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精讲精练-人教A版必修⑤

合集下载

2020高中数学精讲精练(新人教A版)第01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2020高中数学精讲精练(新人教A版)第01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2020高中数学精讲精练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考点导读】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 集合问题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其中字母系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要复杂一些,综合性较强,往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基础练习】1.集合{(,)02,02,,}x y x y x y Z ≤≤≤<∈用列举法表示{(0,0),(0,1),(1,0),(1,1),(2,0),(2,1)}.2.设集合{21,}A x x k k Z ==-∈,{2,}B x x k k Z ==∈,则A B ⋂=∅.3.已知集合{0,1,2}M =,{2,}N x x a a M ==∈,则集合M N ⋂=_______. 4.设全集{1,3,5,7,9}I =,集合{1,5,9}A a =-,{5,7}I C 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8或2___.【范例解析】例.已知R 为实数集,集合2{320}A x x x =-+≤.若R B C A R ⋃=,{01R B C A x x ⋂=<<或23}x <<,求集合B .分析:先化简集合A ,由R B C A R ⋃=可以得出A 与B 的关系;最后,由数形结合,利用数轴直观地解决问题.解:(1){12}A x x =≤≤,{1R C A x x ∴=<或2}x >.又R B C A R ⋃=,R A C A R ⋃=, 可得A B ⊆.而{01R B C A x x ⋂=<<或23}x <<,∴{01x x <<或23}x <<.B ⊆借助数轴可得B A =⋃{01x x <<或23}x <<{03}x x =<<.{0,2}【反馈演练】1.设集合{}2,1=A ,{}3,2,1=B ,{}4,3,2=C ,则()C B A U ⋂=_________. 2.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5,2,0{},,|{=∈∈+P Q b P a b a 若}6,2,1{=Q ,则P +Q 中元素的个数是____8___个.3.设集合2{60}P x x x =--<,{23}Q x a x a =≤≤+.(1)若P Q P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若P Q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若{03}P Q x x ⋂=≤<,求实数a 的值.解:(1)由题意知:{23}P x x =-<<,P Q P ⋃=,Q P ∴⊆.①当Q =∅时,得23a a >+,解得3a >.②当Q ≠∅时,得2233a a -<≤+<,解得10a -<<.综上,(1,0)(3,)a ∈-⋃+∞.(2)①当Q =∅时,得23a a >+,解得3a >;②当Q ≠∅时,得23,3223a a a a ≤+⎧⎨+≤-≥⎩或,解得3532a a ≤-≤≤或. 综上,3(,5][,)2a ∈-∞-⋃+∞. (3)由{03}P Q x x ⋂=≤<,则0a =.第2课 命题及逻辑联结词【考点导读】1. 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能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简单的数学内容.理解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基础练习】1.下列语句中:①230x -=;②你是高三的学生吗?③315+=;④536x ->.其中,不是命题的有____①②④_____.2.一般地若用p 和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则它的逆命题可表示为若q 则p ,否命题可表示为 p q ⌝⌝若则,逆否命题可表示为q p ⌝⌝若则;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互为逆否命题.【范例解析】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 设,,,a b c d R ∈,若,a b c d ==,则a c b d +=+.分析:先将原命题改为“若p 则q ”,在写出其它三种命题.解:(1)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相等;真命题;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则这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2)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真命题;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真命题;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则这个四边形不是菱形;真命题.(3)原命题:设,,,a b c d R ∈,若,a b c d ==,则a c b d +=+;真命题;逆命题:设,,,a b c d R ∈,若a c b d +=+,则,a b c d ==;假命题;否命题:设,,,a b c d R ∈,若a b ≠或c d ≠,则a c b d +≠+;假命题;逆否命题:设,,,a b c d R ∈,若a c b d +≠+,则a b ≠或c d ≠;真命题.点评:已知原命题写出其它的三种命题首先应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找出其条件p 和结论q,再根据四种命题的定义写出其它命题;对于含大前提的命题,在改写命题时大前提不要动;在写命题p的否定即p⌝时,要注意对p中的关键词的否定,如“且”的否定为“或”,“或”的否定为“且”,“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例2.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 (1)p:2是4的约数,q:2是6的约数;(2)p:矩形的对角线相等,q: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方程210-+=的两实根的绝对值相等.x xx x-+=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q:方程210分析:先写出三种形式命题,根据真值表判断真假.解:(1)p或q:2是4的约数或2是6的约数,真命题;p且q:2是4的约数且2是6的约数,真命题;非p:2不是4的约数,假命题.(2)p或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平分,真命题;p且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真命题;非p:矩形的对角线不相等,假命题.(3)p或q:方程210-+=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或绝对值相等,假命题;x xp且q:方程210-+=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且绝对值相等,假命题;x x非p:方程210-+=的两实根的符号不同,真命题.x x点评: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真假,先要把结构弄清楚,确定命题构成的形式以及构成它们的命题p,q的真假然后根据真值表判断构成新命题的真假.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1)p:所有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2)p:每一个非负数的平方都是正数;(3)p: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180°;(4)p:有的四边形没有外接圆;(5)p: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分析:全称命题“,()∃∈⌝”,特称命题“,()x M p x∃∈”的x M p xx M p x∀∈”的否定是“,()否定是“,()∀∈⌝” .x M p x解:⌝:存在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但它不能被5整除,假命题;(1)p⌝:存在一个非负数的平方不是正数,真命题;(2)p⌝: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不大于180°,真命题;(3)p(4)p ⌝:所有四边形都有外接圆,假命题;(5)p ⌝:任一梯形的对角线都不互相平分,真命题.点评:一些常用正面叙述的词语及它的否定词语列表如下:【反馈演练】1.