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父爱。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适时点拨。

3. 合作探究(1)小组内讨论:课文讲述了哪些事情?(2)全班交流:作者在故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教师总结:父爱的伟大,要学会珍惜亲情。

4. 品读感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

(2)分享读后感悟,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总结规律。

3.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父爱。

2. 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学生品读课文,感受父爱亲情。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2.学习朱自清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背影》,思考题目背后的含义。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背影”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四、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亲背影的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2.讨论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父亲送儿子上学的过程,体会父亲的关爱。

2.分析文章中朱自清的心理描写,感受儿子的感激之情。

3.分析文章结尾,理解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背影”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朱自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关注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拓展阅读1.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春》等,感受其写作风格。

2.分析朱自清散文中的共同特点,如: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喜爱之处。

2.讨论朱自清散文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做好笔记。

第11课《背影》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1课《背影》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1课《背影》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把握它们的意思。

2.明白得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品味并准确明白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点--〝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正确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淳朴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明白得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淳朴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1.把握作者情形及作品背景。

歌曲«明白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讲的〝五句话儿〞,显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慧〞,〝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时期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观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设计】一、情形导入:1.(大屏幕:我国闻名画家靳尚谊«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 〔点击课件〕«亲小孩眼中的父亲»亲小孩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得,什么都明白!〞14岁:〝看起来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咨询,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假如爸爸当年像我如此老练,他今天确信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明白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惋惜,爸爸去世了,讲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背影》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背影》教案 苏教版

背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从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中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琐屑.(xiè)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 簌.簌(sù) 迂.腐(yū)(pán shān)栅.栏(zhà) 蹒跚..3.理解词义。

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

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质,当。

赋闲:指失业在家闲着。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里。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叙述。

请简要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十一课背影(八年级江苏版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八年级

【第十一课背影(八年级江苏版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八年级

【第十一课背影(八年级江苏版教案)】背影教案设计八年级教学内容教材第949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办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突破通过感情渲染和讲解写作的缘由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感悟父子深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准备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整理好课外阅读中摘录的有关父爱亲情的优美的句子。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初读课文,给生字正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谈读文后的体会和感受,2.找出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就合作探究。

感触最深的片断谈体会和感受,相互交流。

3.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3.品味文中最动情的父亲的话语,把握主旨。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11.听歌曲,进入情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型。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通过朗读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

2. 多媒体: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父亲节的背景,引起学生对父亲的思考和感激之情。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表达与展示: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反馈。

2.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扩展6.1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三、深入研究
1.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为什么让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这次背影呢?
提示:插入写作背景的资料卡片
(1).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艰难的背影——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沉重的背影——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从资料卡片看出作者一生很少得到关爱,而那个父亲背影,正是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很深刻。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他失败的人生,(点拨学生看第7段,学生体会到父亲一生的心酸“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父亲从原来高大的背影而一下子变得没落甚至是畏缩的背影,儿子心中那种痛恨。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
种伟大的父爱。

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

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

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

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刻画背影”。

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7自然段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板书:第7段: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