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以下为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的大致内容,供参考:一、古代史知识点1.文明起源: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诞生,早期文明的发展(尼安德特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2.早期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
3.战国时期的中国:战国七雄、兵器的发展、兵家三十六计、思想家的兴起(孔子、墨子等)。
4.秦汉帝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推行统一文字等;汉武帝的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5.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兴衰、春秋战国、秦汉之乱等。
二、中世纪史知识点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东罗马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等。
2.蛮族的侵袭:匈奴、胡(Tu)蛮、鲜卑、突厥、蒙古、蒙古人与金朝的冲突、元朝的建立等。
3.千年王朝: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与灭亡、东欧的斯拉夫化、路易九世对欧洲的影响等。
4.亚洲古代国家的崛起:印度的孔雀王朝、波斯的波斯帝国、日本的德川幕府等。
5.封建制国家的出现:封建主义的兴起、中世纪的封建王权、封建武士与荣誉等。
三、近代史知识点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学等。
2.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欧洲海上霸权制度、殖民地制度等。
3.新时代的中国:明朝的建立、明成祖的世宗、明王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崇祯帝自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百年屈辱等。
4.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大革命的发动、几个重要阶段、拿破仑的崛起与下台等。
5.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生产模式、新兴市场经济的建立等。
四、现代史知识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战斗、国际联盟的建立、战后的梵蒂冈会议、凡尔赛东爱情与和约等。
2.俄国革命与苏维埃的建立:列宁的领导、红军与白军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的关系、中国的苏维埃政体等。
3.第二次世界大战:慕尼黑和约的签订、纳粹德国的兴起、美国的参战、诺曼底登陆和西北战役、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会议、原子弹的爆炸等。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对于历史的复习,我们需要投入一些精力和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新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这些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外交成就:①在建国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③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地位。
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1、关键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二十多年对抗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会考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以狩猎采集为生。
- 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形成定居社会。
2. 夏商周-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 周朝:分封制的实行,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3. 秦汉-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两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大迁徙,南北朝对峙。
5. 隋唐五代- 隋朝:隋文帝统一南北,开创科举制度。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诗繁荣。
- 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割据。
二、近现代历史1. 宋元明清- 宋朝:商业经济发达,科技文化进步。
- 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行省制度。
- 明朝:洪武年间,加强中央集权,永乐大典编纂。
- 清朝:康乾盛世,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2. 近代史-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学习西方科技。
- 戊戌变法:光绪年间的维新变法。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3. 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 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解放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4. 当代史- 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代至1970年代,经济建设与政治运动。
- 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转型,对外开放。
- 现代化建设:21世纪初至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023 1. 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
-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 古代文明的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2. 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
-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组成及其运行方式;
- 东亚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 近代社会与资本主义制度:
-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意义。
4. 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成功。
5. 二战和国际关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和结果;
-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
- 联合国的成立和作用。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党历程;
-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7. 世界的发展与合作:
-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经济体;
-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影响;
- 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意义。
8. 历史人物与文化传承: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以上是2023年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将有助于对历史的理解和推理能力的提升。
安徽新高考会考历史知识点

安徽新高考会考历史知识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会考逐渐成为考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安徽省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之一,也于近年开始实施新高考会考制度。
其中,历史科目是会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讲解。
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统一,再到秦朝的统一大中华、汉朝的短暂繁荣,这些都是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特别要关注的是黄河流域的兴衰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区域。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安徽新高考历史知识点不可忽视的内容。
特别是封建王朝的建立和衰落,包括秦朝统一、汉朝和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政治制度变革等重大事件。
此外,了解帝制与儒学的关联性,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与宗教中,文化与宗教也是重要的内容。
例如,儒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佛教与道教的传入与影响等。
了解它们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庞大的国家,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以及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等。
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五、近代中国的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标志。
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衰、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冲突与改革。
六、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进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更多的挑战与变革。
包括抗日战争、新中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与结束等。
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当代实力的强大和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很多,覆盖面广,但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学习与深入研究,全面掌握这些重要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历史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下面就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进行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分水岭。
3. 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开创了汉文化的鼎盛时期。
5.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三国鼎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共和政体的建立。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契机。
三、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3.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跃升为社会主义国家。
4.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政治运动。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建立和灭亡;•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的鲁、晋、齐、楚、韩、赵、魏七国的兴衰;•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和变法思潮;•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
3. 秦朝和汉朝•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政策;•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汉朝的建立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策;•西汉和东汉的国家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4. 唐朝和宋朝•唐朝的建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策;•唐朝的开放政策和外交关系;•唐朝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宋朝的建立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政策;•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5. 元朝和明朝•元朝的建立和成吉思汗的政策;•元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明朝的建立和朱元璋的政策;•明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6. 清朝和近代史•清朝的建立和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政策;•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史时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总结1. 欧洲近代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的发生;•经济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工业革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2. 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过程;•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大革命的三大阶段和主要事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对世界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4.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起源和主要特点;•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和非洲解放运动;•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冷战和全球化•冷战的起因和意义;•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峙和代理战争;•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年安徽历史高二会考复习资料。根据会考大纲

年安徽历史高二会考复习资料。
根据会考大纲编写四历史会考资料必修1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
②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巩固中央集权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汉武帝设立刺史。
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三分相权,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
3、元朝的行省制度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清朝的军机处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
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
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利。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次日凌晨,
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期间,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政权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