命题“若a M ∈,则b M ∉”的逆否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命题p :1sin ,≤∈∀x R x ,则:p ⌝,sin 1x R x ∃∈>.3.若命题m 的否命题n ,命题n 的逆命题p ,则p 是m 的____逆否命题____.4.命题“若b a >,则122->b a ”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设,a b R ∈,若0ab =,则0a =或0b =;(2)设,a b R ∈,若0,0a b >>,则0ab >.解:(1)逆命题:设,a b R ∈,若0a =或0b =,则0ab =;真命题;否命题:设,a b R ∈,若0ab ≠,则0a ≠且0b ≠;真命题;逆否命题:设,a b R ∈,若0a ≠且0b ≠,则0ab ≠;真命题;(2)逆命题:设,a b R ∈,若0ab >,则0,0a b >>;假命题;否命题:设,a b R ∈,若0a ≤或0b ≤,则0ab ≤;假命题;逆否命题:设,a b R ∈,若0ab ≤,则0a ≤或0b ≤;真命题.若b M ∈,则a M ∉ 若a b ≤,则221a b ≤-第3 课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点导读】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2. 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要条件,有以下一些结论: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集合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3. 会证明简单的充要条件的命题,进一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练习】1.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q p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2.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已知:2p x >,:2q x ≥,那么p 是q 的_____充分不必要___条件.(2)已知:p 两直线平行,:q 内错角相等,那么p 是q 的____充要_____条件.(3)已知:p 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 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p 是q 的___必要不充分__条件.3.若x R ∈,则1x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0x >.【范例解析】例.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2,2.x y >⎧⎨>⎩是4,4.x y xy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2)(4)(1)0x x -+≥是401x x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3)αβ=是tan tan αβ=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4)3x y +≠是1x ≠或2y ≠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分析:从集合观点“小范围⇒大范围”进行理解判断,注意特殊值的使用.解:(1)因为2,2.x y >⎧⎨>⎩结合不等式性质易得4,4.x y xy +>⎧⎨>⎩,反之不成立,若12x =,10y =,有4,4.x y xy +>⎧⎨>⎩,但2,2.x y >⎧⎨>⎩不成立,所以2,2.x y >⎧⎨>⎩是4,4.x y xy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因为(4)(1)0x x -+≥的解集为[1,4]-,401x x -≥+的解集为(1,4]-,故(4)(1)0x x -+≥是401x x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当2παβ==时,tan ,tan αβ均不存在;当tan tan αβ=时,取4πα=,54πβ=,但αβ≠,所以αβ=是tan tan αβ=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原问题等价其逆否形式,即判断“1x =且2y =是3x y +=的____条件”,故3x y +≠是1x ≠或2y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点评:①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实际上是判断“若p 则q ”和它的逆命题“若q 则p ”的真假,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则p 为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则p 为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真,则p 为q 的充要条件;若原命题,逆命题均为假,则p 为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②在判断时注意反例法的应用.③在判断“若p 则q ”的真假困难时,则可以判断它的逆否命题“若⌝q 则⌝p ”的真假.【反馈演练】1.设集合}30|{≤<=x x M ,}20|{≤<=x x N ,则“M a ∈”是“N a ∈”的_必要不充分 条件.2.已知p :1<x <2,q :x (x -3)<0,则p 是q 的 条件.3.已知条件2:{10}p A x R x ax =∈++≤,条件2:{320}q B x R x x =∈-+≤.若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2}q B x R x =∈≤≤,若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B ⊆.若A =∅,则240a -<,即22a -<<;若A ≠∅,则240,a x ⎧-≥≤≤解得522a -≤≤-. 综上所述,522a -≤<.充分不必要。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例1 根据以下数列的前 4 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
项公式. 项公式. 1 1 1 1 (1) , , , ; 2×4 3×5 4×6 5×7 × × × × (2)-3,7,- ,-15,31; - ,- ; (3)2,6,2,6.
【解】 (1)均是分式且分子均为 1,分母均是两 均是分式且分子均为 , 因数的积, 因数的积,第一个因数是项数加上 1,第二个因 , 数比第一个因数大 , 数比第一个因数大 2, 1 . ∴an= )(n+ ) (n+1)( +3) + )(
2,n是奇数 , 是奇数 . an=4+(-1) ·2 或 an= +- , 是偶数 6,n是偶数
n
n
2.公式法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列, 所谓公式法就是先分析后项与前项的差或比是否 符合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用等差、 符合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用等差、等比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它.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它.
知识方法:在解题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的不同, 知识方法:在解题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的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常见方 法有如下几种: 法有如下几种: 1.观察归纳法 . 观察归纳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 观察归纳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找出各项共同的 构成规律,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 构成规律,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纵向看各项 与项数n的内在联系, 与项数 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 的内在联系 式.
例8
设数列{a 为等比数列 为等比数列, 设数列 n}为等比数列,Tn=na1+(n- -
1)a2+…+2an-1+an,且T1=1,T2=4. + , - (1)求数列 n}的首项和公比; 求数列{a 的首项和公比 的首项和公比; 求数列 (2)求数列 n}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T 的通项公式 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

