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翻译。

(2)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3)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需要学生体会、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学生指导。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结构,体会作者的论证技巧。

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题包括课文翻译、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结构分析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劝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

中学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

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特别大的,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中学语文《劝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学问2、实力目标:以诵读培育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力3、德育目标:相识"学不行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志向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协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实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实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进展学生实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学问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学问的学习。

2、教学方法本文接受诵读教法、探讨沟通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起先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显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终,经过分析、思索,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娴熟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从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分的。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册劝学(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具】投影仪、胶片
【教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汉,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樗着古代说理文的理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变色镜,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词实词不达意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①谭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②谭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常用实词和虚词
【教具】投影仪、胶片
【教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谭文段落层次分析,讲座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
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下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
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1)认真新闻记者载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