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绪论1人体生理学

1.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 是调节全身各 种功能活动的系统。通过神经的调节称为神 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reflex)。 反射的通路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特点:作用迅速而精确、部位局限和时间短 暂;
2.体液调节 一般是指由某一器官或组织 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 达另一器官,调节它的功能活动。
张锡钧(1899—1988)在神经化学递质乙酰胆 碱的研究中取得系列的创新性或果,受到国内 外生理学界的高度评价。
3.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
1.只有认识了“正常”,才能设法维 持正常,防止异常;认识“异常”( 疾 病);
2.生理学的发展可促进临床医学的发 展;
3、学习与掌握一些实验技术,培养观 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肾上腺髓质可以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达心脏和血管,调节 心血管活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全 身的能量代谢等等。 特点:缓慢、广泛而持久;
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3. 自身调节:机体内有些调节既不依赖 神经也不依赖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 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器官生理学--循环生理学 消化生理学 肾脏生理学
(三)整体水平
各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第一节
兴奋性
⑴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⑵ 兴奋性: 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
(一)、 1.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2.刺激分类 3.刺激三要素
作用—— 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准确、适度;
作业: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 些?各有何特征?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reflex)。 反射的通路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特点:作用迅速而精确、部位局限和时间短 暂;
2.体液调节 一般是指由某一器官或组织 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 达另一器官,调节它的功能活动。
张锡钧(1899—1988)在神经化学递质乙酰胆 碱的研究中取得系列的创新性或果,受到国内 外生理学界的高度评价。
3.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
1.只有认识了“正常”,才能设法维 持正常,防止异常;认识“异常”( 疾 病);
2.生理学的发展可促进临床医学的发 展;
3、学习与掌握一些实验技术,培养观 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肾上腺髓质可以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达心脏和血管,调节 心血管活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全 身的能量代谢等等。 特点:缓慢、广泛而持久;
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3. 自身调节:机体内有些调节既不依赖 神经也不依赖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 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器官生理学--循环生理学 消化生理学 肾脏生理学
(三)整体水平
各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第一节
兴奋性
⑴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⑵ 兴奋性: 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
(一)、 1.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2.刺激分类 3.刺激三要素
作用—— 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准确、适度;
作业: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 些?各有何特征?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例如,在强光 照射下,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免遭损 伤。 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例如,在低温环境中 机体会出现趋热活动;遇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出现躲避活动。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 征性活动。成熟的个体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产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具备的条件:
(1) 强度 1)阈强度或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 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3)阈上刺激: 4)阈下刺激: (2) 时间 (3) 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适应(adaption):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 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机体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 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一)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机 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二)任务:研究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特别是各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 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机体作为一个整体。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 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当组织、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将产生 一系列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依次分别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相对不应 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SNP )和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其结构基础称为
。
二、选择题
1、阈强度越大,说明组织的( )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性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程度越低
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是 ()
A、正反馈 C、神经调节
B、负反馈 D、体液调节
3、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下列现象消失 ( )
A、反应
B、反射
C、兴奋性
D、兴奋
4、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如果刺激作用时间、强度-时间 变化率固定不变,把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 度,简称阈值。
❖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即阈值越大,组织的兴奋性越低;阈 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所以,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 指标。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激素 血液循环 靶器官或靶细胞
发挥调节作用 全身性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组织液 临近细胞
调节其功能活动 局部性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的特点: 1)反应较缓慢 2)作用范围广 3)持续时间长
3、神经-体液调节:普遍存在
(三)自身调节 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特点:
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二、 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正反馈 反馈信息(+)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负反馈
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一)负反馈
