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签字投降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2.面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1)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1940年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①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
②王震率359旅南泥湾开荒。
3.全民族抗战: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阅读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块二:中共七大1.认真阅读课本105-106中共七大部分,完成表格2.日本投降视频3.日本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形势(1)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③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军队对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出示图片:(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3)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4.日本投降的过程(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出示图片:板块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5)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
学生回答。
活动园:八女投江、赵登禹
过渡语: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爆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分享: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民众抗日的故事?把它们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材料:狼牙山五壮士 抗联英雄杨靖宇
少年英雄王二小 见课件
思考:了解了先烈们的革命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当年,无数英雄前辈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
2.台儿庄战役
问:大家对台儿庄战役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台儿庄战役的概况 见课件
3.百团大战
问:大家对百团大战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百团大战 见课件
4.抗日英雄
问: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说说你知道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吧!
学生回答。
勿忘历史,铭记国耻:918班会主题教案三篇

勿忘历史,铭记国耻:918班会主题教案三篇一、前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918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立。
本教案旨在通过研究918事变,使学生深刻理解国耻,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918事变的经过及历史影响,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918事变的爆发1. 背景介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2. 事变经过:讲述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假象,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第二部分:日本侵华的罪行1. 侵占东三省:918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实行殖民统治。
2. 南京大: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犯下滔天大罪,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
3. 慰安妇制度: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犯下严重战争罪行。
第三部分:英勇抵抗与民族觉醒1. 抗日救亡运动:918事变后,我国人民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英勇抵抗日本侵略。
2.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918事变的经过及历史影响。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日本侵华的罪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耻,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918事变及日本侵华罪行的了解程度。
2. 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表达对历史的认识、对先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高中语文】动态消息例读:日本签署投降书ppt精品课件

大胆推测——
迈克阿瑟为什么安排
温赖特和珀西沃尔站 在他的身旁?
日本代表签字——
新闻介绍这个环节的时
候,有很多的细节描写, 请选择一个例子,简要 分析其丰富的内涵。
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签字
麦克阿瑟将军为什么要用
五支笔签字? 由此可看出其怎样的心态?
列举其后的签字人员和国别:
简要概述每个发言者的讲话内容。
动态消息例读
日本签署投降书
《法新社百年新闻佳作》
基础积累:
骰
子
跛脚
怜悯
tó u
血泊 创痍
bŎ
憔悴
mĬ n
紧绷
Xu
è pō qiá ocuì bēng
岌岌可危
chuāngyí
jí jí
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简要概述该消息记述的基本内容。
该消息记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举例分析该篇新
闻的感情倾向。
日本投降书(影印本)
重光葵在投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的签名
重光葵、梅津在完成签署投降书仪式后一脸沮丧
盟军最高统帅代表同盟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麦克阿瑟将军在完成仪式后发表讲话
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在投降书上签字
徐永昌将军的签名
日本投降视频链接
麦克阿瑟
尼米兹
裕仁(非现场)
分析消息中对东京湾的几处环境描写 各表现了怎样的内涵?
体会并归纳:如何分析环
境描写的作用?
体会:新闻的现场感
新闻报道要带给读者现场感。
本文是否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思考归纳:怎样才能够增强新 闻的现场感呢?
新闻的感情倾向
《落日》教案

《落日》教案《落日》教案《落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
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
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
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一)研习1、2节(总写)设置问题: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
(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案

大战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进程
议一议二战带来的积极影响
1.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与发展。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受苏联的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教案
课题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成利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而非应用于战争的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45年4月,柏林战役打响,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德国法西斯被打败。
说一说德国投降时间、欧洲战场战事结束的标志?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议一议希特勒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1)法西斯是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波茨坦会议概况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日本投降的主要过程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结合20世纪以来全球联系的加强,论述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8月9日,美国向日本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
苏联红军对日宣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教案导学案

3-2-4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以提高分析和总结能力;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日本侵略军必然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问答式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投降时的历史资料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学习(一)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1.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背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场迅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
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逐渐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表现: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与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通过来华参战、提供物资援助等方式,参与、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带领战地流动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死扶伤。
他还创办医护训练班,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
>>> 多媒体课件展示手术中额白求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对外联络通道。
在美国的帮助下,驼峰航线开通。
中美两国飞行员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这条空中通道,从印度运回了中国抗战急需的大量物资。
>>> 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驼峰航线飞行的美国运输机2.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动态消息例读:日本签署投降书 PPT课件

