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收涩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18收涩药

中药学-18收涩药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一、含义:凡具固精、缩尿、止带之功, 以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 下等证为主的药物,称固精缩尿止带药。 二、特点及效用: 这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归肾、膀胱经。具 有固精缩尿止带之功。主要适用于肾虚 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的遗精、滑精、遗 尿、尿频以及带下等滑脱之证。
一、特点:酸、甘,微温。本品既具收敛之性以 秘藏精气固摄下元,又具有补益之功以滋养精 血而助元阳之不足,长于固摄精气,是治疗肝 肾不足,精气失藏的要药。 二、应用: 1、用于精气失藏之证。 2、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用量用法:5~10g,急救固脱20~30g,煎服。 使用注意: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不 宜用。

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莲须:甘、涩,性平。功能固肾涩精。主用于遗 精、滑精、带下、尿频。 莲心: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涩精止血。主用于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失眠 遗精;血热吐血。 莲房:苦、涩,性温。功能止血化瘀。主用于崩 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 荷叶:苦、涩,性平。功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 主用于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
第十八章 收涩药


一、含义: 凡具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滑脱不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 涩药或称收敛固涩药。 二、分类: 本章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 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 三、特点及效用: 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归肺、脾、肾、大肠经。具收敛 固涩之功,用于滑脱不禁之证。 四、应用: 收涩药多属治标之品,临床应用时需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 以期标本兼顾。 五、使用注意:收涩要易恋邪,使用时应注意勿使“闭门留 寇”
一、特点:酸、涩,性平。功能敛肺生津,止泻 安蛔,长于安蛔止痛,是治疗蛔厥腹痛的常用 药。 二、应用: 1、用于肺虚久咳。 2、用于久泻久痢。 3、用于气阴两虚的烦热口渴以及暑热烦渴。 4、用于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3~10g,煎服。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用。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浮小麦、糯稻根和麻黄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浮小麦、糯稻根和麻黄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浮小麦、糯稻根和麻黄根浮小麦【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瘪轻浮末成熟颖果或带桴的颖果。

【性味与归经】甘,凉。

入心经。

【功效】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体虚多汗。

浮小麦专敛虚汗,不论自汗、盗汗均可应用,常配合黄耆、麻黄根、白朮,或五味子牡蛎等同用。

【处方用名】浮小麦(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牡蛎牡蛎、浮小麦,麻黄根、黄耆。

治虚汗【文献摘录】《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本草备要》:「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

」糯稻根【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根。

【性味】甘,平。

【功效】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虚汗、盗汗。

本品有止汗的功能。

临床上常与瘪桃干、红枣等配合,用以治疗虚汗、盗汗的症候。

近年来,有以糯稻根配红枣,或加摈榔,治疗丝虫病;又可配合石见穿等水煎,加白糖饮服,治疗传染性肝炎。

【处方用名】糯稻根、糯稻根须(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糯稻草:即糯稻的茎叶。

可治疗传染性肝炎,亦可作为预防用。

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麻黄根【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平。

入肺经。

【功效】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自汗,盗汗。

本品专用于止汗,无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常与黄耆、浮小麦、当归牡蛎等配合应用。

也可研末外扑以止汗。

【处方用名】麻黄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

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

( 《千金方》麻黄根粉止汗方《肘后方》:麻黄根、龙骨、牡蛎。

外治大病愈后,多虚汗,及眠中流汗。

【文献摘录】《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

」《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

中药学实验课-收涩药

中药学实验课-收涩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桑螵蛸
功效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用法用量
5~10g。
LOGO
来源
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小刀螂或巨斧螳螂 的 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
“长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收 集,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
饮片性状鉴别
团螵蛸 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 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 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 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 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 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中药学实验课
收涩药
收涩药概述
0 1
0 2
0 3
LOGO
定义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 的药物,称为收敛药。又叫收涩药
功效
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小便,止带,止血,止 嗽等作用
分类
1.固表止汗药:本类药物能行肌表,调节卫分,而有固表敛汗的功效。 2.敛肺涩肠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和涩肠止泻痢 作用。 3.固精缩尿止带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
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
功效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用法用量
6~12g。
LOGO
来源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 收涩药

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 收涩药

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收涩药第01讲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收涩药的性能特点收涩药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

要点二收涩药的功效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

要点三收涩药的适应范围主要适应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滑脱不禁的病证。

要点四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表邪未解,湿热内蕴所致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余热未清者,均不宜用。

2.某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

[讲义编号NODE70102100121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要点五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固表止汗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平,性收敛,多入肺、心二经。

