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保护

合集下载

GB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GB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GB50165-92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古建筑木结构(以下简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使古建筑得到正确的维护与修缮,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第1.0.3条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 为长远保护古建筑工作的需要,每次维修所进行的勘查、测试、鉴定、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记录、图纸、照片和审批文件等全套资料,均应由文物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1.0.5条 从事古建筑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经专业技术审查合格,其所承担的任务,应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 基本规定第2.0.1条 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

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2.0.2条 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存以下内容:一、原来的建筑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风格等;二、原来的建筑结构;三、原来的建筑材料;四、原来的工艺技术。

第2.0.3条 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五类:一、经常性的保养工程,系指不改动文物现存结构、外貌、装饰、色彩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

例如:屋面除草勾抹,局部揭@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易支顶,疏通排水设施,检修防潮、防腐、防虫措施及防火、防雷装置等。

二、重点维修工程,系指以结构加固处理为主的大型维修工程。

其要求是保存文物现状或局部恢复其原状。

这类工程包括揭@ 瓦顶、打牮拨正、局部或全部落架大修或更换构件等。

三、局部复原工程,系指按原样恢复已残损的结构,并同时改正历代修缮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

对于局部复原工程,应有可靠的考证资料为依据。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古建筑的木结构,特别是如何维护和加固这些古老的木质宝贝。

古建筑就像咱们的家族老照片,虽然有些发黄,有些磨损,但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浓浓的记忆。

你瞧,那些古老的木梁木柱,不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吗?不过,要让它们继续屹立不倒,我们得好好照顾它们。

就像咱们有时候需要保养老爷车一样,古建筑也需要适时的维护和加固。

2. 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2.1 木结构的日常检查首先啊,木结构的维护就像给老爷车做例行保养。

每天都得检查,不能等到坏了才修。

咱们得定期检查木柱、木梁有没有裂缝或者虫蛀。

就好比咱们去看医生,别等到病重才去,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上策。

要是发现问题了,千万别慌,及时处理就行。

比如说,有裂缝的地方,可以用一些专门的木材修补剂进行修复,这样就能让木结构重新焕发青春。

2.2 防止虫蛀与腐朽说到木结构的保护,咱们可得特别注意防虫和防腐。

你想啊,木材最怕的就是虫子和湿气。

就像咱们怕霉菌一样,虫子对木材的侵害可大了去了。

最好是定期喷洒一些防虫剂,保持木材干燥,防止腐朽。

用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咱们给木材穿上一层保护衣,让它不再受虫子和湿气的侵扰。

3. 木结构的加固3.1 加固的必要性说到加固,这可是古建筑保命的关键了。

木结构年岁大了,就像咱们人到中年,难免有点“腰酸背痛”。

木材的强度和稳定性逐渐下降,这时候就得加固了。

加固就像是给木结构打了个“强心针”,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就拿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老房子的门框可能会变形,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钢材或者其他材料来加固,保持门框的稳定性和强度。

3.2 加固的方法至于加固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些传统的做法,也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来进行。

比如说,用钢支撑来增强木柱的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木柱的压力,防止其变形或倒塌。

而且,还可以在木结构的接缝处加入一些胶粘剂,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连接处的强度。

简单说,就是用各种现代材料和技术,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古建筑木结构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环境变迁等原因,古建筑木结构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和老化问题,需要进行维护与加固,以保证其长久的保存和安全使用。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以及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方法。

1.清洁和保养:对古建筑木结构表面的尘土、污垢进行清洁,并保持其干燥,防止湿气渗透导致木材腐朽。

2.防腐防虫:选用合适的防腐剂和防虫剂,在木材表面施加涂层或进行浸泡处理,提高木材的抗腐败和防虫性能。

3.补强和修复:对已经损坏的木构件进行修复和补强,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完整性。

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木材,并采用传统的连接技术,以保持古建筑的历史特征。

4.加固和加强:对结构已经严重损坏或承载力不足的木构件进行加固和加强,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木材的截面尺寸、增加连接件的数量和强度、加固构件之间的连接等。