均值不等式练习题.

均值不等式练习题.

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一.均值不等式1.(1)若R ba,,则ab ba222(2)若R ba,,则222b aab(当且仅当b a时取“=”)2. (1)若*,R ba ,则ab ba 2(2)若*,R b a ,则ab ba 2(当且仅当b a时取“=”)(3)若*,R ba ,则22ba ab(当且仅当b a时取“=”)3.若0x ,则12xx(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2xx(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1122-2x xxx xx即或 (当且仅当b a时取“=”)3.若0ab,则2ab ba(当且仅当b a时取“=”)若0ab ,则22-2a b a b a b bababa即或(当且仅当b a 时取“=”)4.若R ba,,则2)2(222b ab a (当且仅当b a时取“=”)注:(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一、配凑1. 凑系数例1. 当04x 时,求y x x ()82的最大值。

解析:由04x知,820x,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此题为两个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

注意到2828x x ()为定值,故只需将y x x ()82凑上一个系数即可。

y x x x x x x()[()]()821228212282282·当且仅当282x x ,即x =2时取等号。

所以当x =2时,y x x ()82的最大值为8。

评注:本题无法直接运用均值不等式求解,但凑系数后可得到和为定值,从而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

2. 凑项例2. 已知x54,求函数f x xx()42145的最大值。

高中数学《1.1.1 正弦定理》复习导学案2 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1.1.1 正弦定理》复习导学案2 新人教A版必修5