1.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在体内大量存在,如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温调节等。 2.生理意义: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以 及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章生理学绪论PPT课件

组织细胞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和速率, 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04
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应激反应
01
02
03
定义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 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 所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 全身性适应反应。
生理意义
应激反应能够帮助机体应 对各种有害刺激,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分类
根据应激原的性质和应激 反应的特点,可将应激反 应分为生理性应激和病理 性应激。
第一章生理学绪论PPT 课件
目录
• 生理学概述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 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 生理学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01
生理学概述
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 学,包括器官、组织和细胞等各个 层次的生理功能。
医学对生理学的影响和推动
医学发展推动生理学研究
医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生理学研究提供方向和动力。
医学技术对生理学的促进作用
医学技术的进步为生理学研究提供更精确、便捷的方法和手段。
医学与生理学的互动关系
医学实践验证生理学理论,同时生理学理论又指导医学实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06
生理学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免疫反应
01
定义
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
理过程。
02
生理意义
免疫反应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外抗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感
染性疾病的发生。
03
分类
根据免疫反应的特点和机制,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特异性
《生理学》绪论

1、刺激强度
足够
2、刺激持续时间
足够
3、强度-时间变化率 适当
时间
强 度
生理教研室
固定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生理教研室
阈强度或阈值:能引起活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或最适刺激:引起最大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生理教研室
(二)调节特点: 缓慢、 广泛、 持久
生理教研室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 指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赖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自身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如:肾血流量调节
生理教研室
第六节 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教研室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第二节 生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第五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六节 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教研室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 其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 动规律的科学。
根据研究生物体不同分:
动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生理教研室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体的功能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活动过程(包括发生机制,条件) 研究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如何通过调节维持正常 生命活动过程
生理教研室
如 血液循环 心脏功能 血管功能 心血管功能调节(运动时心率加快) 例:心脏为什么能泵血
1 生理学绪论

细胞 内液
CO2
O2
组织液
CO2
O2
血浆 细胞
营 养 O2 物 质
稳态的实现
肺
排泄器官
肾
消化、呼吸器官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2.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 是机体内所有细胞得到物资供应与排放代谢废物的公共场所。 细胞外液也是生命活动进行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向性(正反馈、负反馈) 控制部分(反射中枢或内分泌腺)与受控部分(效应器、靶器 官或靶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即控制部分有控制信 息(调节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同时受控部分也会不断地有反 馈信息回输至控制部分。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 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①细胞、分子水平
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②器官、系统水平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揭示一个器官或系统的活动规律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③整体水平
血压、心率
活体实验法、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活动的三个基本部分 • 受试对象(人或动物) • 被试因素 • 实验效应(常用观测指标来反映) 人体观察试验 动物实验
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是最主要的 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 基本方式: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
反射中枢
刺激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 生理学的任务 二、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 新陈代谢 二、 兴奋性 三、 生殖
一、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 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
兴奋性定义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性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1、刺激强度 2、作用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
肌肉注射时应做到“二快一慢”,为什么?
度
进针快、出针
快、推药慢
强度-时间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根据刺激能否引起反应区分为: 1、阈刺激 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
应的最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 即称为阈强度)
2、阈上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3、阈下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①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②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
③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④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阈强度 4、内环境 5、反射 6、反馈
二、问答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试述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 生理学的任务 二、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 新陈代谢 二、 兴奋性 三、 生殖
一、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 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
兴奋性定义
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性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1、刺激强度 2、作用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
肌肉注射时应做到“二快一慢”,为什么?
