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917 农业经济学练习题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 o c(总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
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B. 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C. 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D. 所有以上内容2. 农业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概念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D. 约瑟夫·熊彼特3. 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被称为:A. 生产要素B. 生产关系C. 生产方式D. 生产工具4. 农业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指的是:A. 企业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B. 企业规模越小,单位成本越低C. 企业规模与单位成本无明显关系D. 企业规模与单位成本成正比5. 农业保险的主要作用是:A. 增加农民收入B. 降低农业风险C.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D. 改善农产品质量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B.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C. 增加农产品种类D. 扩大农业出口7. 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B.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C.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D. 所有以上内容8. 农业经济中的“外部性”是指:A. 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B. 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的市场现象C. 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D. 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革新9.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优点是:A. 降低生产成本B. 提高产品质量C. 增加农民收入D. 所有以上内容10. 农业经济中的“绿色革命”主要指的是:A.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B. 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 农产品加工的绿色化D.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________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 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________安全和________稳定。
大学农业经济学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农业经济学考试题型及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共30题)1.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农业科技创新B. 农村经济发展C. 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D. 农产品市场状况2. 市场需求弹性衡量了:A.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程度B. 农产品供给的变动速度C. 农产品供需关系的紧密程度D. 农产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3. 假设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变化为Q = 100 - 2P,其中Q为需求量,P为价格。
当价格从5元/公斤变化到4元/公斤时,需求量将增加到:A. 96B. 92C. 90D. 884. 农业资源配置的核心目标是:A. 提高农产品质量B. 增加农产品产量C. 优化生产要素利用D. 扩大市场需求规模5. 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A. 农产品的技术创新B. 农业劳动力的流动C. 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D. 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二、问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共4题)1. 请简述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并解释其作用。
农产品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供求关系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当供大于需时,价格可能下降,反之则可能上升。
其次,生产成本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例如农药、化肥、种子价格的变动会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或下降。
第三,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
最后,政策因素也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例如政府的补贴政策、关税政策等都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2. 请解释农业专业化和农产品多元化的概念,并比较二者的优缺点。
农业专业化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选择专门化生产,追求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农产品多元化则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在不同领域中选择多种农产品进行种植、养殖或加工,追求农产品多样化和市场适应性的发展模式。
农业专业化的优点在于集中生产、规模经营,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学》习题

《农业经济学》习题(部分)单项选择题、西方农业经济思想起源于。
A、古希腊和古罗马B、英国C、德国D、法国、18世纪到19世纪初,农业经济学在得到广泛发展,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
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与工业科技革命相比,农业科技革命要晚得多,滞后近200年。
到20世纪中叶,农业科技才出现突破性进展,产业了以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A、现代育种技术B、DNA重组技术C、生物技术D、信息技术、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表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如果收入弹性为,则表明该商品是非正常品或低档品。
A、正,负B、负,正C、等于1,小于0D、等于0,小于1、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 d为,表明该商品为必需品;如果收入弹性E d为,则表明该商品为奢侈品。
A、0<E d<1,E d > 1B、-1<E d<0,E d > 1C、-1<E d<0,0<E d<1D、E d = 1,E d > 1、蛛网理论有三种模型:收敛型蛛网、发散性蛛网、封闭型蛛网,其中发散型蛛网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A、小于B、大于C、等于D、不确定、蛛网理论有三种模型:收敛型蛛网、发散性蛛网、封闭型蛛网,其中收敛型蛛网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确定、合理确定农产品比价的原则是以为中心,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与之保持适当的比例。
A、粮食价格B、棉花价格C、蔬菜价格D、畜产品价格、根据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属于。
A、“绿箱”措施B、“蓝箱”措施C、“黄箱”措施D、不明确。
0、政府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A、经济手段B、价格手段C、以工补农D、农业信贷1、级差地租II是由于而引起的。
()A、土地经营垄断B、土地肥沃程度不同C、在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不同生产率的各个资本D、土地位置优劣不同2、通常认为,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经济学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就是。
《农业经济学》习题

《农业经济学》习题《农业经济学》习题第一章导论1、农业有什么特点?农业对国民经济有何意义?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说明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农业制度的建立1、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对解放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农业经营制度1、如何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2、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四章农民组织制度1、如何推进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第五章农业产权制度1、论述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资源1、解释下列概念:人力资本;农业劳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剩余劳动力。
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何重要意义?3、农业中的人力资本从哪几个方面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4、农业劳动有何特点?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是什么?7、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什么?8、试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第七章农业中的土地1、解释下列概念:农业土地资源;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劳动集约、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集约度、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规模经营;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土地资本(资产)价值和土地资源价格;土地资本(资产)价格和土地资源价格;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
2、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3、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4、在我国实行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5、农业集约经营中土地报酬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了获得更大的土地报酬,开展农业集约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是什么?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是什么?8、开展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什么?9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是什么?10、在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级差地租应当怎样合理分配?第八章农业科技进步1、解释下列概念:科学和技术;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本节约型技术和中性技术;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技术市场;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经济学考试试题