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是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的重要环节。

结构可靠性鉴定首先需要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测,获取结构材料、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相关信息。

然后,通过结构力学分析,评估木结构的受力性能,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最后,根据鉴定结果制定合理的维护与加固方案。

抗震鉴定是指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首先需要确定古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力,然后根据结构形式、构件连接方式等因素,对木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或抗震性能指标,例如古建筑木结构的耐震等级或抗震位移角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确定合理的抗震加固方案,提高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包括清洁保养、防腐防虫、补强修复和加固加强等措施。

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则是通过结构调查与分析,评估木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制定合理的维护与加固方案。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迄今仍有2000多个历史性城镇,其中保存着大量古建筑。

为了加强国家对这类文物的保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有关古建筑的保护原则与管理权限。

但要使这些原则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来统一具体的技术要求。

许多事例表明,不少古建筑遭受的损害,不完全是未加保护所致,而是保护不当所造成的。

这种情况在较低保护级别的古建筑中更显得突出。

因此,为了使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管理使用的古建筑都能得到科学、正确而有效的维护与修缮。

原国家计委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下达了制订本规范的任务。

第1.0.2条古建筑结构的内容十分丰富,非一本规范所能全面概括。

根据我国古建筑多采用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的特点。

作为第一本维护加固技术规范,其内容也应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

因此,明确了本规范仅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这里所谓的相关工程,系指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的建筑物中,与木构架相关联的各部分工程,例如:地基基础,圈护结构、小木作、石作以及排水设施等等。

之所以要包括这些内容,是因为在维修木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它们。

所以应有相应的保护与维修措施。

由之可见,本规范有关这些工程的规定是有前提的。

不是对任何结构都适用的。

因此,在维修砖石砌筑的塔,幢、牌楼和拱桥等结构时,不能引用本规范相关工程的条文。

第1.0.3条主要明确规范(或标准)应配套使用,全面执行。

因为重复其他规范的有关内容。

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与混乱。

第1.0.4条历史经验表明,建立古建筑修缮的技术档案,对长期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同时,最近新颁布的国家档案法也要求这么做。

因此,就这个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以保证完整、真实地保存这些宝贵的原始记录。

第1.1.5条本条文主要从技术考核上进行把关,以保证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不致因人员素质问题,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害。

这条要求对较低保护级别的古建筑尤为重要,因为往往在这些地方,会有技术不合格的设计、施工队伍参与修缮工作。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与加固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古建筑木结构的防护需要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下面将介绍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的技术规范。

首先,古建筑木结构维护的技术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与维护:古建筑木结构应避免暴露在潮湿、高温或强光直射的环境中,以防止木材腐烂、老化或色彩褪色。

同时,要保持古建筑内外的清洁,并定期检查木结构的正常情况。

2.防火措施:古建筑木结构易受火灾侵害,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火措施,例如使用防火涂料或涂层进行防护,设置防火隔离带等。

此外,要保证古建筑内部设施的合理布局,如合理设置烟雾报警器、灭火器等设备,以及制定火灾应急预案。

3.防震技术:由于古建筑木结构通常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因此需要采取防震措施。

其中包括加固木结构的梁柱连接点、钉结、斜撑等部位,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土木工程技术,如设置地基沉降装置、减震器等,以提高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其次,古建筑木结构加固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评估与设计:在进行木结构加固之前,需要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详细的结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合理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风貌。

2.加固材料与技术: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纤维复合材料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需要考虑到古建筑的特殊性,使得加固后的结构能够与原有结构相协调、相容,并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加固施工与监控:在进行木结构加固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并进行施工监控和质量检测。

加固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古建筑的安全和原始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确保加固后的结构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总之,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与加固涉及众多细节和技术要求,需要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价值。

古建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腐蚀、老化、失修等,亟需改造对策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一、古建筑面临的问题1. 腐蚀老化:古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多为石材、木材等,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容易出现腐蚀老化现象。

