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寡糖诱导和白粉菌侵染的辣椒叶片防御酶系活性研究
白粉菌侵染过程中不同抗性辣椒品种叶片3种酶活性变化

白粉菌侵染过程中不同抗性辣椒品种叶片3种酶活性变化王萱;王立浩;石延霞;毛胜利;李宝聚;张宝玺【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09(000)022【摘要】以辣椒4个不同抗性品种为材料,研究成株期感染白粉菌后,叶片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材料接种白粉病病原菌后3种酶活性均有所提高.受白粉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与辣椒对白粉病的抗性无关.【总页数】5页(P53-57)【作者】王萱;王立浩;石延霞;毛胜利;李宝聚;张宝玺【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管理中心,天津300384;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2【相关文献】1.辣椒不同砧木嫁接组合的疫病抗性评价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J], 邹春蕾;刘长远;王丽萍;王辉;辛彬;孙宝山;吴振红2.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受叶锈菌侵染前后防卫酶活性变化研究 [J], 白春微;蒋选利;李琼朴3.苜蓿假盘菌侵染过程中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叶片几种酶活性变化 [J], 肖爱萍;张学乐;王蓟花;史娟4.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受白粉菌侵染前后PPO、POD活性变化 [J], 王宏梅;蒋选利;白春微;左希;丁海霞5.辣椒不同砧木嫁接组合的疫病抗性评价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寡糖对辣椒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研究

tep p e e stersac bet dsusdted frn cne t t no ht a l oac aie h e p rs da ee rhojc, i se iee t o cnr i f i sno gschr e h c h f ao c o i d
o e d g r i ai n o e p r T e r s l h w t a e ti o c n r t n o h ts n oi o a c a i e n s e e n t fp p e . h e u t s o h ta c ran c n e t i fc i a l s c h rd m o s ao o g
第 3 卷第 2期 l
21 0 2年 4月 di1 .9 9 ji n 10 9 9 .0 2 0 .O o:0 36 /。 s.0 6— 6 0 2 1 .2 O4 s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 i ee矸 hn s P t R sucs r eo r e t
Vo . 131No. 2
Absr c Ch ts n o io a c a i e i n i tat i a lg s c h rd s a mpot n e v t e o h t o ra td r a i fc ii I s g o il gc la tvt i v n. tha o d b oo ia ci i y, a d c h,ma e c o n r i a d v g tb e i c e s r d cin. Th r f r k r p a d fut n e e a l n r a e p o u to e eo e,i s ti a pl d i g iu t r p i n a rc lu e,i l d n h o to fs e e mia in a d p a tg o h.Th satc es lce e ncu i g t eprmoi n o e d g r n to n l n wt r i ri l e e t d
壳寡糖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

壳寡糖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
尹爱国;李火娣
【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3(25)2
【摘要】通过酶解法降解壳聚糖,配制成不同质量分数的壳寡糖缓冲溶液,探究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的生长抑制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的抑菌作用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其抑菌性能在较低质量分数时与其呈线性关系,到2.0%与2.5%的质量分数后基本持平,吸光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稳定增长.壳寡糖质量分数和菌种对吸光度影响差异显著,二者没有交互作用.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尹爱国;李火娣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2
【相关文献】
1.壳寡糖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J], 严钦;沈月新;王慥
2.壳寡糖抑菌性能的研究 [J], 赵倩;谢全喜;徐海燕;谷巍;曹斌;郑军红
3.纳米银/植物源复合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 [J], 甘智豪;林家洪;韦次宁;刘永龙;杨平;黄小茉
4.PDA@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J], 解修超;兰阿峰;刘二奴;郭少
波;邓百万
