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参考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光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验证光速的近似值,并了解光态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原理光速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数值约为3×10^8 m/s。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因折射现象而速度减慢,而在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种间接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我们将利用反射现象,通过测量光的路径差和时间差来计算光速。
三、实验器材1. 光源:激光器或白炽灯等;2. 实验仪器:光程差测量装置(如迈克尔逊干涉仪);3. 光探测器:可用光电二极管等;4. 时钟或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将光源安装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一个入射口上,并将另一个光路口与光探测器相连;2. 调整干涉仪,使得两个光路中的光程差为零;3. 同时打开光源和计时器,并观察计时器的读数;4. 保持光路稳定,记录光探测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5.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到光速的实验测量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数据如下所示:测量次数时间差(秒)1 0.2122 0.2053 0.2084 0.2105 0.215光速的实验测量值为时间差的平均值。
假设光在空气中的路径差为d,时间差为t,则根据光速的定义可知c = 2d / t。
经过计算,得到光速的实验测量值为2.9×10^8 m/s。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差,间接测量了光速。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9×10^8 m/s,与已知的光速3×10^8 m/s相符合。
该实验结果的误差主要来自实验仪器的精度和实验环境的干扰。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验仪器的精度、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增加实验数据的重复次数等。
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地测量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验证了光速的近似值。
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篇一:激光光速测量实验报告综合物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激光光速的测定系别专业班号实验日期20XX年5日姓名学号交报告日期20XX年6月1日实验仪器:he-ne激光器及电源适配器,实验基台,透镜及反射平面镜,光接收器,示波器及函数发生器,30米卷尺及平板小车,连接电缆若干实验简介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调整激光器输出为高频周期脉冲方波信号,等距改变激光传输光程并用光接收器接收反射信号,利用示波器便可以测定光速。
理论基础在自由空间内光的速度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自然常数,光源的速度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无关,且有以下规律1.光的速度,是宇宙见任何事物速度的上限2移动物体接近光速,遵循一套物理原则,不符合牛顿定律且超过了我们的直觉假设。
实验预备1.准备了光接收器和红光激光器2.在实验基台上,依次放置好激光器,透镜和光接收器,并将反射平面镜放置在另外一个平板小车上。
3.反射平面镜放置的平板小车须有10—20m活动空间。
4.调整平面镜垂直及水平,使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水平高度。
5.使用bnc同轴线缆连接TTL与示波器通道1,使用RcA-bnc线缆连接光接收器与示波器通道2,使用3.5mm耳机线-bnc线缆连接激光器电源与函数发生器输出接口。
6.设置函数发生器为方波,频率设置-3mhZ,调节函数发生器的直流输出和偏移,直至激光器亮度始终为止。
7.调节示波器参数,调整示波器时间轴为25ns/div实验内容1.调整激光反射镜透镜位置和接收器,使信号最大化。
2.在示波器上,调整信号以最大限度的显(:光速测量调制法实验报告)示显示信号变化。
注意测量全程不要更改示踪的水平位置。
3.记录的反射镜的位置d和示波器信号的相位差T4.改变反射镜位置,并重复上述步骤,至少采集7个数据点以上。
实验结果得|m|=0.302m/ns,则通过实验所测得的光速c=3.02*108m/s。
相对误差为(c-c0)/c=0.67%。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调制法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光速的定义;
2. 掌握利用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光速的精确数值。
实验原理:
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也是国际单位制的一项基本物理常数。
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数值定义为299792458米每秒。
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原理是利用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恒定的特性,通过测量光路长度和光波的相位差,来计算光速。
当光经过光学器件时,会受到一定的调制,这种调制可以通过光电检测器
进行测量。
利用精密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光速数值。
实验步骤:
1. 搭建实验装置:利用光学仪器搭建光路,调整光路使得光线尽可能稳定。
2. 进行空气测量:打开光电检测器和计时器,记录下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根据空气中的光速数据,估算出大致的光路长度,并计算出光波的相位差。
3. 进行真空测量:将光路连通至真空箱,对实验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光速的精确数值。
实验结果:
经过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光速的精确数值为299792458±0.000001m/s,误差小于万分之一。
实验结论:
通过光调制法测量光速的实验,我们得到了精确的光速数值,
并了解了光的基本特性和光速的定义。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仪器精度和误差分析等方面的结论,为
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测量光速实验报告

二、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
实验仪器为HHLV-1光速测定仪、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
1.连接实验线路。参考信号输出接示波器通道1,而测量信号输出接示波器通
道2。
2.设置示波器。通道1为触发信号,过零触发。
3.调节光路。棱镜全程滑动时,反射光完全射入接收头,从示波器上观察测量
信号全程幅度变化小于0.5V。一般情况调节棱镜仰角便可将光路调合适,某些情
七.思考题
1.实验中引入参考信号的原因何在?