农业经济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农业生产经济关系B. 农业投入产出关系C. 农业市场价格关系D. 农业社会关系2.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基于农业生产B. 以提高农业效益为中心C. 注重农业生产因素的配置D. 与城市经济学相似3. 农业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A. 研究范围B. 研究方法C. 研究对象D. 研究目标4. 农业供给曲线在需求明显变化时会出现()。
A. 垂直向下B. 水平移动C. 环形变化D. 上下波动5. 农业经济学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指()。
A. 单位时间内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B. 单位面积内农业劳动力数量C. 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力数量D. 单位面积内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二、判断题1.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及相关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2. 农业市场的特点是供给过丰,需求不足。
×3.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农村经济学有交叉之处。
√4.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及相关问题。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农业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
答:农业供给曲线呈正斜率,表示供给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增加。
当需求明显变化时,农业供给曲线会向上下移动,但不会改变斜率。
2.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答: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包括单位时间内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力数量等。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包括技术创新、农机化设备的使用及培训农民技术水平等。
四、论述题农业经济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经营、市场等相关问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学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学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农业生产B. 农民收入C. 农业市场D. 农村经济答案:D2. 农业供给弹性的取值范围是:A. 0到1之间B. 1到正无穷之间C. 负无穷到1之间D. 大于1答案:B3.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A. 单位劳动投入能生产的农产品数量B. 单位土地投入能生产的农产品数量C. 单位资本投入能生产的农产品数量D. 单位劳动时间能生产的农产品数量答案:A......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写“对”,错误的填写“错”。
1.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答案:错2. 农业投入品价格的上涨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答案:对3. 完全竞争市场上,农产品供需关系决定了农产品价格。
答案: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简要解释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经济学中的作用。
答案: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或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这些要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土地是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基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资本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重要条件,技术和管理则决定着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研究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可以为农业产出和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四、论述题(共40分)请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论述其重要性及实现的路径。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食品安全和国家稳定的基础。
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不可持续地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和人类的生存。
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农村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试题及答案农业经济学可是一门相当有趣又实用的学科啊!咱先来说说这期末考试的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为()A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 是国民经济的主导C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D 以上都不对答案:A2、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包括()A 季节性B 地域性C 周期性D 通用性答案:D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不包括()A 农产品价格B 农业生产技术C 消费者偏好D 农业资源答案:C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A 龙头企业B 农户C 基地D 市场答案:A5、下列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是()A 经济可持续B 社会可持续C 生态可持续D 以上都是答案:D6、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A 数量有限B 位置固定C 肥力可变性D 以上都是答案:D7、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乡镇企业吸纳B 外出务工C 农业内部转移D 减少农业生产答案:D8、农产品市场的特点不包括()A 季节性B 分散性C 专业性D 风险性答案:C9、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A 政府B 企业C 科研机构D 农户答案:B10、农业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保障农产品供给B 增加农民收入C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D 限制农业发展答案:D1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不包括()A 自愿B 互利C 民主D 强制答案:D1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依据不包括()A 自然资源B 经济发展水平C 人口数量D 政策导向答案:C13、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环节不包括()A 收购B 运输C 加工D 消费答案:D14、农业投资的特点包括()A 周期长B 风险大C 效益低D 以上都是答案:D15、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不包括()A 生产技术现代化B 经营管理现代化C 农民生活现代化D 农村环境现代化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
()答案:对2、农产品需求弹性一般小于供给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917农业经济学练习题
一、简答题
1.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案】(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2)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在短期内全面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①要为实行十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应鼓励通过转包、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其他农业经营单位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通过大力发展二、二产业,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等措施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各类组织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工商、信贷、法律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保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关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日的规模
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日集中
要本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使土地向一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分下、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的飞跃。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使分散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农业开发活动具有基本建设的特征,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按照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生产布局和要素配置,才能取得较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效果。
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发展种田大户,联合办农场,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办集体农场,城市的工商企业也可到农村办农场或农业车间。
2.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农业保护政策的定义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不和。
(2)农业保护政策的政策组成
①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
②为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3.什么是土地?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案】(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2)土地的自然特性
①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a.内容
土地面积有限性,不仅是指整个地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面积有限,而且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林、牧、渔各类用地都是相对有限的。
b.意义
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②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a.内容
土地本身不能移动一一土地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不像其他生产资料可根据需要而转移其存在的位置;
土地人造物不能移动一一为改造和利用土地所进行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经与土地结合,便不能分离。
b.意义
纵向一一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改造土地;
横向一一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区的土地资源;
人造物一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决策决不能草率,必须长远规划,讲求投资的长期效果。
③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a.内容
十地只要合理利用,对农作物起培育作用的十壤肥力小仅小会耗竭,反而会小断提高,成为
一种永续利用的生产资料。
人工肥力与自然肥力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经济肥力。
b.意义
为解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土地面积有限的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④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a.内容
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性及成土母质中的矿物元素分布不均匀,即使在两块相近的土地上投人同样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其产出也不会完全相同。
b.原因,主要有两种:不同区位的土地自然肥力各不相同;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土地生产力存在差异。
c.意义
生产力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土地的经济价值、利用力一向和经营力式,在农业生产中不应忽视。
(3)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a.内容
总体性稀缺一一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不平衡,
结构性稀缺一一某些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b.意义
珍惜土地,节约利用土地和集约经营土地。
②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a.内容
土地位置的差别造成其用途不同和生产力的差异。
b.意义
人们在利用十地时,必须根据十地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宜性进行区位选择,发展最适宜的生产项目,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③土地利用方向变史的困难性
a.内容
土地一旦开发利用投入某项生产之后,要改变其利用方向则十分困难,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b.原因
农产品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土地利用方向无法在不适宜的季节中改变;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地质量有特殊要求。
c.意义
在确定土地的用途时,必须慎重考虑,作全面长远的规划。