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测方案-副本
模板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模板工程施工监测方案一、施工监测概述为了确保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精度,特制定本施工监测方案。
本方案旨在对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
二、监测内容及要求1. 建立与调整模板支撑体系时进行水平、竖直位移的监测;2. 监测施工过程中模板支架的不同部位的变位情况;3. 监测模板梁和集水槽的位置和变形;4. 监测混凝土浇筑时的振动情况;5. 监测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和压力。
三、监测设备和方法1. 采用水平仪、红外线测距仪等仪器进行模板支撑体系水平、竖直位移的监测;2. 采用位移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进行模板支撑体系变形的监测;3. 采用位移传感器和全站仪等仪器进行模板梁和集水槽位置和变形的监测;4. 采用振动计和测温仪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的振动和温度监测;5. 采用应变片和压力传感器进行浇筑混凝土的压力监测。
四、监测频率和数据处理1. 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水平、竖直位移的监测,需每日进行一次监测,并实时记录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2. 对模板支撑体系变形的监测,需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实时记录数据,确保模板支架不出现不均匀变形情况;3. 对模板梁和集水槽位置和变形的监测,需在施工中定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4. 对混凝土浇筑时的振动和温度进行监测,需在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5. 对浇筑混凝土的压力监测,需在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保障施工安全。
五、监测报告和措施1. 对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及时向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通报监测结果;2. 若出现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定、模板梁和集水槽位置变化过大等问题,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3. 对混凝土浇筑工艺和施工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施工监测方案的实施,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精度。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

施工监测施工方案9.1.监测方案9.1.1.监测的目的为确保施工期间周围环境和车站施工安全,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量测的主要目的如下:监测范围:站线结构物外缘两侧30m范围内的地下、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等以及车站施工期间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变形、内力、位移及地下水位高度等。
监测项目:地面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和裂缝,道路、地表及管线的沉降,地下水位变化,隧道收敛、爆破振动等。
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位移、支撑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变形等实施监测。
1)掌握围岩及支护结构、基坑围护结构的动态,确保施工期间围岩及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2)通过量测取得第一手施工资料(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时反馈于施工,调整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地面下沉和基坑周围建筑物变形,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3)积累施工技术资料,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9.1.2.监测点布置和埋设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基坑内、外土压力,基坑内、外水压力,围护结构变形,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围护结构主筋应力,钢支撑轴力,土体稳定性,地表沉降,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周围环境及邻近建筑物安全进行监测。
9.1.2.1.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点应按相应的规范要求和现场情况综合考虑后进行布设进行布置。
9.1.2.2.监测点的埋设1)水平位移测量观测点建筑物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
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
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窖井式标志。
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要求设计确定。
控制点的标示、标志,应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规定采用。
2)沉降测量观测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和隐藏式标志(用于高级建筑物)等形式。
砖厂监测方案 - 副本

砖厂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1、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的设置
根据评价区地形特征、污染源分布、环境功能及气象条件,在评价范围内共布设1个采样点。
1#:拟建厂区中心(项目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2)监测项目
大气环境监测项目:SO2、NO2、TSP。
(3)监测时间、监测频率
各监测点的监测历时为连续采样7天,TSP每天连续监测不少于12h(7:00~19:00);SO2、NO2每天连续监测不少于18h(7:00~翌日1:00),浓度取日均值。
采样同时观测地面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
2、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1)地下水监测点位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设1个监测点位。
在拟建地附近选择一个已有取水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选取pH、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汞、砷、六价铬、挥发酚、氰化物、总大肠菌群等。
