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在试题上直接作答。
一、基础知识(4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玷.辱(diàn)庇.祐(bì)彤.云(tónɡ)怏.怏不乐(yànɡ) B.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隽.永(juàn) 饮鸩.止渴(zhèn)C.胆怯.(qiè) 怂.恿(cǒnɡ) 央浼.(měi)吹毛求疵.(cī)D.泅.水(qiú) 悖.时(bèi) 仓廒.(áo) 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酒馔伏侍喝采交头接耳B.庇佑撮合恶梦哀声叹气C.严峻虔诚委屈成帮搭伙D.绊倒分辩报歉不假思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本首相安倍的发言人称,在获悉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消息后,安倍要求政府建立一支有关朝鲜问题的危机处理小组。
B.足坛领域腐败案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足球改革以来出现的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警示我们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
C.只有当我们身静、心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时候,才可能听到山花落瓣的细微声响,嗅到绿苔地衣淡淡的腥香。
D.老子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选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人文荟萃的京都洛阳,骑上一头青牛,向着天高地远的西方云游而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34套)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3-2014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1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8分)(1)结庐在人境,。
(陶潜《饮酒》)(2)引壶觞以自酌,。
(陶潜《归去来兮辞》)(3)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4),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5(李密《陈情表》)(6),外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二)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袁宏道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
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
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
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
”又问,余曰:“试扣诸涧。
”客以为戏。
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
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
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
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少进,石愈嵚。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
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
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
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
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
”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
”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
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测试(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
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
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
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除了。
”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的诞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
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
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
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
生命有“四个维度”。
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
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生命。
二是生命是有宽度的。
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字音都不同的一组是()A.所当.无敌/长歌当.哭自度.不得脱/书蠹.被十余创./疮.痍慷慨./同仇敌忾.B.溃.围/振聋发聩.美人和.之/温存瞋.目而叱之/嗔.怒田父./果脯.C.剽.窃/骠.骑将军斩将刈.旗/狭隘.汉军皆披靡./靡.费不期.而遇/祈.祷D.庖.丁解牛/疱.疹辟.易数理/辟.谣麾.下/法网恢恢..喝叱./酷热..2.选出下列词语中全都正确的一项()A.力能扛鼎缁铢必较踌躇满志杳无音信B.先发制人坐壁上观切中肯綮以一当十C.金块珠砾明星莹莹直栏横槛尽态极妍D.雷霆乍惊勾心斗角弃掷迤逦凹凸冥迷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同学只有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进展。
B.“作家必需站在人的立场上,把全部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
C.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赐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化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辞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宽广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________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满足茫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处处_________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________的一项争辩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传颂公布B.紧迫感传颂颁布C.紧迫感赞颂公布D.压迫感赞颂颁布5.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这家老字号食品厂的规模不大,但从选材料加工制作都格外讲究,生产的食品始终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依靠的。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僭越(jiàn)贵胄(zòu)万应锭(diàn)椎心痛恨(chuí)B.气氛(fèn)稔知(rěn)蒙蒙亮(méng)锲而不舍(qiè)C.神祇(qí)苏打(dǎ)文绉绉(zhòu)酩酊大醉(dǐng)D.剽悍(piāo)顷刻(qǐng)干瞪眼(dèng)车载斗量(zài)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凝碧青一色两全其美凭虚遇风B.板画破纪录春光溶溶概莫能外C.啰唆病恹恹攻城略地循名责实D.筋道活性碳革故顶新浮想联翩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据媒体报道,央视的审查制度堪称,五次审查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俗称“过五关”,其中正式审查至少2次。
②高校招生规模扩张太快,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基础远远跟不上,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学历“缩水”。
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用廉洁的作风、高尚的情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受腐败侵蚀、的战斗堡垒。
A.严苛必定无坚不摧B.严苛必然坚不可摧C.苛刻必然无坚不摧D.苛刻必定坚不可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今年“汉语盘点”活动中的“年度字词”评选,旨在“用一个字、词描述年度中国或世界”,鼓励网民用汉语这把“尺子”来丈量大千世界。
C.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20%,预计2014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将会持续上涨。
D.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2/3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
甘肃省2021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

甘肃省2021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1. (6分) (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IBM被指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在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上获取了大约100万张照片,用于训练其人脸识别算法。
对于技术公司而言,这些照片的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那些照片上的人,大概并不知情。
自己的肖像数据就这样被技术公司收集,“喂”给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不知不觉地成了人脸识别技术迭代升级的“粮食”,可这并非他们自己的选择。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官网发表文章说,人工智能研发人员一直在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搜集大量数据,来“喂”那些饥饿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的训练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
个人隐私被不当利用的担忧同样存在于其他场景,如语音识别、虹膜识别、指纹支付等等。
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保护的问题,一时间成为热议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谈到:“企业是获利者,它收集了我们的数据,有些企业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
比如苹果公司就建立了数据中介清算所,所有的数据获取者都需要到中介清算所登记并清算,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马化腾的做法是,在腾讯的数据中台中,严格控制数据的关联性。
但是单靠企业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认为在当下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数据生态中去,因为最终的解决必定是依赖子技术。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在相关领域有好消息传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
(摘编自《别把个人隐私不知不觉“喂”给人工智能》,新浪网2019年3月25日)材料二: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图表摘自《(2020年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商情报网2020年2月19日)材料三:据了解,在山东、上海、河南等地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校园智能安防。
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主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不断,这已被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所共同证实。
中华五千年文明始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根据近年遗传学研究成果证实,现在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考古发现的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
再从“姓氏文化”考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其姓氏相对十分集中,其中99%的姓氏出自“炎黄”姓氏系统,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自称“炎黄子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帝”被中华不同族属、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国家统治者与社会大众公认为中华“人文始祖”,也就是中国之“国父”。
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庙底沟文化”的中华先民,他们所形成的族群文化中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中游,其考古学文化分布范围北至长城地带,南到长江,西至甘青,东到鲁西南。
从此以后,随着历史发展,到了秦汉时代,国家疆域西至“西域”,东到东北地区,北至蒙古高原以南,南到“南海九郡”,秦汉王朝的“国土”已奠定了此后中华国家的空间分布范围,至今延续不变。
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
“文明”(即“国家”)历史之一代又一代延续不断,主要取决于“国民”对“国家认同”理念的坚守,其具体的“物化载体”反映的是国民对国家(即“国”与“家”)的空间“中”与“中和”的观念认同。
国际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文明”(即“国家”)形成的“三要素”是城市(都邑)、文字与金属器,而都邑又是其中“第一要素”。
所谓“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记载表明,都邑必须“居中”。
如6400年前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墓主人及其左右两侧的龙、虎形象与脚底“北斗”图像,反映了墓主人以“天中”之“北斗”为坐标求“地中”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 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C .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 .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3.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各题。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