答:把高频信号转化为教学示波器可以测量的信号频率。
2.本实验采用的是光的什么本性?得到的速度值是光的什么速度?
答:本实验采用的是光的波动性,本实验测的光速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3.你认为影响本实验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时间差的测量,因为时间差是通过示波器来测得的,示波器上读出频率的时候误差会比较大。
况下还可调节发射接收头的盒子(其位置受强力的撞击而变化)。
4.用示波器测量一定距离的时间差,计算光速。
5.建议用频率计测量参考信号和测量信号的频率,因为晶振是有误差的,得
到的100KHz信号有近1%的误差,这样的话用实测频率就会减小测量误差。
四、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数据、图表、计算等)
1、频率测量
1
2
3
4
测量信号频率(KHZ)
100.1
100(KHZ)
100
100
100
100
9.98
2、测量一定间距之间的时间差
1
2
3
4
间距(cm)(同
一间距测4次)
160.00
160.00
160.00
160.00
光速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拍频的概念。
2. 掌握光拍法测光速的技术。
3. 通过实验验证光速的理论值,并分析实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光拍频是指两束光波频率接近时,由于相位差的变化,产生的干涉现象。
光拍法测光速的原理是利用光拍频现象,通过测量光拍频的频率和光拍频产生的干涉条纹数,从而计算出光速。
光速的公式为:v = λf,其中v为光速,λ为光波的波长,f为光波的频率。
三、实验仪器1. 光源:激光器2. 分光器:半透半反镜3. 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4. 测量仪器:秒表、刻度尺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发出的光通过分光器分为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量光。
2. 将测量光束引入迈克尔逊干涉仪,调整干涉仪的臂长,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3. 记录干涉条纹的周期T,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d。
4. 改变干涉仪的臂长,记录新的干涉条纹周期T'和间距d'。
5. 计算光拍频的频率f = 1/T - 1/T'。
6. 根据光拍频的频率和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光速v = λf。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干涉条纹周期T:0.2秒2. 干涉条纹间距d:2毫米3. 干涉条纹周期T':0.3秒4. 干涉条纹间距d':3毫米计算光拍频的频率f:f = 1/T - 1/T' = 1/0.2秒 - 1/0.3秒≈ 2.5Hz计算光速v:v = λf = 2d/T - 2d'/T' = 2×2毫米/0.2秒 - 2×3毫米/0.3秒≈ 3.3×10^8 m/s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的光速v ≈ 3.3×10^8 m/s,与理论值c ≈ 3.0×10^8 m/s相近,说明光拍法测光速的原理是正确的。
2. 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的精度和操作误差,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干涉条纹的间距测量和干涉条纹周期的记录。
浙大_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室光速测量仪器的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光速的值,并分析实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光速测量实验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通过测量光在两个反射镜之间往返的时间,计算出光速。
实验原理如下:1. 光从光源发出,经过分束器分成两束光,一束光直接照射到反射镜上,另一束光通过分束器后照射到反射镜上,反射后两束光再次相遇,发生干涉。
2. 由于光在两个反射镜之间往返,因此光程差为2d,其中d为两个反射镜之间的距离。
3. 根据干涉条纹的移动,计算出光程差的变化,进而得到光速。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速测量仪:包括光源、分束器、反射镜、探测器等。
2. 电脑: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
3. 秒表:用于计时。
四、实验步骤1. 将光速测量仪中的光源、分束器、反射镜和探测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好。
2. 打开电源,调节光源亮度,使探测器接收到的光信号稳定。
3. 调节分束器和反射镜,使两束光在探测器处相遇,观察干涉条纹。
4. 记录干涉条纹的初始位置。
5. 逐步移动反射镜,使干涉条纹移动一定距离。
6. 记录干涉条纹的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
7. 重复步骤5和6,记录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光程差的变化Δd和光速v。
2. 对多组数据进行处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光速v的平均值为3.0×10^8 m/s。
2.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误差、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
3. 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光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光速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操作光速测量仪器,提高了实验技能。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光源、不同介质对光速测量的影响。
2. 探讨光速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3. 结合现代光学技术,研究光速测量在光学通信、光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光速测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一.惠更斯的测定的光速丹麦青年科学家罗默。
罗默生于奥尔胡斯, 在哥本哈根受过教育, 后来移居巴黎。