(3)采样时间及频次
地下潜水监测采集样品为每点位一个混合样,监测及分析方法按《导则》要求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3、声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置
厂界四周4个监测点位。
(2)监测方法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每次至少进行昼夜监测,得出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Leq。
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均按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1。
建筑施工监测方案

建筑施工监测方案建筑施工监测方案是指为了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和进度,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施工工程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案。
建筑施工监测旨在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合格,保障工人和现场周边居民的安全,最大程度上避免施工延误和事故的发生。
一、监测目标建筑施工监测方案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施工安全,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环境,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发生。
其次是保证施工质量,及时发现和修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最后是保证施工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进度滞后的问题,确保按照施工计划完成工程。
二、监测内容1.建筑施工安全监测:包括对施工场地、施工过程和施工设备的安全进行监测。
通过安全巡视、安全设施检测等手段,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环境,及早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质量监测:包括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进行监测。
通过抽检、实验室测试、工艺检测等手段,确保施工中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建筑施工进度监测:包括对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节点和施工工期进行监测。
通过计划跟踪、岗位监测等手段,确保施工进度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延误的问题。
三、监测方法1.现场巡视监测:安排专人定期巡视施工现场,观察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巡视要点包括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等方面。
2.仪器监测:使用各类建筑监测设备,如测量仪器、无损检测仪器等,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例如,使用测量仪器进行三维测量,检测施工精度和变形情况;使用无损检测仪器检测施工材料的质量等。
3.数据监测:建立建筑施工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
通过数据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四、监测频率和责任人1.监测频率:根据施工工程的复杂程度和监测目标的重要性,制定不同的监测频率。
一般来说,安全检查要每天进行,质量检测要每周一次或随需检测,进度监测要每月进行。
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施工监测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监测和控制,可以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下面是我为施工监测制定的一套方案。
目的与任务:本次施工监测的目的在于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任务如下:1.监测施工现场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2.监测施工材料的质量,包括水泥、砂浆、钢筋等;3.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序,包括地基处理、混凝土浇筑、结构安装等;4.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高空作业、起重作业、临时设施等;5.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监测内容与方法:1.环境质量的监测:在施工现场设置空气质量监测仪,用于监测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等物质的浓度。
设置噪声监测仪,监测施工现场的噪声水平。
设置振动监测仪,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振动情况。
2.材料质量的监测:对施工现场中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包括水泥、砂浆、钢筋等。
抽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3.施工工序的监测:在施工现场设置监测仪器,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监测。
例如,在地基处理工序中,设置土壤钻孔仪,监测土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混凝土浇筑工序中,设置测温仪测量混凝土的温度,确保浇筑质量。
在结构安装工序中,设置应力测量仪监测结构的应力情况。
4.安全问题的监测: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检,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相关安全规范进行施工。
特别对高空作业、起重作业、临时设施等进行重点监测和检查。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5.改进措施的提出:根据监测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针对空气质量监测发现的问题,可引入空气治理设备;针对施工工序监测发现的问题,可进行工艺优化和改进;针对安全问题的监测发现的问题,可加强培训和安全管理。
组织与实施:1.成立施工监测小组,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备相关技术和经验。
安全施工监测措施方案

安全施工监测措施方案1. 简介本方案旨在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2. 人员安排为了有效监测并应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将组建一个专门的安全监测团队。
该团队由具备相关经验和资质的员工组成,负责监测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并在有需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培训。