5.PDA@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J], 解修超;兰阿峰;刘二奴;郭少波;邓百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寡糖抑菌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壳寡糖抑菌及抗氧化性的研究臧珉;陈斌【摘要】本文通过经典的Fenton反应方法建立体系研究壳寡糖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自氧化反应体系研究壳寡糖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同时以棉花枯萎病菌及烟草赤星病菌为受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壳寡糖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壳寡糖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IC50 3.78mg/mL,超氧阴离子清除率IC50 3.3 mg/mL,5g/L壳寡糖对棉花枯萎菌、烟草赤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20%和14%.研究结果表明壳寡糖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并且有一定抑菌作用的生物活性寡糖,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6(035)006【总页数】5页(P27-30,38)【关键词】壳寡糖;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抑菌【作者】臧珉;陈斌【作者单位】南京锐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6;菲尼克斯生物化学(苏州)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壳聚糖为甲壳质脱乙酰化处理后的产物,是天然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
由于壳聚糖同时具有游离的氨基和羟基,故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无毒、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1]。
然而,由于壳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通常在几十万至上百万,且分子结构紧密,因而不能溶于水等一些普通溶剂,难以被吸收利用,限制了壳聚糖的应用。
壳寡糖是壳聚糖降解以后的聚合度为2~10的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碱性寡糖,壳寡糖分子上的游离氨基(—NH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质子化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聚合物[2]。
其水溶性好,很容易被吸收利用,且生物活性比壳聚糖更强。
在人体肠道内活化增殖双歧杆菌, 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在微酸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显著的保湿吸湿能力;活化植物细胞,促进植物快速生长[3-4]。
壳寡糖对清除超氧阴子有一定效果,超氧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是一种外层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特殊状态分子的活性氧。
“寡糖.吗啉胍”防治辣椒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

“寡糖.吗啉胍”防治辣椒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作者:刘晓帆亓晓光郭小珍等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2期刘晓帆,亓晓光,郭小珍,马盼盼(濮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寡糖.吗啉胍”综合利用了植物矿质元素的抗性诱导和矿质营养的双重作用,将抗性诱导剂和矿质元素进行组配研制出的预防和控制作物病毒病的新型多功能肥料。
曾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病为药,无病为肥。
经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寡糖.吗啉胍”对辣椒安全,预防和控制辣椒病毒病效果为82.1%~83.6%,最佳使用浓度为600~1200倍液,施用间隔期7~10d。
关键词:“寡糖.吗啉胍”;辣椒病毒病;药效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设在濮阳市的菜篮子种植区王助乡,地势平坦,两合土质,辣椒重茬地,辣椒病毒病常年混合发生,均匀且严重。
供试辣椒品种濮椒1号,密度5万棵/hm2,宽窄行种植,小区4行区,行距0.6m,株距0.4m,行长10m,小区面积30m2。
试验设” “寡糖.吗啉胍”600倍液、900倍液、1200倍液、1500倍液,“寡糖.吗啉胍”900倍液灌根,对照药剂50%多菌灵(市售品)600倍液灌根,清水对照等7个处理。
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
辣椒病毒病初发期开始第一次用药,叶面喷雾量450kg/hm2,灌根250ml/棵,间隔7d第二次用药,分别在第一次用药前、第一次用药后7d、第二次用药后7d,调查各小区中间两行的发病情况及药害发生情况。
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无萎垂症状,正常株;1级,初发病株,可恢复性萎垂的最高叶位在总叶数的1/4以下;3级,可恢复性萎垂最高叶位在总叶数的1/4~1/2之间;5级,可恢复性萎垂最高叶位在总叶数的1/2以上;7级,全株死亡。
2 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见附表” “寡糖.吗啉胍”600倍液、900倍液、1200倍液、1500倍液喷雾处理,第一次喷施后防效分别为81.2%、82.7%、81.5%、66.7%,第二次喷施后防效分别为82.1%、83.6%、83.4%、64.6%,两次喷施后“寡糖.吗啉胍”600倍液、900倍液、1200倍液防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优于1500倍液防效。