作业 布置 学习 小结 / 教 学 反思
课本 49 页练习 2 的 2,3,4 题
2
2 ,b 3 ,
A 450 ,求角 B .
小结:在 ABC 中,已知 a, b 和 A 时求角 B 的各种情况: (1).角 A 为锐角: ①若 a b sin A ,则一解. ②若 b sin A a b ,则两解. ③若 a b ,则一解 (2).角 A 为直角 a b ,则一解. (3).角 A 为钝角 a b ,则一解. 例 2 在 ABC 中,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A 300 , c 2 3, b 2 ,求
1
ABC 的面积.
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各题角 B 的解的个数: 1. a 7, b 14, A 300 .
2. a 30, b 25, A 1500 . 3. a 72, b 50, A 1350 .
4. a 30, b 40, A 260 .
§1.1.2 正弦定理
授课 时间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理及其拓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三角形时解的个数. 3.三角形面积公式. 重点:正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应用. 自主学习: 正弦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1.在 ABC 中,已知 a 20, b 28, A 400 ,求 B (精确到 1 )和 c (保留两个有效数
0 问题 3.在 RtABC 中, C 90 ,则 ABC 的面积 S
学习 过程 与方 法
1 ab .对于任意 ABC ,已知 a, b 及 2

高中数学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课后课时精练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中数学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课后课时精练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2)由题意,得14- +a2+ a+b= b=0, 0, 解得ba==--21, . ∴-x2+x-2<0,∴x2-x+2>0, ∴不等式 x2-x+2>0 的解集为 R.
10.已知 M 是关于 x 的不等式 2x2+(3a-7)x+3+a- 2a2<0 的解集,且 M 中的一个元素是 0,求实数 a 的取值范 围,并用 a 表示出该不等式的解集.
9.已知不等式 x2-2x-3<0 的解集为 A,不等式 x2+x -6<0 的解集为 B.
(1)求 A∩B; (2)若不等式 x2+ax+b<0 的解集为 A∩B,求不等式 ax2 +x+b<0 的解集.
解 (1)由 x2-2x-3<0,得-1<x<3, ∴A=(-1,3). 由 x2+x-6<0,得-3<x<2, ∴B=(-3,2),∴A∩B=(-1,2).
4.已知不等式 ax2-5x+b>0 的解集为{x|-3<x<2},则 不等式 bx2-5x+a>0 的解集为( )
A.x-13
1 <x<2
B.xx<-31 或x>21
C.{x|-3<x<2}
D.xx<-21 或x>31
解析 由题意可知,ax2-5x+b=0 的两个根分别为- 3,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3+2=5a,-3×2=ba, 解得 a=-5,b=30,则所求不等式可化为 30x2-5x-5>0, 即(2x-1)(3x+1)>0,解得 x<-13或 x>12.故选 B.
04课后课时精练
A 级: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1.函数 y= x2+x-12的定义域是( ) A.{x|x<-4 或 x>3} B.{x|-4<x<3} C.{x|x≤-4 或 x≥3} D.{x|-4≤x≤3}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五(A版)作业1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五(A版)作业1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三)1.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则a 8的值为( ) A .15 B .16 C .49 D .64答案 A解析 a 8=S 8-S 7=82-72=15.2.等差数列{a n }中,S 15=90,则a 8等于( ) A .3 B .4 C .6 D .12 答案 C解析 ∵S 15=15a 8=90, ∴a 8=6.3.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3|=|a 9|,公差d <0,则使前n 项和S n 取得最大值的整数n 是( ) A .4或5 B .5或6 C .6或7 D .不存在 答案 B解析 ∵d <0,∴a 3=-a 9,∴a 3+a 9=0. 又a 3+a 9=2a 6, ∴a 6=0.又d <0,∴S 5或S 6最大.4.等差数列{a n }中,前n 项和S n =an 2+(a -1)·n +(a +2),则a n 等于( ) A .-4n +1 B .2an -1 C .-2an +1 D .-4n -1 答案 D解析 ∵{a n }为等差数列,且S n =an 2+(a -1)·n +(a +2),∴a +2=0,a =-2,∴S n =-2n 2-3n. ∴a n =-4n -1.5.数列{a n }的通项a n =2n +1,则由b n =a 1+a 2+…+a nn(n ∈N *),所确定的数列{b n }的前n 项和是( ) A .n(n +1) B.n (n +1)2C.n (n +5)2D.n (n +7)2答案 C解析 b n =a 1+a 2+…+a n n =a 1+a n 2=3+2n +12=n +2,∴{b n }前n 项和T n =n (3+n +2)2=12n(n +5).6.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1+a 3+a 5=105,a 2+a 4+a 6=99,{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使得S n 达到最大的n 值是( ) A .21 B .20 C .19 D .18答案 B解析 a 1+a 3+a 5=105⇒a 3=35,a 2+a 4+a 6=99⇒a 4=33,则{a n }的公差d =33-35=-2,a 1=a 3-2d =39,S n =-n 2+40n ,因此当S n 取得最大值时,n =20.7.