3. 施工现场监测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监测:- 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施工符合规定的安全要求;- 定期检查施工现场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 实施现场巡查,发现并纠正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执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安全网、防护栏等;- 组织专业检测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安全检测,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
4. 安全控制和应急响应为了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并减少潜在危害,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安全控制和应急响应:- 设立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牌,提醒工人注意施工安全;- 配备专业的紧急救援人员和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 开展定期的紧急演练,提升员工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获得支援和援助。
5. 监测报告和改进措施为了评估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并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将定期生成监测报告,并根据报告中的结果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培训和宣传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我们将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以帮助员工正确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定,从而降低施工现场事故的发生率。
以上是我们的安全施工监测措施方案,请各位员工积极配合并共同落实,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如有任何问题或改进意见,请随时提出。
谢谢!。
施工监测方案

日报制度,必要时及时提供,以便于有采取措施。 基坑开挖期间, 对于地下管线变化量进行观测, 同时每天注意进行巡检工作, 观察地下管线是否有渗漏现象(漏水、漏气、渗水) 。 1.4 监测点(孔)布置 基坑建筑物监测点(孔)布置见附图-**,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孔)布置 见附图-**。 1.5 监测点(孔)保护措施 (1)在每个元件埋设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埋设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 (2)确认埋好后,埋设人员应及时填写埋设记录,并准确测量初始数据存 档,作为开挖时监测的参考;项目负责人应进行实地验收,并在埋设记录上签字 确认; (3)对于所有预埋元件的实地位置应做精确记录,露出地坪的应作出醒目 标志,并设保护装置; (4)加强与有关施工人员的联系,做好对监测点的保护和配合工作; 1.6 观测方法 (1) 、垂直位移(或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水准测量,测量监测点的高程; 平面位移采用轴线投影法或小角度法; (2) 、连续墙体测斜: 采用孔顶假设不动点,以孔顶平面位移值作为测斜修正值; (3) 、支撑轴力(应力) 测量支撑轴力计传感器的频率变化,通过公式换算成支撑受力(KN 千牛) ; (4) 、水位观测: 在布设好的观测孔中,放入水位探测头,当测头触及到水位时启动讯响器, 根据讯响读取测量钢尺距固定点(或管口)的距离。被测水位的变化量等于水位 计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 1.7 测量系统 (1)DSZ2 型自动安平水准测微器 FS1 仪+以及相应铟瓦标尺读数精度为 0.01mm;
(2)T2 经纬仪,测角为 2"级; (3)CX-03C 测斜仪,其读数分辨率可达 0.02mm,接收仪为航空航天部第三 十三研 究所研制,可以记录、存储 A、B 二向测斜数据,并可与电脑连接,利用配套的 DMM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打印变形曲线; (4)钢筋反力计其结构为钢弦式传感器。测试仪器为 ZXY-1 型钢弦式频率 接收仪; (5)SWZ90 钢尺水位仪,主要测试水位变化; (6)数据处理系统,PIII 电脑及相应的电算处理软件; 1.8 监测频率 (1)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与工况紧密相连。 第一阶段:连续墙施工至基坑开挖前 ①对主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进行跟踪监测; ②对各个监测项目进行埋设工作; 第二阶段:基坑开挖期间 第一道支撑土开挖至底板完工,监测频率一般为 1 次/ 天。 当监测点(孔)累计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警戒值时,应增加监测频率,以 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 (2)监测精度 本工程监测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要求进行。垂直位移采用水准测量,布设闭 合路线或往返路线,平面位移采用轴线投影法或小角度观测法。 ①水准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 M0 为 0.5mm; ②水准附合路线,起符合差 Fw 为 1.0 N (N 为测站数) ; ③最弱点观测高程中误差 M 弱为 1.4mm; ④平面位移最弱点观测中误差 M 弱为 2.1mm; 1.9 警戒值
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施工监测方案和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
2. 施工监测方案2.1 监测目标本方案的监测目标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达到预期标准。
主要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环境监测:监测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地质参数,为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环境数据。
•结构安全监测:监测施工过程中各部位的结构安全性,包括承重构件、支撑结构等。
•施工质量监测:监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包括施工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等。
•环境影响监测:监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震动、尘土等。
2.2 监测方法和工具为实现监测目标,本方案采用以下监测方法和工具:•传感器监测: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对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水位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声级计等。
