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历史
电影海报设计

电影海报设计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
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
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
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
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
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
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
电影海报的影响

电影海报的影响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
从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电影,并涌现出无数电影迷,许多优秀的电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而电影海报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涌现,它究竟诞生于哪一年恐怕已很难查证。
而如今电影海报的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
电影海报一般张贴在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通过张贴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电影海报的收藏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此影响,世界各地相继也出现了收藏电影海报,到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一种时尚,并涌现了许多电影海报收藏家。
如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电影海报收藏家布鲁斯·马陈特,他不仅建立了电影海报艺术馆,而且搞电影海报的拍卖会。
在西方,一张极普通的20年代电影海报至少值数百美元,较珍贵的电影海报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美元。
如一张《公民凯恩》的海报,1965年只值5美元,现在高达数千美元,《乱世佳人》、《北非谍影》海报报价达1万美元。
从市场表现看,年代越早、影响越大的电影海报往往越珍贵,市场越抢手。
如1968年为描写流行东队的法国影片《同情恶魔》作宣传的海报,以4025美元的价格售出,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海报、《劳莱与哈代》的海报已无法开价。
1996年纽约佳士得曾一次集中推出500多幅电影海报,每幅底价最低在数百美元,高的则达上万美元;199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好莱坞电影海报拍卖会上,一张1932年美国电影《木乃伊》海报,以45.2万美元成交,创下了电影海报拍卖的天价。
同年,纽约佳士得也举办了电影海报的拍卖,其中一幅1933年的电影海报估价9千至1.2万美元,结果以8.17万美元成交;另一幅宣传1933年的影片《猩猩金刚》的海报也以7.95万美元成交。
有资料表明:美国1980年以前发行的原版电影海报现今大涨了50倍: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花几英镑就可以买到的海报,现在就要买几百英镑。
电影海报设计PPT课件

电影海报的分类
非剧情式海报:在国外较为流行,一般以单 幅为多,画面以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 或精彩瞬间为主。
剧情式海报:剧情式海报是按剧情发展采用连
环画形式印有若干剧照,配以简要的文字, 一般有2或3张组成一套,我国20世纪90年代 以前的海报大多是剧情式。
一般来说,非剧情海报价值要高于剧情式海报。
《大白鲨》
《泰坦尼克号》
《七年之痒》
5
手绘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产生之初都是由美术大师手绘而成。神奇的是, 美国的许多电影海报在绘制的时候,海报的作者甚至没 有看过电影介绍,只能依靠宣传图片或是他们自己的想 象力来创作,电影上映之后,新的海报很快被设计出来, 前期的宣传海报就被收回,不再与观众见面,因此这些 海报显得弥足珍贵。 现在西方的电影海报收藏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一张极普 通的20年代电影海报至少值数百美元,较珍贵的电影海 报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美元。
《爱LOVE》 -导演:钮承泽
1、集结各位主演快乐、 忧伤的两种表情; 2、色彩感强烈,有足够 的吸引力; 3、从演员头像排版位置 可看出在电影里的复杂 关系。
12
荣获第83届奥斯卡奖项的10部电影
• 美国纽约的平面设计师Laz Marquez 以 “倒数迎奥斯卡”为构思,以这10部电影 作为题材,利用红、白、黑三种颜色设计 出10张相关的电影海报,这组概念海报色 相十分统一,具有很强设计感。
2
《火车到站》——最早的电影海报
题为《卢米埃电影》的宣传画
卢米埃兄弟
3
海报是无声之宣传
• 海报是电影宣传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大家 比较熟悉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在欧美国 家也称为招贴画;
• 电影海报即电影广告,属于平面广告设计类, 其作用在于准确的宣传广告内容;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严家皓 胡炜钊 穆昊

探析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发表时间:2019-04-22T11:25:02.3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严家皓胡炜钊穆昊[导读] 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镇江市 212013)摘要: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视觉载体之一,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
而海报也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对外宣传媒介之一。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的产生以来,我国的电影海报自身便开始了不停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所传播的表现形式与信息形象,针对我国不同题材电影的特征,融合中西方电影海报的设计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大力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电影海报;视觉传达;设计审美;发展创新引言电影作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主体符号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较早就开始自己制作电影的国家之一,电影海报极其相关衍生品也相对起步较早。
因此我国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也体现了相应的设计特点与文化价值。
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电影海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现象,运用艺术设计审美与视觉传达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将传统文化审美与国际主流趋势相结合。
来推动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及创新。
1.电影海报的概论1.1电影海报的产生及主要功能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一张名为《卢米埃尔电影》的宣传张贴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张电影海报。
对于早期的电影海报,纯粹为了电影的上映做广告宣传的用途,就如同现今商场中张贴的宣传告示。
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美术的图像化——以电影海报设计为例