日本签署投降书
《法新社百年新闻佳作》
基础积累:
骰
子
跛脚
怜悯
tóu
血泊 创痍
bŎ
憔悴
mĬ n
紧绷
Xu
èpō qiáocuì bēng
岌岌可危
chuāngyí
jí jí
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简要概述该消息记述的基本内容。
该消息记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的过程和情景。
概述导语交代了哪些新闻要素。
时间:1945年9月3日上午9:05 地点:东京湾 人物:日本外相重光葵
事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意义:日本付出代价—离开大国行列
梳理新闻主体
简要归纳签署文件的
基本流程。
思考分析:
文章第二节对重光葵的细节
描写,流露出记者怎样的感 情倾向?
/soft/11/37/2006/200612 303093.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 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3、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4、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6、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8、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1、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2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23、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24、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25、你不能拼爹的时候,你就只能去拼命! 26、如果人生的旅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27、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励志名言: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2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9、人生就像一道漫长的阶梯,任何人也无法逆向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的进程中,偶尔转过头来,回望自己留下的蹒跚脚印。 30、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 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 31、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 32、命好不如习惯好。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 33、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签字投降》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2、体会新闻的现场感和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
领悟通过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传达现场气氛,表达感情倾向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中、英、美三国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9月2日(课本有误,纠正以还历史本来面目),日方与同盟国正式签定了投降书。
让我们来重温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二、了解“消息”这一文体知识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1、消息的定义
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真实准确、讲究时效、短小精悍。
3、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
4、消息的结构
(一)标题:
a、标题的作用:概括、突出、浓缩地提示整则消息的内容。
b、标题的形式:单行、双行、三行。
c、双行标题的写法:
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叫肩题、眉题)
百事新星大赛频出明星脸
“周杰伦”亮相南京
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叫辅题、子题)
面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d、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景等作用。
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前面一般有消息头:
a、消息头的作用和位置:标明了消息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一般要用括号或者以显著字体标出,放在消息的开头。
b、消息头形式:一般有“电头”和“本报讯”两种,如“××社×地×月×日电”“本报×地×月×日专讯/电”
(二)导语:消息头后空一格,紧接的是导语。
导语是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三)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将导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或者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以便读者能全面、完整地了解消息内容。
(四)背景: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背景增添了与新闻要素相关的材料,扩大读者视野,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
(五)结语:消息的结尾有其特殊性,其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也就是说,事实该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
三、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
分组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订正读音:
重.光葵(chóng)粗呢.台布(ní)珀.西瓦尔(pò)
憔悴
..(qiáo cuì)战俘.(fú)舷.梯(xián)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说出二战的起止时间以及轴心国与同盟国分别是哪些国家?
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简要概述该消息记述的基本内容。
明确:该消息记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过程和情景。
4、概述导语交代了哪些新闻要素。
时间:1945年9月2日上午9:05
地点:东京湾
人物:日本外相重光葵
事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意义:日本付出代价—--离开大国行列失去世界强国地位
5、各组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板书与黑板上。
四、分析课文: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记者当然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意味深长,很有味道,值得揣摩。
1、文章第二自然段对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流露出记者怎样的感情倾向?生动刻画了怎样的嘴脸?
明确:暗含对战败者的嘲弄、讽刺、谴责。
2、大胆推测:迈克阿瑟为什么安排温赖特和珀西沃尔站在他的身旁?明确:意义非同寻常:胜利得来多么不易,盟军曾经历多么艰苦的战斗;告诉日本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3、日本代表签字:新闻介绍这个环节的时候,有很多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丰富的内涵。
4、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签字
5、体会:新闻的现场感
新闻报道要带给读者现场感。
本文是否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有对人物动作、表情等的细致描写,让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思考归纳:怎样才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呢?(运用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优秀的记者当然会细致观察,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并把它记录下来)
五、总结全文
附:一战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
战场主要在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
国对抗同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