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案
小学语文《郑和远航》教案

小学语文《郑和远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郑和远航的相关历史背景和主要经历。
(3)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郑和远航的相关历史背景和主要经历。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应用。
(2)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把握课文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郑和的远航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郑和远航的相关历史背景和主要经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郑和远航的相关历史背景和主要经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详细解读课文,分析郑和远航的经过和成就。
(2)探讨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影响。
2. 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郑和远航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细节。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郑和远航的经过和成就。
2024年《郑和远航》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及教案

《郑和远航》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郑和远航的相关知识。
(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郑和远航的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勇敢、自信、团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郑和远航,七下西洋,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的辉煌。
”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郑和画像,引导学生说出对郑和的了解。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查阅到的关于郑和远航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交流:讨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分享心得体会。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郑和远航的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关于郑和远航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郑和船队成员,模拟远航过程。
2.学生讨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讨论郑和远航的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郑和远航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_1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
(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
(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
(化险为夷)[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
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
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
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出示郑和图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范文(通用15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教案范文(通用15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郑和远航》范文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篇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
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教学时一定要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分别从郑和受命扬帆启航、与所到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战胜各种凶险三方面写的。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4.学习作者的描述方法,初步感知“列数字”说明法。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的篇幅较长,加之课后又有复述的要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严阵以待”“化险为夷”“惊叹不已”等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第一次远航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小学语文《郑和远航》教案

小学语文《郑和远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郑和远航》的基本内容和情节;(2)理解并正确演绎文言短句的含义;(3)学习使用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4)能够朗读《郑和远航》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情感教育:通过郑和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情感;(2)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3)失败乃成功之母: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不怕失败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思路】1.通过故事情节将学生引入《郑和远航》的内容;2.合作学习,学生讨论郑和的远航经历并总结;3.初步学习文言短句,理解修辞手法;4.分析郑和远航的目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反思、教材、图片、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引入1.张贴有关郑和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郑和的了解。
2.通过图片和学生的回答,简单介绍郑和的身份和重要事迹。
【课堂活动二】合作探究1.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份教材,要求他们大声朗读《郑和远航》的课文。
2.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郑和要远航?(2)郑和遇到了哪些问题?(3)郑和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3.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由小组代表发表结论。
【课堂活动三】学习文言短句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课文中的文言短句,如“渺无人烟”的意思是很远没有人烟的意思。
2.学生朗读文言短句,并尝试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
3.学生进行搭配练习,用文言短句填空。
4.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小故事,使用至少三个文言短句。
【课堂活动四】分析问题与解决方法1.教师与学生讨论郑和远航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学生自愿发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的原因,然后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3.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写一个小故事,讲述郑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两篇)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两篇)《郑和远航》教学案例【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
(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教学基本流程:一、激情导入二、读课文,感悟远航(一)规模宏大的远航(二)友好交往的远航(三)充满凶险的远航三、郑和远航的意义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2、拓展四、课后作业教学过程(节选)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
比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
(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其他:探索精神顽强拼搏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学问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宏大事务,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双赢。
我以《郑和远航》最终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沟通活动,最终再回来文本,深化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
这堂课的动身点是课本,回来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爱好,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溢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加创建有利条件。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务,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务,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相识这位了不得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了解这段激昂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日,它仍旧是我们中国人的傲慢,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来,一起读!(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白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3)质疑过渡:原委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2、学习规模大(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远航》教案【《郑和远航》教案(一)】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
他的名字叫——郑和。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
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
(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2、指名读A、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②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A、时间之长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第六小节)B、范围之广: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
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
)(配乐解说)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
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
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
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
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
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
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
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
(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23百人驾驶“4、“60多艘——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
多么雄伟壮观呀。
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
让我们骄傲的来介绍一下这支船队。
(齐读第二小节)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
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四、感受航海意义.一、郑和船队一路经过许多国家,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
文章的第四小节就具体来描写了。
打开书本。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小节。
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画画。
想一想,郑和船队与这些国家是怎样进行友好交往的。
师评:1. 郑和首先拜见了这些国家的国王。
以表达自己的一份真诚。
2. 是呀!你们看。
这些国家的人们多么的热情呀!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3. 对呀!郑和远航。
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4. 从陌生到互赠礼品,多么感人呀!看了这一幕幕,我们不得不感激郑和,感激他揭开了中外友好交往的序幕,感激他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感激他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
我们不得不说。
(出于句子)对教材内容把我较精准。
从新课的引出(引出本节研究的三个问题)开始,教师举例、联系生活实际贯穿始终。
由生活现象到小实验,激发兴趣并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当然,这样处理教材是教材特点决定了的。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这种感激是发向肺腑的。
感激之情更强一些。
再读一遍二、然而,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危险,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5小节,看看郑和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结果怎样。
把你找到的句子多读几遍,呆会儿全班交流。
1、遇上风浪(出示)A. 风浪是险恶的,谁能把这险恶的风浪读出来?(指名读)B. 这可不是一般的风浪呀!是恶劣的,充满了危险的风浪。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他却(指名读)(出示)此时此刻,你觉得郑和是个怎样的人?2、还遇上了什么凶险?(遇上海盗)引读。
是呀,郑和根据事先———此时,你又觉得郑和是个怎样的人,除了勇敢还很机智。
3、同学门,其实,郑和远航中的凶险还不止这些。
同学们,想想看,他们或许还会遇到什么凶险?(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或许在他的航海生涯中确实曾经历过,但是面对这些凶险,郑和总是——,总能在波峰浪谷中————,一次次——4、多么令人敬畏的郑和呀,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骄傲,它表现了——这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让我们读得更自豪些。
五、总结升华1、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位航海英雄,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畅谈)2、从古到今,许多历史名人都曾高度赞誉过他。
清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说。
(配乐)3、让我们借梁启超的话来赞一赞这段不朽的历史吧。
4、同学们,千言万语怎能描绘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艰险,千言万语怎能抒发我们心中的崇敬,千言万语又怎能表达我们满腔的骄傲与自豪,让我们在心中刻下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牢牢的记住这个人的名字——郑和。
牢牢的记住这段不朽历史——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教案(二)】一、课前思考:我研究的课题是《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的课题研究课。
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通过多方面渠道去寻找答案去预习课文的热情会高涨,容易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设计:(一)、导入: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
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
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2、揭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这就是教学反思,下面是关于《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
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三、课后反思: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
一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
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