辣椒白粉病生防菌株Bs2的筛选鉴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辣椒白粉病生防菌株Bs2的筛选鉴定及田间防效研究孙睿揆;王志远;飞兴文;吴毅歆;吴兴兴;毛自朝;何月秋【摘要】从40份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69株芽孢杆菌对Fusarium oxysporum、Botrytis cinere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ylindrocarpon具有拮抗作用,其中Bs2菌株发酵液稀释50倍(5.6×107cfu/mL)后处理,连续用3次后的第7天,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0.77%,略低于化学农药粉锈灵(0.8g/L)的防治效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Bs2与菌株Bacillus pumilus SBT2-9的相同,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41%,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69 strains antagonistic against Fusarium oxysporum, Botrytis cinerea,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ylindrocarpon, were screened from the 40 field soil samples. A strain Bs2 with 50-fold dilution(5.6 x lO'cfu/mL)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gave good control efficacy of 60.77 % against hot pepper powdery mildew in the field test after 3 spray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ungicide triadimefon ( 0.8 g/L). Bs2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pumilus on the basis of it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DNA with 99.41 % similarity to B. Pumilus SBT2-9.【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5页(P974-978)【关键词】辣椒白粉病;拮抗细菌;鉴定;短小芽孢杆菌;生物防治【作者】孙睿揆;王志远;飞兴文;吴毅歆;吴兴兴;毛自朝;何月秋【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玉溪市农科院,云南玉溪,653100;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1.3云南省是全国辣椒主要种植地区之一,每年种植面积47 000 hm2,产值近10亿元,已成为部分地区重要经济支柱。
链霉菌和壳寡糖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文章编号:1674 − 7054(2022)05 − 0509 − 05链霉菌和壳寡糖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朱 清1,范鹤龄1,孙雪冰1,王 位1,黄小龙2,李长江1,张荣萍1(1. 海南大学 热带作物学院,海口 570228; 2. 海南大学 生命科学与药学院,海口 570228)摘 要: 为了探究链霉菌30702和壳寡糖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浸种方法和穴盘育苗法,研究了链霉菌(3个浓度水平)、壳寡糖(2个浓度水平)对辣椒出苗质量及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链霉菌和壳寡糖浸种后,辣椒的出苗率、株高、茎粗、根长、叶面积、壮苗指数、总干质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含量显著提高,萎蔫指数显著降低,影响程度随链霉菌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链霉菌的作用大于壳寡糖;链霉菌1.2×107 cfu·mL −1和壳寡糖100 g·L −1的复合处理的生长发育最佳,萎蔫指数最低,且此复合处理在主成分分析中的综合得分最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除总干质量和壮苗指数外,链霉菌和壳寡糖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综合结果表明,链霉菌30702对辣椒的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辣椒幼苗的生长,链霉菌与壳寡糖之间有交互效应。
关键词: 辣椒;壳寡糖;链霉菌30702;出苗率;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 R 915;S 641.3 文献标志码: A引用格式: 朱清,范鹤龄,孙雪冰,等. 链霉菌和壳寡糖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2022,13(5):509−513. DOI :10.15886/ki.rdswxb.2022.05.012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的墨西哥、秘鲁等地,是茄科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辣椒亦称番椒、茄椒或海椒。
培育辣椒壮苗是实现辣椒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菜农的经济收入,对辣椒种植具有重要意义[1]。
壳寡糖诱导辣椒抗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2o 0 9年 3月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Hu e b i c l rl c e c s A u t a S i n e u
Vo _ 8 No 3 l4 - Ma . 2 O r.0 9
壳寡糖诱导辣椒抗 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肖仲 久 , , 选利 .李小 霞 , 熙礼 , 蒋 - 一 一 , 莫
(. 州 大 学 农 学 院 , 阳 1 贵 贵 50 2 ;. 州 大 学/ 州 省 山地 农 业 病 虫 害 重 点 实 验 室 , 阳 5 O 5 2贵 贵 贵 3遵 义 师 范 学 院生 物 系 , 州 遵 义 . 贵 530 ) 60 2 50 2 ; 5 0 5
摘 要 : 壳寡 糖 为 诱 导 剂 , 究其 诱 导 辣 椒 抗 白粉 病 性 的 效 果 。 果 显 示 ,5 1 5 g m 一壳 寡糖 对辣 椒 以 研 结 2 — 2 ・ L’ 白粉 病 均 有 明 显 的 防病 效 果 , 中以 5 g m 一处理 后 1 其 0肛 ・ L 种 产 生 的 诱 导 抗 病 性 最 显著 , d接 防病 效 果 达 8 %以 上 ; 果还 表 明 , 寡 糖还 能有 效激 活辣 椒 对 白粉 病 产 生 系统 抗 病 性 。 0 结 壳 关 键词 : 壳寡 糖 ; 白粉 病 ; 导 抗病 性 ; 椒 诱 辣
