诉你,无法传授给你,你也不能从榜样那里学到它,因为那样就成了模仿和服从。
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自由,而善也就不存在了。
P4-53、悠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受、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
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
悠闲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
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
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人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人能够在关系中学习自己。
P74、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可能是精巧、炫目和实用的,但那不是智慧。
智慧能够运用知识。
P85、人们都是被理想培养的,理想越是华丽,就越受推崇。
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远比理想重要得多。
如果内心堆满了观念、理想之类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观念就成了障碍。
当这一切都被清楚地理解(不是理智上、观念上的理解),那么至关重要的事情——面对真相、事实、现在,就会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P96、政治是建立在观念上的一种通病,而宗教则是浪漫、虚幻的感情主义。
如果你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的观念化思维,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困惑和忧伤的逃避。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感悟2016.8 这是写给学校的书信合成的集子,内容与之前所想象的说教式教育类书籍大相径庭,阅读着这位心灵导师的文字,似乎走进了内剖心灵的新世界,但个中言论又似曾相识。
边读边写写划划,划的多是怦然心领神会的、不那么懂的、因为不懂而意见相左的……读完十四篇,发觉克里希那穆提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向内探索灵魂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平静淡然、不索求、负责任,有最纯净的真爱。
文中有不少观点,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引领式探讨都始于几个最根本的理念里,比如面对真实,真实不是传统和习惯,也是不其他任何我们妄图附加在其上的想法;再比如用纯然的观察去面对,那么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读下来不觉在书页边角写下两个人名,一个是道家始祖庄子,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惊喜地发现三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先说说与庄子,不知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本意就是这样还是译者的关系,这位印度的心灵导师和几千年前的逍遥家庄子竟然都提到了“无为”,克说无为比所谓的积极行动能量要多得多,这是一种完全专注地观察,不拘泥于传统和习惯,由此而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而庄子一直倡导“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顺应自然天道,由此而达到内心祥和、民泰平安的最终境界。
我想,二人都在呼吁大家回归本真,毫无欲望地关注最真实的生活。
更加巧合的是十四篇中,开篇克就提到了孩子被现代文明所困,对整个生命的美无动于衷。
他说“对落叶和山间巨树的敏感远比通过所有的考试和拥有一个吸引人的职业重要的多,那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我们从那个急流中取出一桶水,这点有限的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
这是我们的局限和永远的悲伤。
思想的运动不是美。
”这是一种大生活观大世界观,而庄子也正是秉承这种崇尚自然、顺应和接触自然的思想,放眼生命的长河,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每每读一篇新的文章,都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导师是在引导我们关注内心,文中多次提到“理想”“思想”“习惯”等字眼,认为这些我们觉得在正常不过的甚至是正面能量的概念是阻碍心灵甚至是心灵腐化的,而抛去这些,那最平静的最专注的便是心灵的能量了。
教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范文

教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范文教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范文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
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
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我似乎看不大懂他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但有些词句的含义我还是一知半解。
下面我就对有点感悟的几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
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
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
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
”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
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2020年《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

《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读后感2篇让心灵自由飞翔与《教育机会解放心灵》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曼陀罗导师冉然老师的推荐,她曾经是一所私立学校的德育校长,后专攻心理学。
为期三天的曼陀罗之旅和同学们一起认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对冉然老师有所崇拜,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想读这本书。
所以当红燕让报假期阅读书目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然后立刻从当当上购买。
说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那穆提,___时间去看他的传记,就从网上做了简单了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
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
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
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
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 ___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和谈话集结而成。
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他备受欧美近现代 ___的尊崇。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而他曾这样一语中的地述说自己的思想:“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读书心得-黄立萍

