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张PPT)
合集下载
《大学》节选公开课PPT课件

提倡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追求高尚的道德境 界。
亲民
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关爱和责任,实现民本政 治。
止于至善
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社会秩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系,对现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积极意义。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 境界的提升,对现代社会培养高素 质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大学》对企业经营管理启示
倡导诚信经营
《大学》强调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企业经营之基。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诚信对 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注重人才培养
《大学》认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倡和谐管理
《大学》强调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企业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之间 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逐句解读
要点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解读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 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要点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解读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 修养自身的品性。
《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 社会和谐发展。
亲民
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关爱和责任,实现民本政 治。
止于至善
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社会秩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系,对现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积极意义。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 境界的提升,对现代社会培养高素 质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大学》对企业经营管理启示
倡导诚信经营
《大学》强调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企业经营之基。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诚信对 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注重人才培养
《大学》认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倡和谐管理
《大学》强调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企业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之间 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逐句解读
要点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解读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 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要点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解读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 修养自身的品性。
《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 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大
四家 小
学
书弟 学 之子 的
》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高中语文《大学》节选精品PPT课件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是逐章阐述首章提出的“三纲领” “八条 目” ,课文节选是“经一章” “传五 章”。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1、。宗旨,原则。
2、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彰明美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
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使天下人去旧 更新。
4、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 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 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 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 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 安邦的“大学”。“大学”是 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 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第二段(1)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
(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 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 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 味的含义宽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
庭、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1、。宗旨,原则。
2、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彰明美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
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使天下人去旧 更新。
4、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 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 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 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 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 安邦的“大学”。“大学”是 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 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第二段(1)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
(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 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 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 味的含义宽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
庭、家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大学》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译文:
★ 平 天 下
★ 平 天 下
★ 治 国
★ 平 天 下
★ 治★ 国齐
家
★ 平 天 下
★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平 天 下
★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平 天 下
★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 平 天 下
★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界
标 , 志 向
静安 心 安虑
处
思得
末
虑 收获
道
第一段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 薄 未之有也
《大学》PPT课件

这是从正面来说。 2021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
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 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 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 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 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 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2021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解】
【注释】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 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
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
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2021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 “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 “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 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
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 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 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 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 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 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2021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解】
【注释】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 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
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
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2021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 “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 “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 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4《大学节选》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 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 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
——明 方以智 《通雅•姓名》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 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康诰》说:“如同爱惜婴儿一样。” 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 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 再去出嫁的人啊!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 ——明 方以智 《通雅•姓名》
“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 “古人名字多假借,必读本字而其义始明。”
——清 王引之 《春秋名字解诂》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大学节选
主讲:朱亮
《大学》
《大学》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 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正
致
诚 心
心
格知
物
内修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举一反三
详细描述: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的境界,表示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更多 相关的知识。
论为人处世
01 总结词
君子和而不同
02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为人处 世的准则,表示有德行的人与 人相处应该和谐友善,但在原 则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 张,不随波逐流。
提高自我修养
引导个人不断自我反省、 修正行为,提升自身修养 水平,成为更好的自己。
激发内在潜力
鼓励个人发掘自身潜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
对教育观念的转变
重视德育教育
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
提倡人文教育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 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详细描述
这句话是《大学》中提出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表示学习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要时刻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自满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强 调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认真 思考,明辨是非,以达到全面、深入 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节选三:论儒家教育观
总结词
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
详细描述
该节选选取了《大学》中关于儒家教育观的论述,深入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 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儒家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节选的意义与影响
0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2024版《大学》节选上课版ppt课件

2024/1/29
5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29
6
原文朗读与注释
2024/1/29
原文朗读
播放或现场朗读《大学》节选部分的原文,使学生熟悉文本内 容。
字词注释
对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义词等进行注释,帮助学生 理解文本。
7
逐句解读及意义阐释
句子解析
对每一句话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句 子的结构、语法现象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节选中所学的知识和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和故事,促进彼此之间的 交流和启发。
2024/1/29
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探讨如 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应对挑战。
21
06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024/1/29
11
道德伦理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和社 会的和谐。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 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拓展阅读视野,关注相 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实 践案例
2024/1/29
25
2024/1/29
谢谢聆听
26
2024/1/29
22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学》概述
作者、成书背景、主要 内容及影响
节选文本解读
重点段落、名句赏析、 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回放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 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 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 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 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 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 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 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2.博学
“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朱熹)
《大学》的《影大响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 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 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 纲领。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 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 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 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 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 全面体现。
治:治理 齐其家:齐,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和家庭。 修其身:修,修养;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定:目标、志向。 静:(内心)平静 安:坦然自安 虑:思虑(周详) 得:收获。 本末:本,木之根;末,木之梢。比喻事物的根 本和枝末。 近:接近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 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 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 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 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 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释题
1、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 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 “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 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 学问。)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理。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道:宗旨,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显明;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圣明。 亲:也做“新”,使……去旧更新。 至: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使人弃 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亲民”
程颐:“亲,当作新。”
朱熹:“新者,革其旧 之谓也。言既自明字 ‘明德’,又当推以 及人,使之亦有以去 其旧染之污也。”
走近作者 儒家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 邑南)人,名参,字子舆。是 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 孙。父亲曾点(曾晳),母亲 上官氏。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 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 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 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 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 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 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 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 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 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 大圣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 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亲民是在明晓 自身本性的善
德之后,帮助
自己及他人去
除污染心灵的
东西,使他们
同样能够达到
与自己同样心 灵纯洁的境界。
文本探究
•1、 “大学之道”是什么?
朱熹
大学之道
明德 美好的德行
根本原则
亲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根本任务
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最终的目的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共同
明明德
自己
在亲民
他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文本探究:
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止
本
最 高
定
境
界
目 标
静
,
志 向
静 心
安
安 处
思想上
虑
思 虑
得
末
收获
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A东dd 南you大r titl学e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香港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明德任责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 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 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 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