•视频监测: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检测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人工巡检:由专业监测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 监测频率和时段根据监测目标的不同,监测频率和时段有所差异:•地质环境监测: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并记录变化趋势。
•结构安全监测:首次监测在施工前进行,之后根据施工进度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施工质量监测:每个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检查,并在关键节点进行抽样检测。
•环境影响监测:根据环境监测要求,持续监测并记录数据。
2.4 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采集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排除异常数据和噪声。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趋势。
•异常报警:根据事先设定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和处理。
3. 施工方案3.1 施工环节和流程本方案包括以下施工环节和流程:•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勘察、材料准备、人员组织等。
•基础施工:包括地基处理、基础建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工程概况 (1)1.1、设计概况 (1)1.2、环境情况 (1)二、编制依据 (1)三、监测目的、原则及内容 (1)3.1 监测目的 (1)3.2 监测的原则 (2)3.3监测的内容 (2)四、监控量测方案 (3)4.1、测点布置原则 (3)4.2、地表沉降监测 (4)4.3、地下管线监测 (9)4.4、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10)4.5、水位观测 (11)4.6、拱顶监测 (11)五、监控量测的数据采集、预警及内业整理 (14)5.1、数据采集 (14)5.2、数据整理 (14)5.3、数据分析 (14)5.4、安全预报和反馈 (15)5.5、监控量测三级预警及内业整理 (15)六、监测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措施 (19)施工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设计概况南湖路站~金岭路站区间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线路出南湖路站后,下穿金阳二手车市场、龙潭路、金阳新世界2E地块(碧潭五区),然后沿诚信北路敷设至金岭路站。
区间全长788m,为双洞单线隧道,线间距12~14m,隧顶埋深6.5~10m。
区间施工竖井设在右隧右侧市政道路绿化带上,横通道中线与线路相交于YDK13+760(=ZDK13+763.675)里程处,竖井距南湖路站377m,距金岭路站411m。
竖井横通道与正洞相连,呈90°与正洞正交。
1.2、环境情况竖井内净空尺寸为 6.0×8.0m,井深22.2m,横通道长25.6m,开挖宽度×高度=6.6X9.3m。
竖井所处地层至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红黏土、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井深及横通道主要位于黏土层内,井底位于中风化灰岩内。
二、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CJ/T 8-2007);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7、《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8、《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三、监测目的、原则及内容3.1 监测目的(1)保证施工安全当地铁基坑开挖工程遇到软弱地层、高地下水位以及周围环境限制条件严格时,基坑开挖后必须采取围护结构体系或者利用地下室结构形成围护结构体系,才能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要保证施工的安全,则需要对地基及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的受力变形和位移等参量进行施工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保证使用安全地基基础的承载力是地基基础共同承受的。
是在允许沉降量和沉降差的条件下确定的。
基础上部的受力由各种荷载及其分布和结构体系的刚度决定的。
基础下部持力层及周围介质则取决于地质条件。
要确切了解主体结构的变形量及变形差、基础的变形及承载力,只有通过监测才能确定。
(3)保证环境安全本标段的地铁施工过程涉及到竖井开挖和横通道的施工,这些施工必然会对周围环境和即有线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保证周围环境所受到的影响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保证行车的安全运行,则需对周围地表及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进行位移、沉降、振动和开裂等项内容的监测。
(4)验证和改进施工设计施工图纸的设计是否合理和正确,在设计初期是不能完全肯定的。
随着施工的进行和监测数据的不断反馈,才能使设计得到逐步地改进和完善,最终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
(5)通过监控量测进行竖井及横通道的日常施工管理。
(6)积累资料和经验,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自身变形(或受力)的基本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3.2 监测的原则(1)变形测量工作应从施工前开始,直至结构稳定终止。
变形测量中应遵守下列规定:测量前应对施工现场工程岩土变化和支护工程的状况进行查看比作简明记录。
(2)分布施工时,每步应有完整连续的观测数据。
(3)雨后、冻融、地震等对变形体产生显著影响时应增加观测频率。
(4)根据变形体的变形趋势,变形体趋于稳定期间可延长观测频率,急剧变动期间应缩短观测频率。
(5)对每个单元变形体进行测量时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应固定观测人员。
(6)首次观测时应进行反复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在进行监测工作之前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作一个详细的调查,必要时可以拍照、录象或请公证处公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3监测的内容3.3.1监测项目的选定原则监控量测的项目主要根据竖井及横通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围岩类别、跨度、埋深、开挖方法和支护类型等综合确定。
而且,在工程施工中进行量测,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信息,而是把它作为施工管理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量测信息应达到以下要求:①确切地预报破坏和变形等未来的动态,对设计参数和施工流程加以监控,以便及时掌握围岩动态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预估最终位移值、根据监控基准调整、修改开挖和支护的顺序和时机等)。
