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

第2课时《不求甚解》【情景导入】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
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咬文嚼.字(jiáo)死抠.(kōu)豁.然贯通(huò)5.词语解释: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写作 修改润色(精品教案)

写作修改润色1.掌握修改润色的方法,能够根据基本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
2.在多次训练中强化学生的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修改润色的兴趣,养成在写作中多次修改的良好习惯。
1课时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代名人故事,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同时解释了教学目标,又有趣味,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唐代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作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因为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好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作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后来二人一同回家,议论作诗的方法,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师: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以求准确、妥帖地表达意思。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如何反复推敲来修改我们的文章。
【设计意图】修改文章的方法很多,先让学生通读课本内容,了解修改文章的相关文字,自己整理出修改的方法,再由教师引导,指出较为全面的修改方法,为实践做准备。
二、理论精析学生自由阅读教材P90写作“修改润色”的内容,了解本课学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和“意”分别指什么?预设“言”指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修改润色》课件公开课(14)

写作指导
2.进一步的要求是改“好”。要将“言”的修改与 “意”的修改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文章
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 ①如写记叙文,可适当补充一些描写性的语句,
如描写人物、描绘场面等。 ②如写景,除了视觉描写,还可以补充听觉、味觉、
触觉等描写;有了静态描写,还可增加动态描写;还可 以从远近、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2.“言”修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进一 步的要求是什么?
3.改“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4.怎样才能把文章的“言”修改得“更 好”?
写作指导
一、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指 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
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布局不合理等,要从 “言”上进行修改;
内容肤浅、观点牵强、材料单薄等,要从“意” 上进行修改。
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
征吗?
佳作欣赏
我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不太像。 老师说,请接着写妈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这将是很重要的辨认依 据。班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我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平时哪个同学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就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明 星,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总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 门,甚至将自己送到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却真的没有留意, 从来也没有留意过。
③适当炼字、炼句,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要注意材料的取 舍、结构的安排等。
写作练笔
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对写作实践一的习作 进行修改润色。(材料见教材89页或学案)
提示: (1)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 处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修改文章,使内容更 充实,语言更流畅、有表现力。 (3)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动笔时都要反复斟酌, 以防与原意不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要求学生在掌握修改润色方法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修改润色的原则、方法以及实践操作。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演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修改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修改润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修改润色环节,导致文章质量不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润色,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修改润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写作、注重文章质量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
2.如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运用修改润色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的方法。
2.案例分析:分析优秀文章的修改润色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修改润色的效果。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优秀文章和修改前的文章,引发学生对修改润色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讲解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对给出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4.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修改润色后的文章,评价优劣,总结经验。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改润色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1.修改润色的原则2.修改润色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修改润色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学生实际操作修改润色文章的能力。
3.学生对修改润色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九. 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修改润色的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无言之美》PPT课件

写作特色
❷语言优雅,风格灵活。 文中运用的书面语较多,如“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 两悉称,丝毫不爽”“非唯不能,而也不必”等,这些句子与本 文的语言风格相符,给读者带来一种典雅的美感。除此之外, 作者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还灵活运用了口语表达,如“我们所 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更 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❶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 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 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 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 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 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 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琵琶行》
精读细研 雕塑上的“无言之美”
含蓄之美
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精读细研 希腊雕刻《拉奥孔》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在说明“无言之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作者一共从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无言之美”,运用的主要
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和言及部分的图画进行对比,以
合作探究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 蛋结尾,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 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 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 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 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 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 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 一美学观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课件)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yí)情统筹(chóu )藻(zǎo )饰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吹毛求疵(cī)咀嚼(jué)好(hào)读书味同嚼(jiáo)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短文两篇》中《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都是谈论读书求知的。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议论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
《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通过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无言之美》通过列举事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表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驱遣我们的想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表明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修改润色”。
这一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作文更出彩。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辩论”,通过对辩论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旨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原则。
进而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完美表达自己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
2.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式,把握论据、论点之间的关系。
3.学会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领悟体验的方法来辨别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
2.领悟文章所阐释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3.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掌握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论据类型等基础知识,有意识地积累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激发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2.加强学生对论点和论据作用的概括分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措施
阅读议论文的要点,首先要弄清楚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次要明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成立的;再次,看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显著特点;最后,你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能否在此基础上提炼自己独特的观点,或者联系实际谈出深刻的感悟。
因此,议论文的教学可以从“确定论点、找准论据、断定文章的论证方法、准确分析议论文的结构、体味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五个方面进行。
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赏读品味。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补充课内外背景资料、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探讨兴趣。
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深度品鉴文章的趣理。
2.营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有吸引力且具有讨论价值的论题,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广泛参与主题探讨,积极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结束时,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积累经验和个性认识,对作者的观点看法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提高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
课时安排
《短文两篇》2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2课时
《无言之美》1课时
《驱遣我们的想象》1课时
写作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