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

合集下载

三上-古诗-于易水送人教案

三上-古诗-于易水送人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上半学期古诗《于易水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易”“宾”“冠”“昔”四个生字。

2、理解“此地”“发冲冠”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整首古诗,并能体会诗人心情背诵。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于”是介词,表示“在……”的意思。

2、送人:送别故人。

二、讲解全诗
1、全班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此地指哪里?(易水岸边)
3、“燕丹”:战国时期的燕国太子丹。

4、“发冲冠”读准字音(“发”第四声、“冠”第一声)
解释“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5、读前两句,提出疑问:到底在说谁呢?
6、“昔时人已没”中“没”读mo 第四声,意思是死。

其中的人又是之谁?(荆轲,教师边看着一个荆轲刺秦的动画边给大家讲荆轲刺秦的故事。


7、“水”:这里指易水之水。

8、通读全诗,理解作者感情,对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壮士的敬意以及心中的抑郁激愤的心情。

附:
板书设计
于易水送人
荆轲刺秦抑郁激愤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易水歌教学设计幼儿

易水歌教学设计幼儿

易水歌教学设计幼儿稿子一小朋友们,大家好呀!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还有一首好听的歌呢!咱们先来讲讲这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荆轲的大英雄。

他呀,要去做一件特别特别勇敢的事情。

他要去一个很危险的地方,那里有个很坏很坏的人。

荆轲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啦,但是他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的好朋友们都来送他,就在易水这个地方。

大家的心情都好沉重哦,荆轲却特别坚定。

那现在老师给你们唱这首《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朋友们,听听这首歌,是不是能感觉到荆轲的勇敢呀?咱们来一起学一学这首歌好不好?一句一句地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唱。

哎呀,你们唱得真不错!那咱们再来唱几遍,争取唱得更棒!等大家都会唱了,咱们可以一起扮演荆轲和他的朋友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哟!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稿子二嘿,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精彩的东西要和你们分享哦!先听老师讲个古代的小故事。

有个叫荆轲的叔叔,他可勇敢啦!要去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在易水这个地方,他的朋友们都来给他送行。

风呼呼地吹着,水冷冷的,大家心里都好难过,可荆轲叔叔一点儿都不退缩。

然后呢,就有了一首好听的歌,叫《易水歌》。

老师唱给你们听听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悲伤又很有力量呀?那咱们一起来学一学好不好?来,跟着老师,“风萧萧兮易水寒”。

哇,你们学得好快呀!再多多练习几遍,肯定能唱得超级好听!等会儿咱们分组来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唱得最棒!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加油,把这首歌学会,好不好呀?。

42于易水送别-教案导学案

42于易水送别-教案导学案

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知识链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趣题链接】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易水送别语言大班教案

易水送别语言大班教案

易水送别语言大班教案教案标题:易水送别语言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易水送别》这首古文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学生听老师朗读《易水送别》,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方式。

4.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类似《易水送别》的诗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易水送别》情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欣赏:老师朗读《易水送别》,学生静听,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3. 词语解析:老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方式,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5.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类似《易水送别》的诗歌。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指导。

6. 诗歌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可以选择朗读或展示诗歌。

教学资源:1. 《易水送别》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描绘《易水送别》情景的图片。

3. 诗歌创作的写作提示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汇报:评估学生对《易水送别》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艺术展览或演出,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文化背景。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讨论和提问。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

易水送别教案标题:《易水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易水送别》,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解读诗中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学生对友情、别离、时光流转等主题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情感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对《易水送别》的文本理解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 课文《易水送别》的复印件。

2. 课堂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彩色粉笔。

3. 学生们自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易水送别》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适当的视频来营造氛围。

Step 2:诗歌理解(15分钟)1. 老师先朗读《易水送别》,然后让学生阅读诗歌,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朗读。

2.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生词和句子,并解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Step 3:情感与主题探究(15分钟)1. 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诗中的别离之情、友情的珍贵,以及时间流逝的思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归纳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3. 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可以组织小组展示或进行课堂讨论。

Step 4:口语表达与写作(20分钟)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易水送别》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可以包括对友情、别离或时间流逝的思考。

2. 提供写作指导,例如给出写作思路和范文示例。

3. 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过描述细节和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感。