敛肺涩肠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

固精缩尿止带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

某些药物性甘温。

要点六各类收涩药的功效固表止汗药:具有固表止汗之功。

敛肺涩肠药: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

固精缩尿止带药: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

某些药物还兼有补肾之功。

要点七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固表止汗药:主要用于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自汗;阴虚不能制阳,阳热迫津外泄而盗汗。

敛肺涩肠药: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固精缩尿止带药:主要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清稀等症。

[讲义编号NODE70102100121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细目二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功效:固表止汗。

应用: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煎服,3~9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忌用。

[讲义编号NODE70102100121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浮小麦功效: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应用:1.自汗,盗汗。

2.骨蒸劳热。

[讲义编号NODE70102100121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细目三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石榴皮和明矾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石榴皮和明矾

《中药学》学习笔记:收涩药之石榴皮和明矾石榴皮【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石榴科植物石榴树的果皮。

【性味与归经】酸、涩,温。

入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久泻,久痢等症。

本品有收敛涩肠作用,适用于久泻、久痢等病症,常与诃子、肉果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虫积腹痛等症。

本品能驱虫,用治蛔虫病、绦虫病等,常与摈榔、鹤虱等药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石榴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石榴根皮:即石榴树根的外皮。

性味、功效均同石榴皮,但杀虫力较强,主要用于虫积腹痛。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三钱。

有毒性,不可大量应用。

【方剂举例】黄连汤《千金方》:石榴皮、黄连、黄柏、阿胶、甘草、干姜、当归。

治赤白久痢。

【文献摘录】《别录》:「止下利、漏精。

」《本草拾遗》:「煎服下蛔虫。

」《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明矾【药用】本品为二方晶系明矾石精制而成的结晶品。

【性味与归经】酸,寒。

入脾经。

【功效】止血,止泻,袪痰,外用燥湿止痒。

【临床应用】1.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等症。

本品收敛涩肠,能治泻痢日久不止,可单用小量吞服;或配五倍子、诃子等药同用。

对便血、崩漏,也可配合收敛止血药同用。

2.用于风痰壅盛,或癫痫等症。

明矾有袪痰作用,可与半夏、猪牙皂角、甘草等配伍,用治风痰壅盛,喉中声如牵锯;又可配郁金,治风痰痫病。

3.皮癣可配石榴皮同用;治聤耳可配黄丹同用。

【处方用名】明矾、白矾(打碎用)。

枯矾(主要外用于湿疹等)。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分至一钱,煎服。

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皮湿1号膏《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地榆、煅石膏、枯矾。

外治湿疹。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病、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利、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阴疽、中蛊、蛇虫伤鳖,取其解毒也。

中药学收涩药趣味记忆法

中药学收涩药趣味记忆法

中药学收涩药趣味记忆法
中药学收涩药的趣味记忆法可以通过歌谣、联想或故事等方式进行。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收涩药歌诀:
五味山茱萸,收敛固涩主。

遗精滑精宜,虚汗崩漏除。

果肉涩肠药,久泻久痢服。

乌梅敛肺胃,生津又安蛔。

解析:
这首歌诀涵盖了中药学中的一些主要收涩药,以及它们的功效和使用场景。

通过押韵和简洁的表述,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1.“五味山茱萸,收敛固涩主”:这里提到了五味子和山茱萸两味药,它们主要用于收敛和固涩。

2.“遗精滑精宜,虚汗崩漏除”:说明这两种药物对于遗精、滑精、虚汗和崩漏等症状有适应症。

3.“果肉涩肠药,久泻久痢服”:通过联想果肉的形象,帮助记忆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久泻和久痢。

4.“乌梅敛肺胃,生津又安蛔”:这句话涵盖了乌梅的功效,既收敛肺胃,又能生津,还有安蛔的作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中药学知识更为丰富和复杂。

在学习和应用中药时,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中药学——收涩药二+攻毒杀虫止痒药

中药学——收涩药二+攻毒杀虫止痒药

中药学——收涩药(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1 .具有益肾固精,养心安神功效的药物是A.山茱萸B.五倍子C.莲子D.诃子E.金樱子2 .能敛汗固脱,防止大汗虚脱的药物是A.五味子B.莲子C.麻黄根D.山茱萸E.吴茱萸3 .具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樟脑B.蟾酥C.白矾D.雄黄E.蜂房4 .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功效的药物是A.炉甘石B.赤石脂C.麻黄根D.蛇床子E.肉豆蔻5 .只供外用不能内服的药物是A.升药B.铅丹C.硼砂D.硫磺E.蛇床子答案解析1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其功效为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