Ab ta t ' p rw s iouae i e e l f c ( e . m at rt ae i l o ht a .T e rs l h w d ta s c : e e a n c 1 d w t n 础 0 L v )A f rp e e td w t o g c i s n h eut so e I t r p t h e r h i o s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作者简介:肖仲久(1980Ο),男,湖南武冈市人,在读博士,讲师,现主要从事植物免疫学研究工作。
E Οmail :xzj198099@163.com 。
通讯作者:蒋选利(1960Ο),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植物免疫学研究工作。
E Οmail :253946966@ 。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 字[2009]2104号);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 字(2006)2052号);贵州大学人才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9-03-25壳寡糖诱导和白粉菌侵染的辣椒叶片防御酶系活性研究肖仲久1,2,3,蒋选利1,2,李小霞3,张素勤1(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大学贵州省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3.遵义师范学院生物系,贵州遵义563002) 摘 要:以遵义朝天椒为供试材料,用壳寡糖喷雾处理辣椒叶片后再接种辣椒白粉菌,系统地研究了壳寡糖对辣椒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壳寡糖喷雾处理辣椒后,辣椒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 )、过氧化物酶(POD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较对照都有明显增加,其中PPO 和PAL 峰值提前(处理后接种)。
试验证明,壳寡糖处理后,随着酶活性增强,辣椒的系统抗病性得到表达,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壳寡糖;白粉菌;辣椒;防御酶中图分类号:S 641.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9)08-0016-04 壳寡糖又称寡聚氨基葡糖、甲壳低聚糖,是由壳聚糖降解而成,是2~10个氨基葡糖通过βΟ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1]。
对许多植物Ο病原物系统的研究表明,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生理生化反应是以酶的催化活动来实现的,寄主防御酶可催化一些诱导型抗病物质的合成,影响寄主的抗病反应[2]。
该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以壳寡糖为激发子,可启动辣椒的防卫反应,抑制白粉菌的扩展[3]。
基于此,试验以壳寡糖喷雾处理辣椒健康植株后再接种辣椒白粉病菌Leveillula taurica (Lev.)Arn ,拟探讨壳寡糖诱导处理后辣椒叶组织防御酶活性变化及其与辣椒白粉病抗性诱导效果的关系,为植物诱导抗性的应用和抗病机制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促进诱导抗病性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植物材料:供试品种为贵州当地辣椒栽培种遵义朝天椒,由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教研室提供。
将种子消毒后播种于80cm ×40cm ,高约30cm 的育苗盆中,待幼苗长至8~10片真叶时,将植株移栽到直径约20cm ,高约25cm 的瓷盆中,每盆2~3株,置于温室中培养。
病原菌:供试病原菌辣椒白粉病菌Leveillula tauri 2ca (Lev.)Arn 分生孢子采自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磊庄辣椒基地自然发病的植株,在辣椒苗圃进行繁殖,用时用毛笔将其刷下,配置成孢子悬浮液(105个/mL )。
供试药剂:壳寡糖购自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合度2~10。
1.2 方法试验处理及采样方法:辣椒成株期,选用长势均一的健壮植株供试。
用质量浓度50μg/mL 的壳寡糖溶液喷施供试植株下部第3片真叶,24h 后在喷药叶的上位叶片,采用喷雾法接种孢子浓度为105个/mL 的白粉菌。
试验设处理(喷壳寡糖溶液后接种)、空白对照(喷清水不接种病菌)、接种对照(不喷药,只喷清水和接种病菌)和喷药对照(只喷壳寡糖溶液不接种),并对不需接种的对照进行隔离。
各重复3次。
接种后0.5、1、2、3、4、5、6、7d 分别采收处理和对照的叶片样品供试。
采样叶片为第5叶,叶片样品装入封口袋中,做好标记,放入-80℃冰箱中保存供试。
1.2.1 酶液的提取 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提取:剪取辣椒叶片0.5g 。
加1mL 磷酸缓冲液(0.05mol/L ,p H 7.0),冰浴中研磨,10000g 离心10min ,上清液为PPO 粗提液。
过氧化物酶(POD )粗提液的提取:剪取辣椒叶片0.5g ,加入0.05mol/L 预冷的磷酸纳缓冲液(p H 7.8)5mL ,冰浴研磨,然后于10000rpm 离心10min ,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粗提液的提取:剪取辣椒叶片0.5g ,加入3M 预冷的提取液(含5mmol/L 巯基乙醇和0.5%PVP 的0.05mol/L ,p H 8.8的硼酸缓冲液),冰浴研磨,然后于10000rpm 离心10min ,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
βΟ1,3Ο葡聚糖酶粗提液的提取:剪取辣椒叶片0.5g ,加入0.05mol/L 预冷的醋酸Ο醋酸纳缓冲液(p H 5.0)5mL ,冰浴研磨,然后于10000rpm 离心10min ,上清液即为酶粗提液。
611.2.2 酶活性的测定 参照其他植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几种酶活性均采用比色法测定[4Ο7]。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取1.5mL0.2mol/L的邻苯二酚和3mL的磷酸缓冲液,加入0.5mL酶液。
对照管加入高温灭活的酶液。
每处理重复3次,30℃下反应15min,用0.1mL10%的偏磷酸终止反应,记录398nm波长下的吸光值。