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1,且a 1+a 2+…+a 98+a 99=99,则a 3+a 6+a 9+…+a 96+a 99=( ) A .99 B .66 C .33 D .0 答案 B解析 由a 1+a 2+…+a 98+a 99=99,得99a 1+99×982=99.∴a 1=-48,∴a 3=a 1+2d =-46.又∵{a 3n }是以a 3为首项,以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a 3+a 6+a 9+…+a 99=33a 3+33×322×3=33(48-46)=66. 8.设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1=1,公差d =2,S k +2-S k =24,则k =( ) A .8 B .7 C .6 D .5答案 D解析 ∵S k +2-S k =a k +1+a k +2=a 1+kd +a 1+(k +1)d =2a 1+(2k +1)d =2×1+(2k +1)×2=4k +4=24,∴k =5.9.等差数列{a n }中共有奇数个项,且该数列的奇数项之和为77,偶数项之和为66,若a 1=1,则其中间项为( ) A .7 B .8 C .11 D .16 答案 C10.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S n 是它的前n 项和,若S 16>0,且S 17<0,则当S n 最大时n 的值为( ) A .16 B .8 C .9 D .10答案 B解析 S 16=16(a 1+a 16)2=8(a 8+a 9)>0,S 17=17(a 1+a 17)2=17a 9<0,∴a 8>0且d <0,∴S 8最大.11.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 6S 12等于( )A.310 B.13 C.18 D.19 答案 A解析 据等差数列前n 项和性质可知:S 3,S 6-S 3,S 9-S 6,S 12-S 9仍成等差数列,设S 3=k ,则S 6=3k ,S 6-S 3=2k , ∴S 9-S 6=3k ,S 12-S 9=4k ,∴S 9=S 6+3k =6k ,S 12=S 9+4k =10k , ∴S 6S 12=3k 10k =310. 12.(2016·课标全国Ⅰ)已知等差数列{a n }前9项的和为27,a 10=8,则a 100=( ) A .100 B .99 C .98 D .97 答案 C解析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因为{a n }为等差数列,且S 9=9a 5=27,所以a 5=3.又a 10=8,解得5d =a 10-a 5=5,所以d =1,所以a 100=a 5+95d =98.选C.13.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a 2+a 3=15,a n +a n -1+a n -2=78,S n =155,则n =______. 答案 10解析 由⎩⎪⎨⎪⎧a 1+a 2+a 3=15,a n +a n -1+a n -2=78,可得3(a 1+a n )=93.∴a 1+a n =31.又S n =n (a 1+a n )2, ∴155=31n2, ∴n =10.14.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S n ,且S 3=S 8,当n =________时,S n 取到最大值. 答案 5或615.(1)(2016·山东)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3n 2+8n ,{b n }是等差数列,且a n =b n +b n +1.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3+2n ,求a n .解析 (1)由题意知当n ≥2时,a n =S n -S n -1=6n +5, 当n =1时,a 1=S 1=11, 所以a n =6n +5. 设数列{b n }的公差为d ,由⎩⎪⎨⎪⎧a 1=b 1+b 2,a 2=b 2+b 3,得⎩⎪⎨⎪⎧11=2b 1+d ,17=2b 1+3d ,可解得b 1=4,d =3.所以b n =3n +1. (2)①当n =1时,a 1=S 1=3+2=5. ②当n ≥2时,S n -1=3+2n -1,又S n =3+2n ,∴a n =S n -S n -1=2n -2n -1=2n -1. 又当n =1时,a 1=21-1=1≠5,∴a n =⎩⎪⎨⎪⎧5 (n =1),2n -1 (n ≥2).16.在等差数列{a n }中,S 10=100,S 100=10.求S 110. 解析 (基本量法)设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则 ⎩⎪⎨⎪⎧10a 1+10(10-1)2d =100,100a 1+100(100-1)2d =10,解得⎩⎨⎧a 1=1 099100,d =-1150. ∴S 110=110a 1+110(110-1)2d =110×1 099100+110×1092×⎝⎛⎭⎫-1150=-110.17.设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3=12,S 12>0,S 13<0. (1)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2)指出S 1,S 2,…,S 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解析 (1)依题意⎩⎨⎧S12=12a 1+12×112d>0,S13=13a 1+13×122d<0,即⎩⎪⎨⎪⎧2a 1+11d>0, ①a 1+6d<0. ② 由a 3=12,得a 1+2d =12. ③将③分别代入①,②,得⎩⎪⎨⎪⎧24+7d>0,3+d<0,解得-247<d<-3.(2)S 6的值最大,理由如下:由d<0可知数列{a n }是递减数列,因此若在1≤n ≤12中,使a n >0且a n +1<0,则S n 最大. 由于S 12=6(a 6+a 7)>0,S 13=13a 7<0,可得a 6>0,a 7<0,故在S 1,S 2,…,S 12中S 6的值最大.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则a n 等于( ) A .n B .n 2 C .2n +1 D .2n -1答案 D。