1032023商业美术,泛指以推销商品为目的各种实用美术形式。
“商业美术”(Commercial Art)一词诞生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可是商业美术本身从来便已存在。
近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愈趋激烈更加促进此种特殊美术之发达”[1]。
商业美术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设计概念,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尤其是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繁荣和民族企业的竞争,迫切需要大量图案和宣传画来推销民族商品,刺激民众消费,这为商业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沃土。
伴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输入和科技的进步,民国时期商业美术总体上呈现出由单一文字告白向图像化发展的趋势。
一、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美术图像化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环境:中国城市的近代化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列强用枪炮撞破了中国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开放的国际市场,在主权和经济上都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随着西方商品的输入,休闲享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的市民阶层较之前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和金钱,他们对物质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增多,经常出入于戏院、影院、高级百货公司等场所,将消费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渴望通过消费获得身份认同。
城市公共商业空间与城市消费文化紧密相连,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也在制造“理想”生活的种种幻象,以此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
此时,“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2]。
商品信息传播要求视觉化,而本土广告如叫卖、招牌、幌子、布告等形式,因其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手段迂腐堆砌,难以独自承担商品宣传的重任。
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中国工商业界开始转变商业广告经营理念,对商品的宣传更注重视觉刺激和视觉消费,图像在不知不觉中占据商业美术中的重要语言,推动了中国近代商业美术形式的转变。
海报发展史

海报发展史2008-05-13 00:00:00 作者: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有0人评论19世纪:海报的雏形“电影的史前史和它的历史一样长。
”这是《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历史部分的第一句话。
历史上被承认的第一所电影放映厅(室内且配有座位)叫做“放映机厅”(Vitascope Hall),于1896年6月26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开始营业,它有400个座席,当时放映的一般都是比较短的风光片。
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这毕竟是电影商业化的开始。
电影海报很快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种用油漆在木板上注明放映信息的形式还只能算做是海报的雏形,由于广告员要把中间用绳子连接的两块广告板挂在身上,这看起来非常像夹着肉饼的三明治,所以它也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三明治板”。
这种笨重的形式很快就被时代淘汰掉了,法国招贴画家朱尔斯·查尔特(Jules Cheret)率先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创造了应用于电影商业的新艺术形式,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海报的形成。
作为被广告界承认的现代海报之父,他也被公认为把电影和海报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
世纪的交替和经济的初步发展却为那个年代带来相当高的文盲率。
当时的电影海报必须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所理解的广告方式,所以海报原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尽量少的词语和尽量活跃的色彩和画面。
1890年,查尔特用石版印刷术为名为《投影艺术家》(Projections Artistiques)的电影短片制作了第一件电影海报,内容为一年轻的女士握着一个写有放映场次和时间的布告牌。
1892年,他接着又为埃米尔·雷纳德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Pantomines Lumineuses》制作了另一幅更加精美的电影海报。
1896年,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招贴画艺术家M·奥佐莱(M·Auzolle)为卢米埃尔的电影《孩子与园丁》(L'Arroseu Arrose)设计了一款非常著名的电影海报,内容为影片中的一个场面,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第一部虚构情节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用水管戏弄园丁的故事。
电影海报PPT课件