不一样的感觉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心得十三师黄田学校黄立荣当我觉得迷茫无法确认方向的时候,也许向内关注自己,静下来阅读一点书籍是有必要的。
重新阅读回看一些曾经的书籍,发现有新的领悟,真好。
今天,我又拿起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让人惊奇的是,每一次的见面,即使是读到相同的语句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与其他读者可能有的共同之处是阅读它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有些文句好像不是那么好理解。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主要以书信的形式所表达自己的洞见,书中均以我们常见的“善”、“责任”、“恐惧”、“习惯”、“勤奋”、“纪律”、“生活的艺术”、“欲望和混乱”、“学习的中心”、“教育自己”、“奖励与惩罚”等为题,从目录上看,觉得很简单,细看内容,却发现里面所阐述的很多观点非一般人所能读懂,如我一般的凡人还需细细地品,慢慢地读。
就像书中所说“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
你必须给它点时间,玩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我觉得身为一名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去教育引领孩子们,与世界有这样一种交流。
这个世界也许太大了,但世界就在他所在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世界。
而这将带来一种自然而然的关注,对与他人的友爱,彬彬有礼,并远离那些粗鲁,残忍,低俗的行为。
书信7中的学习----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篇幅中有一短话“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一只昆虫的活动,或其他吸引你的东西,注意力是必需的。
这个注意也是不可度量的。
理解记忆的全部本质和结构,认识它的局限,并帮助学生看清它,是教师的责任。
我们从书本中学习,或从精通某个学科的老师那儿学习,我们的脑袋装满了这些知识。
这些知识是关于事物、自然以及我们外在的一切,当我们想了解自己时,我们就求助于那些描述我们自身的书籍。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觉得挺有深意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
细细品读文本,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克里希那穆提说:“在学校里我们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人的生活方式。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提倡:“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克里希那穆提讲到:“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
无论是在科学、哲学、商业方面,还是在我们夺取的其数值上,我们的心都在沿着狭窄的轨道运行。
”因此,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我们不但变得机械,而且残暴。
完整的教育“善—悠闲—恐惧—知识—责任—学习。
”这是我对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初印象。
不禁感叹,相见恨晚。
现在的我们都试图扭转学生受教育只是为了一份工作的局面。
但是我们在唏嘘之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跟着老师走,那也只能变得更为机械、残暴。
看看我们的自然,看看我们的家园,正在被我们亲手毁灭。
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不能单单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应该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为完整的成长空间。
师生合作发展,构建一个不以老师主观设计而是以大家共同发展为目的的“发展型”班级。
在这个平台上,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有自由。
让那份朴素的善在自由中绽放。
我们不走老路,只走新路,走自己的路。
人本位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倡导的善。
他说:“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
只能在行动中表达。
善没有对立面。
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者斗争,善就不存在。
经过计算的,或有意或无意的都不是善。
”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善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宽厚,更是对于生命成长历程的尊重。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我们的教育行为,更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去刻意设计班级或者学生的发展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心得——读《教育就是解放心
灵》有感
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
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
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
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
;;;首先,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
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
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
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
”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
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
”这种悠闲看起来有点难懂,但细细评味作者也许就是让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学习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它不能被强迫的,而是满足内心世界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其实也强迫不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心态,爱上学习才是真道理。
这些理解似乎不是作者真正的表述,但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吧。
;; 读这篇文章,一开始的一段我颇有感受:“知识不会通向智慧。
我们积累了关于很多事情的大量知识,但是要按照学到的知识去明智地行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校、学院和大学传授有关行为、宇宙、科学和各种技术的知识,但是这些教育中心很少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人。
”作者提到的“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单纯的知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宇宙知识、等等,很多事物的知识;而智慧又需要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知识只要接受就可以,它就是觉醒,就是思考,也许知识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只有会思考,会觉悟的人才是智慧的,才会弃旧迎新,创造新的世界。
新世界需要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一带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
让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知识不能产生智慧,但智慧可以运用知识。
;;;最后,我还有一点切肤的感受。
在我们的思想里,认为离开学校的时候教育就停止了,不把整个人生当作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来看待。
作者面对这些,提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做些什么?教师是什么?仅仅传递知识就能成为教师吗?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本想教师不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于自己的学生,让其也充满知识,从而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经后将碰到的问题。
看来这样的思考太狭隘了。
把书看下去,想理解作者对于教师的解释,他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尽管最不受尊重的,因为如果教师拥有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他就是在解除人们头脑的局限——不仅是他自己的头脑,还有学生的头脑。
看起来似乎是想教师解放自己以及学生的思想。
也许是他所在历史背景下所思考到的教育的意义。
而在现在,在中国,我们也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只是传递知识吗?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培养,至少让他们懂得以后要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正面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话:“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读罢此书,我掩卷深思:教育即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