高中数学教案-人教A版必修5--2.4等比数列(2)

高中数学教案-人教A版必修5--2.4等比数列(2)

2.4等比数列(2)教学目标:1、 能够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理解等比中项概念;2、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到等比数列的性质;3、 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重点:1.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2.等比数列性质探究与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等比数列定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板书)二、讲授新课第一环节:类比等差中项,探究等比中项 .问题1:(1)若在2,8中插入一个数A ,使2,A ,8成等差数列,则A = .变式1.若在2,8中插入一个数G ,使2,G ,8成等比数列,则G = .变式2.若在-2, 4中插入一个数M ,能否使-2,M ,4成等比数列呢?归纳小结:1.等差中项:若a ,A ,b 成等差数列⇔A =a +b 2,A 为等差中项. 2.等比中项:(板书)如果在a 、b 中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是a 、b 的等比中项。

ab G ab G Gb a G ±=⇒=⇒=2(注意两解且同号两项才有等比中项) 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P预设:学生在推导过程中,部分同学会忽略对等比中项的存在性的讨论,在等比中项存在时漏掉符号为负的那一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和批判性)问题2()()()(){}()213n 51937519283746n b b b b n n {a }.1 a a a2 a =3a =a =3 a a =a a =a a =a a 4{b }a a a a 5{a }{lg }. A.1ka ⋅⋅⋅⋅已知无穷数列 是等比数列,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个数的有( )是 和 的等比中项;若 ,6,则 12;;若是等差数列,则 是 和 的等比中项,并且 也是等比数列;若数列 的每项都是正数,则数列 为等差数列 B.2 C.3 D.4师问:同学们观察第(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类比等差数列{a n }中,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并说理.分析:由通项公式可得:a m =a 1q m -1,a n =a 1q n -1,a p =a 1q p -1,a q =a 1·q q -1不难发现:a m ·a n =a 12q m +n -2,a p ·a q =a 12q p +q -2归纳小结: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板书)师问:同学们观察第(4)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发现: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仍然成等比数列. 归纳小结:234,,,m m m m km a a a a a ⋅⋅⋅⋅⋅⋅ ,,成等比数列问题3n 115{}(1) 2 , 3 ,(2) 6 , 2 ,n n a a q a q a a q a ====已知数列 是首相 ,公比 为的等比数列,若 求 ;若 求 ;同学们思考:在等比数列中,已知1a q 首相,公比我们可以得到通项公式n a ,如果给出m a q ,公比,又如何表示通项公式n a ?归纳小结:通项公式的变形:11=n n m n m a a q a q --=⋅⋅(板书)师问:类比等差数列()11n a a n d =+-,可以看成是以n 为自变量n a 为因变量的一次函数,它的几何意义是该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那么对于等比数列,已知1a q 首相,公比,变量n a 与变量n 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存在属于哪个类型函数?归纳小结:(板书)当数列}a {n 为指数型函数当{}01n q q a >≠数列为指数且时,型函数;当q=1时,数列}a {n 为常数列;当q<0时,数列}a {n 为摆动数列.思考题1 {}{}44n n a b a b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首项和第8项为正且相等,试比较与的大小.归纳小结:构建两个函数,为借助函数图像解题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函数思想在数列中的运用。