度
进针快、出针
快、推药慢
强度-时间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根据刺激能否引起反应区分为: 1、阈刺激 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
应的最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 即称为阈强度)
2、阈上刺激 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3、阈下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①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②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
③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④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阈强度 4、内环境 5、反射 6、反馈
二、问答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试述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3、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01生理学-绪论

Harvey 在不同动物解剖中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 泵”出,经由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处,再从静 脉血管流回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他把这 一发现写成了《心与血的运动》一书,正式提 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了使读者信服他 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推理和实验都表明血 液是由于心室的跳动而穿过肺脏和心脏的,由 心脏送出而分布于全身,在流到动脉和肌肉的 细孔后通过静脉由外围各方流向中心,由较小 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最后流入右心室。
三、生殖
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生产出与自己相似个体的过程。
意义:繁衍后代、延续种系
第二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内环境
概念:机体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
脑脊液、房水、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40%
主要成分:类似海水
水、电解质
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相等
(二)正反馈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 活动的调节方式。 eg.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病理情况下的 恶性循环
意义:使某种生理功能逐步加强并迅速完成。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 特点:控制部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完成 包括: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包括:普遍存在
国人将“探路者”号送上了火星,它 发现上面只有石头和沙子。金星上有 生命吗?金星的表层是一层浓浓的硫 酸汽,生命当然不能存在。 幸运二:成为人 幸运概率:1/30000000地球的年龄:46
亿年,人在地球上出现:200万年,有文 字的人类历史:五千年。 幸运三:成为你 幸运概率:1/600亿 母亲从15岁到50岁总共产生约450个卵 子,去掉结婚前10年,约产生300个卵 子,每个卵子都有2亿个精子与它竞争 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Stephen Hales 1733
威廉 · 哈维 William Harvey 《心与血的运动》 (the movement of the heart and the blood)发表于 1628 年 动脉是从心脏输出血液的血管,静脉是运回血液到心脏的血管, 血液能从动脉透入静脉,动脉与静脉的移行是在四肢及身体的远端 部分;心脏是一种肌肉,其瓣膜阻止了血液的逆流,心脏运动是血 液循环的唯一原因。
(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
(1)动物实验
• 1、慢性实验 • • 2、急性实验 • •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
(二)人体实验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1. 细胞和分子水平 2. 器官和系统水平
3. 整体水平
紧密相关、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一)整体水平:
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以完整机体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 在各种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各器官各系统 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
1 刺激强度 1)、阈强度 在一定的作用时间下刚好引起 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此刺激的强度即称为刺激阈或阈值) 2)、阈上刺激 3)、阈下刺激
阈值越小,说明组织兴奋性 越高,阈值越大,组织兴奋 性越低,故组织兴奋性与阈 值呈反变关系。
• 2 刺激作用的时间
刺激作用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 时间太短不能引起组织反应。
• 所有刺激中,电刺激的三个 条件易于控制,可重复使用 而不易损伤组织,为正常人 体功能试验和医疗实践中常 用刺激方法
股票暴跌股民心理疾病多发
• 三个条件是什么? • 非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
产生反应的条件: 1)足够的刺激强度 ---可兴奋组织 2)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 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 四 适应性
• 完整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身 各部分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保 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
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环境。 机体的环境有内环境和外环境之分。人体能 不断适应外环境。
自然环境
一外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 一,不但可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可 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因素。
特点: 准确稳定 调节幅度小,不灵敏
二 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控制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负反馈: 受控制部分发出信息反过来抑
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意义:维持内环境稳态。
如:血压、呼吸、体温、 体内各种化学物质-血糖、血钠、血钾等
•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性质与控 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 • 意义:使某些生理活动不断加强, 直至迅速完成。(如分娩、排尿、 血液凝固)
课堂练习
• • • • • • 1.人体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人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 B.人体内化学反应规律 C.人体内物理运动规律 D.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E.人体物质组成及结构
• 2.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D • A.做功 B.运动 C.体积或重量增加 • D.新陈代谢 E.氧化反应
• 3.人体体温保持恒定,需要: B •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 C.正反馈 • D.条件反射 E.环境温度稳定 • 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C • A.反应 B.反馈 C.反射 D.适应 E.兴奋
• 2大量运动后为何容 易出现周身乏力?