②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如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重要参数(初始位移速度、作用荷载等)。
监测项目的选择过程中同时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技术成熟,数据稳定,抗外界干扰小的监测项目。
3.3.2监测范围监测范围为:竖井及横通道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以及工程结构外缘两侧30m范围内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地面及道路以及既有线路的安全监测。
3.3.3监测内容地表道路沉降、地面重要建筑(构)物的沉降、倾斜和开裂、地下重要管线的沉降、围岩与支护结构状态、拱顶下沉、净空收敛、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压力、钢筋格栅拱架内力,以及围护结构的桩顶位移、桩顶水平位移、地下水位观测、支撑轴力等内容。
3.3.4监测项目控制值监控量测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监测项目选取控制值,对于每一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都要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设计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选取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
对于一般地段的项目控制值,设计结合相关规范、规程、设计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选取等给出的项目控制值基本值。
四、监控量测方案4.1、测点布置原则(1)各类监测内容的测点布置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并结合实地情况进行布设。
(2)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监测点的埋设须按设计情况、按照相应规范进行并结合实际场地,确保监测数据可靠,保证其不容易被破坏。
基准点必须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
监测点要在开工前及时布设,待点位稳定后立即进行观测,取三次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对于工法变换的部位(如明暗挖结合部),应布设有地表沉降监测点。
(4)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一般布设在永久建筑物上。
沉降测点要布设在建(构)筑物主体结构的角点、中点和承重墙上。
(5)地下管线的测点布设主要针对变形区内的大直径上水等管线,特别是横穿隧道的管线。
布设时尽可能利用检查井来进行布设,可以直接布设在检查井的管上,对于无法利用检查井的,有条件的地区在管线位置上方钻孔,孔深50~80cm,然后将预埋件放入,用水泥砂浆固定,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布设在上水及其他重要管线井(如压力管井)的接头处和其它重要部位。
对于无法进行钻孔的管线,除利用检查井外,可采用间接测试法进行测定,直接布设在管线的上方,类似于地表测点。
4.2、地表沉降监测4.2.1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可以利用城市中的永久基准点或工程施工时使用的临时基准点,作为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如果附近没有这样的基准点,则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和沉降监测的时间要求埋设专用基准点。
专用基准点则按照三、四等基准点的要求进行,见图3-1,其数目尽量不少于三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基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基准点应在沉降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一个月埋设好。
图3-1 地表沉降点埋设方法4.2.2测点埋设图3-2 地表沉降测点断面布置示意图地表道路测点主要沿横通道中心线上方进行布设,根据设计要求布设观测点,在需要加设横断面的地段沿横断面方向增加测线。
地表监测主断面横向间距一般为2.5米、3米、5米(见图3-2)。
沉降测点的埋设时先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Ф20mm钢筋制成,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4.2.3监测方法无论是地表沉降测量、拱顶沉降测量还是周边的道路管线测量以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测量,均应进行水准闭(附)合水准网精密测量,测量要求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外业观测。
监测点的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
以闭(附)合水准网精密测量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点高程,同一测点相邻两次高程差即为本次该测点的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本次沉降量即为该点累计沉降量。
公式如下:dhi=hi-hi-1Dh=(dh1+dh2+…+dhi)式中dhi为本次沉降量hi为本次标高hi-1为上次标高Dh为本次累沉降量沉降监测等级及精度要求 等级 高差中误差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闭合差 二等 ≤0.5mm ≤50m ≤2m ≤3m ≥0.2m ≤8√L4.2.4 收敛点布设方法收敛点分为竖井收敛点和横通道收敛点,其常规埋设方法为在竖井或隧道内壁打设带弯钩膨胀螺丝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膨胀螺丝被机械等其他物体损坏,可在初支喷射混凝土前,在钢格栅上焊接10×10cm 方钢,将膨胀螺丝焊接在方钢内壁,并利用胶带将朝向混凝土喷射面一侧封闭,防止喷混过程中方钢堵塞,待混凝土喷射完毕后将塑料胶带打开,即可进行收敛测量。
竖井内净空宽×长=6m ×8m ,宽度方向布设一排收敛点,位于竖井十字线上,长度方向布置两排,分别位于竖井十字线两侧2m 位置,其竖向共布设4道,布设方式为横通道以上布设2道,横通道拱顶、仰拱处各布设一道。
(详见图3)图3:竖井收敛点布设方法(平、剖面图)横通道收敛点环向设置2道,分别位于临时支撑上、下1.5m 处,沿横通道前进方向5m 布设一排。
(详见图4)图4:横通道收敛点布设方法4.2.5收敛观测方法初次量测在钢尺上选择一个适当孔位,将钢尺套在尺架的固定螺杆上。
孔位的选择应能使得钢尺紧张时支架与百分表(或数显表)顶端接触且读数在0~25mm的范围内。
拧紧钢尺压紧螺帽,并记下钢尺孔位读数。
再次量测,按前次钢尺孔位,将钢尺固定在支架的螺杆上,按上述相同程序操作,测得观测值Rn。
按下式计算净空变化值:Un=Rn-Rn-1Un—第n次量测的净空变形值Rn—第n次量测时的观测值Rn-1-第n-1次量测时的观测值如果收敛值过大,应改善周围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改变开挖方法,尽量减小开挖对周围岩体的扰动,加强支护等等,以确保收敛值在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