人教A版高中数学 必修五 2.4 第2课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 必修五 2.4 第2课时 等比数列的性质(教案)

2.4等比数列(2)教学重点1.探究等比数列更多的性质;2.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等比数列的问题.教学难点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投影仪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比数列更多的性质;2.能将学过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运用于对等比数列性质的进一步思考和有关等比数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中;3.能在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等比数列关系,并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继续采用观察、思考、类比、归纳、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2.对生活实际中的问题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3.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角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等比数列更多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2.通过生活实际中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更多地知道数学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教材中第59页练习第3题、第4题,请学生课外进行活动探究,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示一下.生由学习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师对各组的汇报给予评价.师出示多媒体幻灯片一:第3题、第4题详细解答:第3题解答:(1)将数列{a n }的前k 项去掉,剩余的数列为a k+1,a k+2,….令b i =a k+i ,i=1,2,…, 则数列a k+1,a k+2,…,可视为b 1,b 2,…. 因为q a a b b ik i k i i ==++++11 (i≥1),所以,{b n }是等比数列,即a k+1,a k+2,…是等比数列. (2){a n }中每隔10项取出一项组成的数列是a 1,a 11,a 21,…,则109101101121111......q a a a a a a k k =====-+ (k≥1). 所以数列a 1,a 11,a 21,…是以a 1为首项,q 10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猜想:在数列{a n }中每隔m(m 是一个正整数)取出一项,组成一个新数列,这个数列是以a 1为首项、q m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本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等比数列中下标为等差数列的子数列也构成等比数列,可以让学生再探究几种由原等比数列构成的新等比数列的方法. 第4题解答:(1)设{a n }的公比是q ,则 a 52=(a 1q 4)2=a 12q 8, 而a 3·a 7=a 1q 2·a 1q 6=a 12q 8, 所以a 52=a 3·a 7. 同理,a 52=a 1·a 9.(2)用上面的方法不难证明a n 2=a n -1·a n +1(n >1).由此得出,a n 是a n -1和a n +1的等比中项,同理可证a n 2=a n -k ·a n +k (n >k >0).a n 是a n -k 和a n +k 的等比中项(n >k >0).师 和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中蕴涵着许多的性质,如果我们想知道的更多,就要对它作进一步的探究.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师 出示投影胶片1例题1 (教材P 61B 组第3题)就任一等差数列{a n },计算a 7+a 10,a 8+a 9和a 10+a 40,a 20+a 30,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能把你发现的规律用一般化的推广吗?从等差数列和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在等比数列中会有怎样的类似结论?师 注意题目中“就任一等差数列{a n }”,你打算用一个什么样的等差数列来计算?生 用等差数列1,2,3,…师 很好,这个数列最便于计算,那么发现了什么样的一般规律呢? 生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k+s=p+q(k,s,p,q ∈N *),则a k +a s =a p +a q .师 题目要我们“从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何做? 生 思考、讨论、交流.师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师精讲]师 从等差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由等差数列{a n }的图象,可以看出qs a a p k a a q s p k ==,, 根据等式的性质,有1=++=++qp sk a a a a q p s k .所以a k +a s =a p +a q .师 在等比数列中会有怎样的类似结论?生 猜想对于等比数列{a n },类似的性质为:k+s=p+t(k,s,p,t ∈N *),则 a k ·a s =a p ·a t .师 让学生给出上述猜想的证明. 证明:设等比数列{a n }公比为q , 则有a k ·a s =a 1q k-1·a 1q s-1=a 12·q k+s-2,a p ·a t =a 1q p-1·a 1q t-1=a 12·q p+t-2.