4.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短文,并进行互评或小组分享。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扩展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送别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送别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送别易水送别话题:易水送别易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今天周末补课,给学生上了《荆轲刺秦王》,两个班状态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个个轻松愉快地度过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连堂,就连下课铃声响了我们都没听见。

下课后,虽然我的嗓子很不舒服,但我依然很开心,很留念。

回到办公室,突然有点意会到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质量的打造。

锤炼课堂,其实也是教师自我生命的一种锤炼,更是学生生命质量的铸造。

对于《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易水送别选段,我的教学设计如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想如果自己是一个电影制片人,即将拍摄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场面,怎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划:(一)你将为了这个片段的拍摄设立哪些角色,并选取演员;(二)你要选取哪些道具?(三)你的拍摄角度应该怎样选择?(四)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配音?说明: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丰富送别场面增添新的元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展开合理的理解和想象,并通过小组整合观点由代表发言,然后通过视频的欣赏进行比对,最后回归文本分析。

目的是要达到对文本描述的深刻探讨,从而学习古文高超的叙事技巧,生动的形象塑造,体会其言约义丰的显著特点。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述的易水送别场面几近完美。

通过对以上策划要点的设想,对于回归文本的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讨文言文的兴趣,更改变了串讲式的枯燥疲累状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刻理解了文本,事半功倍。

最后,针对学生意犹未尽的情况,我特意布置了一项作业: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你将要拍摄的易水送别场面,或者以漫画的方式描绘出这一副场景,画中可配以文字说明。

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doc

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doc

古诗朗读《于易水送人》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 个生字“易、宾、冠、昔”。

2.以读为主,在肚中理解诗意。

3.学习品尝诗歌的语言和境界,在朗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初步感觉借景抒怀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抑郁、激怒的心情。

教课重难点初步感觉借景抒怀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抑郁、激怒的心情。

教课工具多媒体工具教课过程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叙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相关。

一同来读一读题目(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骆宾王)学习生字:易、宾宾:前鼻音 ;累积带有“宾”字的词语。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 ?(学生背《咏鹅》)骆宾王是初唐期间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1、师:今日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同来读一读诗的题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辞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猛士荆轲刺秦王,惋惜没有成功。

没:逝世冠:帽子2、解说诗意:在易水河畔,荆轲向送别的太子辞别。

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整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高声地唱起歌来:“剧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凉;猛士走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

”荆轲唱着,大方激动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仿佛把帽子都要顶起来。

此刻,固然古代的猛士早已逝世,但易河水呀,却仍是和当年同样严寒。

3、指导朗诵,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一样,借用激动壮其他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其他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可是生不逢时,可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课后习题想象说话1、师:骆宾王,有着远大的理想,他愿抛洒满腔热血,干一番震天动地的事业。

《易水送别》教学课件

《易水送别》教学课件
• 请对上句进行句子成分分析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易水送别 ”这个场面的感情基调,请简 要分析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 写“易水送别”这个 场面的?
如何理解前人的评价?

善于写一瞬间同 时发生的各种现象 ,交织起来创造出 一个悲壮感人的场 面。
“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 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 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 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 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 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 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 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 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 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 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 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 不顾。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 白衣冠以送之”?
发尽上指冠
练笔
• 请以“这一别”开头,写一段抒情文 字,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于易水送人》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易、宾、冠、昔”。

2.以读为主,在肚中理解诗意。

3.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抑郁、激愤的心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好吗?(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

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出示题目: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学习生字:易、宾
宾:前鼻音;积累带有“宾”字的词语。

2、你们知道骆宾王吗?谁会背他的诗?(学生背《咏鹅》)
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二、整体感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这一首送别诗,再一起来读一读诗的题目。

(易水:河流的名字,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去刺杀秦王的地方。

)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燕单: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2、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

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吉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

”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

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3、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师:骆宾王自己也像荆轲那样,有着一身的报复,但是生不逢时,但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实现,心中充满了孤愤不平之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

4、熟记成诵。

课后习题
想象说话
1、师:骆宾王,有着远大的志向,他愿抛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却是
残酷的,同学们想想一下(出示:
骆宾王滔滔的易水,心潮起伏,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