尤其是一些木结构古建筑,更容易受到虫蛀、霉菌等的侵蚀。

2. 失修破损:古建筑经过长期的使用,很多部分会出现破损、失修的情况。

这不仅影响古建筑的外观美观,更可能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污染:一些古建筑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工业区附近,长期受到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影响,导致古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受损。

4. 文物保护:一些古建筑内部藏有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但由于保护措施不足,很多文物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亟需改造保护措施。

二、改造对策1. 材料保护技术:针对古建筑的腐蚀老化问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材料保护技术,如防腐蚀涂料、抗菌材料等,来保护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

2. 结构加固:对于失修破损的古建筑,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结构加固,提高古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保护:要保护古建筑,首先要改善其周围的环境,尽量减少污染源对古建筑的影响,可以在周围种植绿化植物,建造防护罩等来减少环境污染。

5. 利用现代科技:在古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来帮助设计和保护古建筑。

6. 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建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和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7.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古建筑改造过程中,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创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也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三、结语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后代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古建筑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古建筑保护与改造工作,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五章古建筑的防护第一节木材的防腐和防虫第条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维修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一、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经常保持干燥;二、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

第条古建筑木结构使用的防腐防虫药剂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能防腐又能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且药效高而持久;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三、对木材无助燃起霜或腐蚀作用;四、无色或浅色,并对油漆彩画无影响。

第条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宜按表选用,也可采用其他低毒高效药剂。

若用桐油作隔潮防腐剂,宜添加5%的五氯酚钠或菊酯。

第条古建筑中木柱的防腐或防虫应以柱脚和柱头榫卯处为重点,并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1.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并围以绷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2.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柱脚的中心部位;一次施药,其药效可保持3~5年;需要时可定期换药;3.柱头及其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让其自然渗透扩散;二、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换新柱,均宜采用浸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的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

第条古建筑中檩、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虫,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画前采用全面喷涂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和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进行局部处理;对于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其木构件的处理方法,应按照本规范第条第二款执行。

第条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一、对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的上表面宜用喷涂法处理;二、对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构件宜用压注法处理;三、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酚钠的药剂处理灰背屋顶。

古建筑保护的技术与管理

古建筑保护的技术与管理

古建筑保护的技术与管理一、概述中国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连续性的建筑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城市建设等原因,许多古建筑正在面临着被毁坏或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古建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古建筑保护的技术与管理,以期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二、1.技术(1)结构加固技术: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石结构,因此,在进行结构加固时要选择适合的加固材料和方法。

对于木结构建筑,可以采用加固榫头、加固桩等方法。

对于石结构建筑,则可以采用加固石材接缝、加固石材表面等方法。

(2)防水处理技术:防水是保护古建筑的首要问题。

对于木结构建筑,可以采用表面油漆、注浆或涂料等方法进行防水处理。

对于石结构建筑,则可以采用防水涂料、注浆、防水胶等方法进行防水处理。

(3)病害处理技术:由于古建筑年代较久远,常常会出现一些病害问题,如腐朽、虫害、霉菌等。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选择适合的杀菌剂或杀虫剂,并慎重考虑对建筑本身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管理(1)制定保护规划: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包括对建筑本身的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制定保护方案等内容。

(2)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古建筑保护需要坚强的保护管理机制。

应该建立责任划分明确、权责明确的保护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机制;配备充足的专业管理力量;加强后勤保障,支持保护工作。

(3)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千年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经验和管理进取心,更重要的是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因此,要加强对保护工作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文物保护意识和业务技能。

(4)建立普及教育机制:在全社会普及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对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十分关键。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和普及保护古建筑文化的知识。