因为k+s=p+t, 所以有a k ·a s =a p ·a t .师 指出:经过上述猜想和证明的过程,已经得到了等比数列的一个新的性质. 即等比数列{a n }中,若k+s=p+t(k,s,p,t ∈N *),则有a k ·a s =a p ·a t . 师 下面有两个结论:(1)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2)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等于这一项的平方. 你能将这两个结论与上述性质联系起来吗? 生 思考、列式、合作交流,得到:结论(1)就是上述性质中1+n =(1+t)+(n -t)时的情形; 结论(2)就是上述性质中k+k=(k+t)+(k-t)时的情形. 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上述联系,并给予肯定的评价. 师 上述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师 出示投影胶片2:例题2例题2(1)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1=5,a 9a 10=100,求a 18; (2)在等比数列{b n }中,b 4=3,求该数列前七项之积; (3)在等比数列{a n }中,a 2=-2,a 5=54,求a 8.例题2 三个小题由师生合作交流完成,充分让学生思考,展示将问题与所学的性质联系到一起的思维过程. 解答:(1)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1=5,a 9a 10=100,求a 18.解:∵a 1a 18=a 9a 10,∴a 18=51001109=a a a =20. (2)在等比数列{b n }中,b 4=3,求该数列前七项之积. 解:b 1b 2b 3b 4b 5b 6b 7=(b 1b 7)(b 2b 6)(b 3b 5)b 4.∵b 42=b 1b 7=b 2b 6=b 3b 5,∴前七项之积(32)3×3=37=2 187. (3)在等比数列{a n }中,a 2=-2,a 5=54,求a 8. 解:.∵a 5是a 2与a 8的等比中项,∴542=a 8×(-2). ∴a 8=-1 458. 另解:a 8=a 5q 3=a 5·2545425-⨯=a a =-1 458. [合作探究]师 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1、定义法;2、中项法;3、通项公式法. 例题3:已知{a n }{b n }是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仿照下表中的例子填写表格.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a nb n a n ·b n 判断{a n ·b n }是否是等比数列例 n )32(3⨯-5×2n -1 1)34(10-⨯-n是自选1 自选2师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上面的表.师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如何证明?生 得到:如果{a n }、{b n }是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那么{a n ·b n }也是等比数列. 证明如下:设数列{a n }的公比是p ,{b n }公比是q ,那么数列{a n ·b n }的第n 项与第n +1项分别为a 1p n -1b 1q n -1与a 1p n b 1q n ,因为pq qb p a q b p a b a b a n n nn n n n n ==•--++11111111, 它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所以{a n ·b n }是一个以p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教师精讲]除了上面的证法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如下证明思路: 证法二:设数列{a n }的公比是p ,{b n }公比是q ,那么数列{a n ·b n }的第n 项、第n -1项与第n +1项(n >1,n ∈N *)分别为a 1p n -1b 1q n -1、a 1p n -2b 1q n -2与a 1p n b 1q n ,因为 (a n b n )2=(a 1p n -1b 1q n -1)2=(a 1b 1)2(pq) 2(n -1),(a n -1·b n -1)(a n +1·b n +1)=(a 1p n -2b 1q n -2)(a 1p n b 1q n )=(a 1b 1)2(pq)2(n -1), 即有(a n b n )2=(a n -1·b n -1)(a n +1·b n +1)(n >1,n ∈N *),所以{a n ·b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师 根据对等比数列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直接对数列的通项公式考察: 证法三:设数列{a n }的公比是p ,{b n }公比是q ,那么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为 a n b n =a 1p n -1b 1q n -1=(a 1b 1)(pq) n -1,设c n =a n b n ,则c n =(a 1b 1)(pq) n -1, 所以{a n ·b n }是一个等比数列.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如下内容:1.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究.2.证明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布置作业课本第60页习题2.4 A组第3题、B组第1题.板书设计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例1例2例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