2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山茱萸应用于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3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蜂房具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的功效。

樟脑具有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的功效。

蟾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

白矾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的功效。

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4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蛇床子是攻毒杀虫止痒药,辛苦温燥,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为皮肤病及妇科病常用药。

炉甘石为拔毒化腐生肌药,有收湿止痒之功,为眼科外用之常用药,不可杀虫。

赤石脂、肉豆蔻、麻黄根均为收涩药。

赤石脂、肉豆蔻可涩肠止泻。

三者皆无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

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升药的外用适量。

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

铅丹外用适量,研未撒布或熬膏贴敷。

内服每次0.3- 0.6g,入丸散服。

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

内服,1.5-3g,入丸、散用。

硫磺外用适量,研末服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硫磺既可外用也可内服。

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细目三敛肺涩肠药(续)4 .诃子[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主治病证]久泻、久痢;久咳,失音。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

中药学+第24章+收涩药

第二十章收涩药【学习要求】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五味子、山茱萸、桑螵蛸、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海螵蛸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熟悉其配伍和应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

3.了解其他收涩药的功效特点。

一、含义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收敛就是收敛固涩的简称。

也称收敛药或固涩药。

就是增加机体的约束力,约束气血津液,使它不任意的、随意的向外耗散流失。

固涩就是使气血津液的出入通道不那么顺畅、不滑利、不流畅、不容易外泄。

总的就是增加机体的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使之不过多的流失或耗散。

这里涉及一个滑脱不禁证,就是人体的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约束,而无节制的向外耗散或流失。

脱者散而不收。

虽然本章药物往往一药兼具多种收涩作用,但一般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特点,将本章药物分为止汗药,止泻药和固精、缩尿、止带药,也可说是广义的固摄肾气的。

这三节,是相对的,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往往互相交叉。

二、功效与主治收涩药均有收敛固涩功效。

收敛固涩包括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等具体功效。

收涩药主治因久病体虚,或因过服攻伐破削药,正气耗散,脏腑功能衰退,某些脏腑或器官对物质的约束控制能力降低,无节制地向体外排除物质的滑脱不禁证。

其证既有无节制地排除物质的表现,又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但其证尚未发展到虚脱阶段。

具有不同收涩作用的药物分别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等滑脱不禁证。

部分药物还分别兼有止咳、止血作用,可分别用于咳嗽、失血诸证。

由于收敛固涩作用大多有敛邪之弊,不宜用于邪实之证,故兼具止咳或止血作用者,以用于肺肾虚损的久咳虚喘或肝肾亏虚,冲任不固之崩漏等证更为适宜。

收敛固涩是针对笼统的功效,还包括具体的收敛固涩作用,由止汗(敛汗,固表止汗)、敛肺(敛肺止咳、敛肺平喘)、止泻(润肠止泻、收敛止泻)、止帯、缩尿、收敛性止血、敛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性味甘,微寒。
❖ 养心除烦--心神不安,烦躁失眠;

--妇人脏躁证。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 五味子 乌 梅 ❖ 五倍子 诃 子
❖ 肉豆蔻 ❖ 赤石脂 禹余粮
五味子★★★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经》。
❖ 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或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成熟果实。
乌梅★★★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经》。 ❖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青 梅)。
❖梅
❖ 药材乌梅
【功效应用】
❖ 1. 敛肺止咳――肺虚久咳及痰多咳嗽。
❖ 2. 涩肠止泻――久泻久痢及湿热泻痢。 ❖ 收敛性不强,有祛邪作用,故虚实之

主治自汗,盗汗,产后虚汗等。
浮小麦★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草蒙筌》。 ❖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未成熟的颖果。
❖ 小麦 ❖ 药材浮小麦
【功效应用】
❖ 1. 敛汗,益气――自汗,盗汗。 ❖ 2. 除热――骨蒸劳热。
【附药】
❖ 小麦
❖ 为小麦的成熟颖果。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目的要求】
【概 述】
【药 物】
【小 结】
【目的要求】
❖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主治、配 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节药物的性能特 点。
❖ 2.掌握药物5味,熟悉4味,了解8味。。 ❖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概 述】
❖ 一.含义 ❖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
滑脱不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又称固涩药。
❖ 二.性味归经 ❖ 味多酸涩,性温或平, ❖ 主入肺、脾、肾、大肠经。
❖ 三.功效、分类及适应范围
❖ 收敛固涩--滑脱不禁之证。
❖ 1. 固表止汗药--自汗,盗汗;
❖ 2. 敛肺涩肠药--久咳虚喘,