三、结论本文通过对古建筑保护的技术与管理进行介绍,使人们了解到,古建筑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综合考虑和处理许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1.3.3 砖体的风化
方法一:砖砌体保护,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抹面或剔补等物理保护措 施,这种做法使文物外观在修缮后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文物本身也会产生一定 损坏,对于酥碱面积较大,一般只能按原状重新拆砌,这种做法往往对原文物价 值损害很大,其最终效果更是值得研究,如质量保证、安全问题等方面。 方法二:化学保护措施,这只是针对酥碱程度轻、对外观影响要求不大的一类砖砌 体。所用材料仍主要为硅类,但目前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听说有大面积的实施。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木质结构老化、糟朽、劈裂从而使承载力降低;由于屋顶瓦件松动出现的渗漏使 椽子望板糟朽、屋面变形、木架歪闪;后期人工挖掘的菜窖、地道、防空洞、管 道沟、山体滑坡等,使建筑基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墙体的支撑力下降;院落排 水不畅,造成墙体开裂甚至坍塌;空气污染造成的砖、石严重风化等。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3、现场勘探
通过实测和必要的科学探测,掌握第一手实物资料,特别涉及有些地面建筑已经 无存的重建工程,必须对遗址进行清理和必要的勘探。 圆明园正觉寺天王殿修复方案就是根据北京 市文物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人员对建筑基址进 行的清理报告,清理报告为修复方案设计提 供了充分的依据。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对于地基下沉和墙体开裂现象更要分析是早期还是后期形成的,是初期设计问题, 还是因地震或是周边排水不畅、或是施工造成的,只有确定“病因”,才有可能 “对症下药”。
1.3 病情判断及应对措施 1.3.1 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
屋面已经出现大面积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这种情况应先考虑是否可以局部或 全部重新揭墁,再进一步考虑挑顶问题。如果发现大木结构损坏严重,应先考 虑局部加固或构件的更换,否则再考虑必要的打牮拨正等。 补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结构没有大的问题,因屋面瓦 件破碎,树草丛生造成的险情。在修缮中一般只做局部 揭瓦处理,如面积较大也可考虑重新揭瓦,灰背较好的 可局部修补青灰背。这类情况轻者勾抹瓦脸更换瓦件, 重则局部挑顶。
无法显示图像。计算机可能没有足够的内存以打开该图像,也可能是该图像已损坏。请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重新打开该文件。如果仍然显示红色 “x”,则可能需要删除该图像,然后重新将其插入。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首先是要求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要有一种积极负责的敬业精神,具有对 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做到文物保护措施合理性的 前提条件。 其次是做好各个环节上的调查研究,力求古建筑保护措施更加合理。 最后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保护措施。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修缮古建筑应注意以下几点:
1、柱子勘察。现在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扒柱门,检查柱子是否糟朽,工程涉及范 围的柱子,凡有包砌,都要拆开检查,这种比较盲目且常见的检查方式,会使许 多古建筑中没有问题柱子两侧的墙体也同样被“开膛”,会给文物造成不必要的 损害。 2、对于糟朽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现在古建筑修缮方案中,惯用的一句通话就是 “糟朽严重”,好一点的,描述一下糟朽高度和深度,未做勘查的则在说明中注明 “待施工中进一步勘查后再定”,在实际修缮中这类方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给修 缮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鉴于一种病害在建筑的不同部位,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尽相同,不同年代的构 件,价值不同,采取的保护方法也会不同,需要仔细研究、具体分析。要查清 糟朽原因、深度、高度和具体位置,同时要说明结构的安 全状况,以上这些最好不用形容词,如严重、比较严重、 十分危险等,要尽可能用数字量化。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开始前,考古人员对原建筑地 基进行清理,为永定门重建确定了准确的位置。
勘查内容主要包括:地基基础、大木结构以及 油饰彩画等,记录现状残破状况、安全情况, 并说明损坏程度等。通过测绘拍摄照片,了解 建筑的法式特征,考证建筑的年代。最后绘制 油画小样,编制修缮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
1.1.2 木材防腐剂类型
分类方法一: 木材防腐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油类、油溶 性和水溶性三类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二节 木结构建筑防虫防腐技术
分类方法二: 1、有机溶剂型防腐剂 这种防腐剂是由溶解在有机 溶剂中的活性化学成分组成, 其特征如右: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二节 木结构建筑防虫防腐技术
1.2.1 “健康”分析
要在勘查中摸清底细,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在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古建筑当前 安全状况的判断。在检查大木架时,要分析大木裂是建造时不堪重负,还是后期 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出现的损坏,是初期木料湿造成的早期开裂呢,还是地震或外 力造成的后期结构损伤呢,房屋修缮中还要弄清屋面渗漏痕迹是早期的还是新近 形成的。 对于常出现的屋面瓦件松动,或者有一些脱落现象, 就认为屋面渗漏严重,要求挑顶修缮,这种做法也是 错误的。对有些传统的屋面虽旧灰背已历经几百年, 但仍保护的很好并具有很好防护性,可以通过重新或 局部揭瓦来解决渗漏的问题。
