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概述
心理学1:人格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
亲密对孤独(20-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爱——孤独、寂寞
繁殖对停滞(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智慧、贤明——无望和无
恶感
17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观察学习: 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的做出行为。
19
(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 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 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 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 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 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 来。) “火可以使黄油熔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意义感
三、人格的测量
测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印发出被试的行动和内部心理 变化的手段。人格测量是用测量的方法测出一个人在一定 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特征。测量人格的方 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结合心理分析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学者,他主要从事非正式咨询工作,以结合案例研究、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心理。
他曾经提出了人格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性格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内在力量的影响,人格由这些力量产生并影响,即三大欲望:性欲、自我欲望和安全欲望。
这里的欲望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即性欲是人们满足性欲望的基本动机,自我欲望是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基本动机,而安全欲望是人们追求安全和安定的基本动机。
3 欲望和安全防线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人需要维持欲望的平衡,即以牺牲部分欲望为代价来获得报酬。
然而,这些欲望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施压,于是人们会形成一种安全防线,以此来维持内部的欲望平衡。
4 人格三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定义复杂的人格三部分理论,他将人格划
分为:超我、意志和意识。
意志在压抑部分欲望活动时起着核心作用,负责维持和表达抑制欲望的机制;而超我则负责抑制和维持欲望的平衡。
5 结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基于欲望的平衡
和超我的意识控制上的。
通过控制试图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斗争,它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象征活动的理解,促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可控的和自
我意识的个体。
心理学第六章人格理论

第六章人格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一)人格的概念(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二)人格的特质论(三)人格的学习论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含义二、气质的类型(一)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二)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三、气质理论(一)体液说(二)体型说(三)血型说(四)激素说(五)活动特性说(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含义(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的特征二、性格的类型(一)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二)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四)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五)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第四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特征(三)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理论(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五)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先生。
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
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
”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先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
第三位先生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
等到第四位先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这四位先生恰好代表了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身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格差异。
如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异同11应用心理学程树颖学号111543120133•引言本论文纯属摘要除肤浅的归纳外均不属于个人创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荣格•正文一、人格理论简述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意识的叫做前意识包括人们能够努力回忆起来的经验等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包括先天本能、被意识压制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被压制的情感和欲望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进一步修正新“三部人格结构”本我id: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遵循快乐原则为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遵循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也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
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
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普遍的存在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 简述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又称为心灵。
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感情和以及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艾森克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以人的个体差异为基础的理论。
艾森克认为,人的个性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描述和解释,即神经质和外向性。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对于探索人类个性差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非常重要,以下将从理论的背景、内容以及近年来的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他对进化论的研究和对心理学的理论思考,使他发现了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重要的人格维度。
神经质指的是个体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情绪不稳定性,而外向性则描述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交互动的需求。
艾森克认为,这两个维度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个性差异,并对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人格因素,即神经质、外向性和精神质。
神经质指的是个体对刺激的敏感性和情绪不稳定性。
在神经质高的人中,他们往往对外部刺激有更强烈的反应,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紧张和焦虑。
而在神经质低的人中,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较低,情绪较为稳定。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交互动的需求。
在外向性高的人中,他们喜欢与他人交往、活跃于社交场合,富有社交能力;而在外向性低的人中,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冷静分析问题,不太喜欢社交活动。
精神质是艾森克的后来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个体的良好适应性和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很多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差异会对他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高神经质的人往往对环境的变化和压力反应强烈,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困扰。
而高外向性的人则喜欢社交活动和冒险,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还在临床心理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被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疾病,比如焦虑症和抑郁症。