酶活单位以1min内引起OD398变化0.01的酶量为1个酶活性单位(U),酶活大小以U/g(FW)表示。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取酶液50μL,加入2.95mL0.05mol/L,p H7.8的磷酸纳缓冲液,0.025 mol/L愈创木酚1mL,摇匀后,30℃预热3min,再加入0.2mol/L H2O21mL,立即计时,并测定OD470,每1min 读数1次,读3min内的变化值,以高温灭活的酶液做对照,所加试剂和测定管相同。
每处理重复3次,酶活单位以1min内引起OD470变化0.01的酶量为1个酶活性单位(U),酶活大小以U/g(FW)表示。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向3mL的反应介质(2mL的提取缓冲液和1mL的20mmol/L LΟ苯丙氨酸)中,加入0.2 mL的酶液,对照加入2.2mL的提取缓冲液和1mL的LΟ苯丙氨酸,37℃反应60min,加入0.8mL的40%的三氯乙酸终止反应,10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测定290nm的光吸收。
每处理重复3次。
酶活单位以OD290变化0.01为1个酶活性单位(U),酶活大小以U/g (FW)表示。
βΟ1,3Ο葡聚糖酶活性测定:向试管中加入0.4mL的昆布多糖底物溶液(2.5mg/mL)和0.1mL 的酶液,再加入1mL醋酸钠缓冲液,对照不加酶液,多加0.1mL缓冲液。
37℃水浴中反应30min,随后加入2mL DNS溶液终止反应,置于沸水浴中5min,冷却。
记录540nm波长下的吸光值,对照标准曲线求出样品液中的还原糖量。
以1g鲜组织1h产生1μg还原糖的酶量为1个酶活性单位(U)。
2 结果与分析2.1 壳寡糖诱导辣椒抗白粉病性的表达壳寡糖处理的辣椒植株在接种后10d叶正面开始产生褪绿或淡黄色的小斑点,对照接种的植株8d就产生同样症状,16d对照叶片背面密生肉眼可见的白色粉状孢子,壳寡糖处理的植株20d才出现。
25d时待对照植株发病充分时统计病情指数,壳寡糖处理的病情指数仅为6.96,对照达32.38。
2.2 壳寡糖处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在整个取样时期,壳寡糖喷雾处理后(除第6天),未接种白粉菌的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基本上都高于对照(CK未接种)(图1)。
在处理后0.5d,酶活性就显著增加,处理后2d达到第1个高峰,为对照的137.02%;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接种,与对照(CK接种)的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处理后2d即出现第1个峰值,为对照的137.02%。
二者第2个峰值出现的时序有明显差异(壳寡糖处理后接种第5天出现酶活性出现第2个峰值,为对照的129.28%,对照在第6天才出现第2个峰值),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接种,提前了酶活性的时序(比接种对照提前了1d)。
可见,壳寡糖喷雾处理可提高辣椒叶片中PPO的活性,且壳寡糖喷雾处理对辣椒叶片中PPO活性的影响可能主要是提前了酶活性的时序。
图1 壳寡糖处理并接种后辣椒叶片PPO活性变化Fig.1 Changes of PPO activity in pepper inoculated with Leveillula taurica(Lev.)Arn after oligochitosan pretreatment2.3 壳寡糖处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未接种白粉菌的辣椒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CK未接种)在测定时间内均呈现2个活性高峰,但壳寡糖喷雾处理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
在处理后2d,酶活性就达到第1个峰值,为对照的128.7%。
2d后酶活性开始有所下降,在处理后5d达到第2个峰值,为对照的141.51%;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接种,除第3天和第6天酶活性略低于对照(CK接种)外,其他取样时间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
并于第5天达到酶活性最高峰值,为对照的120.48%。
结果表明,壳寡糖喷雾处理后辣椒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提高。
图2 壳寡糖处理并接种后辣椒叶片POD活性变化Fig.2 Changes of POD activity in pepper inoculated with Leveillula taurica(Lev.)Arn after oligochitosan pretreatment2.4 壳寡糖处理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由图3可以看出,在接种1d内,壳寡糖喷雾处理后71和各对照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基本变化不大,在接种后第1天活性均有所降低,但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接种的降低幅度最小,然后酶活性逐渐上升。
壳寡糖处理后未接种白粉菌的辣椒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明显高于对照(CK 未接种),在处理后3d ,酶活性就达到第1个峰值,为对照的221.43%,然后酶活性开始有所下降,在处理后5d 达到第2个峰值,为对照的145.5%;壳寡糖喷雾处理后接种,除第4天酶活性略低于对照(CK 接种)外,其他取样时间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
酶活性出现2个高峰,但对照仅出现1个高峰,并提前了酶活性的时序(比接种对照提前了2d )。
并于第5天达到酶活性最高峰值,为对照的126.98%。
以上结果表明,壳寡糖喷雾处理后7d 内提高了辣椒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活性。
图3 壳寡糖处理并接种后辣椒叶片PAL 活性变化Fig.3 Changes of PAL activity in pepper inoculated with Leveillulataurica (Lev.)Arn after oligochitosan pretreatment2.5 壳寡糖处理对βΟ1,3Ο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与其他酶活性相比,在整个取样期,βΟ1,3Ο葡聚糖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峰值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