稳态
为细胞活动提供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的环境,维持各系统、器官的正常 新陈代谢,也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 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某些有关的 内分泌激素的经常性调节
第四节 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和对外环境的适应。人 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这种适应性的变化过程称为人体 生理功能的调节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作为动因,须有变化。强度变 化率越大,刺激作用越强。 肌肉注射:两快一慢 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二)、反应 是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变 化称为反应。
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
三、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 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 功能。 一切生物都是通过产生新个体来延续 种系的。
应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 所以应对相关组织 结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但为了叙述方便 ,常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 阐述其功能 , 在理解其各水平的功能的基础上 ,• 应注 意各水平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还应 非常重视各功能活动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它们的因素 。 ●听 、 录与习 、 记的关系 : 对知识的学习 ,• 课前 适当预习 , 课堂认真听课和作必要的听课笔记 ,• 尤其 认真听课是良好的学习方法 ; 及时地、有计划地复 习 ,• 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新陈代谢 • 兴奋性 • 生殖 • 适应性
• 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环境
注: 1、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物质代谢, 又有能量代谢。 2、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内各种 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利用等, 大都是各种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进 行的成系列的化学反应。
二、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在受到有效 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
1、刺激
是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体内
外环境变化。 分类(通常按刺激的性质分类): 物理性刺激 化学性刺激 生物性刺激 社会心理性刺激
• 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刺激对人体的正常功 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 11 机体功能活动维持稳态的调节过程主要是 • A负反馈 B正反馈 C神经调节 • D体液调节 E神经一体液调节 •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C • A反应 B适应 C反射 D正反馈 E负反馈
A
• 13.进食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A • A神经调节 B体饭调节 C自身调节 •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体液各部分彼此隔开又彼此相通内环境的作用:1 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2 接受细胞的最终代谢产物 3 为细胞活动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条件 (稳态)
稳态
• 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的总 量、化学成分 ,温度、pH、 渗透压等保持 动态平衡
思考:
• 1 发烧时为何会周 身不适?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机体内各器官或系统的生理活动功能, 活动规律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功能 2.功能原理 3.功能的评价 4.特点 5.调节或影响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机体的某种结构 ,必然有相
多选题
• • • • • • • 1 可兴奋组织通常指: A.神经 B.淋巴细胞 C.肌肉 D.皮肤 E 腺体
• • • • • •
2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持久 B.作用范围广 C.定位准 D.作用缓慢 E.调节幅度小
• • • • • •
3 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形式可以有哪几种? A.兴奋 B.抑制 C.反射 D.肌肉收缩 E.腺体分泌
外环境变化
干扰 破坏 调整 恢复
内环境稳态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一
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 1 神经调节 • 2 体液调节 • 3 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最重要)
——通过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和周围两 部分)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神经系统
按功能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 的重要骨干基础课 程
生理学
• 1)是关于生命的科学 (正常人体功能机能) • 是关于疾病的科学 (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变化) 不了解正常人体,便无法认识理解、判定疾病。 • 因此生理学是学习和从事医学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 2) 人体自然科学进步的最高奖—诺贝尔奖6项中 • 1 物理奖 2 化学 3 经济学 4 文学 • 5 和平奖 6 生理学或医学奖 • 由此可见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 • • • •
4 决定一种刺激是否引起反应的因素有: A.刺激发出的部位 B.刺激的能量形式 C.刺激的量 D.刺激作用的部位 E.刺激是否对机体有利
谢谢同学!
二、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激素、CO2、H+ 等)实现的调节功能活动的方式。
体液调节的方式和特点
• 全身性体液调节-血液运输(远分泌) • 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扩散(旁分泌) • 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 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只局限于少部分组织和器官 如:心肌收缩力心肌纤维的长度 肾和脑对血流的调节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
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
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
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 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 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 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 事业的发展
二 内环境及其稳态
• 人体的大多数细胞 并不与外环境直接 接触,而是生活在 体内的液体环境-体 液之中 体液? 内环境就是体液么?
•体液和体液的分布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 分布: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
• • • • • 机体的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 如:血细胞在血浆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淋巴液:少量 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