--久泻久痢;
❖ 3. 固精缩尿止带药--遗精遗尿,
赤石脂★ 禹余粮★
❖ 赤石脂 ❖ 为单斜晶系的多水高岭土Halloysite。
❖ 禹余粮 ❖ 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
化铁[FeO·(OH)]。
❖ 药材赤石脂
❖ 药材禹余粮
【功效鉴别】
❖ 皆为矿物药,味甘涩,均能: ❖ 1.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 2.收敛止血--便血,痔疮出血; ❖ 3.固崩止带--崩漏,白带过多。 ❖ 二者常相须为用。
❖ 1. 涩肠止泻――脾胃虚寒,久泻久痢;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 2. 温中行气――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功效鉴别】
❖ 肉豆蔻与白豆蔻鉴别: ❖ 皆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均能: ❖ 温中行气-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
食少呕吐等证。
❖ 但二者科属来源不同,作用有别: ❖ 肉豆蔻─固涩力强,长于涩肠止泻。 ❖ 白豆蔻─行气力胜,长于化湿止呕。
❖ 五味子――甘温,又能滋肾固精,

益气生津及宁心安神。
❖ 乌 梅――涩平,又能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 五倍子――涩寒,兼有清肺降火之功,

又能收敛止血,收湿敛疮。
诃子★★
❖ 【药物基原】 ❖ 源于《药性论》。 ❖ 为使君子科落叶乔木植物诃子(诃黎
勒)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成熟果实。
❖ 不同点:
❖ 赤石脂─性温,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 禹余粮─性平,质重下降,

主下焦出血。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 山茱萸 ❖ 覆盆子 金樱子 ❖ 桑螵蛸 海螵蛸
❖ 莲子 芡实
山茱萸★★★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经》。 ❖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
❖ 诃子
❖ 药材诃子
【功效应用】
❖ 1.煨用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 2.生用敛肺止咳--久咳;

利咽开音--失音。
肉豆蔻★★
❖ 【药物基原】 ❖ 源于《药性论》。 ❖ 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蔻
Myristica fra grans Houtt的种仁。
❖ 肉豆蔻
❖ 药材肉豆蔻
【功效应用】
❖ 五味子
❖ 药材五味子
【功效应用】

┌肺虚久咳(敛肺气);

│肺肾虚喘(滋肾阴);
❖ 1.收敛固涩┤自汗盗汗;

│遗精滑精(补肾气);

└久泻不止(补脾气)。
❖ 2.益气――气虚及热伤气阴证。 ❖ 既能补元气(生脉散), ❖ 又能补肺脾心肾之气。 ❖ 生津――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 3.宁心安神――心悸,失眠,多梦。

--崩漏带下。
【药 物】
❖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 麻黄根 ❖ 浮小麦
麻黄根★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草经集注》。
❖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草麻 黄Ephede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黄 Ephedra int 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根及根茎。
❖ 草麻黄
❖ 麻黄根
【功效应用】

┌气虚自汗;
❖ 敛肺固表止汗┤阴虚盗汗;

└产后虚汗不止。
❖ 为临床止汗专品,内服外用皆可。
【功效鉴别】
❖ 麻黄与麻黄根比较:
❖ 来源相同,但入药部位不同,作用相反。
❖ 麻黄─为草质茎入药,长于发汗解表,
❖ 主治风寒表实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麻黄根─为根及根茎入药,长于收敛止汗,
❖ 药材五倍子 (肚倍)
❖ 药材五倍子 (角倍)
【功效应用】
❖ 1.敛肺降火――肺虚久咳或肺热痰嗽。 ❖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 3.固精止遗――遗精,滑精。
❖ 4.敛汗――自汗,盗汗。 ❖ 5.止血――崩漏下血,便血痔血。 ❖ 6.收湿敛疮――疮疖肿毒,湿疮流水。
【功效鉴别】
❖ 五味子、乌梅与五倍子相鉴别: ❖ 皆味酸,均能: ❖ 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 涩肠止泻--久泻不止。
证均可使用。
❖ 3. 安蛔止痛――蛔厥证,腹痛呕吐。 ❖ 蛔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 4. 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五倍子★
❖ 【药物基原】 ❖ 源于《本草拾遗》。 ❖ 为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Mill.或其某些同属植物 叶子上寄生的虫瘿。
❖ 青麸杨 ❖ 盐肤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