然而,近年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独特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模式。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人们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人格理论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其中自我认知在人格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人格理论的概述人格理论是关于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它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基本观点,即trait观点和过程观点。
- Trait观点:trait观点认为人格是一组相对稳定和常见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
trait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
- 过程观点:过程观点认为人格不仅由特质决定,还受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境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过程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和发展性人格理论。
二、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行为的认知。
它在人格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等因素。
2.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估。
高自我监控的个体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
低自我监控的个体更注重内部的自我评价标准,更能独立思考和决策。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它对个体行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动力和勇气去追求目标和应对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退缩和放弃。
三、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人格理论和自我认知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
1. 人格理论对自我认知的作用:人格理论提供了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
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提供了个体自我评价和行为模式的参考标准,发展性人格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人格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障碍的定义(2)
• 情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方式等明 显偏离大多数人的范围且“固定”---人格偏离
• “固定”的偏离 个体适应不良并引起有 意义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精神痛苦----人 格障碍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1)
•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表现出特别的固执,有时可以固执到令 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不愿对自己的行 为和态度承担责任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2)
•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 情感:平淡(对人或对事) • 行为:孤僻、不合群 • 思维:抽象和空洞 • 兴趣爱好缺少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5)
•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 刻板、拘谨、生活模式固定 力求完美和不自信 缺乏幽默感和兴趣、爱好少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6)
• 焦虑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缺少安全感、灾难性思维模式、在一般 性活动中处于高紧张状态
要 强
度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二)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 需 要 强 度
时间
人格与精神障碍
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般情况 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心理特 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特 点。人格包括两大方面,即人格的倾向 性和人格的个人类型特点。
内省力 •面对实践焦虑的反思 •学习活动的归纳总结能力 •感知活动的感悟能力 •期待与憧憬的想象力 •自我意识的整合统一力
自我
1、自我概念 2、自我意识是自我的核心
我是什么人(现实自我) 我应是什么人(理想自我) 3、人格结构中自我的整合与主导作用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7)
•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依赖性过强,主要表现为缺乏主见,以 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依靠别人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婚后再某些情况下,人 格缺陷被掩盖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8)
• 人格偏离的混合表现 偏执+焦虑 强迫+焦虑 分裂样人格+偏执
.......... 亲代的行为影响 对于人格形成的意义
人格的形成(2)
• 家庭教育 发育早期的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方式 和行为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
• 学校教育(老师人格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3)
• 社会环境的影响 居住环境 学校环境 所处群体的文化背景
人格的形成(4)
• 自然环境的影响 • 生活事件,特别是早年生活事件影响
幼年时期与亲代的分离 幼年时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 幼年时期的严重躯体疾病 破裂家庭或“不完满”家庭
人格偏离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 背景关系:在某种特定人格的基础上发 生相应的精神障碍 表演型人格:分离或转换障碍 强迫型人格:强迫障碍 焦虑型人格:广泛性焦虑障碍 分裂样人格:精神分裂症
人格的要素(1)
• 人格的倾向性 需要和动机 价值取向 情感反应模式 行为模式 认知模式 兴趣、爱好
人格的要素(2)
• 人格的个人类型特点 性格 气质 能力
人格倾向性应更受关注
人格障碍的定义(1)
是指这些反映心理活动的特征,如情 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方式等明显 偏离大多数人的范围,而当这种人格特 征的偏离变得固定下来且出现适应不良 并引起有意义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精神痛 苦时,就称为人格障碍。
人格偏离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 共病关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物质依赖 偏执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 表演型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的培养
• 独立意识 • 消除“自我中心” • 稳定的价值取向 • 知识的培养 • 能力的培养 • 其它
谢 谢!
心理动力学理论(一)
1、心理结构 2、心理能 3、人格结构
自
我 超
我
本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二)
人格发展 口欲期(基本信任感) 肛门期(自主性) 生殖器期(自发性) 潜伏期(勤奋与自卑)
人格结构能量配置的表达
自
超
我
神经症人格 现实健康的人格
我
本我
反社会人格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三)
压抑理论
自
•需要
我
超
•动机
•挫
我
本我
折•压抑
•心理防御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认知行为理论(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 •巴浦洛夫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认知行为理论(二) •班杜拉认知行为说 •理性思维与自动思维 •核心信念与思维图式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 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需
归属与社交需要
性格
指个体对客观现实(主指社会生活) 的态度的反映
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家庭中父母养育方式及态度
父母享有的价值观
亲子互动
家庭氛围
成长经历
社会传媒及社会影响
能力
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潜在性和表达 能力分类: • 智力 • 情绪能力 •内省力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潜能 •逻辑与数学能力 •语言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动作及行为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3)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缺乏同情心; 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目标和计划; 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 行为不计后果
人格偏离或障碍的分类及表现(4)
•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情感性 暗示性 自我中心性 幻想性和表演性
人格理论
人格概念
人格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 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心身组织。
人格是一个适应的系统组织
•有序系统 •开放性 •适应性 •层递性
人格的整合
能力
性格 气质
自我
气质
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活动方式上的动力性特征 决定气质的生理机制
气质分类: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