此方法修缮时注意的问题:
一是施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酥墙深度不大的部位补条较薄,补配损耗较大; 二是技术要求高,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意图去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4 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1、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 急的安全措施。 2、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 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 维修工程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 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 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 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 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保 护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 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 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原结构的完 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决定实施化学保护项目,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于古建筑不能有无风化都做。目前应限于对风化严重建筑的抢险,对于石 材粉化严重且已开始产生大面积脱落的现象,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 的保护措施。 第二,实行专家项目负责制,对技术、施工全权负责,不能像建筑设计那样由设计 单位出个方案,施工单位直接采购成品,或找设计配好方,由几个民工照方抓药就 开始实施了。 第三,施工方案,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残损程度, 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部位制定详细做法说 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时应随时校对调整,以防止产生由施工单位看着办的失控现象。 第四,大面积施工应有试验阶段并经专家论证。在有把 握情况下才可全面实施,还要充分考虑实施对象所处的 环境条件因素,以及实施时的天气状况,这些往往也会 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保护效果。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面轻微渗漏,通常出现在连阴天的雨季,勘查和施工时都要注意检查 一下望板是否有糟朽现象,如发现可考虑采取勾抹、更换瓦件或局部揭瓦处理, 如糟朽望板之上灰背较好,仍有一定强度,从屋内对望板进行修补,室外做好瓦 脸勾抹,或对屋面重新裹垄,这样也可以维持多年,并非现在就采取全部挑顶重 做屋面,因此,带病延年的理论在古建筑的保护中是科学的。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3、维修木材的选用。这也是文物保护工程百年大计和质量好坏的一个很关键的 因素。当前,木材含水率普遍较高,如果使用这些含水率较高的构件,日后木材 极易变形糟朽,从而给古建筑埋下新的隐患。 威尼斯宪章第九条中规定:“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 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 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然立即予以停止。”
1.1 踏勘调查
1、要史料考证。不仅包括查找史料档案(包括“四有”资料),还应注意 搜寻未曾发现的历史照片、碑刻以及相关蛛丝马迹等。
“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 有专门保管机构
2、其次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对于近年修复过的古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忽略向曾经参予或与保护有关联 的修缮、施工设计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请教,包括深入现场向当地文物工作者、 管理使用单位的知情者以及周边对古建筑历史的发展变迁有所了解的人员探访,必 要时也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史料等信息。在颐和园长廊修复设计以及川底 下村、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文物建筑保护方案的制定时,都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 社会调查。
第二节 木结构建筑防虫防腐技术
1.1 木材防腐 1.1.1 木材防腐原理
木腐菌和昆虫的病害发生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 条件下,以及适于其使用的木材中。为了更加高效的 使用木材防腐剂,需要重点考虑四点:
第四讲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与修缮
第二节 木结构建筑防虫防腐技术
一是防腐剂性能,二是防腐处理工艺,三是被处理的树种,四是木材的状况。 理想的木材防腐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能杀死木材上的危害生物(杀菌、杀虫); ②能保护木材不受生物损害(预防作用); ③药剂透入木材后不被水流失,不在空气中挥发; ④药效持久; ⑤透入性好,能尽可能深的透入木材内; ⑥药剂透入木材后不影响木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如油漆、彩绘、粘贴、胶合其它装 饰材料等); ⑦对人、畜无毒或低毒,不造成环境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