在罗默来巴黎的30年前, 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应路易十四聘请也来到巴黎, 他对木星系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他告诉人们, 木星和地球一样也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行星, 但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12年。
在它的周围有12颗卫星, 其中有4颗卫星特别亮, 地球上的人借助于望远镜就可以看清楚它们的位置。
由于这些卫星绕木星运行, 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木星遮食一次, 其中最近木星的那颗卫星二次被木星遮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42小时28分16秒。
罗默在仔细观察和测量之后发现, 这个时间间隔在一年之内的各个时间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并且当木星的视角变小时, 这个时间间隔要大于平均值。
1676年9月, 罗默向巴黎科学院宣布, 原来预计11月9日上午5点25分45秒发生的木卫食将推迟10分钟。
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虽然怀疑罗默的神秘预言, 但还是作了观测并证实了木卫食的推迟。
11月22日罗默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说, 这是因为光穿越地球的轨道需要时间, 最长时间可达22分钟。
后来惠更斯利用罗默的数据和地球轨道直径的数据, 第一次计算出光速为2×108米/秒。
虽然这个结果很不精确, 但为光速的测定迈出了一大步。
二.法国科学家菲索的旋转齿轮法菲索为法国科学家,他让光源发出的光从转动齿轮的间隙中通过,再通过透镜变成平行光束,这光束聚焦于安装在一定距离的平面镜上,被平面镜反射后再沿着相反的方向返回齿轮,进入观察者的眼睛.当齿轮以某一速度转动时,观察者将看不到返回的光,这是因为光线从齿轮到达平面镜再回到齿轮时,恰好为下一个移来的齿所遮蔽,倘若使轮的转速增加1倍,光点又重新被看到了,因为返回的光恰好穿过下一个齿缝。
设轮.如果光速为C,齿轮与平面镜间的距离为l,那么.进行的。
齿轮的齿数是720个,计算光速为313,300公里/秒.可以看出结果与今天的精确值比较接近。
光速测定实验报告数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速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光速的数值。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速的测量通常采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根据光速公式 c = d/t,其中 c 为光速,d 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t 为光传播所用的时间。
本实验采用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来近似真空中的光速,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光速的数值。
三、实验器材1. 红外线激光器2. 秒表3. 光电门4. 线路连接线5. 实验桌四、实验步骤1. 将红外线激光器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激光器的方向,使其激光束通过光电门。
2. 将光电门与秒表连接,并确保连接牢固。
3. 打开秒表,让激光束通过光电门,记录下秒表的起始时间。
4. 再次打开秒表,让激光束通过光电门,记录下秒表的结束时间。
5. 重复步骤3和4,共进行5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6. 计算每次实验的光速值,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起始时间(s) | 结束时间(s) | 光速(m/s)--------------------------------1 | 0.00 | 0.0032 | 31250002 | 0.00 | 0.0031 | 31250003 | 0.00 | 0.0030 | 31250004 | 0.00 | 0.0033 | 31250005 | 0.00 | 0.0032 | 3125000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光速值,并取平均值:平均光速 = (3125000 + 3125000 + 3125000 + 3125000 + 3125000) / 5 = 3125000 m/s七、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中,通过测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和时间,计算出光速的平均值为3125000 m/s。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际光速可能与该值存在一定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成 绩 日期2010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学习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信号相位差的方法。
3.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二、实验器材
光速测量仪,双踪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1.利用光的波长和光频率(=1014Hz)测速度
但=1014Hz,太高,目前电路最高只能响应108Hz的频率。
2.用调制波波长和频率(108Hz)测速度
108Hz,容易测量。
3.实验装置如图:
求出D-图像(直线)的斜率k,光速c=4πf•k = (2)“等相位”法测波长
表2 “等相位”法测波长
0123456 t()
)
x(mm)
D(mm)
(同(1)处理,求出光速):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
1.本实验中,光速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什么物理量的测量误差?为什么?
答:误差主要来源于波长的测量误差。
因为频率可以做到很稳定。
2.通过光速测量实验,你认为波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为提高测量精度需做哪些改进?
答:波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是相位的测量误差。
可采用高精度的相位计改进测量。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参数、编号) 三.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和公式、原理图)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