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5-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江苏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按构成分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情况(2019年)

行 业
总计 农、林、牧、渔业
农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开采辅助活动 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中国共产党机关 国家机构 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社会保障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18.8 -9.9 -46.3 13.9 17.0 -8.9 4.1 15.3 24.2 15.0 39.0 11.7
投资额
5.1 9.4 -5.4 26.5 31.1 55.3 9.0 -33.2 4.3 -80.6 38.3 -13.3 12.3 -69.2 -96.0 4.6 -19.3 -14.0 29.5 -55.7 -4.8 -5.5 -25.9 -14.6 -17.5 -4.0 6.4 -16.8 47.6 -28.3 53.3 8.6 -2.9 5.5 19.0 -23.0 -19.7 -7.5 24.3 -5.1 7.4 -4.4 56.9 127.0 -25.1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附件⼴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结构优化指标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重:也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重。
计算公式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产总值×100%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指三次产业的GDP结构与从业⼈员结构差距百分点的总和。
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GDP⽐重-三次产业从业⼈员⽐重│3.⾼新技术产品出⼝占出⼝⽐重:指按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出⼝中,⾼新技术产品出⼝占全部货物出⼝的⽐重。
计算公式为:⾼新技术产品出⼝占出⼝⽐重=⾼新技术产品出⼝总额÷全部货物出⼝总额×100%4.居民消费⽀出占GDP⽐重:也即消费率,指按⽀出法核算的GDP中,居民消费⽀出所占的⽐重。
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出占GDP⽐重=居民消费⽀出÷国内⽣产总值×100%5.城镇化率:指城镇⼈⼝占常住⼈⼝的⽐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城镇常住⼈⼝÷地区常住⼈⼝总数×100%6.城乡居民收⼊⽐:指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与农村居民⼈均纯收⼊之⽐(以农为1)。
计算公式为:—1—城乡居民收⼊⽐=城镇居民⼈均可⽀配收⼊÷农村居民⼈均纯收⼊7.区域发展差异系数:指所辖区域内各地区⼈均GDP的离差系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平的差异程度,系数越⼤表⽰差异程度越⾼。
计算公式为:区域发展差异系数=各地区⼈均GDP的标准差÷各地区⼈均GDP的平均值⼆、产业升级指标8.⾼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业⽐重:指规模以上⼯业增加值中⾼技术制造业的占⽐,⾼技术制造业按照国家统⼀的统计标准进⾏汇总。
计算公式为:⾼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业⽐重=⾼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业增加值×10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业⽐重:指规模以上⼯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家统⼀的标准进⾏汇总。
广州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1642555 2127827
166
200884 228097
497801 304224 27953856
53897 18007001
9892958
16624948 1382053
10380710 2815721 3466771 9010001 5799355 5256501 4110926
57967316 10301076 56672998 53483921
(万
(万
(万 (万 (万
(万 (万 (万美 (万美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10000 yuan)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Total Profits yuan)
Industrial Profit Local Dispos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yuan)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yuan) Total Sale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yuan) Total Exports
10000) Total Imports
10000)
(10000 (10000 (USD (USD
Number of Projects (Contracts) for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
(万美
元) 外商直接投资实ted Value of Foreign Capital to be Utilized (USD 10000) Total Amount of Foreign Capital Actually Used (USD 10000)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差异分析一、提出问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时,不但要从总体上分析其总量水平,还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性差异。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空间差异明显,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等,为了更加全面的把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针,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就有必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二、数据收集为了分析我国省际层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这里选择了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关的一些评价指标,它们分别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的投资规模、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所有制形式所占投资规模。
包括内地资本、国有资本、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个体经济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取得。
其原始数据如表1。
表1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三、数据统计处理(一)因子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见表2)。
表2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横坐标为因子数目,众坐标为特征根,可以看到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特征根值都较小,所以贡献也较小。
因子分析模式有限责任=0.916F1+0.023F2私营=0.904F2+0.086F2集体=0.850F1-0.233F2股份合作=0.837F1-0.413F2其他=0.831F1-0.493F2个体=0.778F1-0.310F2外商=0.736F1+0.574F2港澳台=0.659F1+0.650F2国有=0.651F1+0.148F2联营=0.575F2+0.258F2表3 因子的协方差矩阵(二)聚类分析为了对固定资产作进一步的分析,这里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聚类。
表4由图可以看出,从大的方面来说,将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分为3类较为合理。
从数据变化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从数据变化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写在《广东统计年鉴2014》出版发行时天高云淡,露白月明,又到秋高气爽时。
凝聚着广东统计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广东统计年鉴——2014》(下简称《年鉴》)如期正式出版发行了。
这是广东省统计局从1984年创刊公开出版发行以来的第32本年鉴。
《年鉴》22个篇章、513张数据表、近11万笔数据。
摸着新鲜出炉的《年鉴》,翻开一张张表格,审视着一笔一笔的数据,从中可以全面客观地看到广东经济综合实力、经济运行状况、经济运行周期、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
通过解读主要功能性统计指标,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轨迹。
一、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双双突破一万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的重要宏观统计指标,也是实施宏观管理、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从《年鉴》综合篇看到,2013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62163.97亿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037亿美元,连续25年稳居全国第一。
外贸进出口总额10918.22亿美元,连续28年稳居全国之首。
图1 2013年粤苏浙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广东, 9.9%江苏, 9.4%山东, 8.7%浙江, 6.0%二、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其长期变动趋势体现了经济运行周期规律。
在《年鉴》国民经济核算篇中可以看到,2013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5%,增幅比上年高O.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数据变化轨迹,可以看到广东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点(图2)。
通过谷—谷划分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五轮经济增长周期。
第一个周期为1978—1983年,持续时间为6年。
1978年为谷位,两年快速增长,1980年在峰值,然后回落,到1983年完成第一周期;第二个周期为1984—1989年,持续时间也刚好为6年。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要点》

t-1
t
口径要求
与本《手册》附录 《用地分类及含义》 对应。
可依据土地利 用现状变更年末面 积汇总表整理得到。
指本年度新增建设 占用农用地和未利 用地面积。
为变更调查的流量数据,不是两个年度 相减的数据
3.2.4 土地供应状况调查
年份
初始评价年份 更新评价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EEI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2011年地区生产总 值(2010可比价)]/[(2014年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 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
注:1.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EEI1; 2.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EEI1
2.2 基础调查
3.2.1 人口状况调查
初始评价年份 年份
更新评价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
t-3
t-2
t-1
t
口径要求
常住总人口
常住人口 (万人)
常住城镇人口
常住农村人口
六普口径 六普口径 六普口径
户籍总人口
户籍人口 (万人)
户籍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户籍口径 户籍口径 户籍口径
农村人口与 村庄建设用 地增长弹性 系数(PEI31、PEI3-2)
指标口径1: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基准年)的常住农村人口增长幅度与同 期村庄用地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农村 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
指标口径2: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基准年)的户籍农业人口增长幅度与同 期村庄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农村人口 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