Ⅰ 预告海报:前期 宣传之用,往往影片 还在拍摄期,还没有 太多的剧照物料做支 持,或是创意还没有 形成,所以呢,前导 海报的功能大多只是 用做告知任务,而无 法透露太多影片信息。
Ⅱ 概念海报:概念海报 作为影片宣传的前导物 料,传达了影片最重的 基本信息,塑造着观众 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绝对是重中之重,也是 各大片方绞尽脑汁、创 意爆发的精彩之作。
电影海报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 至少延长了三倍。
——杨德昌
电影海报的发展历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间餐厅里向35位 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等短片,当时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 海报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最早期都是
由美术大师手绘而成。神 奇的是,美国的许多电影 海报在绘制的时候,海报 的作者甚至没有看过电影 介绍,只能依靠宣传图片 或是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来 创作,电影上映后,新的 海报很快被设计出来,前 期的海报就被收回,不再 与观众见面,因此这些海 报就显得弥足珍贵。
——《电影海报100年》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直被认为是电影默片 时代的黄金时期。雄伟 的电影放映厅替换了老 式的影戏院,粗糙的老 海报也开始走向了它的 第一次辉煌,艺术和更 具美感的电影海报在这 个时期不断涌现。
《西线无战事》
早期中国电影海报
中国电影海报民族性特色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海报历史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一些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熠熠生辉的优秀电影海报,总是可以令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经典影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
通过对电影海报历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案例,探讨电影海报的历史、收藏、风格。
关键词:电影海报;历史;收藏;风格;流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8-01
海报在《韦伯斯特词典》中为简洁地定义为一张相对大的印刷卡片或薄纸,通常有插图,张贴出来做广告或宣传某物①。
电影海报是商业海报的分支,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电影宣传形式。
它可以被看作是电影的包装、名片,其中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智慧,人们有时候去看一场电影就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
一、电影海报的历史及收藏
电影海报从19世纪出现,它的历史与电影的诞生一样漫长。
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几乎和最早的电影一起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12部影片,史学家们把这一天,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
据说当天有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问世,故称为世界上第一
张电影海报。
而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则是1896年于法国出品《水浇园丁》。
电影海报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良好发展,那时开始电影海报开始有计划地印刷。
在海报的历史中,十年为一个分界,每向上回溯十年,数量递减一半。
二战时期,海报的印刷数量较少,大量海报被损坏,因为那时期的海报也特别珍贵②。
电影海报在20世纪90年代频频在海外拍卖场上亮相,并吸引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在全球旧电影海报收藏领域的权威努尔曼德上世纪90年代初卖出的首批海报中,有一款为电影《蒂梵尼的早餐》设计的海报,画面精美细致,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国外很多“奥黛丽·赫本”的影迷。
赫本的电影海报在1985年售价只有15美元。
如今已涨至平均1000美元一张。
赫本早期的经典电影海报,如《罗马假日》的市场价,是赫本其他电影海报市场价的10倍以上③。
二、电影海报的风格
电影海报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今天,并未脱离影片本身而独立存在,它是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步成熟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大型的摄影加工器材,手绘海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
这时候的海报风格以写实居多,所刻画的内容多是演员的形象,表达直接,亲切自然。
20世纪80年代是电影在使用和发展特技效果的突飞猛进的十年。
特技效果是80年代一些比较大的制作获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关键性元素。
电影制片厂选择逐步放弃过去的海报标准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迷你”海报,它可以是一种任意规格的小海报,这样它可以方便地张贴在任何地方。
20世纪80年代是电影腾飞的时代,海报艺术开始回归到真正的艺术道路上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茶馆》、《第二次握手》等。
90年代是激情勃发的年代,电影产量很高,但由于娱乐媒体多元化,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无足轻重。
电脑三维海报以其巨大的优势成为电影的主要宣传工具,手绘电影海报渐渐淡出了影院和人们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电影合成技术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风格上也和影片本身格调有更加贴切的呼应,艺术性较以往大有提高。
现在大多导演都认为凭借自己的作品内容以及自身的名气就可保证上座率,很少有比较注重自己影片海报的导演。
其实电影海报作为电影产业的衍生物,是电影推介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陆川算是一个重视电影海报的导演。
他的作品的相关电影海报大多采用灰调子,如《南京!南京!》。
这部电影海报推出横版和竖版,且每一位主要都有一张海报宣传。
这样的海报设计宣传国内只有他一位,独特的海报也为电影上座率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
由此
可见,中国电影海报也和当代中国的电影事业一样,既需要吸收本国的文化精髓,也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而达到逐步完善自身的目的。
总之,电影海报随着电影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纵观看来,电影海报从早期的手绘发展为印刷。
19世纪出现,20世纪30年代得到良好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空前繁荣,现今电影海报必不可少。
从横向看来,电影海报在每个时期都有着每个时期的特点,海报的风格与当时电影的潮流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紧密的关系。
电影海报会在当今的艺术文化和潮流的践履中必将有更加勃兴的发展。
注释:
①邹加勉.海报大师五十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②沈泓.影戏百年电影藏品的收藏投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③沈泓.影戏百年电影藏品的收藏投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